我们在前面讲到山东即墨一带有个妘姓夷国,而这个夷国却是姜姓,说来也有意思,东夷国家多风姓、嬴姓、偃姓、己姓,但春秋时代两个夷国却都不是东夷部落。夷国在成周畿内,现在的河南中部,青铜器就有记载夷伯的公主王姜嫁给周天子之事。春秋初年,夷国的公主夷姜嫁给卫庄公为妾,后来又被继子卫宣公烝了,生下了公子急。卫宣公自己的夫人宣姜生了公子寿、公子朔。宣姜和公子朔一起陷害公子急,希望卫宣公立公子寿为太子。但是公子寿却是个厚道人,得知父亲的杀人计划后,灌醉了庶兄并顶替其挨了刀子。公子急得知后也自杀而死,夷姜得知儿子自杀,也上吊而死。这年是前701年。
夷姜和公子急双双自杀,但母国夷国弱小,也无能为力。后来晋武公进攻夷国,俘虏了夷国国君夷诡诸,周大夫国为他求情,晋武公就把他放了。但是夷诡诸却似乎不打算报答,存心捞一把的国感觉好人白做了,于是恨恨地对晋武公说:“上次实在是不好意思啊!这次我来引导贵国灭亡夷国吧!”于是晋军跟随国进攻夷国,于是就吞并了夷地并杀死了夷诡诸,夷国灭亡。和夷诡诸关系好的周公忌父也因为怕受牵连而逃亡西虢,周惠王登基后才又将夷地收归国有。
原国
国名:原
方位:西周今陕西眉县,春秋今河南济源
姓:姬
建立:周文王第十六子原公丰建立
灭亡:春秋战国之际
主要人物:原公丰、原庄公、原伯贯、原襄公、原伯绞、公子跪寻、原伯鲁、原寿过
《国语》记载周文王“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这里的原公似乎和周文王同辈,但《左传》却又说原国的始封君是周文王的第十六个儿子,那么很可能在原公丰封于原之前,原国地区就已经有一位古国君了,但后来这位古国君不知道被改封何处,而这处风水宝地就留给周成王的十六叔了。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没有对原国国君的记载,只有“散氏盘”提到了原国和散国相邻,那么西周原国应该也在陕西眉县一带,而东迁后到了今河南济源一带。前676年,原国国君原庄公作为周惠王的代表去陈国为天子娶王后。前635年,周襄王把原地赐给晋文公作为平定王子带之乱的礼物,但是原伯贯不愿意献城,坚守不出。我的地盘我做主。
当年冬季,晋文公率军包围原国,命令士兵携带三天的粮食,务必三天之内攻下原国,但如果原国不愿意投降的话,就撤退放弃。原伯贯的抗击打能力还不错,在晋国大军压境下足足顶了三天,但还是有点力不从心了,只要再受一日半载的攻击就会崩溃。晋国派进原国的使者向晋文公汇报了这个情况,请求加大力度围攻原国。但是晋文公不愿意,他说:“信用是国家的宝贝啊!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又有什么用呢?”于是退兵三十里,但是这时原国人民却对晋文公感激涕零,打开城门来投降了晋国。晋国占有原地,把原伯贯迁到晋国的冀城居住。这时候形成非常诡异的情况,那就是原国国君没有了城池,但是原国的社稷却保存了下来,也就是说原国成为了晋国冀城内的一个没有城池的土国君。
原国虽然如此落魄,但原国国君却仍然受到周天子重用。前593年,晋景公派大夫士会调解王室的纠纷,当时周定王设置享礼(天子宴请诸侯大夫之礼)招待他,由原襄公负责把切开的骨头相连放在盘子里。前530年,因为原国国君原伯绞对部下残暴,以致很多大臣和族人都跳槽跑走,这终于惹恼了大众,一起把原伯绞给赶走了,立其子公子跪寻为国君。前524年,曹平公去世,原伯鲁代表周天子参加了丧礼,鲁国代表认为他作为周室重臣不学无术,周室一定会发生动乱。果然在后来的王子朝之乱中,原伯鲁首鼠两端,后来周敬王坐稳王位后,此时原伯鲁刚死,于是就把他还没即位的儿子当作替代品给杀了。可怜的孩子!
原国最后一个出场的国君是前509年的原寿过,当时晋国执政魏舒带领诸侯打算为成周修城墙,但他却自己开小差跑到大陆泽去打猎了,而把包工头的任务交给了下属韩不信和原国国君原寿过。此后原国不见于史载,当灭亡于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原来的原国城则被晋国先后封给先轸、赵同等大夫,其后代与原国后代都有为原姓。
应国
国名:应(雁)
方位:今河南鲁山
姓:姬
建立:周武王第四子应公建立
灭亡:春秋初期?
有一条神龙,睁开眼就是日出,闭上眼就是日落,这条强大的神龙就是应龙。根据《述异记》的说法,龙活了五百年为角龙,活了一千年为应龙。也许大家对它的名字并不陌生,它是黄帝的好帮手,在黄帝的带领下参加了涿鹿之战,因为它是太阳之神,所以能够打败蚩尤手下的风伯雨师。后来它又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的党羽夸父。此后这条千年老龙又在大禹时代出现过,据说它可以用它的尾巴划地成河帮助大禹疏通河道。当然这样的神话传说,正是古人“龙战于野”的想象,我们可以理解为应龙是应地的祖先神,或者是应地是以龙为族徽的部落。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可见应国在商朝还附属过商。
古应国大概也是在武王伐纣后为周朝灭亡,周成王把自己的四弟封在这里,建立应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鲁山一带。出土的应国青铜器较丰富,有应公鼎、应公尊、应公簋、应公壶、应公方鼎等,唐兰先生认为是周成王后期的器具,那么这个应公应该就是应国的始封君了。1988年平顶山破获了一起文物盗窃走私案,也追回了一批西周晚期偏早时代的应国青铜器。值得一提的是,应的繁体字“應”在金文中也有被写作“雁”的,也有人认为“應”其实就是“鹰”,系以雄鹰为族徽的方国,所以平顶山现在也被称为“鹰城”,但尚无实证。应国一直延续到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神秘消失,应该是被周室所吞并,到战国时代为西周国领土,后来又为楚国占领。应国之后有应姓。
应国墓地遗址位于河南平顶山新华地区薛庄乡北滍村滍阳岭上,最初是1979年,北滍村砖厂在取土时挖出一件铜簋,上书“邓公乍(作)应嫚毗媵簋其永宝用”十二个大字,是邓国国君为嫁到应国的女儿制作的簋。此后考古部门逐渐锁定邓公簋出土地就是文献中的应国所在地。从1986年至1997年,考古部门在此进行了长达11年的考古发掘,共发掘出310多座墓葬,除了大部分的战国楚墓外,排列有序的应国墓葬有42座(其中国君和夫人墓占20座);出土了各类文物1万多件,其中有铭文的青铜器达200多件。这些青铜器铭文涉及了大射礼、俯聘礼、帝王庙号、丧服制度等周代礼法制度,对研究应国文明与周礼制度极具价值。最后推荐一本书——《古应国访问记》,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是研究应国历史的必备利器。
凡国
国名:凡
方位:今河南辉县
姓:姬
建立:周公旦第三子建立
灭亡:春秋初期?
《后汉书》有句广为流传的话:“板荡知忠臣,疾风知劲草。”疾风好理解,那么板荡是什么意思呢?千万别以为是摇荡的木板,“板”、“荡”其实是《诗经》里的两篇,“板”通“反”,和“荡”都表示时局动乱。《板》这首诗有说就是凡国国君凡伯为讽谏周厉王所作的,《瞻卬》、《召旻》两诗据说是凡伯为讽谏周幽王所作,看来凡国出诗人。凡国是什么来历呢?我们之前有提到,周公有八个儿子受封,除了长子封鲁、次子封周外,其他六个儿子分别封在凡、蒋、邢、茅、胙、祭六国。凡国就是周公第三子建立的封国,在现在河南辉县一带。到春秋时代,有次戎族人朝见周天子,对凡伯等公卿大臣也都一一打点。但凡伯真有点装了,不回礼貌给戎族同胞。结果到前716年,凡伯代表天子聘问鲁国回国时,在楚丘一带被戎人阻击俘获,此后的凡国历史不见记载,应是被周室兼并。
胙国
国名:胙(柞)
方位:今河南延津
姓:姬
建立:周公旦第七子建立
灭亡:西周末期到春秋初期
我们都很熟悉《三国演义》里面曹操拿出红袍,让众将射箭争袍的桥段。其实这是脱胎于周代的“射礼”,君王组织这种活动形式早在西周初期就存在。根据出土铜器柞伯簋的铭文记载,在某年的八月庚申,西周天子在镐京举行大射礼,陈列了十块红铜作为奖品。天子对参赛选手们说:小子、小臣(指未成年人或庶子),你们要严肃认真,弓箭要握牢固,如果谁能射中这十块红铜,就可以拿走作为奖品了!这时一个“小子”跑了出来,对准这十块红铜十发十中。天子非常欣喜,于是不仅赏赐了这十块铜给他,还额外奖了一套乐器。这个周天子身份不明,一般认为是周康王。这个神箭小子不是别人,正是柞国国君柞伯。柞就是文献中的胙,胙国在今河南延津一带,由周公的第七子建立。
西周晚期周厉王、周宣王时代,胙国国君又一次出场。原来这次是周天子令虢国国君进攻昏地戎人,胙国国君、蔡国国君配合作战。虢仲给胙伯下令,命令他和蔡侯从左边进攻昏地。胙伯发扬祖上大神周公、神箭胙伯的英勇传统,很快包围了昏地。于是胙伯让蔡伯去向虢仲报告,虢仲一听赶紧跑来窃取革命果实,开始对昏地发动总攻。胙伯在这一仗中亲手俘获两名俘虏、斩获十个首级,大获全胜。不过此后无论是文献还是考古,再也没有胙国的记载,结合春秋时期此地的南燕国来考察,胙国很可能是在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为南燕灭亡。
祭国
国名:祭(蔡)
方位:今河南郑州
姓:姬
建立:周公旦第八子建立
灭亡:春秋中期?
我们知道“三监之乱”其中有个蔡国,不过在先秦“蔡”和“祭”是通用的,但是为了区分两个不同的国家,所以文献中一般一“蔡”一“祭”,其中周公四哥的封国是蔡国,而在蔡叔度造反被流放后,蔡国就由河南郑州一带改封到河南上蔡一带,原蔡国就被周公封给最小的八儿子,建立祭国。周昭王时期的祭国国君得到重用,结果祭公在跟随周昭王南征的时候一起溺水而亡。之后的祭国国君又全心全力辅佐周穆王,《国语·周语》的开篇记载的就是周穆王打算攻打犬戎,祭公谋父跳出来劝穆王应该修德而不是用武,穆王不听,结果虽然俘虏了犬戎五个小头目,但犬戎却再也不来进贡了。针对穆王好游的性格,祭公谋父又作了《祈招》一诗,来阻止穆王因私事公费旅游,这次穆王有所节制,最后得以善终。
祭公谋父在死前还不忘记向穆王进谏忠言,可谓一代良臣。之后西周祭国历史不见记载,《东周列国志》提到周幽王时代有和虢石父一伙的坏蛋祭公易,但此人实为虚构人物,不足采信。到周室东迁,祭国国君仍然在周朝任卿大夫。前722年,祭伯因为周室矛盾逃到鲁国避难。前704年,祭公到纪国为周桓王迎娶王后。前664年,又有祭叔聘问鲁国。此后祭国历史无记载,可能是春秋中期为周室所并。
尹国
国名:尹
方位:今河南新安
姓:?
建立:周武王史官佚建立
灭亡:春秋后期?
主要人物:尹佚(史佚、尹逸)、尹吉甫、尹武公、尹言多、尹文公(尹圉)、尹辛、尹氏固
《诗经》的作者是谁呢?一般认为是经过孔子编订、作者来源不一的作品,但中国台湾学者李辰冬却石破天惊地认为,《诗》三百篇都是西周末年尹国国君尹吉甫所作。其实除了《大雅·烝民》记载“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外,《江汉》、《嵩高》、《韩奕》据说也是他的作品,其他诗篇都并无实证,相反有的诗篇还被考据是春秋时代的作品。“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一段熟悉魏晋史的朋友可能会有印象,东晋宰相谢安曾经问子侄们最喜欢《诗经》的哪一句,谢玄说的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著名才女谢道韫回答的就是“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仲山甫,我们在讲樊国时叙述过,那么这个被某些人粉为“中华诗祖”的尹吉甫究竟是何许人也?
这就要从尹国的历史说起了,尹国在现在的河南新安一带,也可能只是春秋以后的尹国所在地,而西周时期的尹国所在地就不得而知了。尹国最早的国君叫尹佚,和辛国国君辛甲一样,担任周文王、周武王的史官,所以尹佚又叫史佚。关于他最有名的故事是“桐叶封弟”。“桐叶封弟”说的是什么呢?原来周成王登基后还只是个小孩子,有次和弟弟叔虞玩过家家的时候,成王把一片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弟弟说:“我要把这个封给你。”原来赐玉圭在当时是封诸侯的象征。这时候尹佚就像个幽灵一样跑了出来,说:“请天子择日封王弟!”成王吓了一跳:“我只是开开玩笑的啦。”尹佚一本正经地说:“天子无戏言!您说了我就记在史书上了!”成王没办法,只好把唐国封给了叔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