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预感来临时,无论来源于何处,都要处处留心。不要对“来自内心的声音”充耳不闻。你的深层思维能认识到有意识思维一无所知的状态和事物。
这段话告诉我们,预感是来自人的内心深处的一种声音,它往往更接近事情的本质。很多人就是在认识预感的基础上走向成功的,可以说那些伟大的人物都是认识预感、运用预感的高手。
圣雄甘地在前往英格兰寻求解决印度问题的办法时曾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我心里有个声音对我这样说。”
甘地提到发自内心的“某种东西”。你可以称它为一种力量,或者预感,怎么称呼都行。有人说它是主观思维,另一些人叫它潜意识思维,还有人叫它宇宙思想,另外有些人说它是作为预感从内心发出的冲动。精神学家认为,无论是什么,它总能产生某种结果,而你应该学会怎样得到它。
这里说它是“来自心里的声音”并不是指它来自外界,甘地肯定也并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内心有“某种东西”在准确无误、似曾相识、明确无疑地向他说话;而当它开始说话时,甘地遵循接收到的指令前进,跟着它来到英格兰,甚至走到天涯海角。他知道,这种“来自内心的声音”是值得信赖的引路者,知道当思维做好“聆听”它的充分准备时,他就可以满怀希望、满怀信心地等待某一条明确的信息。
要认识预感我们就要明白,甘地并没有强迫这种“声音”随时对他说话,或者对某种可称为“痴心妄想”的愿望起作用。甘地是一位非常谦卑、非常自制的精神领袖,总是将制定的目标和原则凌驾于个人需要或愿望之上,这其中体现了他超越政府和人民的巨大力量。除了正义之外,政府和人民什么也不能给他。他们知道讨价还价是不行的,知道只要来到这位圣人的面前,就必须面对真理。无论他们想给甘地施加多大压力,甘地从来都不为所动,直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开口。
你可以很好地培养这种“声音”。所有的人都能聆听到它。使自己的身心都安静下来,专心聆听,那么,人们也许会将这种内心深处的指令用同样的话语表达出来,对他们而言,这种“声音”可能是一种说不清的、只要作出重大决定就会出现的情感或信念。
但是,想聆听这种声音也很难啊!很小的时候你可能就觉得,要想引起某人注意,需要先喊上几嗓子,制造一点骚乱才行。长大后,你也许会通过将别人比下去或占据支配地位,来作为在社会上获取成功的手段。这其实就是浮躁的来源。如果是这样,不妨培养用耳和内心思维聆听的艺术,聆听你深层本性提出的忠告。深层本性是你不可亵渎的一部分、一种更高的智慧,无论你愿意叫它什么,都不那么容易获得。
发明大王爱迪生就是聆听这种“内心声音”的大师。当他潜心钻研某项发明、努力产生使发明者付诸实施的想法时,就会运用有意识思维积累所有已知的事实,然后坐在实验室某条凳子上或沙发上,等着这种想法“无中生有地猛然袭来”。
当爱迪生这位“大师”抽时间“打盹儿”的时候,他的助手却仍然在继续刻苦钻研,但爱迪生最终总能带着问题的答案醒来。有时候,在得到答案之前,他必须打上好几个“盹儿”,但是,问题总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同时,爱迪生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做好迎接它的准备,而且充分聚敛了内心创造力,以便为自己提供答案。
1931年10月21日的一张报纸刊载了一篇文章,讲述了爱迪生与两位交情长达50年的助手——弗雷德·奥特和查尔斯·达利合作时,最终怎样揭开了制造合成橡胶的奥秘的故事。
这篇文章写道:
星期一,他(爱迪生先生)便开始进入神情恍惚的状态之中。(他正在等“来自内心的声音”向他说话的机会。)不过,达利和奥特仍在艰苦地做着实验。到了星期二晚上,答案在电光石火间揭开了神秘面纱。(通过这种方式论述爱迪生或他助手的深层思维,真是太美妙了!)
很显然,正是这三位科学家思维中的某种创造力,最终产生了他们孜孜以求的答案。这个答案来得如同“晴天霹雳”,它并非某种有意识思考或深思熟虑的结果。“砰”的一声,它出现在那里!内心深处的声音说话了,它将他们过去所有的工作结晶提炼,然后在一瞬间将问题的答案交给他们,现在他们知道怎样合成橡胶了。
当你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并开始追求时,这种微弱的声音总会开口说话。只有当你犹豫、不安、烦躁、担忧、怀疑或恐惧时,才听不到这种“来自内心的声音”,因为这时你用自己的噪声或干扰将其湮没了。
如果内心的微弱声音提议你请别人做某事,不要害怕张口。没什么可怕的。如果不知道你要什么,别人就永远无法帮助你,因此你必须提出要求。此外,如果你觉得必须向某人说某事,也不要犹豫。行动就是了!
果利弗是一位励志演讲家,有一次,一个人从英格兰写了一封信过来,说他读完了果利弗在演讲中提到的《信念》一书,并说这本书改变了他的生活。他说:“有个人曾经以间接的方式,利用我去做某件我并不相信的事。我为此感到莫大的悲哀,但却并不想将做这种事的人惹恼。当我在花园里锄草并想着这件事时,突然间似乎有某种东西传来——那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声音’给我指令,我因此不再害怕。我扔下锄头,跑去把我刚才所想的告诉此人,最终成功地终止了这种折磨。告诉你,从那以后,我觉得自己像变了个人似的!”
事实确实是这样,“内心的声音”果真开始说话时,就暗示你应该行动了。就像这位来自英格兰的人一样,扔下你的锄头(或者无论正在做什么),去做你觉得被迫去做的事情。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学会辨认这种“来自内心的声音”,也就是预感,如果认为它就是对你说话的“痴心妄想”、想象力或恐惧感,那你就错了。
圣女贞德不过是一位法国农民的女儿,但她却聆听到这种“声音”在说话。按照它的指令行事,贞德激励法国人民将英国人赶出奥尔良,并使查尔斯在兰斯加冕,成为万众拥戴的法国国王。林肯也一样,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亚伯拉罕·林肯在深夜听到这种“来自内心的声音”。正是由于他接受的信息达成了许多重要决议,才挽救了美国联邦。还有马克·吐温,他经常和他作品中的人物说话。他听着他们在他脑子里的对话,然后把对话写下来即可。马克·吐温非常相信自己直觉的力量,相信预感,而且总能听到“那种声音”。
想向自己的主观思维或潜意识思维求方问计,就必须使有意识思维具有接受能力。当然,我们都知道,进行推理、衡量、计算的正是有意识思维,这些事潜意识根本干不了,它只不过能将想法传递给有意识思维。
也许你听过有人说:“跟着预感走。”预感是什么?来自何处?它们来自潜意识思维的作用。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想将人的思维置于一种可接受状态,就必须放松自己。如果你曾经躺在按摩台上,听着按摩师让你放松的话,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让你的身体放松下来,如果一时做不到,可以试着先让双臂、双腿放松,直到整个身体改变状态并实现放松目的。这样一来,思维也会自动得到放松。这一切完成时,集中精力想你想要的东西,然后预感便会来临。在那种微弱的声音对你说话时,要抓住它们,按它们的指示去做。不要推理,也不要辩论,只要立即按你听到的去做,并坚持到底。
你会懂得心理学家在你希望引诱潜意识出现、希望发自内心的微弱声音说话时,为什么叫你停下来放松自己——什么都不想。随着不断取得的进步,你还将懂得亚洲的一些预言家在说下面这些话时脑子里在想什么。
要变得自由自在,要苦思冥想,以进入寂静状态,然后继续思考,你的苦恼便会烟消云散。
这样做了以后,你眼前的路将变得一片光明,你身上的重担一个接一个地卸掉了。如果你看过《天路历程》的话,你就会明白还有什么比这本书描述得更清晰呢?你得到的信息与主人公班扬在这本书中传递的信息没什么两样。
无论是入睡还是清醒,“来自内心的声音”都能给你引路,只要你培养自己对它的依靠。美国德州沃思堡有位年轻的家庭主妇,有天晚上醒来时,总觉得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要做。“来自内心的声音”催促她坐起来,在房间里看一看。她的丈夫和孩子正在熟睡,一切似乎都好好的,但她就是无法排遣这种不舒服、不安的感觉。为了使紧张情绪平静下来,她下了床,发现自己被什么东西牵引着来到浴室。似乎没有什么不正常,但她觉得有什么东西催促她冲洗一下卫生间。她刚开始冲洗卫生间,热水便喷涌而出,随后出现许多雾气,水管开始碎裂。她叫醒丈夫,立即打电话求助。原来是地下室的恒温控制器出了故障。如果未能及时发现,锅炉不出几分钟就会爆炸,整栋房子都将被炸毁!
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按照内心的预感催促去做事情,当预感来临时,无论来源于何处,都要处处留心。不要对“来自内心的声音”充耳不闻。你的深层思维能认识到有意识思维一无所知的状态和事物。
你也许听到有人说:“有某种东西叫我必须当心某某人,或者我应该做这件事、不应该做那件事……但我却没当回事,等到恍然大悟时,已经悔之晚矣。我希望现在就依照那些预感和感觉去做。”
是的,预感,它就在那里!只要得到你的恩准,它就会通过各种途径为你服务。
有位寡妇想找个合适的男人再婚。有某种东西催促她离开纽约市,前往加州买一栋房子。她前去拜访了居住在那里的朋友。朋友带她看了看待售的房地产。她一下子就看上了某栋房子,房主恰恰是一位单身汉,后来又爱上了她。于是她没有买房子,而是和那位单身汉结了婚,不管怎么说,她最后把房子也弄到手了。如今他们是邻居中最幸福的夫妇之一。
在这个例子中,“来自内心的声音”带这位寡妇跑了3000英里,使她的心愿得以满足。不过,你倒不必跑3000英里去寻找浪漫的爱情,除非得到像这位女士所得到的同样鲜明而强烈的预感。你的浪漫爱情也许就在不远处,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个商店里、一间诊所里、一座公园里、一栋图书馆里,或者在某个社交场合等着你。但是,如果相当强烈、相当持久地描绘出遇到理想意中人的画面,就会在恰当时机、恰当地点得到“那声音”的催促,使你们两个人相会。请记住:异性永远相吸!某人正在急切地寻找你,就像你正在急切地寻觅他或她一样。鉴于潜意识思维不受时空限制,因此,你们迟早会接上头,而“来自内心的声音”也会对你们双方说:“他或她就是我要找的人。”
不过在这里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你“听到了某种声音”与你“听到了引路的声音”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有时候你“心里的某种声音”并不是你的预感。预感是在一个人极为平静、无欲无求的状态下,真正面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状态下产生的,而“听到了某种声音”有时候也许就是你在某种不安的情绪或痛苦的精神状态下引起的,很可能就是你的幻觉。这种“声音”并非真正的预感,一定要加以警惕,否则就会闹出很多笑话和不必要的麻烦。
安东尼是一位心理学专家,他有个朋友叫内布里特,是一位电台新闻广播员。一天,安东尼去拜访内布里特,在他位于芝加哥的办公室里聊天。突然,一位迷人的年轻姑娘未经通报闯进门来,对内布里特说:“好啊,我来了。你一直在呼唤我,我就来了。你想和我干什么?”
内布里特先生一愣,愕然地看着这位年轻姑娘,接着以为这是某种“搞笑”方式,便笑起来。
“根本没什么可笑的,”姑娘勃然大怒说,“我晚上无法入睡……你总在对我说话。我无时无刻不听见你的声音。你知道怎样结束这种状态吗?你把我快要逼疯了!”
这让内布里特一下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转身紧张地向安东尼求助。
“我的这位朋友是心理学专家,”内布里特说,并将安东尼介绍给那位姑娘,“我从未呼唤你,也没有对你说话。我以前根本没有见过你。肯定都是你的脑子在作怪。他可以向你解释清楚。”
安东尼明白了,很显然,是这位年轻姑娘出现了情绪失衡,由于在收音机里听内布里特的节目,对这位广播员产生了一种偏激的爱恋。他的声音里有某种东西吸引她,唤醒了她的情感,她不自觉地被迷住了。如她所述,她在“头脑里”听到了他的声音。
“如果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他,那么我也许就应该找到他,”这位姑娘坚持认为,“他在说谎,他真的需要我。是他通过心灵感应吸引了我,根本不需要以前与我谋面。他的思维太强烈了,甚至可以到达我这里,让我做他想让我做的事。”
安东尼和内布里特费了好几个钟头,说服了这位年轻姑娘,使她相信她认为自己听到的那种声音,不过是情感上出现了意识混乱而产生的。在解释期间,她还谴责内布里特在设计捉弄她,并且强烈要求“放了”她。
这位姑娘最终得到了满意解释,不好意思地离开了,并为自己惹的祸道歉,还感谢安东尼帮助她摆脱了自己的幻觉。这时内布里特的神经几乎要崩溃了。
“又出现了这种事,”他说:“我不想干广播解说员这行了!”
上面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情绪混乱产生“心灵杂音”的例子。这位姑娘“听到的某种声音”并不是预感,这和预感是两回事,一定要区别开来。这种感觉上的差别不好用文字清楚地表达出来,但读者朋友们可以辨认它们,静下心来,进入“虚空”状态就可以辨认出来。
最后,就像甘地一样,你们也可以充满信心地去历练某种生活,并对自己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呼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