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一本书《正常人的傻瓜行为》,其中的主要观点是:很多智商正常的人也经常会干一些很傻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打靶要先瞄准再射击,但我们做销售却经常是先射击再瞄准,不管三七二十一,走上去就开枪,把我们的产品全部介绍一遍,然后看看客户的反应,对哪个稍微有点兴趣,然后再强力推荐,不管客户要不要,反正介绍完再说。所以当我问有的销售人员:“今天的拜访情况怎么样?”得到的回答经常是:“效果挺好的,余老师,我把我准备的东西都说了一遍。”这是我们很多销售人员的心态。真正的销售人员不是准备要说什么,而是要准备提几个问题,至于提哪些问题,这是要精心策划的,介绍产品太容易了,傻瓜都会。昨天经过培训,今天就可以介绍产品了。最难的是提问,所以我们提问的目的是要了解客户有什么问题,他有什么需求,我们能够改变他什么,就像前面举的那些实例所说的一样。
所以我建议以医生的心态来跟客户沟通,这样的话就会容易得多。医生的门槛比广告销售要高很多,广告销售好像什么人都可以干,各种专业都有,学历有高有低:博士不一定,硕士是有的,本科生很多,大专生甚至中学生也在做销售。其实,我认为越是门槛低的行业越难做。就像围棋,一看别人下就知道,但是下起来比象棋要难得多,销售也是这样,规则越少的行业或职业,其要求越高。做医生比做销售人员要容易得多,如果我是学牙科的,我就会看牙,只是门槛高一点,但是销售就不一样。有一点,销售人员必须要向医生学习,就是“望、闻、问、切”,诊断病情。不管是医学博士还是医学教授,学问再大,见到病人也首先要会诊断病情,很多病诊断出来了也就治好了一半,除非是不治之症。但很多销售人员不是这样,“无知则胆大”,他们认为客户见多了,他们的产品有这么多优点客户还不感兴趣吗?且听我来介绍,这个产品不行,就换个产品,要不然就价格便宜点。但是事实上呢?对于客户想要什么根本不去了解,就像医生看病,如果一副处方曾经治好了很多病人,之后便见人就开,这样的话是不可能治好病人的。
来看看下面这个广播媒体的销售人员是如何先射击后瞄准的。销售人员在见客户之前给客户陆续做了两个方案,但客户不置可否。
广告销售实战2-1
S1:给你发的方案不知道你们那边研究得怎么样?
C1:已经看过了,你早期发的“大学生助学”的那套方案我们以前在其他广播电台也有尝试,可是效果不是太好。
S2:那后面的方案呢?
C2:后面的那个“栏目中秋国庆敲门送礼”倒是不错,但是价格高了,我们跟其他电台都是只赞助礼品,基本上没有什么现金,所以这个活动还要考虑。至于“偶像大比拼”就不太适合了。
S3:是这样,因为我们电台“家长里短”节目大部分是针对女性,而你们产品也是面向女性的,有很好的合作点,加上你们的产品面对的是中高档人群,我们的频率以前是都市频率,现在的听众群也是白领阶层。
C3:这个我们有调查,我们这边也很想和你们电台合作,因为联系了很久彼此都了解了。方案我这边还会再建议,如果还有什么好方案及时发给我,希望能合作。有时间来我们这边多聊聊,加深点印象。
S4:好的。有机会我就过去,至于方案还需要你多费心再建议建议。
还有,一出来好的东西我会第一时间传给你。那我就不打扰了。
有时间你也可以来我们城市看看市场。
C4:好的。
看了上面的案例大家有什么感受?销售人员对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方案基本上不清楚,在盲目地推荐了“大学生助学”和“栏目中秋国庆敲门送礼”两个方案被挡以后,又推荐了一个“偶像大比拼”,客户还是说“不太适合”。我们的销售人员这时就急了,又把电台频率的目标人群优势吹了一通,但得到的自然又是客户的端茶送客。问题主要出在哪里?不了解客户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的放矢地提问,所提的问题就好比是火力侦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但是,客户不会把他的需求主动告诉你,还是需要你去问和听。就上面的实例来说,至少有这样几个地方如果销售人员善于提问的话,就有可能把客户的需求搞清楚。
第一个地方,客户说看过“大学生助学”的那套方案,但是感觉“效果不是太好”。这时我们可以问:你说的效果具体指什么?打品牌知名度?理解度?短期促销?还是与同类抗战?这样就把客户的投放目标弄清楚了。
第二个地方,客户说“‘栏目中秋国庆敲门送礼’倒是不错,但是价格高了”。为什么客户说这个方案不错?好在哪里?什么价格客户能够接受?这是又一次可以把客户的意图搞清楚的机会,销售人员还是没有抓住。
第三个地方,客户说“‘偶像大比拼’就不太适合了”。这时要问:你觉得什么方案比较适合你们?这个问题讨论清楚了,再推荐方案就有的放矢了。
我们积累的几千个广告销售实例,大部分都类似上述情况。
小结
在根本不了解客户的需求(相当于射击时的靶子)时就推荐(即射击)各种自认为不错的方案(相当于射击时的子弹),这是典型的先射击后瞄准。其实这个“后瞄准”也很勉强,基本上就是没有目标的散射,而瞄准就是要先去想办法了解客户的需求。这就是大部分销售没有成效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