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感受大学生活
2002年,儿子已经超额完成旅游计划,春节去越南,暑假去英国。十一期间,母校召开武汉大学生1977、1978级校友毕业20周年纪念大会,我和先生都要参加。不能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厦门,于是我们带着儿子去见见同学中的各路“高人”。
1977、1978级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的头两批大学生,汇聚了十来年积压下来的精英人才,当时高考录取比例极低,100人中才招2个人。
1982年毕业时,正逢国家改革开放,急需各类人才,这批大学生有了用武之地。经过二十年奋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走上了重要岗位。各校非常重视这批校友,相继举办了不同规模的纪念活动。把儿子带到这种活动中,可以提前感受大学生活。
2002年10月3日上午,我们按系排队走进当年经常看电影的小操场。小操场坐满了1500名当年的学生,还有我儿子这样的下一代。主席台上有老校友、当年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时任校长侯杰昌老师讲话,他介绍武大现在的基本情况,又盛赞了这两级学生。儿子和他表弟坐在我们这些大人中间,感受着一种特殊的氛围。
在我的同班同学中,干得出色的人不在少数,政府官员、作家、编辑、记者、学者、教授、商人都有,许多人在自己的行业里小有名气。
儿子和我们这些同学一起玩了五天,长了不少见识,学到了很多别的场合学不到的东西。我们同学身上那种勤奋努力、善于思考的精神和纯洁友好的情谊,给儿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校与系里的纪念活动结束后,我们班开始了自己的行程,到三峡大坝参观,到九畹溪漂流。
喝烈酒斗寒冷
第一次去三峡大坝。车行大坝工程附近,我们都被大坝的恢宏气势所震撼。对这项浩大的工程我们并不陌生,早已通过电视有所了解,可现场的情景,还是让我们感到人改造自然不可思议的强大能力。
秭归是古代美女王昭君的故乡,九畹溪就深藏在美女家乡的众山中。在秭归新县城休息一晚后,我们便驱车前往九畹溪。一路上,导游对九畹溪美丽动人的传说娓娓道来,更加勾起了我们对她的向往。
九畹溪之行的重头戏是在这条即将消失的历史古溪里的漂流。毕竟已是山里的秋天,气温有些低,一些身体不太好的同学早就打了退堂鼓,不去漂流了。
但还有许多勇敢者决定下水一试,儿子也不落后,说他也想去漂流。
我没多想就满口答应了:好啊!我当然要支持儿子,这是个多么好的锻炼身体、磨练意志的机会啊!
午餐时,那些想漂流的同学都喝了些烈性的酒,我们带来的金门高粱也派上了用场。那天为儿子破例,让他喝了点酒。大家举着杯互相壮行着,好像真的是临危受命似的。
确实,有点酒精下肚,人的热量马上就上来了,身上的寒气也渐渐退去。到漂流码头,我们换上漂流服,两人一组坐上橡皮艇下水了。
儿子和他爸一组,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一组,我们两只皮划艇始终漂在队伍的前面。儿子是第一个到岸的,他很高兴能在这帮高人中争得第一。
漂流的惊险刺激,使大家忘了寒冷。上岸后大家还在热议着漂流中发生的趣事,让那些没有参加漂流的同学感到后悔。由于防护措施做得好,漂流后没有一个人受凉得病。
其实,旅游是锻炼身体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孩子在发育过程中,更需要各种形式的体质锻炼。身体好了,孩子以后能应对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活。
漂流的感悟
儿子那年十一,跟随父母参加他们的同学聚会。记得到达秭归当晚的联欢会,那些叔叔阿姨们仿佛变得跟我们一样大,率真而又充满激情。
“曾经的和永久的,那就是这份同学情。”
40多位同学,人人都上台介绍了自己毕业后的情况,看上去很平静,很随意,偶尔还有人露露绝活,唱上两段。但台下每个人,眼神深邃,神态庄重,似乎脑中千万事翻滚起伏。
轮到一个叔叔讲话,他深情地朗诵他写的诗,诗句对每位同学进行了描述与评价,台下听的叔叔阿姨们都热泪盈眶……从他们这晚的“谈话节目”里,我开始懂得了,要想取得成就,一定需要不断奋斗与拼搏。
九畹溪漂流前,为驱寒,我们痛饮了当地大受称赞的“刀谷酒”。
它酒甘、色淡黄、味香,温脏暖身,祛寒驱冷,真是好料!饭后上车后我们直指出发点。恐怕温度是有点儿低,寒气逼人,靠近水时感觉更甚。等到穿上救生衣、戴上头盔后,不知从何而来的一股劲,冷的感觉一扫而光。进“舱”下水,漂流开始了。九畹溪漂流全长7.2千米,险滩、急流38处,但都是有惊无险。至于山中的秀美景色,更是诱人。我和父亲一艇,艇随水直泻而下,还绕过了几块拦路的巨石。
不知怎么地,前面没有我们同行的人,后面也没有,可谓“前无阻敌,后无追兵”,正可以闲适地玩赏山水。
山与水的交界处,总有几株奇特的植物——长条状的,似柳非柳、似藤非藤、似树非树,也不必细究——独自向着岩壁上方攀爬。上方似乎“人丁兴旺”些,绿色自下往上爬满了整个岩壁。还有一些植物,硬生生地把拦路的巨石钻开了口子,绿色的细芽从中伸出。也许不久,它又要向上挺进,因为它渴望更多的阳光、雨露。
我们欣赏植物,被它那种永远向上的精神所感动。漂流不知不觉结束了,高山、瀑布、溪流被抛在脑后,我的心灵则升华到了三峡万山的绝顶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