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北有亚洲,东有大洋洲,西有非洲,沿岸国家物产丰饶,两侧分布着数条关系世界繁荣的海上交通咽喉要道。对于印度洋周边国家的丰富资源,我们的了解程度已经足够了。中东、中亚以及非洲的能源和矿产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同时印度洋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美元的等价物,还发挥着超越能源本身的不同寻常的作用。但是对于印度洋在海权范畴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或许对此认识还不够充分。只有深刻认识到印度洋的战略重要性以及其在海权范畴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才能知道中国现阶段在干什么,将要干什么,以及这么干的艰巨性和挑战性。
问题是,我们不能把中国海军进出印度洋视作在免费公园里轻松散步,这是关系着国家前途命运的斗争。绝对要避免一种看法,认为中国人民海军进出印度洋是国际法允许的合法行为,因此我们不需要注意别人的态度,也无需征得他人的同意。
我想说的是,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当前中国人民海军执行不过是反海盗的战术任务。试问:一旦我们打算逾越这个界限,一支不够强大的舰队是否可以避免“银河号”的命运而依然能在印度洋上驰骋?
现在印度洋每天都上演着由海及陆的斗争,印度洋的海面却显得风平浪静(除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海盗),两者之间的差异为何如此之大?翻开近代史我们可以发现,印度洋海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印度洋周边不存在本地海军大国,甚至不存在强有力的外来的海军基地。当然印度独立之后,可以说是印度洋地区前所未有的一支海上力量,但是与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海权大国相比,这是一支分量不足的力量。
换句话说,印度洋之所以风平浪静,绝对不是因为人类爱好和平,而是它的平静受到了历代海权大国的精心维持。所有试图伸向印度洋的手,无论从海上还是在陆地上,都被盎格鲁国家提前斩断了。直白地说,印度洋是盎格鲁国家的禁脔。
英国人的海洋战略是非常简单的,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只要没有欧洲对手的侵扰,那么它们的安全就不足为虑。而要实现这一点,将欧洲对手扼杀在摇篮中则是最为经济的。所以英国的大陆政策就是维持欧洲的均势,而皇家海军的主要责任就是封锁欧洲大陆国家的海军基地和港口,必要时通过决战将其歼灭。
长期以来英国的全球战略执行得非常好,所以在远东和印度洋地区,英国长时间内只需维持一个象征意义上的轻巡洋舰分队即可,帝国的成本极为低廉。英国人在印度次大陆维持殖民统治,所花费的人力资源不到十万人,这还包括殖民官僚的家眷在内。
英国面临的真正问题在于,近代以来在欧洲之外的美洲和东亚出现了两支不可控的海军力量,而且越来越壮大。本来日美在西太平洋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英国最可利用的战略财富,但是日本拙劣的表现让英国大失所望。最后,英国扶持起来的日本将英国在东亚的存在一扫而空,而美国则直接取代了英国的霸权地位。
印度快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是海权时代不可避免的悲剧。印度过去的威胁,主要来自西北的沙漠地带。狭长的印度次大陆提供了陆地征服者难以克服的空间,所以即使在莫卧儿帝国时代,印度次大陆的南部地区依然维持着独立状态。但是在海权时代,三面临海的开放格局使得印度完全敞开在海权国家的威胁之下,丧失了作为一个文明酝酿反击的大陆腹地。这点与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缘政治格局完全不同。
在英国人控制海洋的时代,印度洋自然风平浪静,保卫印度的斗争主要发生在埃及、伊朗以及阿富汗,当然英国人也曾经因为中国的潜在威胁而走上高原,但是这种斗争的剧烈程度显然并不是很高,而仅仅作为英俄争霸的一个副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阿富汗战争,实际上就是十九世纪英俄大博弈的翻版,作为海权国家的美国已经非常自然地接过了英国人的枪。
当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受益于欧洲国家互相残杀的有利局面之时,印度作为殖民地却不能依照自己的意志发展本土工业,而长期充当英国的奶牛。即使印度在二战之后取得了独立,英国留给印度的遗产,却是一个政治分裂的次大陆,一个等级隔绝的社会,一个缺乏效率的政府,以及一个基于这一切的民主制度,这使得“印度”直到现在还不能摆脱作为一个地理名词的主要定义。
当代的印度人对于国家安全的看法,也有了比较清醒的认知。印度的西北部出现了两个弱小的缓冲国,使得北方的强大国家已经不可能对印度造成威胁;庞大的青藏高原是中印之间的天然屏障,虽然存在一些历史争议,但是并不足以酿成威胁印度安全的重大危机。显然,真正的威胁只可能来自海上,这也是近代历史给予印度的教训。在这一点上,中印具有同样的经历,但是海权对印度造成的伤害要比中国严重得多,所以印度的体会同样深刻得多,而这点是国人很容易忽视的。我们不能由于印度在组织程度以及国家实力方面的不足,而认为他们对于国家安全和海洋意识的认知程度也同样低下。
当英国人撤出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的时候,印度洋地区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印度人基于不久之前的殖民地时代的记忆,位于印度洋地区的独特地理优势,以及周边国家的相对弱小,认为自己具有控制印度洋海权的天然权力,产生这个想法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即使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过去英国人负责的印度洋安全,现在必须由印度人自己来负责。
印度人对于自己的战略目标是毫不掩饰的,气势汹汹地宣称要控制地中海到太平洋之间的广大区域,不过由于其实力不足,印度称霸印度洋的企图并没有引发海权国家的认真看待,反而被视作遏制中国的制衡力量,真不晓得这是印度的幸运还是悲哀。
印度的问题在于国家能力与战略目标严重脱节。
印度的工业实力也严重拖了印度的后腿。印度空有雄心壮志,但是却不断成为国际军火的大买家,小到步枪、炮弹,大到飞机、军舰,都需要依赖进口。幸运的是,由于西方国家并没有将印度视作对手,所以印度很容易采购到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的军火,即使国内的外汇储备实在是不多。
印度的农业发展也并不如人意。印度的人均粮食拥有量比朝鲜还低,近年来居然还在出口粮食。当然由于印度普遍的素食,饲料转化为肉食的消耗不高,客观上提高了粮食的利用率。
美国在二战之后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制定了掠夺性的货币政策,试图掌控全球。但是遗憾地是,美国的货币金融政策出现了一个“特里芬悖论”(1),导致美国在战后出现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不过奇怪的是,按照道理十九世纪的英国人也会遭遇同样的问题,但是为何在英国人鼎盛时期,却没有任何学者提出过这个悖论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英美帝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美国只是一个国家,而英国却拥有一个殖民体系(这是结盟体系所完全不能比的),而印度则是这个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角色。英国在七年战争中击败法国,成为印度次大陆的主宰,不但榨取了无穷的物资和人力资源,还获得了向东方前进的基地。
“印度庞大的人口资源为英国人在军事和金融方面的全球霸权提供了支撑……军队人口并不是英国向印度索取的唯一贡品。臭名昭著的国内贷借公司(Home Charges)和英格兰银行垄断了印度的外汇储备,从而把印度变成了英国全球金融及商业霸权的主要支点。”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与英帝国不同的是,美国目前在全球动用武力基本依靠本国的兵员,来自仆从国的军队数量极少,结果战争成本极其高昂,社会的反战压力也很大。而英国征发印度人口作为军队,完全可以应付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低强度的殖民战争(鸦片战争中英国军队的主要成员是印度人),成本很低,然而即使是如此之低的战争成本,还不用英国本土的纳税人负担。当然,英国在面对欧洲战争时,却不得不首先依靠素质较高的本土白人,其次是英联邦的白人士兵,再次才是印度士兵和有色人种士兵,据丘吉尔的评价说,后者只能担任“警察任务”,但是印度人却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曾经是征战欧陆的精兵,结果造成1962年的悲剧。
最为重要的是,印度在金融方面为英帝国作出的贡献。“印度对英贸易的赤字和对其他国家的贸易盈余正好相差无几,这意味着英国通过现金账户将其贸易赤字转嫁给了他人。如果没有印度对大英帝国收支平衡的贡献,英国也就‘不可能使用海外投资的收益进一步对外投资,也就不可能将它作为投资收益取得的流动资本重新注入到国际货币体系中。’”
从那时起,从西方中心论的角度来说,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英国真正走上世界霸主的道路。完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印度,英国就不可能走向东亚,就没有后来的英帝国,甚至连工业革命能否发生都变得岌岌可危。
美国极其羡慕英帝国拥有印度,它把重复英帝国伟业的幻想寄托在中国身上,试图在中国上演英帝国昔日在印度次大陆上的传奇故事。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1946年11月4日由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王世杰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签署的一个重要条约,即《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此条约合计三十条,六十八款,内容详尽,几乎将中国对美完全开放,美国可以在中国干任何事情。当然有人说这是一个对等的条约,中国在美国也有同样的权力,但是鉴于中美双方在国家和资本能力方面的差异,中国显然不可能做到美国在中国做的事情。就好比富豪跟乞丐在理论上都有到豪华酒店消费的权力,但是前者走进酒店大门而不至于招来保安的概率显然大得多。事实上,当美国在中国提倡“门户开放”的时候,中国人在美国则一律遭到1882年的《排华法案》的排斥,这种歧视性的政策一直到二战时期才得到非常不彻底的改善,但是北美华人数量从六十五降为两万,华人劳工在北美的艰辛耕耘化为泡影,华人在北美的发展进程被强行终止了。
从这个角度理解,新中国的建立使得中国摆脱了成为美国之印度的可怕前景,是一次新的民族解放。
美国的印度洋战略有一个非常可笑的悖论:美国既希望印度成为一支可以遏制中国的力量,又不希望印度强壮到足以反对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霸权。
从这个悖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上述悖论导致美国所谓的印度洋均势战略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对于印度洋来说,也是一个外来的掠食者,而非本地的存在,中国的情况跟美国是一样的。所以要求印度,或者认为印度只能制衡特定的目标(如中国)而非现实的威胁(如美国),这是不合乎逻辑的,也是美国极其自恋的一个外在表现(对于一个帝国来说,它不会认为自己也是均势的一个组成部分)。跟过去一样,美国人要在印度洋遏制中国还得亲自出马。这种寻求优势而非均势从而必然失败的伪均势政策,在美国历史上已经上演过不止一次。
二是美印关系极其虚伪。
美国希望印度发展中程导弹武器,这是印度制衡中国的必备条件,但是并不希望印度弹道导弹的射程远及北美。问题是如果不对印度采取措施、施加压力,印度迟早有一天会拥有足够射到北美的战略弹道导弹。与此同时,一旦印度拥有性能可靠的核武器以及载具,美国在印度洋北部的作为是否需要收敛?美国在印度洋的存在是否需要听取印度的意见?这是个问题。
2012年4月19日,印度“成功”试射了自主研制的烈火-5型中程弹道导弹。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枚导弹的重量达到了50吨,已经大大超过中国的东风31(42吨)和美国的三叉戟2(37.2吨),后二者的射程都在一万公里或者以上,三者都是采用固体发动机的导弹,而且考虑到印度民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发水平相当不错,没理由射程差一半那么多,唯一的解释就是印度刻意隐瞒了实际射程。
现阶段的烈火-5型中程弹道导弹还在使用钢壳体,如果采用减重的复合材料壳体,载荷以及射程可望进一步加大。不过即使在现有基础上,印度的弹道导弹由“中程”升级为“远程”已经不存在太大的困难,由此对美国造成的战略压力,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印度来说,解决射程的问题并不是太大,真正的问题反而出在核武器的小型化,在这方面印度将得不到任何帮助,而且国际环境也不允许印度进行大规模的核试验,所以会比较麻烦。
印度发射烈火-5型中程弹道导弹成功以后,没有任何西方国家发出类似针对朝鲜导弹、火箭试射的批评声音,就好比之前的印度核试验,西方所采取的态度,完全不同于针对伊朗或者朝鲜的尖锐批评。这对于印度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幸运,也是印度实力尚显稚嫩的一种外在表现。
中国要避免一种看法,就是认为印度实力的增长对中国造成了威胁,甚至仅仅对中国造成了威胁。中国实际上还在印度洋门口徘徊,在现实中美国人掌握着印度洋霸权,作为印度洋本土大国的印度,怎么可能将斗争的矛头对准虚无缥缈的中国,而非作为现实威胁的美国?虽然印度与美国的实力差距导致两国发生实质性对抗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但是中国不应该对美印关系作出太高的评估。尤其是考虑到美国在历次印巴冲突中的态度,美国在南亚的战略目标也是维持一定的均势,这跟中国的目标是一致的。
印度洋对于中国来说,只怕是有些陌生了,我见过为数不少的国人甚至认为印度依然是一个佛教国家。
自从中国在明清时期放弃远航,印度洋逐渐变得遥远,中国的海外贸易除了交由西方人进行远途贩运之外,区域贸易由直达贸易转为短途接力贸易,中国的贸易圈缩小为南洋一带,而逐渐告别了西洋。
欧洲人在十五世纪末期闯入印度洋之后,经过两个世纪的奋斗,最终的胜利者英国人首先控制了大西洋,然后顺藤摸瓜也就控制了印度洋,这就是海权的逻辑。
中国因为利益的召唤,必然要进入印度洋,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但是国人有一种非常自恋的倾向,认为中国人心存和平和谐之理念,不会威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应该受到欢迎;所以一旦在国外出现反华行为,国人表现出来的惊讶甚至多于愤怒。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并不特殊。中国和平发展之心可问天,但是别人是否同样如此认为,这是很成疑问的。但是可以明确地说,他们面对中国崛起和前进的观感,绝对不可能符合中国的自我期许和自我标榜。
我看到过很多所谓专家的文章,认为中印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但是随着贸易的发展,经济的互动,中印之间有可能友好相处。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很天真的,因为这就是典型的自恋情结。
中国并不特殊,印度也绝非傻瓜。从印度近代的历史经验来看,所有的欧洲国家到达印度洋的时候,都说是进行贸易的,但是随着印度自身统治的瓦解和西方人实力的增强,所谓的贸易政策就演变为征服政策。在这种历史经验的教训下,印度人盯着中国人进入印度洋,他们的心情之复杂,主观之厌恶,就好比中国人看到印度人进入了南中国海。印度人的确声称他们是基于纯粹的商业利益而进入南海,中国也说自己是为了反海盗的使命而在印度洋驰骋,但是不受欢迎的人到了自家后院(起码各家都是这么想),托辞再丰富也还是不受欢迎。你觉得自己和平崛起和谐发展,但是别人绝对不会这么认为。中国人潜意识中极度自恋的设想,往往会给自己的判断造成一定的困难。
中国在印度洋的对手,准确的来说,首先应该是美国,其次才是印度。
在2012年初访美过程中,中国领导人指出,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这种词句貌似宏大,试图化解因为中国的发展而给美国造成的压力。太平洋一度是盎格鲁的湖,平白无故为什么要容纳你?而且海洋是沟通的,任何海洋都不存在划洋而治的问题,即使存在,那么西太平洋头上的北冰洋,以及屁股后面的印度洋怎么安排?
哪怕印度喊得震天响,实际掌握印度洋制海权的依然是美国。美国在印度洋中部的迪戈加西亚岛建有重要的海空军基地,是控制印度洋以及对中东进行战略军事打击的堡垒,印度对此无可奈何。美国的第五舰队常驻印度洋西北地区,第七舰队的辖区也涵盖印度洋大部,强大的美国海军编队实力更让印度望尘莫及。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奢谈印度洋海权,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可笑的行为,印度如果能在阿拉伯海封锁巴基斯坦海军,就已经算得上不小的成功。
当然,中国的情形对比印度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印度三面环海,在历史上容易导致海上的入侵,不过话又说回来,开放的海洋格局导致印度实际上是不可能被封锁的。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海岸线则相对封闭得多,众所周知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在美国的长期经营下,不能说是固若金汤,起码也是一条拦路的狗。对付狗主要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骨头,另一个是打狗棒。
中美在西太平洋地区的较量存在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中国并不需要东亚国家或者地区的支持,如能获得简单中立则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对于跨洋而来的美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为美国必须依赖这些国家或者地区作为基地。
对于中国周边的国家或者地区来说,当前最大的挑战就是在必要的时候面临着在中美之间进行挑边的问题。当中美矛盾没有激化的时候,它们必然谋求两边获利,但是美好的日子总归是要结束的。中国现在的政策就是帮助周边国家或地区在必要的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是骨头。当然对于个别刺儿头,不得不借助于打狗棒以帮助它们恢复清醒。
中国要进入印度洋,必须通过南中国海。美国控制加勒比海和巴拿马运河,是为了实行门罗主义,同时避免两洋格局给美国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中国则必须控制南中国海,这不仅仅是一个主权问题,更是控制马六甲,进军印度洋的前提条件。南中国海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门户,但是明显有人希望中国停滞在这里,最好是退回自己的海岸。
2012年以来,南中国海一直比较热闹,中国的海监船跟菲律宾发生对峙事件,国内群情激奋,喊打喊杀,我认为没有必要。其实在南中国海,中国最大的担心无非是担心跳入外部大国所设置的代理人战争的陷阱,从而造成政治上的困难。美国现在在东南亚生事,就是为了阻击中国于南中国海,防止中国直奔印度洋,从而冲击海权的禁区。
跳梁小丑不足为患。中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中国奋斗的根本目的,也不是为了让所有人满意。所以有人反对中国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使在美国的后院加勒比海,还有一个古巴恶心了美国几十年。哪又怎么样?美国还不是纵横四海?
南中国海对于中国来说主要是一个通道的问题,沿途的风景好坏并不影响我们的征途。中国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发展海军力量,为进军印度洋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不是在南中国海为一些细枝末节伤脑筋。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虽然放在国家层面有些迂腐,但是如果完全从自己出发而不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我们在发展道路上也会遇到很多麻烦和阻力。以越南为例,它在东南亚是一个很另类的国家,越南的文化完全是东亚类型的,即使佛教也是从东亚传入,而非印度洋方向。我罗列一段简单的资料:“据越南海关统计,2011年越南对华出口111.2亿美元,增长52%;自华进口245.9亿美元,增长23%;越方逆差134.7亿美元,增长6%,相当于该国年度贸易逆差的1.4倍。当年,越南对泰国逆差46亿美元,对马来西亚逆差11亿美元,对日本逆差3亿美元;对美国顺差123亿美元,对柬埔寨顺差20亿美元。”这就是说,越南辛辛苦苦从美国赚来的美元,又通过贸易几乎全部流入了中国,中国已经在贸易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越南即使再发展,顶天也就维持在广西的层次,中国会惧怕一个广西规模的国家的竞争吗?这是不可能的。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但是也没有伟大到让任何国家都无条件支持我们。如果仅仅因为政治上的不够敬畏,而认为有必要擅动刀兵,个人认为是很不明智的,天朝思想要不得。
对于中国来说,印度很难算作一个对手,印度的想法也谈不上如何举足轻重,但是中国作为未来的印度洋的竞争者,知晓该地主要大国的思考问题的模式,想必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既然印度已经试验了核武器,近来又发射了中程弹道导弹,而且在舆论上对中国充满了敌意(但是我们需要判断,这是印度的真实意图,还是希望通过廉价的反华调子谋求自身发展),所以不得不思考一下印度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
对于中国而言,中国所需要担心的不是印度的威胁,而是没有威胁。一个国家不应该害怕被利用,这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被利用说明你还有被利用的价值,最惨的就是你连被利用的价值也没有。所以个人不是担心印度如何威胁中国,而是担心印度缺乏被利用的价值。个人认为美国人现在忧虑的也是这点。
如前所述,印度的国力发展存在一个不可克服的天花板。对于西方来说,印度由于自身内部的原因,它的发展是可控的。一旦印度在印度洋出现坐大的苗头,西方就不会再对印度的国内问题视若无睹,中国将来也不会视若无睹。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应该把印度定位为与巴基斯坦对等的南亚地区性国家,中国不是南亚均势的组成部分。任何偏离此定位的判断都是错误的。一旦印度希望超越这个定位,中国有责任重新实现平衡,无论是扶持巴基斯坦,还是打压印度。
过去我一度认为,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大国,可以在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各自崛起(即使在现实中,印度不断利用虚张声势的遏华活动牟利),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可以说这是一种美妙的各自减压的战略性互动和互助。当然,这完全是从均势理论,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逻辑是存在的,但是有忽略现实困难的嫌疑。
目前看来,直白地说,这种设想只能称作战略忽悠(希望忽悠的是别人,而不要把自己给忽悠了)。主要的问题在于,这种期待对印度来说实在是太高了。因为印度很难理解,从全球均势的角度理解,现在需要遏制的其实是美国,而不是中国。退一万步,即使印度可以理解到这个环节,他们也没有能力那么做。中国必须另作打算。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让印度明白,中国的成功对印度有利。只有中国能够在西太平洋以及印度洋制衡美国,印度才能得到大国更多的善意。而在失衡的印度洋海权下,印度只能依靠大国的善意生存。
很多国人在潜意识中不希望印度入常,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一个并不讨人喜欢的国家。但是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什么角色?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认为中国应该采取不反对印度入常的态度,这个世界还不是中国的,没有什么是舍不得的。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其实只要巴西能够捆绑入常,已经完全可以平衡印度入常。
就好比罗斯福过去抬法国和中国,就是希望压俄国和英国;现在中国如果抬一抬弱势群体,对那些老旧帝国也是一个冲击。
这就好比韩信打败齐国后,遣使致信刘邦,要求分封代理齐王,刘邦兵困被围,又受到大将要挟,心中怒极,后来在谋士陈平的点拨下幡然醒悟,哈哈一笑,对使者说,何必代理,索性当一个真的齐王。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不是中国可以施与印度的,而是需要印度自己去争取。既然如此,中国没有必要在这个过程中担当什么负面的角色。如果历史不可阻挡,中国阻拦也没有;如果印度无法胜任,即使中国加以怜悯,也不会发挥真正的作用。真心也好,阴谋也罢,如果连一个饵都不想付出,中国是钓不到鱼的。
其实说白了不就是一个常任理事国嘛,中国在联合国里面也谈不到主导,有什么舍不得的。何不大方一点,支持一班乞丐去抢班夺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按照毛主席三个世界理论的划分,巴西,印度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和中国还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呢。现在西方就希望第三世界自己打起来,中国都快想不起来自己也是第三世界的成员了。
我们知道,首先发现印度洋航线的是葡萄牙人,差不多整整一百年之后,荷兰人依靠雇佣葡萄牙水手才得以绕过好望角,后来英国人如法炮制,雇佣葡萄牙水手才到达东方的。根据欧洲人的说法,谁控制了大西洋,谁就控制了印度洋。产生这种说法的原因,一是因为,海权的概念来自西方,而在传统的东方,海上一般只有商业的竞争,而很少涉及到国家政策或者战略;二是因为,这种说法就是把一度虚弱的东方当作不存在;其实这个观点在日本人崛起之后就受到冲击(日本攻占了新加坡,事实上已经控制了窥视印度洋的战略要地,但是来不及伸手就战败了),在美国人崛起之后就变得虚幻,因为从东方的太平洋进入印度洋比之大西洋反而更加简单,事实上也一样可以控制印度洋。
据说马汉曾经预言:“谁掌握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印度洋是‘七个大洋’的关键。二十一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的命运。”马汉预言的前半句无疑是欧洲历史经验的总结,现在已经不足为凭;但是后半句所云“二十一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的命运”却依然无比真实。
时至今日,世界格局从大西洋时代向太平洋时代的转移已经是非常明显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谁控制了太平洋,谁就控制了印度洋。至于印度洋地区本身,随着本地重建和平和均势,将会迎来一位更有善意的解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