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害怕结婚,有人害怕在众人前讲话,有人害怕与陌生人单独相处,有人害怕人潮拥挤的街头,这些都是恐惧心理,是人类出于自我保护产生的本能,会发生在任何会使人觉得可怕的情境之下。
按道理,谁都会有害怕的时候,也就是说人人都会有“死穴”和不敢面对的东西,尤其是当你面对那些能威胁到生命、财产、尊严的情况时。但有些时候,恐惧是“一笑而过”,还有些时候,恐惧心理会持续很长时间。比如,你的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害怕、注意力无法集中,如果这种心理经常性、持续性地出现,就会表现为心理异常——恐惧症。这不是正常的恐惧,严重的话会威胁你的身心健康,也就需要外界力量介入的帮助。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都是外在的,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尽管没有危险,人们还是会感到恐惧,我们在上节交代的广场恐惧症,也是恐惧症的一种。
心理学家认为恐惧心理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最大危害,因为只有在产生恐惧感之后,其他的心理、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才会随之而来。如果看到这里,你还认为恐惧症没什么,可就大错特错了。试想一下,如果随时随地你的恐惧感都可能爆发,而且你也知道这种害怕是过分的,这种难以控制地反复失控难道不会影响你的正常生活吗?
小薛今年毕业后,顺利签到一家外企做策划,但自己在年终聚会上的表现却让她想起来就心有余悸。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场合的小薛,身着简单的毛衣、牛仔裤就轻装上阵。可当她看到满场的衣香鬓影时,立刻就傻了。除了小薛以外的所有人都是礼服加身,她顿时觉得自己黯淡无光,只能不停地回避与他人的交流,躲在角落里猛灌饮料。从此以后,一到这样的场合小薛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去的话,大部分时间都会坐在洗手间的马桶盖上,紧张担心地度过整个宴会。
夏洛恐惧的东西在别人看来肯定难以理解,因为他害怕的居然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电话。不知道从什么开始,他一打电话就会焦虑,说话会词不达意,甚至害怕接电话。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行为异常,但就是控制不了随着电话铃响起就会迸出的恐惧心理。
当恐惧感来临时,心跳会加速,呼吸会加重,体温会下降,即使身处危险不存在的处境也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有的人在极端恐惧时甚至会丧命。当这些莫名其妙的恐惧发展到能影响你身心健康时,就该考虑如何对付这难缠的恐惧了。恐惧症会对某种物体或环境产生无理性、不适当的恐惧感,导致恐惧症的类型也千奇百怪,大致可以分为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单一恐惧症、学校恐惧症四大类。
场所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六成,包括旷野恐惧症、广场恐惧症、聚会恐惧症等。
社交恐惧症:主要特点是害怕被人注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会不自然地脸红、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不愿社交。
单一恐惧症:患者会对某一具体物件、动物等产生不合理的恐惧。
学校恐惧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小学生。他们的表现为害怕上学,害怕学习,对学校具有恐惧心理。
温迪·布莱克一生都活在恐高心理中,她甚至会害怕小孩玩的滑梯,站在高高的自动扶梯或长长的楼梯上都会让她觉得难以移动。她的儿子回忆到:有一次全家出游旅行,当走过一道没有扶手的小桥时,她居然让大家匍匐在地,爬行过桥。
温迪的恐惧症很明显已经影响到她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高楼林立,动辄二三十层的大楼比比皆是,难道她能一辈子不出门不逛街不办事吗?显然不可能。温迪的恐高严重影响了她的自尊心,看到周围的人能泰然自若地面对任何高度,她觉得实在是糟透了。恐惧症这么可怕,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意味着必须与它终身相伴吗?让我们来看看温迪是如何做的。
在心理学家的帮助下,温迪开始与恐高症作斗争。心理学家先引导她通过一段小的梯子,再逐渐增加梯子的高度。最终,温迪终于克服了恐高的心理,现在她甚至能登上高高的塔顶。
看来只要纠正得法,即使你已“病入膏肓”,也有可能跟这种病态的心理说再见!那我们具体要怎么做呢?
1.积极心理暗示
通过积极的暗示,学会接纳自己,培养信心,逐渐改变过去喜欢否定的错误观念。这种暗示随时都能进行,比如,你可以一边刷牙,一边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2.改变是一个过程
想要一步到位甩掉所有的“恐惧”未免太不现实,但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战胜紧张完全可以做到。越追求完美,就越容易患得患失。不要太注意别人的想法,不要在臆测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过程中迷失自己。
3.勇敢面对
爱紧张的人,一遇到紧张恐惧源就会表现出逃避心理,因为害怕出丑不去面对。逃避如果能消除紧张的话,世界上恐怕就不会有患恐惧症的人了。逃避不会让你觉得更舒服,相反会让你觉得自己懦弱。你所害怕的东西不会凭空消失,如果不鼓起勇气勇敢面对,那它们就永远都在!
4.大方求助
如果你能坦诚地展示自己的缺点,相信大家都会伸出友谊的双手,接纳你、帮助你。如果你能进一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相信你摆脱恐惧的日子指日可待!
恐惧症并不是不可治愈的疑难杂症,当年轻人遇到类似的心理问题时,一定要勇于面对。谁都不是天生的“胆小鬼”,只是生活中那些不快的经历给他们留下了心理阴影。是要与这些“痛苦的回忆”纠缠一生,让它们继续干扰你的生活,还是干脆了断,找回健康的心态,要看你如何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