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把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刚开始笼子紧锁,狗只能接受电击,在多次实验以后,在蜂音器鸣响电击笼子前,先打开了笼门。但这个时候的狗不但没有逃走的意识,反而不等电击就开始倒地呻吟颤抖,放弃了主动逃避的机会,选择被动等待痛苦的来临。
这就是著名的塞利格曼效应,也被称作习得性无助。随后的实验证明,发生在狗身上的“无助”在人身上也能得到体现,在经历某种学习后,情感、认知和行为上会表现出消极的特殊心理。当人在习惯了“无能为力”之后,无论外界环境发生什么变化,他依然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
比如,孩子天生是积极、热情、喜欢尝试的,但与他们热情相伴的却是大大小小让你头疼的错误。他们到处爬、到处摸,当他们每一次尝试都被成人予以呵斥或大惊小怪的话,他们也会一次又一次遭受“心理电击”。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件事的后果肯定也将得到一个严厉的“不”。按照家长的意见,孩子们很快就变成了大家认可的不吵不闹的“乖孩子”,但实际呢?孩子们却因为你的一次又一次“电击”患上了习得性无助。在他们已经习惯自己“这不行、那不行”后,以后无论发生什么,也不管做没做,都直接将自己与“不行”画上了等号。
如何判断你是否习得性无助?在这种感觉产生以后,人身上会出现三方面的不利表现:积极反应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觉得什么都无法控制,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困难;缺乏积极情绪体验,从烦躁,变得冷淡、悲观,甚至抑郁。这种效应的产生,其实是在经历失败或遭受打击后的一种心理惯性,让人的失败和挫折感继续延续,让人处于情绪的低谷无法自拔。在极端的情况下,也会造成心理的病态。
小李是在加入新团队以后,越来越没有自信的。也许不太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小李刚上马就犯了两个严重的失误,组长在受到领导责备后,面子上下不来当众批评了小李,还扣掉了他一个月的奖金。此后,组长一直为此耿耿于怀,有事没事总是找小李的麻烦,逮着机会就当众羞辱他。偏偏小李也没顶住压力,好几次都在工作中露出了马脚,给人家留下了话柄和口实。组长步步紧逼,小李压力越来越大,嘴上没说什么,但开始整夜睡不着觉。越担心越出错,越出错越失望,小李慢慢开始怀疑自己。
小李的工作能力真的不行吗?其实,除了慢一点以外,他在之前的工作岗位干得还是很不错的。到了新的工作环境,一时不适应组长的领导作风和团队的工作模式,才会犯下错误。但偏偏因此得罪了顶头上司,屋漏偏逢连夜雨,还没适应新环境,却要接受新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能一脸无惧地当没事人?
小李的心态慢慢发生了变化,他开始质疑自己。因为不止一个人看不上他,在组长的努力“传播”下,团队的其他人也开始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在忍受同事“冷暴力”的同时,小李的工作也不见任何起色,进展缓慢,与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小李递上了辞职信。
由于组长和同事的不信任,小李陷入了失望和沮丧的深渊,难以自拔。在被粗暴对待以后,他的信心一点一点丧失,最终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一切。当事情不见任何起色后,他终于相信“自己真的是不行”,在经历失败和打击后,他形成了认为自己“不行”的心理惯性,最终放弃了工作。
小李的辞职其实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如果他的“无助感”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到了新的环境,他的处境恐怕一样不容乐观。习得性无助其实是广泛存在的,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质疑自己的能力,我们之所以觉得没有多严重,只是程度不如小李严重而已。这种“无助感”严重束缚了行为人的手脚,一点一点消磨了他的意志和自信。
当年轻人因为遭到他人的责备而产生“无助感”的时候,应该努力控制这种情绪,而不应该让它无限蔓延,导致形成习得性无助这种可怕的心理效应。如何避免产生这种非健康的情绪?
努力改变“只要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心理模式。当你犯了错误,不要急于陷于失落或沮丧的情绪,你最应该做的是寻找犯错的原因,如果是外部原因就不要急于揽上身,即使是内因也要找到相对积极的归因倾向。比如,“这次我太马虎”的解释就比“原来我不行”的结论要强一万倍。
别总盯着失败,任何人都会有成功的时候。在犯错、失败、陷入情绪低潮时,请拨出片刻回想一下自己曾有过的成功,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也没那么差劲。”能看到自己的弱点当然不是坏事,但一样要看到自己的成就,增强自信、提高动力。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年轻人刚进入社会,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理想、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才有“撞了南墙不死心”的毅力和勇气,这才是新时期好青年应该具备的素养和素质。而容易灰心丧气的年轻人,大多缺少的就是能支撑自己的信念,所以碰了壁后很容易质疑自己的行为,甚至怀疑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