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师彼得·得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果。”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所读为何耶?”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故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庄子·天道》)
“释文”
某日,齐桓公正端坐于大堂之上读书,有一个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削木头准备做车轮。他看到齐桓公在读书,因为好奇,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凑向前去问:“请问国君您读的是什么书?”
“我读的是古代圣贤的书。”
“圣人还活着吗?”
“圣人早死了。”
“那么国君您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木匠的话,使齐桓公勃然大怒。他立时说道:“你一个小小的工匠怎敢妄加评论我读的书!若是讲出来道理,我可饶你不死;若讲不出道理,马上要你性命!”
轮扁并不畏惧,从容答道:“好吧,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说吧。削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又牢固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一种极熟练的技巧。譬如辐条和车毂之间的榫接,宽了虽然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须斫得分毫不差,这种功夫只能靠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这种熟练的技巧只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我不能单用口授的方法将技艺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践,就把我的技艺继承下去。所以,我今年70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依此类推,圣人已死,所留下的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国君您所读的不是古人的糟粕吗?”
这个故事赞美了一位经验丰富,技巧纯熟的老木匠,他重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技能,培养自己的技艺,终于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轮扁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实际经验,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真正的技巧是不能口耳相传的,它只能靠直接的实践来获得。
管理大师彼得·得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果。”
读过春秋战国历史的人,想必都知道“纸上谈兵”的典故。本来颇有将帅慧根的赵括,迎来的却是其父亲不幸言中的结果:“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大将也罢,若是用他为将,那么赵国必定毁于他手中。”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便熟读兵书,因此只要一谈到怎样用兵,他便能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所以,不少人都觉得他是个大将之才。赵王叫来赵括,问他说:“你能击败秦军,为国争光吗?”赵括大言不惭地说:“要是碰上秦国名将白起,那我还得考虑一下对付的办法,现在是王齿乞领兵,我一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赵王于是便派赵括去代替廉颇领兵。赵括在接掌兵权以后,不久就被秦兵围困。这时,秦王悄悄改派白起为主将,而以王齿乞为副将。结果,白起大败赵括,赵军四十万人马被俘后全被活埋,而赵括也在突围时中箭身亡。
赵括为什么会失败,其根源性的原因在于他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少宝贵的实践经验。
管理者要做到卓有成效,必须最后体现在工作的结果上。管理的生命在于实践,管理并不是纸上谈兵,管理者要学会如何把学到的管理理念诉诸实实在在的行动中。
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是处理人、物、事三者的关系。有的人管理学讲得头头是道,但是从事管理却弄得一塌糊涂。同样的物质条件,一样的人和一样的事结合,交给同样学管理的人去管理,会有不同的结果。有些知识,学了不用,就很难领悟到所学之真谛;有些事,学了不做,就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管理才会有所成效。
被誉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的曾仕强教授说:“管理是实践的,不是理论的。管理者学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实际运用,亦将无济于事。”管理者可以有许多想法,但是真正付诸实施的决策,只能独一无二,这是管理者的最大难题,因为时间永不回头,而且急迫得必须当机立断。管理学者可以“为学问而学问”,发挥其孜孜不倦的专一精神,以造就高深的学术研究。管理者却不能不“为管理而学问”,视管理理论为工具。经由学术改善管理,才是其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