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对待下属,不能一味采用强硬手段,很多时候该柔就得柔。尤其是面对那些难缠的下属,必须讲究些策略。有时候,一些“柔和”的管理技巧,比铁血手腕来得更加有效。
躲开“惹不起”的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厚黑学主张“厚”,强调“忍”,“忍”是一种积蓄力量的方式。忍一时仿佛是吃了亏,其实,一个人敢于吃亏,不去占便宜,讨好处,也许就占到了最大的好处。因此当面对某些“惹不起”的人时,厚黑者主张“走为上”的策略——“躲”。
避开亡命之徒
亡命徒是生活中最让人头痛的一类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走极端,拿生命做赌注,不怕付出任何代价,是一种心理变态的人。这种人层次很低,品质恶劣,自以为是,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蛮横不讲理,很难对付。
亡命徒的典型语言就是:“死都不怕,还怕活着!”“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有我没你,有你没我。”“只要给我留一口气,总有一天会剁了你。”这样的人为不大一点事,就敢下毒手,拼个你死我活,所以惹上亡命徒就会给我们带来数不清的麻烦和损失。在亡命徒眼中,伦理道德、正义、法律一钱不值,他们无所顾忌,还有什么能够压服他们的呢!
不跟亡命徒较劲,主要原因是为了不搅乱我们的正常生活,而不是懦弱害怕。我们多数人都是有正经事要去办的,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就不能与这类人较真,否则会耽误了大事。
与亡命徒计较是最没有价值可言的,这种人视生命如儿戏,置公理于不顾,与这种人发生冲突一点好处也不会有。聪明人不会作无谓的牺牲,不会卷入没有价值的冲突。社会自有正义在,秩序自有法律来维持,亡命徒迟早会受到惩罚的。但我们在日常交往中,还是尽量去识别亡命徒,避开亡命徒为妙。
亡命徒有两种,那种明显张扬狂暴的凶狠者容易被识别,或者可以从别人的教训中了解到的亡命徒也比较容易避开。另外一种,是善于隐藏本性,潜伏在团体内部,平常看起来很蔫,偶尔才露狰狞的人。这种人自制力强,能把自己的本性埋藏起来,压抑起来,遇到机会犹如干柴烈火,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让人措手不及。
看来,为了不受气,很有必要与亡命徒在行为上把握好界限,在交往中保持距离。
我们在与亡命徒相处时,至少需要在行为界限上把握住以下三点:其一,要学会老老实实地做人,不轻易刺激或触犯脾气大、手辣心狠的人。把握住行为分寸,不给对方造成误解和幻想的机会。其二,在冲突的苗头刚出现时,要采取有效办法补救,稳住对方情绪,消灭对方的火头。其三,抓住对方欺软怕硬、欺生怯熟的心理,巧妙地作出暗示,让对方了解你的实力,晓得你的厉害,放弃拼命的念头。
别去招惹泼妇
中国人习惯上把那些凶悍不讲理的女人称做“泼妇”。在女性群体中,泼妇是素质比较差的,也是很难对付的,不仅女士们怵泼妇,男士们也不容易“降”得了她们。触犯了这样的人,有理也讲不清楚。一旦某个群体中有这么个泼妇,在无法隔断与她往来的情况下,人们都应该小心谨慎,在行为上把握好界限,避免与之发生冲突。
泼妇虽然都是极富个性的人,但她们也有许多共同点。第一,泼妇不是一般的女性,她们身上有更多的不受人欢迎的弱点。第二,泼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蛮横不讲理,无理也硬辩三分,与这种人讲理,如对牛弹琴,无所反应,让你拿她没办法。第三,泼妇脸皮很厚,甚至不要脸,更谈不上尊严。她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会马上翻脸不认人,六亲不认,不管你平时对她多么好,平时与她关系多么“磁”,即使你是她的丈夫或男朋友,她也不买你的账。而冲突过去后,她还会恬不知耻地厚着脸皮与你套近乎,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自己不要脸,也不给别人留面子,反复无常,不易把握。但为了能在家庭、单位和群体中混下去,她也不得不采取了这种有点近似“能屈能伸”的处世手段。第四,泼妇在冲突中暴露最充分的就是一个“泼”字。她敢骂大街,让所有的人面面相觑却无所适从;她敢哭敢闹,专门揭人的短处,哪句话难听她就拣哪句话说;她把握不住分寸,不就事论事,擅长扩大冲突范围,比如由你的一点而及其他,由你的现在而揭你祖宗十八代的老底,由你一个人而及其他相关的人;当她感觉理亏或者没赚到便宜时,她会立即豁出去,寻死觅活,佯装碰头撞脑,丧失理智,甚至抓破自己的脸皮,揪散自己的长发,撕开自己的衣服,一副无赖之相。
谁能奈何这样难缠的人?有人说要心狠点,手辣点,以硬碰硬,压住泼妇的火焰,甚至有的做丈夫的常用“揍”的办法来对付自己的“泼妻”。但据我们观察,这种办法很少奏效,只能把事情闹大,最终还是惹得一肚子气。其实,泼妇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这样的人素质低,没多大能力,在众人眼里没有地位,没有水平,与这种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计较没有什么价值。所以我们有点水平的人都应避开泼妇,这种避开在多数人的眼里与“怕”是两码事。
避开泼妇最积极的理由就是“投鼠忌器”。投鼠忌器语出《汉书·贾谊传》,意思是用器物打老鼠怕损坏了器物,不是怕老鼠,而是为了保护器物。对泼妇也是这样,我们不去招惹她,不与她计较,是出于我们有正事要做,为我们的尊严和水平考虑,不要损害了我们这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不跟小人“较真”
小人之所以常常给别人气受,甚至乐此不疲,主要是因为他这样做是有所图的。要么是为了损人利己,争得一些好处;要么纯粹是为了陷害别人,避免别人胜过自己,谋求心理上的平衡。由此可见,小人是有不同层次的。
有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鼠辈小人,他们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不惜一切代价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令人防不胜防,他们平时或许能潜藏在团体内部在背地里做手脚,但猴子的尾巴终究藏不住,终有败露的那一天。
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小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对付小人没有一套办法是不行的。
李林甫是唐玄宗手下常伴随其身边的一个奸臣,心胸极端狭窄,容不得别人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唐玄宗有个喜好,他比较喜欢外表漂亮、一表人才、器宇轩昂的武将。有一次,唐玄宗在李林甫的伴同下在花园里散步,远远看见一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将走过去,便感叹了一句:“将军真漂亮!”便问身边的李林甫那位将军是谁,李林甫支吾着说不知道。此时他心里很慌张,生怕唐玄宗喜欢上那位将军。事后,李林甫暗地里指使人把那位得到唐玄宗一句赞扬的将军调到一个非常边远的地方,使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唐玄宗,当然也丧失了升迁的机会。小人的行为让人莫名其妙,其心眼很小,眼里容不得沙子,为一点小荣辱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来。
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是一个善于对付小人的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立了大功,但他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格外小心。一次,朝中有一个地位比自己低的官僚要来拜访郭子仪,郭子仪事先做了周密安排,因家中侍女成群,他让所有的侍女到时候都避开,不要露面。郭子仪的夫人对此举感到不理解,问为什么这么做?郭子仪告诉其夫人说,这个官僚是个十足的小人,身高不足五尺,相貌奇丑,很忌讳别人说他丑。郭子仪担心家女见了这个人会发笑,因而让所有家女都躲起来。郭子仪对这个官僚太了解了,在与他打交道时小心谨慎。后来,这个小人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既周密又老练。
要避开小人。小人固然厉害,但我们并不怕他,避开小人是因为我们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没有价值的争斗上。一旦把握不好自己的行为界限,得罪小人,他就会想方设法来琢磨你,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使你不能安心于工作、学习和生活。所以,所有想干好正事的人都必须绕开小人。
避开小人必须在行为界限上把握好以下几点:
(1)识别小人,摸清他的喜好和忌讳;
(2)言行周密,有备无患,小心提防;
(3)关键时刻要多一个心眼。不要上小人的大当。
长了瘤子就要动手术,知道自己错了就要改
人的一生,生病是难免的,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病就要吃药,长了瘤子就要动手术。如果怕苦怕疼,听任瘤子越长越大,最终付出的代价,就可能是整个生命。同样道理,过失、缺点,也如同我们身上的毒瘤,对它,也必须有敢于动刀子的勇敢精神。厚黑者指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错误的“不厚”、“不黑”的错误态度。
在18世纪欧洲的传说中,有一位精通魔术的博士浮士德,为了获得知识和权力,他向魔鬼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歌德曾据此而写成了《浮士德》。浮士德渴望生活,渴望人生的探索,为此,他虽明明知道靡菲斯特是个魔鬼,还是经不住他的诱惑。以把灵魂出卖给靡菲斯特为条件,在他的引导下,去经历人生的各种境界。直到生命的尽头,他才领悟,自由与为之不断的渴望、努力,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歌德写的《浮士德》,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是他对人生的思考。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某种意义上的浮士德。由于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未知数,因此,生活对我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上帝没有给任何人以俯瞰一切的制高点,于是,人人都必须在人生的卦阵里摸索前行,循环往复于成败得失之间。为了走好这趟无法重复的人生历程,不至于到生命的终结时尚未悟出这迷宫的路径,就必须除了在接受人类代代相传的经验外,还要依靠自己的意志、力量和智慧,在多歧的路口前做出明智的选择,并在进入了误区之后,冷静地判断,尽早省悟。所以,走人生的长路,要善于体验,善于总结;既善于行,亦善于止。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改过从善。
古语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话不错。事实上非但是常人,圣贤亦不能无过,尧荐举了舜,而舜曾杀尧之子丹朱。至圣至贤如孔子者,亦有“于见南子”的绯闻。只是圣贤比常人更善改过迁善,所以他显得比常人伟大而英明。清人陈宏谋说:“过则勿惮改。过者,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如唐太宗李世民,并不是他个人的才能真的足以使他在几十年的君主统治期内让唐王朝达到繁盛。他最突出的品德,就在于知人而善纳谏,集众人的智慧而修其政举,所以能善始而善终。魏征对他的帮助那是不说了,除魏征而外,劝世民为善的官员,以及李世民从善如流的事例,史不绝书。如御史柳范不但弹劾李世民的爱子吴王恪畋猎伤民,而且面折李世民本人也爱无度出猎,李世民“大怒,拂袖而去”,但想想毕竟此为实情,所以还是出来对柳范的批评表示接受。又如李世民刚即位,就下令修建洛阳行宫,准备行幸。给事中张玄素对他说,10年以前,是你平定了洛阳后把隋朝的宫殿付之一炬,现在唐朝的财力还比不上隋代,你却仿效隋代大建宫殿,这样看来,你竟连隋炀帝也比不上了!面对这样尖锐的指责,李世民却也能点头叹息说:“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唯其如此,李世民才博得了一个“明君”的青史之名,成为历史上可圈可点的皇帝之一。古人有“日知其非”,以“新我”胜“故我”之说,韩愈所谓“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应该说,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改过迁善的能力,他才可以算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就像一个人的肌体,如果健康而正常,则它必定会具备吐故纳新、自我调节的功能。例如,有的人患了肺部感染后并不自知。到检查身体时,医生告诉他曾患过肺病,已经自愈,肺部的钙化点证明了这部分肌体是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奋力防御,从而保护自己不受侵蚀。患过甲型肝炎的人,肌体中会从此产生抗体,使同类病菌无法再行肆虐。改过迁善,正是与此有同等意义的人的精神上的自我调节功能。一个精神、心理健康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自我调节的人。
所以,人不要怕自己犯错误,也不要为自己老是后悔而烦恼。当一个人感觉有愧于心时,其实他应该是绝对无愧的,因为他精神上的“自愈组织”正在战胜“病毒”而取得优势。因此,怕就怕一个人不肯运用这种调节功能,不肯自我谴责。古人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做错了事不思悔改,这才真正变成了过错。
改过迁善,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而且必须遵守和施行的原则。尤其是对于那些所谓“浪子”,意义更为重大。古人云:“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种’字,弥天大罪,当不得一个‘悔’字,”民谚更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说法。借别人的伞,必须立刻归还。所有自己做错的事,要有勇气算在自己的账上,要有勇气不找任何的借口而立刻改正之。古时的皇帝曾经以下“罪己诏”的方式,收拢民心,重振自己的形象。这里且不说它是否有权术的成分,的确,堂堂正正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示自己悔改的意向,非但不会因暴露丑恶而使自己失面子,反而会因你的坦率、诚实而引起人们对你的敬佩和尊重。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名言是勉励做了错事的人应该承认过失,觉悟改过,那么,即使是错了,也可补救。
可是今日的社会上,有许多人做错了事,不但不承认自己的过失,而且还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却干干净净,使人替他受过。这些举动,可以说是一种“奸险”行为。社会上这种人愈多,则愈无宁日。尔诈我虞,互相推诿过失,大则足以危害国家民族,小则影响社会秩序。这种行为是为真正的厚黑者所不齿的。
一个人既然做错了事,便应深刻反省,认为错了,便要痛下决心,勇于改过,这才合乎道理人情。自己错了却想推到别人身上,这样的做法,抚心自问是否对得起替你受过的人?也许你会觉得,犯了滔天大罪,一旦承认是自己错了,便会招致祸害,倘诿过于人,侥幸可以避免。但是,你要想想,那人替你受了过,他日被人发觉是你的过失,那时你终难逃法律的制裁,即使法律容有漏洞,但良心的责备又将如何弥补?
做错了事如不深刻痛悔反省,而诿过于人,那是行不通的。最好我们经常警惕自己不要做错事,假使错了,便要积极改过,同时想办法补救。诿过于人,纵是一时的成功,过后良心的责备会使你终生不安。我们为了减少过失,应当每晚临睡前作片刻的检讨,看看一日之内有无过失,有则改之,这才是厚黑者做人处世的正确方法。
用“厚黑”克服被下属看不起的性格
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性格也许不容易,但是,对自己的性格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努力避免使其成为自己管人用人的不利因素并不难。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但对于领导者来说,努力克服性格上的缺点,对树立威信是至关重要的。
失败的领导者比成功的领导者要多得多,其缺点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但下面列举的七种主要性格特征是最常见的缺点,他们都是可以通过提高“厚黑”的功夫加以克服的。
1.优柔寡断
这是“黑”的方面不足的表现。对于公司来说,作出决策的时机极为重要。即使决定正确,但机会错过了,这种决定不仅不起什么作用,反而会给经营带来不利。
失败的领导者中优柔寡断的人不少。他们犹豫不决,延误了作出果断决策的良好时机,错过了难得的机会。如果发觉自己有优柔寡断的毛病,就该有意识去改正它。因为优柔寡断对工作不能产生任何积极的效果。
果断的性格,可以使你在形势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很快分析形势,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作出正确决策,迅速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而优柔寡断者一遇到形势发生变化就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他们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做出决策,而是等待观望,以致坐失良机。
2.猜疑心重
不相信别人的人是不幸的。
公司经营不是领导者一个人就能做好的,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失败的领导者对别人不信任,无论什么事不亲自动手就不放心。结果,谁也不会伸出援助之手,就此丧失了部下的信任,最终使公司陷入困境,这是由于“厚”方面的修为不够造成的。
3.不能自控
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不少事情是很令人气恼的。当遇到气人的事情时,很多不懂“厚”的人按捺不住自己的怒气,甚至在愤怒中不能自制,作出莽撞的举动,反而把困难闹得更大。
克制和忍让,是为人处世应有的修养,缺乏自制,有百害而无一利。
还有一种缺乏自制的现象,就是一旦当上公司领导者,大量的钱财可以由自己支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人会因此而堕落下去。
对于酒、女人和赌博要特别注意。像因受挫折而借酒消愁这类消遣,只要自己能把住分寸,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
4.自命不凡
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总以为自己了不起,是个天才,当上个小头头就自鸣得意,这种自命不凡的性格也很危险,暴露了自己在把握“厚”和“黑”方面均有弱点。
社会在不断地变化着,自己一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听听不同阶层群众的意见,就会跟不上时代。特别是能听听主管和年轻员工的意见是很必要的。
自以为是的思想有很大的危险性。许多领导者根本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如果部下说这种做法行不通,对方话音未落你却大喝一声:“你狂什么呀,住口!”这样一来,难能可贵的进言也以徒劳而告终。
5.情绪不稳
有这样的领导者,情绪好或者不好都明显地流露在脸上。员工立刻就能察觉到,今天领导者情绪好,或者今天领导者情绪低沉。领导者心情不好时,哪怕因一些琐事也要对员工发脾气,对此,员工是不堪忍受的。
在这样的领导者领导下,员工对领导者的厌恶感与日俱增,优秀的员工会辞职而去。情绪不稳定的人最好不当领导者,或是加深“厚”的功夫的修炼,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努力控制自己的感情。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6.虚荣心强
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失败的领导者自尊心强得有点不着边际,其实这主要是虚荣心强的缘故。虚荣心强就是“不厚”。虚荣心强的人,无论如何也要撑门面,徒有其表地做些超过本人实际能力的事情。这样的人必须注意,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与自己的能力相称。厚黑学的基本要求就是,面子、虚荣等等必须抛弃!
然而,难办的是,当事人绝不认为自己有虚荣心。如果本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有一些领导者太爱面子,耻于下问。草率做出的决定如果出了错误,他又会为顾全面子而文过饰非。
爱面子是人之常情,但是有些人似乎有些过分,他把维护面子视为巩固个人威信的一种手段。这种情形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尤为严重。
企业组织结构就像一座金字塔,领导者坐在顶端,底下依次是高级主管、中级主管、基层干部,最底下一层才是一般职工。不管企业规模是大是小,总是离不开这种结构形态。
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不仅代表着一种权威,而且也代表着一种责任层次。整个企业的运行必须依靠各层级之间的密切配合。遗憾的是,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从西方移植到我国以后,就变了样。这应该归咎于有些人太过热衷于面子和权威。
我们经常发现,许多领导者对部属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处处都比部属强,自己不懂的地方很少向部属求教。我们很难听到有领导者对部属说:“这件事情我懂得比你少,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处理?”更难看到部属在台上讲演,领导者坐在台下听的情形。大多数当领导的人都认为求教于部属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会妨碍权威的建立。
有些管理人员为了避免犯错,索性抱着“少做少错”的心态,尽量把工作推卸给别人,以减少做错事丢面子的机会;一旦错误发生了,又会尽量把责任推卸给部属。
领导有方与否并不一定建立在个人的权威之上,开明的领导作风有时反而比较容易得到部属的爱戴、信任与合作。上司为了巩固表面上的权威,往往会使得上下级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如果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责任推卸给部属,则更会引起部属的反感,使企业环境更恶劣。
要解决这个问题,领导者须放开胸襟,培养“厚”的功夫,不耻下问,察纳雅言,抛弃愚昧的虚荣,勇于承担责任。这样,企业组织才会充满朝气,上司部属才能合作无间。
7.怯懦
怯懦的人害怕进攻,希望工作中尽可能不起什么风浪。这是经营不善的公司常有的现象,也是“黑”的方面严重不足的表现。进攻与防御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进攻是经营的基本”。维持现状就意味着退步。
纵观各行各业中成功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从这些成功者中找不到谨小慎微、畏首畏尾、毫无勇气、不敢进取之辈。
勇气和胆略是获得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人类所面临的每项事业,都带有挑战性、艰苦性、危险性等特点,不经一点困难就达到一个美好境界是永远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黑”得不够,就永远和成功无缘。
厚黑型的领导强调,用人须打破条条框框,唯能力是重。“论资排辈”不足取,“重视学历”也同样应该被摒弃。
不重学历重能力
“杀兄夺位”的唐太宗不可谓不“厚”不“黑”。在他当上皇帝以后,他的用人之道有很多独到之处。
1.广泛吸收人才
在李世民的智囊团中,大部分都是敌对集团的人。他吸收了原属李密、王世充、窦建德集团中的不少杰出人物,吸收了瓦岗军中的徐世勋、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在攻破刘武周时招纳了尉迟敬德,在攻破窦建德时招纳了张玄素,在消灭李建成后启用了魏征。“敌将可赦,敌者先封”的用人谋略在李世民那里无疑是运用得最成功的。
李世民用人还能打破地区和派系观念。有人曾向他建议:“秦王府的兵,追随皇上多年,应该提升武职,作为自己的亲信。”李世民回答说:“我以天下为家,惟贤是用,难道除了旧兵之外,就没有可信任的了?”此外,李世民对于少数民族也待之如友,只要有才干就委以要职。如史大奈、阿史那杜尔、执失思力等都当了将军。
一代天骄元太祖成吉思汗,武功赫赫,用人特点是不分地位高低,只要忠心紧跟他打天下,且有才有德,就大胆破格授任。他打破了旧贵族用人的狭隘界限,不分民族和等级。只要有战功、才干和某方面特长,就可以晋升。从而,成吉思汗的手下,聚集了如氏族奴隶身份出身的木华黎、者勒蔑等人。据《蒙古秘史》记载,在成吉思汗的麾下有4员大将和4个先锋,其中7人为奴隶出身。
2.用人不避亲仇
李世民用人不计私人恩怨。魏征、王圭和薛万彻等,原是李建成的得力部属,魏征曾充当李建成的谋士,参与反对李世民的斗争。但玄武门事件李建成被杀之后,李世民都给以重用。长孙无忌曾向李世民提出此事,但李世民说:“过去他们是尽心做自己的事,所以我要用他们。”李世民用人的原则是:“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李世民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比如,李世民的堂叔父淮安王李神通,认为自己的官位低于房玄龄、长孙无忌而十分不满,大发牢骚。李世民说,评功提官应该是“计勋行赏”,对皇亲国戚也“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然后,他对叔父摆出房、长孙二人的功劳和才能,以及指出叔父带兵无能和临阵脱逃情况,李神通心服口服情愿当个闲官,不再闹情绪了。又如,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的外甥赵节犯了死罪,李世民得知后下诏将赵节处以死刑,同时还将曾为赵节开脱的宰相杨师道(唐太宗的姐夫)降为吏部尚书,真正实现了他自己关于“赏赐不避仇敌,刑罚不庇亲戚”的思想。
3.不拘一格,唯才是用
李世民用人,不计较出身和经历,只要有才,一律加以重用。他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说:“自古帝王都怕别人比自己强,而我看到别人的长处就像自己的一样;人的才能不能兼备,我弃其短,取其所长;当君王的常常对贤者想占为己有,对不肖者欲置之沟壑,而我则对贤者敬重,对不肖者关心,使他们各得其所;当君王的多不喜欢正直的人,甚至对他们暗诛明杀,而我则重用大批正直之士,没有责罚过他们;自古都以中华为贵,以夷为贱,而我则同样看待他们。这五项,是我取得成功的原因。”李世民善于用人所长。魏征熟知历史之兴衰,通今博古,敢犯颜力谏,被任为谏议大夫。皇甫德忠贞正直,任用为监察御史。房玄龄、杜如晦等善于应物和谋断,任用为宰相。有一次,唐王朝需要挑选一位刑部侍郎(刑部的副长官),叫宰相提出人选,多不合意。李世民想到李道裕能坚持按刑律办事,曾坚决反对朝廷的错误判决,于是最后决定提拔李道裕任刑部侍郎。
李世民特别注意发现和提拔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一次,他令文武大臣写书面材料评论朝政。他发现中郎将常何提出的20多条意见,言皆中肯,文有条理。经了解,原来是常何的一位孤贫落拓的门客马周代笔所写。李世民立即召见马周,和他交谈,认为他很有才能,又敢于直言,就提拔他到朝廷任官职。常何则因发现人才有功,赐帛三百匹。后来,马周果然正直、稳重、机敏,敢于谏诤,而官至宰相。还有一次,李世民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有才,就亲自召见,问以治国之道,玄素对答如流,并且很有见解,便提拔他任侍御史。
李世民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下属来源复杂,派系林立,而他却能居中调节,权力制衡,使他们都能一心为国为民,为自己效命。唐太宗李世民的权谋当然不仅仅只是登极和用人两方面。他使人纳谏,从善如流,以人为镜而知得失;他统兵打仗,活用兵法,善以奇兵克敌制胜;他巩固政权,加强“三省六部”制,将天下牢牢掌握在手中;他教育子女,作《帝范十三篇》,以求根正;他勤政廉明,礼贤下士,体恤民情,创造了空前的文明史诗。
就某一方面的权谋而言,历史上或许有许多名家皆在李世民之上,但就权谋的全面和博大精深来说,李世民无疑是古往今来第一人。
看看现在的各种“人才信息”,动不动就要求是“硕士”或“博士”。诚然,博士、硕士的知识水平要更高一些,但这只是整体比较,并不是说这些硕士、博士就一定能胜任工作,才能就真的比别人出众。在我们周围,所谓的“傻博士”难道还不多见吗?用人唯才,然而,如果把才能用单纯的文凭或学历来衡量,未免太死板了。
日本著名企业家,西武集团的总裁堤义明用人的一项原则就是不盲目相信学历,这几乎是日本企业界人人皆知的事实。
他曾多次说过:“学历只是一个人受教育的时间证明,并不等于证明一个人真的就有实际的才干。”所有经过考核进入公司的新职员,无论你是什么学历,头三年都只能派到很低的职位上充当小杂役。堤义明说,他们需要经过三年磨炼期,才可以进入其他部门任职。
堤义明这套3年定夺的人才筛选法,在西武集团年复一年地沿用。结果,很多人在进公司之前是来自于名牌大学,是许多大公司争聘的热门对象,经过三年的磨练,他们仍旧不乏聪明才智,只可惜因为误用了聪明条件,没有好好地投入工作,结果表现平平,没有能够取得上级主管及同事们的信赖。而少数没有学历却有职业诚意的普通人,却学到了足以应付更高一级职务必备的技能,他们比所谓的聪明人有更好的出路和工作安排。
堤义明用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所有的人进入他的公司后,绝对不能以学历、金钱、血缘或其他人为关系取得晋升的机会,每个人在他的管理下,都享有同等的升迁机会。
这种做法,使西武集团内部出现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就是没有人会拿自己读过什么大学来炫耀,甚至谁也不提自己过去的学历。他们都明白,只要一迈进西武集团的门坎,学校的文凭就随即成为一张废纸。结果,公司内部一视同仁,彼此谦虚互爱,众志成城。
堤义明“不重学历”还收到一个奇效,那就是无论有学历或无学历者都争着到西武集团,对有学历者而言,想凭自己的本事证明学历与才能是成正比的;无学历者也慕名而来,因为他们知道在西武集团能够有用武之地,施展浑身才干。
不拘一格提拔重用人才
人尽其才之策,对国家是大计,对企业公司而言,更是良策。
美国福克斯公司总经理史高勒斯属下的一家资本达百万美元的电影院,由于经营不善,亏损严重。有一天,史高勒斯为搞清楚原因,突然来到亚特兰大城中的这家电影院。这时已是上午9点钟,电影院里只剩一名年轻的小职员。史高勒斯问他:“经理在哪儿?”
小职员回答说:“经理还没有来。”
史高勒斯又问:“副经理呢?”
小职员又回答说:“也没有来。”
史高勒斯又问道:“那么两位经理都没来,电影院现在由谁来管理呢?”
小职员回答说:“我在临时管理。”
史高勒斯听完后,当即对这位忠于职守的小职员宣布:“从现在起,我作为这家电影院的领导者,决定你就是这家百万美元电影院的经理。”同时,史高勒斯又宣布对失职的两位经理解职的处罚。不久,这家电影院就扭亏为盈了。
史高勒斯突然下访电影院,了解到这家电影院真正亏损的原因就在于原来的负责人没有责任心。由此断定,只要选择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来管理这家电影院,就一定能够改变现状,扭转局面。他的暗访无意中碰到了这位小职员。从他的身上,史高勒斯寻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位小职员就是他所需要的人才。于是,他当即宣布任命他为新的经理,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小职员知道,他用他的唯一原因只在于他忠于职守。小职员明白这一点,当然就会多花精力和功夫,各方面都更加卖力,这样一来,电影院当然能够扭亏为盈了。
人有才能,不激发就很难出得来,如果人没有激情,就不能完全发挥出部下的全部能量,所以,激发才能就成为厚黑用人者的一大谋略。鼎鼎大名的汉高祖刘邦其实只会一门学问,但就是这门学问,却让他得到了天下,坐上了龙椅。
刘邦,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年轻时游手好闲。三十多岁当了一个小小的泅水亭长。秦朝末年,继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与同乡好友萧何、曹参等杀死了沛县县令,举行起义(先是投靠了项梁、项羽起义军)。在推翻了秦王朝统治以后,又与项羽分庭抗礼,争权天下,进行了为期五年的楚汉之争,于公元前206年打败项羽,登极称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朝代——汉朝。
刘邦在历史上,总是给人一个流氓无赖、阴诈小人的形象。关于他的人品,我们无意去评论,单就权谋而言,他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刘邦到底是凭借什么才能坐上王位的呢?
经过深入研究与分析,我们才发现,原来刘邦所精通的只有一门权术,但就是这门权术,却使得他足以击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足以能够龙袍加身,君临天下!这门权术就是用人。毫不夸张地说,刘邦称得上是古今中外几千年来最懂得用人的权谋家。
刘邦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在一次庆功宴上,他对群臣说:“据我想来,我得天下的原因,须从用人上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扶百姓,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英杰,我能委以任用,所以才得到天下。”
刘邦的话不假,纵观秦末豪杰,乃至整个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刘邦最善用人。他本无赖出身,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如不是善于用人,又怎能当得上皇帝呢?既然刘邦用人权谋如此之奇妙,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用人方面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一、用人不拘一格
刘邦用人不拘身份、地位,唯才是用。张良、萧何和韩信被刘邦称为“兴汉三杰”,他们是他建功立业、改朝换代的最得力助手。张良原是韩国贵族,曾结交刺客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他曾向刘邦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韩信等军事力量的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彻底消灭楚军,均为刘邦所采纳。萧何原为沛县小吏。曹参辅佐刘邦起义,当起义军进入咸阳时,萧何不但及时规劝刘邦不能贪图享乐,并用政治家、战略家的眼光,迅时取出秦政府的律令图册,很快地熟悉了各种法律条文和全国山川险要、郡县隘口等情况,还推荐韩信为大将,自己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这一战略后方,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运送兵源粮草,终使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取胜。
韩信是贫困潦倒的流浪汉,曾在项羽部下当一名管粮草的小官,他投奔刘邦后很快被重用。韩信出任大将后用兵如神,屡建战功,成了刘邦打败项羽最关键性的人物。正是由于刘邦广集良才,任贤使能,才使他的麾下聚集了一个由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出身和阅历的贤能人物组成的强大人才集团。诸如,陈平出身贫困,做小官时贪污受贿,且与嫂子关系暖昧,素有“盗嫂受金”之讥。他投奔刘邦后,被任以护军中尉之职,他曾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不用谋士范增,并以王位去笼络大将韩信,为创建汉王朝霸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曹参是沛县的一位小吏;周勃以编席为业,兼当吹鼓手帮人办喜、丧之事;樊哙是宰狗的屠夫;灌婴是布贩;夏侯婴是马车夫;彭越、黥布是强盗;叔孙通原是秦王朝皇帝顾问的博士;张苍是秦王朝典掌文书档案的御史,等等……这些人成分复杂,出身各异,但刘邦却能信而用之,这一方面说明刘邦用人的标准明晰,就是有人有能就行,另一方面,这些人性格各异,脾气迥然。而刘邦却能让他们和平共处,一起为自己效命,足见刘邦真正的过人之处。
二、根据人才特点分配工作,人尽其才
刘邦善于识人,更善于用人,他能根据人才的特长分配工作,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人尽其才。对于身边的下属,刘邦更有深刻的了解。
刘邦临死前,吕后问刘邦,他去世以后谁能辅佐幼主刘盈治理天下。刘邦说:“萧何年老了以后,曹参可以继任。”
吕后又问:“曹参以后谁可接替?”
刘邦说:“王陵可以接任,但是他太厚道老实,要让陈平帮助才行,陈平足智多谋,可补王陵的不足,但要他独当全局,还难以胜任。周勃文化水平低,但为人朴实,以后帮刘氏安定天下的,非他莫属,可以任用他为太尉。”
刘邦的分析很正确。在他死后,以上这些人的表现和刘邦的分析基本一样。
三、适时用人
刘邦用人学问中最独到的一点是,他通常能根据不同的时期与形势,采取不同的用人策略。这从他对韩信的态度和使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当势力薄弱时,卑躬屈膝。韩信初到汉营时,还属无名小卒,刘邦看不起他。但他听萧何说韩信是一个大将之才,可以帮助他打天下时,马上放下了汉王的架子,筑了一个高台,举行隆重典礼,毕恭毕敬地拜韩信为大将,并向全军宣布说:“凡我汉军将士,今后俱由大将军节制,如有藐视大将军、违令不从者,尽可按军法从事,先斩后奏。”那种谦恭卑顺的样子,令全军上下莫名其妙。
当形势不利时,慷慨让步。汉高祖四年,这时刘邦在成皋战场失利,急需把韩信、彭越等部队调来支援正面战场。不料此时已攻占齐地的韩信,正巧派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压齐国。刘邦大怒道:“怪不得几次调他一直按兵不动,原来是想自己称王!”这时正在身旁的张良、陈平赶紧用脚踢了他一下。刘邦恍然大悟,急忙改变口气,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做王就该做真王,为何要做假王呢?”于是派张良为特使,正式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受封后,果然高高兴兴地率兵来参加正面战场作战。
当功成名就后,心狠手辣。刘邦称帝后,大封自己的同姓弟子为王,同时总认为那些在战争年代封的异姓王公,居功自傲,藐视皇帝。于是决定先拿韩信开刀,除掉异姓王。于是,刘邦在高祖六年,宣称巡游丢梦泽,约定在陈地会晤诸侯。当韩信奉命到来时,刘邦以有人告他谋反为由,令武士将其拿下。当韩信申辩时,刘邦厉声说:“有人告你谋反,你敢抵赖吗?”把韩信押回洛阳后,因查无实据,便把他降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吕后洞悉刘邦的心意,在一次刘邦出京平反时,把韩信诱到长乐宫杀掉了。
刘邦的用人权谋,既有坦诚恩惠,又有诡诈刁滑,作为一位出色的权谋家,这些用人策略的交替使用,是其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是其一掌乾坤,登极封王的关键所在。
刘邦在历史上,无疑是独树一帜的,他不像曹操、李世民那样文韬武略兼而有之,身先士卒,垂范天下;也不像康熙、朱棣那样借助龙脉相承,挟先人之余威而君临天下,他所凭借的,只是一门用人之术。
毫不夸张地说,在用人的谋略方面,刘邦堪称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人。他不仅懂得识人,而且善于用人,他把“用人权谋”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与运用,能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处境遭遇,来确定自己的用人策略,以不变应万变。他的用人权谋,已单纯从个体的“人”抽象出来,不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谈论用人,而是从谋略体系的角度去用人,如此高明的用人权术,试问天下又有几人赶得上呢?
研究了刘邦的用人权术,我们才终于深悟,原来刘邦得到天下,完全不是一个偶然,他也有自己称雄天下的资本。他将这门权谋研究得头头是道,运用得淋漓尽致。
从这一点而言,刘邦无疑是做到了一骑绝尘,当占中国历史上厚黑学家的第一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