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即眼睛、目,是人感知光线、看世界的器官。眼睛和全身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体,担负着感光、辨色、观察世界的物理功能。
眼睛是心灵之窗。眼睛里蕴藏着人们的善恶、理性、知识、智力、情感的内容。通过眼睛可以表现出人的心理变化,读出人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
眼睛可以装进大千世界,唯独容不得半点砂粒,更不用说“眼中刺”,欲拔之而后快。人可以眼观六路、一览众山,又可以视而不见、一叶障目;可以饱览群书、学富五车,又可目不识丁、孤陋寡闻。
对不同的人来说,眼睛的功能是一样的,但眼光是不同的。
眼光即是视野、眼界,既是目力所及的空间范围,更是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能力与胆识谋略,是领导者素质能力的综合体现。
眼光高低不同,将会导致人们行动的方向、力度不一样,最终的结果必有差异,甚至是天壤之别。领导者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的眼光好不好。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要看得比别人早,看得比别人远,看得比别人更仔细。
领导者要具备不凡的眼光,理应比下属站位更高,看得更广、更远、更深、更细,做到眼观六路,目力四射,思维敏锐,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问题,高起点地谋划发展,高效率地做好领导工作。
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涛。——中国楹联
所谓眼界,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程度与广度。眼界宽,就是要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神所至,不仅是上下眼皮之间的目力所见,而是要全面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登高望远,谋划长远;而是要“不为浮云遮望眼”,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发展趋势,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搏击,奋勇争先。
一个人的眼界反映着他的思想境界。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做任何事情,只有眼界宽广、目光远大,才能看得更广、更远,才能心胸开阔。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做得好。
红顶商人胡雪岩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眼光宽广的人,才会有着广阔的天地,去拼搏、去奋斗。人的眼光往往会决定人生的高度和广度,以及以怎样的方式成就自我。
眼界宽,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当今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高度开放的时代,世界范围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广泛而深刻,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国际与国内、此地与彼地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眼界宽显得格外重要。
眼界宽,见识广,有利于了解形势、认清趋势,有利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利于取长补短、拓展思路。领导者要“领”且“导”,就要比一般人看得更广、更远、更深一些。闭目塞听,孤陋寡闻,很多东西茫然无知,谈何有效应对?坐井观天,瞎子摸象,实际情况若明若暗,怎能取得主动?想问题、议事情习惯于一种思路,眼光单一呆板,怎么创新?只盯脚下三分地,其他的事不闻也不问,不知也不管,眼光狭小,怎能领先?
眼界宽的领导者,不仅目光四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而且具有世界眼光、战略眼光、历史眼光,善于从全局、宏观、长远上认识和把握问题。眼界宽广应有以下3方面的内涵。
第一,放眼世界的战略眼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战略眼光是各级领导特别是高级领导的必备素质。在当今这样一个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日益增强的开放世界里,是否有战略的眼光、开放的思维,是否善于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闭目塞听、封闭落后,必然被时代所淘汰。要有放眼世界的战略思维,就是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从全球的角度来认识国情,善于从全球着眼考虑与谋划自己的事情,把每一步发展都放在国际大格局中运筹帷幄,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激发创新活力。
第二,洞察未来的深邃眼光。“风物长宜放眼量”。领导是一任接一任的,而事业是长久不衰的。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规律的,都有一个由隐到显、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领导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应着眼未来、着眼长远,从大局利益出发,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绝不能为了个人的“政绩”和升迁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领导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实际工作中有一种洞察未来、未雨绸缪、见微知著的本领。
第三,统揽全局的宽阔视野。“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目无全局的将领,即使争得一城一池,最终难免全军覆没;目无全局的棋手,纵然围得一子一目,终究难逃满盘皆输。是否具有统揽全局、驾驭全局的视野和能力,是衡量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领导者应当要树立全局观念,培养系统思想,讲究辩证思维,善于在千头万绪的工作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中,牢牢把握和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工作。要抓方向、谋大势、管大局,注重研究和思考带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善于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担负的责任放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才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分清是非,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保证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开阔眼界,既要打开视觉之门,密切关注周围世界的发展变化;更要打开心灵之窗,积极从书本、实践、群众中汲取各种有用的东西。领导者要拓宽自己的眼界,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受长期艰苦的磨炼。
宽阔的眼界,来源于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来源于持之以恒的学习。学习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增强学则进、不学则退的危机感,发扬时不我待、“不教一日闲过”的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勤于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如果领导者满足于现有知识、满足于已有经验,习惯吃老本,重交往应酬,少学习研究,不思进取,结果是不进则退,知识和本领处于逐渐弱化状态,最终会陷入严重的“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领导者必须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眼界、知识、能力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并把这种忧患意识转化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落实到勤奋学习的自觉行动上,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知识素养。
宽阔的眼界,拓展于具体的实践。宽阔的眼界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更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证明、完善和拓展。一个人有了广博的知识,只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应用于实践,那么再好的知识也不会有用;如果一个人勤于实践但没有宽阔的眼界和丰厚的知识储备,那么只能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将宽阔的眼界、广博的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使眼界变得更加宽阔。“知之维艰,行之维艰。”领导者在推进事业发展过程中,善于对形势进行分析和判断,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规律,放眼长远,着眼大局,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始终放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把本地、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始终放在上级的总体工作部署中去推动,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实践中拓展自己的眼界。
宽阔的眼界,需要冲破狭隘圈子的束缚。成语“井底之蛙”用来比喻那些眼界狭隘、见识短浅的人。定居在井底的青蛙,起居劳作、娱乐休闲都在那一个小小的蜗居里,从不跨出井栏一步;它坐在井里看天,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知道井外还有辽阔天地、浩瀚大海;它为独占这个领地而心满意足、得意扬扬,自然不会有宽阔的眼界。要想拥有宽阔的眼界,就必须摆脱“井底之蛙”的封闭和狭隘。领导者要顺应历史与时代的潮流,走出狭隘的怪圈,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联系实际,放眼未来,开阔眼界。
拓宽眼界,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我。人们常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经过不断努力和锻炼,在提高境界、开阔眼界上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绝不能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而应把它看成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一个步骤,看成为进一步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一个台阶。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深化,开阔眼界、提高境界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和层次,还有新的高峰需要去攀登。如果满足于已有的进步,陶醉于已有的成绩,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迈进,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才能永立潮头,拓展更宽更广的眼界,不断达到新的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