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矣。”这段话道出人际关系的微妙,结交一个朋友不容易,树立一个敌人倒是轻而易举。有时候,本身并无存心伤人之意,可是却会因为一句无意的话。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中山国王因为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的故事,对我们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与人结怨,多是因为“出恶声”的缘故。切不论说他人坏话,诽谤他人,便是指责也会树下敌人。所以要避免树敌,你首先要养成这么一个习惯,那就是绝不要轻易地去指责他人。指责是对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起来维护他的尊严,为自己辩解,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下你的一箭之仇,日后伺机报复。所以,对于他人明显的谬误,最好不要直接指出,否则会好像故意给对方难堪,显示你的高明之处。在生活中一定要记住,凡是非原则之争,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而且也许可使对方的某种“报复心理”得到满足,可以“以爱消恨”。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你也得尽量含蓄地进行示意。
容忍别人对自己所犯的过错,不记仇,给他以希望,他自然会对你有所感恩,将这份报恩的感情藏于心中,日后总要寻机将这份恩情还回去。当然,我们所做的这些,目的并不是贪图他人的回报,如果是那样的话,反而会为人瞧不起。
如果是因为你的过失而伤害了别人,你得及时作出道歉,这样的举动可以化敌为友,彻底消除对方的敌意。“不打不相识”这一民谚富含了这一哲理,既然得罪了别人,当时你自己一定得到某种“发泄”,与其等别人“回泄”自来,不知何时飞出一支暗箭,倒不如主动上前致意,以便尽释前嫌。
很多情况下,是在与人争吵中树下的敌。在争吵中不要非占上风不可,实际上,争吵中没有胜利者。即便暂时取得口头上的胜利,但与此同时,你又树立了一个对你心怀怨恨的敌人。如果你想使问题得到解决,就决不要采取争吵的方式。争吵除了会使你结怨树敌,还会破坏你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也为自己与周围其他人的沟通设置了潜在的障碍。
有许多人只注重搞好与重要人物的关系,而对位居其次的人物或是暂时处于低谷的人多是瞧也不瞧。这种从众的冷漠态度很容易令对方误会,一旦有事,你有求于他,他对你根本没有好感,自然也不会伸出援手。一个在机关工作的小伙子,工作能力强,为人机灵,很受大家的喜爱与认可。可是,令人奇怪的是,他是“一把手”的态度总是公事公办式的不远不近,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对并无多大实权的“二把手”却十分热情。小伙子自有他的道理,“二把手”是个尴尬的角色,虽是领导,却总不为人所重视,我若和大家一样对他不冷不热,也就是无形中把他排斥出去。虽然讨好他的不一定能起到什么好的作用,但是如果他想在背后给你起点消极作用的话,也是吃不消的啊。亲近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想与他交下多深的关系,只想不想多一个暗敌。
如果你想化解已与他人结下的仇怨,缓解紧张的关系,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德报怨,宽怀待人。然而,要做到忍不争,这却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去忍受住他人对自己的伤害,需要有宽广的胸怀。
成熟不等于世故
初涉社会,青年人总觉得为人处世难,渴望自己早一些成熟起来,可往往却又无法分清成熟与世故的界限,反而陷于世故的泥坑。而在生活中,成熟的人多受敬仰,世故的人多受鄙夷。
一个成熟的人能看到社会或人生的阴暗面,却不被阴暗面所吓倒,表面上沉静而内心却有一腔热血。有不平而不悲观,既坚信希望在于将来,又执著于今天的努力。世故者也会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但他们却可以容忍、并顺从这一切。他们因为曾在事业、理想、生活、爱情等方面遭受过打击或挫折便冷眼观世,觉得人生残酷,社会黑暗,自以为看透了社会和人生,以“众人皆醉我独醒”自居。
看过作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人,一定会对刘世善的那句口头禅:“实际上,就那么回事儿”记忆犹新,而这正是他对社会与人生极度的冷谟的表现。他不再奋斗、不再坚持原则,似乎看破了“红尘”,了悟了人生,对一些违背原则的问题也是轻轻放过、不以为然,表现出了彻头彻尾的世故嘴脸。
成熟的人不虚伪。他知道社会是复杂的,因此人的头脑也应当复杂些好。遇事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不轻信,不盲从;与人交往,考虑复杂些而不失其赤子之心,“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如果遇见不熟悉的人,“切不可一下子就推心置腹”,因为这样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可以多听少谈,真正了解后才可以敞开心扉交流思想。世故者由于过多地看到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因而错误地认为人世间没有真诚可言。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对人外热内冷,处事设防,奉行“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处世原则。同友相交,虚与周旋,别人的事自己探听尤详,自己的事隔墙难闻,说给别人听的,尽是些“不着边际”的话。
成熟者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坚持互惠互利、互帮互进的态度,有福共享,有难同当,患难时见真情。世故者则善于利用他人,对周围人采取“于己有用者交往之,于己无用疏远之”的态度。交往的热情则同“于已有用之”的程度成正比,即使是对同一个人也不例外。犹如果戈里小说《死灵魂》中的主人公乞乞可夫一样,在刚当小职员时,百般讨好巴结上司的麻脸女儿,以博得上司的好感;当上了科长,站稳了脚跟之后,便马上翻脸不认人,那个痴情的姑娘便成了他愚弄的对象。
世故的人看风使舵,不会坚持什么原则。他们善于观风向,看气候,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投人所好,八面玲珑,采取“随风倒”的处世方法。成熟者遇事头脑冷静,坚持原则,有主见,自己该干什么仍干什么。一个成熟的人,是绝对不会随便向别人溜须拍马的;他也不会八面玲珑,四处去讨好他人;更不会去任意滋事造谣,在背后批评别人。
一位西方哲人说得好:“要善于处世,不过,可别成为处世的专家。”一味在如何讨好别人、如何使自己不吃亏上钻研处世,就会扭曲了自己,使自己变成一个变色龙似的人,还会使自己时常陷入尴尬狼狈的境地之中。
有一则幽默,把世故者逢迎势利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在生活中也经常会见到:有一个秘书,领导让他看一篇报告写得如何。他看过后来汇报,说:“我认为写得还不错。”领导摇了摇头。秘书赶快说:“不过,也有一些问题。”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问题也不算大。”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问题主要是写得不太好,表述不清楚。”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这些问题改改就会更好了。”领导还是摇头。秘书说:“我建议打回这个报告。”这时领导说:“这新衬衣的领子真不舒服。”
成熟者对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做敢当,有“舍我其谁”的大丈夫气概,往往小事糊涂,大事清楚。世故者玩世不恭,游戏人生,采取滑头主义和混世主义态度,专搞中庸,惯于骑墙。他们和人可以谈天说地,但只是摆现象,不下结论,迫不得已时也有些不言而喻,“大家早已公认”的结论。遇有原则问题需要辨明时,则莫问是非曲直,要不然就是模棱两可,怎说怎有理的话。与人意见不一时,便以“今天天气……哈哈哈”的态度加以回避。如果一个人凡事都采取一种嘻嘻哈哈,对任何事都无所谓的态度,在体态上总是摇摇晃晃,显得极不稳重,就会让人觉得你十分轻浮。对于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乖巧行为,虽知其隐秘,却不露声色,做冷眼旁观者,既可明哲保身,又可留条退路。行动上却草率之至,做事极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只是一个世故却在失人心的人。
世故在人际交往中留下的印象是不可信、不可靠和不可近,世故的人生态度只会将人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