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很清楚自己想从朋友那里获得什么。可是,你是否考虑过自己是个什么样的朋友?你知道应该怎样来提问自己,问题都是明摆着的,你是否体谅别人,你是否肯听别人的话,你是不是个好朋友等等。然而,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尊重朋友。
没有尊重就没有友谊,犹如没有基石就不可能筑起大厦一样。那么尊重源于何方?尊重只有在自尊自爱的基础上才能诞生。
自爱并不是说一见镜子就照,也不是自找吹嘘。自爱是说要爱自己,要了解自己,甚至连自己所谓的“缺点”也要爱。另一种对自爱的解释是自尊。人们会有感到自豪的时候,那是因为生活得充实、愉快,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归根结蒂。
人不自爱往住可以从他交朋友的情况反映出来。他很可能结识那种对自己有同样看法的人,接着就出现连锁反应,不以诚相待,背后相互说坏话,相互确认自己是失败者,信任和爱的观念对他们毫无作用。这些共性把他们连在一起。
如果你很自卑,也不必责备自己。只要你愿意上进,愿意了解自己,这种情况最终是可以改变的,变好的。人们是否要等到提高了自尊心之后才能交朋友?绝对不是。这样他们也许得永远等下去!理解友谊,结交那些能反映自己长处的朋友,就能增强自爱。然后这种自爱又给予我们向朋友表达爱的勇气。这是无限的循环住复运动,就像海浪冲上海岸又退回大海一样。有了自尊自爱,也就懂得了尊重朋友,尤其是在你们出现意见分歧时。友情的价值就在于互相尊重对方,在于互不伤害各自的独创性。
朋友之间不能毫无顾忌。正如安全的地方,人的思想总是松弛一样,在与好友交往时,你可能只注意到了你们亲密的关系在不断成长,每天在一起无话不谈。对外人你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之间没有秘密可言。”但这一切往往会对你造成伤害。
好友亲密要有度,切不可自传关系密切而无所顾忌。亲密过度,就可能发生质变,好比站得越高跌得越重,过密的关系一旦破裂,裂缝就会越来越大,好友势必会成冤家仇敌。
朋友之间莫打听隐私。朋友间要保守秘密并不是对你的不信任,而是对自己负责。你同样也需要保守自己的秘密,这一切并不证明你和好友间的疏远;相反,明智的人会认为,如此双方的友谊才会更加可靠。
在你朋友觉得难为情或不愿公开某些私人秘密时,你也不应强行追问,更不能私自以你们的关系好而去偷看或悄悄打听朋友的秘密,因为保守秘密是他的权利。一般情况下,凡属朋友的一些敏感性、刺激性大的事情,其公开权应留给朋友自己。擅自偷听或公开朋友的秘密,是交友之大忌。
在他人面前,也要注意给朋友面子。维护朋友形象是你和朋友都应该做到的,这种方式犹如给你们的亲密关系罩上一层保护膜,让友情在那里滋润成长。
而现实生活中,牢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以密友相称的人为了证明一切,把当众指责、揭露看做一种证明的手段,往往导致友人的不满。
万一你是个聪慧的、很容易知别人之心的人,那么你千万别自以为聪明,向对方得意地表现你的知心术,却忘记了对他人的尊重。
三国时代的杨修就因为太聪明了,很会揣度曹操的心思,照道理,曹操应说“知我者,杨修也”,可是他却把杨修杀了,原因就是在于杨修不时把他的聪明表现出来,让曹操时常感觉受到愚弄,失去了安全感。一个人如果心里面在想些什么你都知道,你想他会不会学曹操!
体贴是主动关怀对方和被动倾听对方心声,这是在感情上和他交流,这么做,对方会感受到一种温暖而不是压迫。如果你对他的心思也有所了解,那么不可表现得太多,也不可表现得太深,而像应针对无关紧要的事,装做“鲁钝”好了。而为了“鲁钝”的必要,有时候还要在恰当的时候表现你的“鲁钝”,也许他会对你的鲁钝不以为然,但对你却是绝对的放心;不过在态度上仍要表现出和他的“贴心”,否则你和他的关系也会产生变化。
互相尊重就是维护友情的乐趣与价值。这样,你们的友谊大厦就可“风雨不动安如山”,获得经久的生命力。
与友相处把握态“度”
在我们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坦诚、热情、谦逊、活泼、谨慎等等,无疑都是必不可缺的品格。然而,这里同样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即要注意掌握分寸,尽量做到恰到好处,否则便极易失度,从而影响交往。
有的人待人待友非常热情,时日不久便如胶似漆。殊不知友谊,就该是一杯散发着淡淡清香的香茗,长久地给予人们阵阵的芬芳,只有这样的友谊才可能永恒。而这永恒,也来源于那一点“距离”,一点自由的心灵空间,一点想像和欣赏的余地。所以,适当选择距离的人是明智的。有人长久地梦想着一片土地却不曾动身前往,有人远远地守护着一份默契……虽然在有些人眼里他们是缺乏勇气的,但他们的梦想却因之而保留,他们的友谊也因之而长久。他们维护的,不仅仅是一段距离,更是一份美丽。《小窗幽记》说得好:“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交友之道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所谓友谊,首先是诚恳。”的确,人际交往倘不能襟怀坦荡,真诚恳切,而是相互戒备,“见面只讲三分话,绝不全掏一片心”,正常交往尚且谈不上,又怎能指望相互推心置腹,以诚相见?但是,所谓坦诚,也要适度,要讲效果。朋友之间“胸无芥蒂,无话不说”固然不错,但是,坦诚也应留有余地。说话办事透彻、痛快当然无可非议;不过,像鲁迅先生所反对的“透底”就不好,注意留有余地,必要的避讳、求雅还是需要的。有时为避免意外的发生,向当事者暂时保密,不吐露真情,也是人之常情,不宜把它同坦诚对立起来。
有人认为,只有事事应允对方,才能显现出自己的热情来。其实大不尽然。中国有句古语:“轻诺必寡信”。失信的热情好比一张空头支票,只能取悦于一时,终归毫无价值。所以,有人相托自应尽力而为,不过也应权衡是非利弊。对于那些明显不合情理,或者自己力不从心的委托,都应婉言明白谢绝。同理,自己对与对方也不宜提出不合情理的要求,以免给自己和对方都推入尴尬的境地。总之,热情应是友谊的升温剂,但是倘若失控,超过了限度,也足以酿成焚毁友谊的悲剧。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谦虚的品德对于人际交往尤其重要。一个背着自负自傲沉重包袱的人,他的友谊财富必然少得可怜。这里,谦逊须以坦诚为基础,否则就难免陷入虚伪的泥潭。比如讨论问题时,明明自己有不同意见,为表谦逊而不明白说出,或者吞吞吐吐,言而不尽;对方批评自己时,当面唯唯称是,背后却又发牢骚。
关于谦虚,需要划清两个界限。一个是谦逊与虚荣的界限。如果一个人故作谦逊姿态,以求得“谦逊”的美誉,就是虚荣的一种常见表现。这种虚荣心一旦被对方察觉,还哪里会有愉快的交往可言?再一个是谦逊与谄媚的界限。有些人在交际时爱对对方说一些言不由衷的溢美夸饰之词,以为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彬彬有礼,谦恭而有教养。殊不知,过分溢美,几近谄媚,也往往令人生厌。
举止活泼,谈吐风趣幽默,也是交往深化的催化剂。不过切莫做过了头,否则就难免有所说的不检点、轻慢之嫌。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结交的是优秀杰出的人物,所以很有可能无形中提高了交朋友的标准。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你睁大双眼看对方,总可以发现对方有许多弱点,如以这种尺度去寻找朋友,你就会对生活充满了失望。你的过分挑剔以及过分苛求,最终可能使你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或者说,你的朋友因你过分苛刻而对你敬而远之,远而避之,直至退避三舍。
个人要赢得友谊,就要多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其实,每一个人都有长处,问题是在于发现。比如某人事业上很有才气,但生活处世能力却很差,那么,如果择其长处学习,你就会和对方建立友谊,相处和睦。相反,你睁开两眼看对方,要求对方什么都好,那么,最终使你失去友谊和失去朋友。闭一只眼看朋友,才是一种宽容的处世之道。比如你的朋友过去曾失足过,或者至今有某些缺点,你与他相处,不妨回避对方的伤疤,忘记他的过去,尊重他的今天,寄希望于他的明天,那么,你交朋友的视野就更为宽广,绝不会因斤斤计较某个朋友的过去而与对方无法融洽相处。
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从挫折中经受失败的考验,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认识弱点走向克服弱点,那么,我们完全不必要把对方的过去洞察得完全透明化。你只要认为对方是一个真诚的人,即使他有某些与你格格不入的嗜好或其他经历上所没有的东西,你也不必大加追究。睁一只眼,即是多看到对方的长处;闭一只眼,即是少看到对方的弱点。惟有如此,你才能永远保持与友相处的乐趣。
口渴以后再送水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社会,友谊的内涵变得丰富、深刻,但是朋友的重要仍是非常明显的。当你有困难时,如果得到了朋友的帮助,你会领悟到友谊的真谛:朋友应该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
我们内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危难的时候受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有某种爱好的人遇到兴趣相同的人则兴奋不已,以为人生一大快乐。两个人脾气相投,就能交上朋友。所以要落人情,便应洞察此中三昧。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当过一阵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既坏,兵乱间又损失不少,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问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喧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惜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施展报复的机会。
人们对雪中送炭之人总是怀有特殊的好感。某位小姐如此说:“我有一位朋友,我每次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一定出现。例如我有急事需要用车或上班迟到时需要用车,只要我打个电话,他一定到,可以说每求必应。事情一过去,我们又各忙各的。到过年过节的时候,我总是忘不了给他寄一张贺卡,彼此打电话联络卡。”看来,这种朴实诚挚的帮助较之那些假意热络的嘘寒问寒更易打动人心。
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仅仅有同情之心是不够的,应给以具体的帮助,使其渡过难关,这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进而形成友情。比如,一个农民做生意赔了本,他向几位朋友借钱,都遭回绝。后来他向一位平时交往不多的乡民伸出求援之手,在他说明情况之后,对方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使他渡过难关。后来,他发达了,依然不忘当年这一借钱的交情,常常给对方以特别的关照。
别人有难处才需要帮忙,这是做朋友最起码的常识。
如果你想扮演平安天使的角色,让人人心中没有烦恼,首先你要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对方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困难的权利。勿自视太高,以为朋友必是独力难支,急需你的援手!
能够暂且忘记自身的利益,体谅人家的需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付出精力与时间,陪伴对方顺利走过人生中的坎坷旅途,这本来是十分高尚的情操。但你必须要搞清楚一件事情,你帮助朋友的动机是否纯粹出于真情至诚?如果你是有条件而为,希望达到某种目的,这就不是令人尊重你的好方法,尤其是对方是异性的话。有时你可能不自觉地坠进男女情结的陷阱里,一厢情愿付出感情,自欺欺人。谁料一段珍贵的友谊,却白白断送在你的愚昧无知上。
人情像银行里的存款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要想人爱己,己须先爱人。只有时刻存有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为自己多储存些人情的债权。这就如同一个人为防生活中各种不测情况发生,须养成储蓄的习惯,这甚至会让子孙后代得到好处,正所谓“前世修来的福分”。一位大文豪说:“朋友,别让我的友谊,成为你的负担。”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友谊成为别人的负担:“我给你那么多,你才……”“我应该得到更多的回报。”同时,也切记:不要让对方的友谊变成自己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