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词中也有关于外商出入的内容,可供参考,如从白居易《阴山道——疾贪虏也》诗中的“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之句看,马队一过,纤草全无,此时可能正是春天。再如唐代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三首》之一中写道:“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从此句看,有高空中飞行的大雁,又是“芦笋初生”的季节,描写的正是边塞春季景象。我们从出土陶骆驼和外商俑的装饰来看,大多是夹衣大氅或者窄袖长袍,似乎也是表示春秋季节的较多。
问:原来是这样的,再问一个问题,外商入华的数量每年是不是大致相等?
答:北朝入华外商数量及其贸易活动,不是年年均等,或直线上升,而是时多时少。不过也有一定规律,这个规律与社会环境的安定与否有关。尽管政府希望外商入华贸易规模逐年扩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纵观史籍,外商入华贸易在几个时期内规模较大,一是北魏定都平城时期,自太武帝拓跋焘平西凉、派董琬使西域至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个时期北朝入华外商规模明显呈上升扩大的态势,史书中屡见外商或使节入华的记载。
二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神龟、正光之际,在北魏孝明帝至北魏后期,正如《洛阳伽蓝记》所载,这时的规模最大,是“自葱岭已西,至於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147}。北魏河阴之变后,入华外商数量锐减。
三是北齐、北周初期。据《北史.皇后穆氏传》:北齐遣商胡为皇后造七宝车。北周外商的活动更为频繁,《周书.异域传上》:“赵、魏尚梗,则结姻于北狄;厩库未实,则通好于西戎。由是德刑具举,声名遐洎。卉服毡裘,辐凑于属国;商胡贩客,填委于旗亭。”{148}
四是隋初,也是外商入华规模较大的时期。如《隋书.食货》:“又以西域多诸宝物,令裴矩往张掖,监诸商胡互市。啖之以利,劝令入朝,自是西域诸蕃,往来相继。”{149}
北朝外商入华的规模与频繁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便是丝绸之路的安全情况,一个是北朝境内的政局安定与社会治安。前者与中亚整个地区的环境安定有关系,涉及到吐谷浑、波斯、粟特、柔然、突厥诸国,诸国争夺激烈时,丝绸之路便没有安全可言,商队自然减少。后者与北朝内部的政局稳定和有关政策直接相关,北朝200余年间,出现过几次大的打击外商的事件,前期如《魏书.卢水胡沮渠蒙逊传》记载,太武帝太延五年未平凉州前,河西王沮渠牧犍自恃势大路远,对北魏阳奉阴违,“切税商胡,以断行旅”,成为太武帝拓拔焘平定凉州的罪名之一。反映出沮渠牧犍占据河西要道,不仅向外商征收重税,而且故意阻止外商前往平城贸易,引起平城贵族的愤怒。
后期北朝内部战争也妨碍正常的外商入华贸易,尤其东、西魏对峙,北齐与北周争雄,出于切断对方经济来源的考虑,对到对方境内贸易的外商,有的是苛查,有的是刁难,甚至有时截道杀人夺财。北周的军队就劫夺过赴北齐的外商货物钱财。《北史.吐谷浑传》记载:外商的商队途径北周境内时,受到北周军队的袭击。“获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150}。如此劫夺外商的钱财货物,一是贪财,二是为了切断外商与北齐的交往。外商受到这样的打击,消息传出,自然不敢轻易前来,导致入华外商数量减少。所以到隋代时,裴矩不得不“啖之以利,劝令入朝”。
此外,也有少数地方军政大员为贪巨财,以暴行劫夺外商财货,如元遢任凉州刺史时,贪暴无极,大肆屠杀胡商,将胡商所有财物归为己有{151},这种暴行一旦传开,短期内再无外商敢在附近出现。
所以说,胡商入华也受到当时丝路安全和政局稳定与否的影响。
问:感谢您让我们享受了这么一场关于胡商的文化大餐,您能不能在最后为大家总结一下?
答:谈不到总结,只想说,考古资料都是具体直观的资料,每一件只能体现北朝、唐代外商贸易活动、生活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侧面,反映不了宏观的场面或背景。但是有关外商的形貌、衣饰、驮载工具、货物种类等,均是史书记载的弱项,史书或无记载,或语焉不详。如果我们能把考古资料中反映外商活动、生活中的点或者小侧面按照内在联系渐渐拼凑起来,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那我们对北朝、唐代外商各层面的认识也就会越来越清楚。这是一项长期性的研究工作,即使现在还达不到这个目标,将来随着认识深化、研究方法进步与新资料的不断出现,终究会逐渐接近此目标。
参考文献与注释
① 张庆捷:《北朝隋唐的胡商俑、胡商图与出土胡商文书》,荣新江、李孝聪主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科学出版社,2004年;张庆捷:《北朝入华外商及其贸易活动》,张庆捷、李书吉、李钢主编:《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② 田边胜美:《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编15《中央ァジァ》,时事通讯社,2001年,第298页。
③ 王绣主编:《洛阳文物精粹》,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161页。
④ 林良一:《シルヶロ一ド》,时事通讯社,昭和63年版,彩版5。
⑤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1998年,第153页。
⑥ 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唐金乡县主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37页。
⑦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1998年,第154页。
⑧ 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年第3期。
⑨ 国家文物局编:《2000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87~94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7期。
⑩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1998年,第112页。
{11} 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卷3,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页。
{12} 洛阳博物馆:《洛阳北魏元邵墓》,《考古》1973年第4期。
{13} 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北魏元乂墓调查》,《文物》1974年第12期。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偃师县杏园村的四座北魏墓》,《考古》1991年第9期。
{15}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孟津晋墓、北魏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8期。
{16} 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南蔡庄北魏墓》,《考古》1991年第9期;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县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5期。
{17}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纱厂西路北魏墓HM555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9期。
{18}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景县高氏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3期。
{19} 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曲阳发现北魏墓》,《考古》1972年第5期。
{20} 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4期。
{21} 河北省沧州地区文化馆:《河北省吴桥四座北朝墓葬》,《文物》1984年第9期。
{22} 石家庄地区革委会文化局文物发掘组:《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考古》1997年第6期。
{23} 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陈村东魏墓》,《考古》1997年第6期。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邺城考古工作队:《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墓》,《考古》1990年第7期。
{25} 山西省博物馆:《太原圹坡张肃俗墓文物图录》,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
{2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北齐娄睿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
{27} 常一民:《太原市神堂沟北齐贺娄悦墓整理简报》,《文物季刊》1992年第3期。
{28}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期。
{29} 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考古》1979年第3期。
{30} 磁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磁县北魏元良墓》,《考古》1997年第3期。
{3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东八里洼北朝壁画墓》,《文物》1989年第4期。
{32} 该墓由太原市文管会发掘,资料正在整理之中。
{3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周宇文俭墓清理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3期。
{34} 韩志安:《中国北周珍贵文物》,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44、65页。
{3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
{3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隋斛律彻墓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10期。
{37}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
{38} 张正龄:《西安韩森寨唐墓清理记》,《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
{3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1期。
{40} 西安市文物园林管理局:《西安东郊红旗电机厂唐墓》,《文物》1992年第9期。
{4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科学出版社,1966年,第45页。
{42}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唐金乡县主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32~38页。
{43} 昭陵博物馆:《唐昭陵长公主墓》,《文博》1988年第3期。
{44} 陕西省博物馆、礼泉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郑仁泰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
{45} 陕西省根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
{46}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中原文物》1982年第3期。
{47} 301国道孟津考古队:《洛阳孟津西山头唐墓》,《文物》1992年第3期6页;301国道孟津考古队:《洛阳孟津西山头唐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3年第9期。
{48} 洛阳博物馆:《洛阳关林59号唐墓》,《考古》1972年第3期;洛阳博物馆:《洛阳关林唐墓》,《考古》1980年第4期。
{49} 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唐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5年第1期。
{50} 郑州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省巩义市孝西村唐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11期。
{51} 郑州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省巩义市芝田两座芝田唐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11期。
{52}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扶沟县唐赵宏达墓》,《考古》1965年第8期。
{5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安国市梨园唐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01年第3期。
{54} 辛明伟、李振奇:《河北清河丘家那唐墓》,《文物》1990年第7期。
{5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平山县博物馆:《河北平山县西岳村隋唐崔氏墓》,《考古》2001年第2期。
{56} 沈振中、吴连城:《太原市南郊金胜村发现唐墓》,《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6期;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南郊金胜村唐墓》,《考古》1959年第5期。
{57}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治北石槽唐墓》,《考古》1962年第2期;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山西长治北石槽唐墓》,《考古》1965年第9期。
{58}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山西长治唐王休泰墓》,《考古》1965年第8期。
{59} 杨富斗:《山西唐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
{60} 王进先:《山西长治市北郊唐崔孥墓》,《文物》1987年第8期。
{61} 长治市博物馆:《山西长治市唐代冯廓墓》,《文物》1989年第6期。
{62} 长治市博物馆:《长治县宋家庄唐代范澄夫妇墓》,《文物》198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