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纣①初立,始为象箸。箕子②叹曰:“彼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将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未几,造鹿台,为琼室玉门,狗马奇物充其中,酒池肉林,宫中九市,而百姓皆叛。
【注释】
①纣:指的是商纣王,又称帝辛。商代最后的君主。荒淫暴虐,滥杀无辜。后被周武王所灭。
②箕子:商纣王叔父。名胥余,封国在箕,故名。纣无道,箕子劝谏而不听,佯狂为奴。武王克商后,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今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遗迹。
【译文】
纣王(商代最后的君主,名辛。暴虐无道)初立的时候,命令人制造象牙筷子。
箕子(纣王的叔父,名胥余)叹息说:“他用象牙筷子吃饭,一定不会用陶碗盛装食物,将来还会用犀角美玉做杯子。有美玉杯、象牙筷,一定不会吃粗陋的食物、穿粗糙的衣服,也不会住在茅草房屋里,于是便会享受锦衣玉食,建造楼阁亭台。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向天下四处寻求仍不能满足,对远方珍奇的物品与车马宫室的需求就从此开始了。我担心他的结果会很惨。”
不久,纣王果然建筑鹿台,用美玉建宫室及门户,狗马及珍奇物品充满宫中,酒池肉林,并在宫中设立九个市集。从此百姓都背叛他。
【心读】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俭来败由奢。
荀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步入21世纪的中国,节约能源成为最深入人心的话题之一。构建节约型社会,成为人们的共识。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没达到富裕的程度,不适宜进行过度消费,况且我国还有很多的贫困人口,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值得人们关注。
原文中箕子(纣王的叔父,名胥余)叹息说:“他用象牙筷子吃饭,一定不会用陶碗盛装食物,将来还会用犀角美玉做杯子。有美玉杯、象牙筷,一定不会吃粗陋的食物、穿粗糙的衣服,也不会住在茅草房屋里,于是便享受锦衣玉食,建造楼阁亭台。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向天下四处寻求仍不能满足,对远方珍奇的物品与车马宫室的需求就从此开始了。我担心他的结果会很惨。”
箕子及时认识到纣王骄奢淫逸的恶果,但他却无力劝阻纣王,结果只能是坐视商朝天下被推翻!
近来,在大中小学生中间,出现了一种“摆阔”的现象。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的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然而,有的家长却认为这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讨论这种事有点儿“小题大做”,对此很不以为然。
学生“摆阔”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组织学生讨论“摆阔”现象,以明辨是非,也不是什么小题大做。学生中“摆阔”虽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但其影响却相当大。因为“摆阔”就是讲究排场,要显示阔气,那就不单纯是自己享受,往往也请别的学生分享自己的阔气,比如请同学下馆子、喝好酒、抽好烟、唱卡拉OK等。这样受不良影响的就不仅仅是“摆阔”的一个学生了。
学生“摆阔”,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责任却在家长。因为学生并没有工资收入,学生“摆阔”用的钱,是家长提供的。即或是学生自己通过勤工俭学挣来的钱,不是用在学习或日常生活必须的消费上,而是在吃喝穿戴上有意显示自己的阔气,这也是一个问题。这当然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但主要是受学生家长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要减少以至杜绝学生“摆阔”的不良现象,家长要首先提高认识,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念。
“摆阔”表面是显示自己的阔气,其实质所反映的是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我们不是苦行僧,物质条件好了可以享受,这当然也包括家庭物质生活水平高的学生。但刻意追求享受,有意显示阔气,就有点儿庸俗了。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努力所追求的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显示的应当是自身素质的高水平。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和期望要求,也应当是如此。然而,有的家长由于价值观念上的偏颇,或庸俗的攀比思想作怪,在孩子要钱和花钱的问题上缺乏必要的限制,放任自流,有求必应。这就有意无意地助长了某些学生图虚荣、摆阔气的意识,使之恶性膨胀。
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古人说:“成由俭,败由奢。”凡是在学业和事业上有突出成就的人,一般都是生活很俭朴,能够忍受贫穷,即或是有很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不刻意追求享受,更不会有意显示自己阔气;而凡是在事业上一事无成,特别是身败名裂的人,无一不是由于在物质生活上过分追求奢侈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因此,自古以来,有许多很有远见卓识的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对子女要求相当严格。
宋朝有一个宰相叫张文节,按他的俸禄收入来看,完全有条件让子弟和家人生活水平更高一些。然而,他的家人穿的是平常的衣服,吃的是平常的饭食,住的是不蔽风雨的房子。有人对他这样做很不理解。他却说:“按我现在的收入,是完全可以使家人子弟享受荣华富贵的。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任家人子弟享受,将来我的收入一旦减少,他们会很不适应,在精神上要经受很大的磨难,弄不好还会出问题。”司马光称赞张文节是“大智大贤,深谋远虑”。的确,张文节想得很深,看得很远。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家长如果对学生“摆阔”的问题掉以轻心,放任自流,一旦形成恶习,问题严重到连你都看不惯或忍无可忍的程度时再想纠正,恐怕会是像王阳明所说的那样,“习与性成,则严师益友不能劝勉,重罚不能匡正矣”;又像颜之推所说的那样,“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社会上那些犯罪青少年,一般都是由于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走上邪路的,家长们不能不从中汲取教训。
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是人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追求物质的拥有、支配和享受,还是追求事业的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对人来说,就像是一根指挥棒,指挥着人前进的方向;价值观又像是驱动器,促使人朝某种人生目标前进。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才,成为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假如孩子在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的时候,就跟别人比的不是思想进步和知识学习,而比的是生活上的阔气,那在争取思想和学业上的进步上,就不会有多少精力投入,不可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成就,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就会成为泡影。
家长应当限制孩子过分的物质消费,教育孩子节俭朴素,树立安贫乐道的思想。在这方面,日本学校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在日本,学生上学一律都要穿校服,不允许穿家里提供的其他服装;所有学生都要在学校统一用餐,不允许从自己家里带饭吃;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旅游,由学校统一规定带多少钱,不允许任意多带,如若发现学生所带的钱超过了学校规定的数目,教师就要没收。学校之所以要这样做,因为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状况不同,有的很富有,有的较贫穷,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们在学校里比阔气,防止富有家庭的子弟因自家的富有而自傲,贫穷家庭的子弟因家境不好而自卑。当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时候,只能显示思想、学习、纪律、作风上的差别,以便促使孩子们在这些方面比、学、赶、帮、超。因此,他们努力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不允许显示由于家庭生活条件的不同而带来的差异。他们的这种做法有很强的教育意识,很值得我们中国的父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