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系统,“宜家事件”提醒我们,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不仅要重视改善其物质文化条件,更要在人际关系、情感和精神方面为满足老人们的需求创造更好的条件。充足的物质条件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础,但仅仅有物质条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精神和心理环境,以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增强其幸福感。
2.老龄文化政策的发展趋势
首先,各级政府应认识到社区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时即考虑老年文化场所和设施的配套,在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制定社区老年文化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在资金分配上要落实社区老年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从而实现建设一批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另外,政府还应当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社会各界参与老年设施的建设,积极探索社区老年文化事业的多种经营方式和投资渠道,开设价格较为低廉的活动场所满足老年人群需要。
其次,应重视老年人的继续教育,通过社区老年大学、老年协会等组织,向老年人传授一些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教会老人们如何使用一些新的工具,如手机功能、简单的电脑使用方法,丰富老年人的文娱生活。社区要积极开展老年文体组织建设,依托区域老年活动中心和文化协会培育一批老年文体团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最后,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在人口老龄化时代,公共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积极为老年读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有着较丰富的馆藏资源,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幽雅的环境、先进的设施、完善的服务,能够较好地满足老年人休闲阅读和人际交往需要。在图书馆中,设立老年人固定的交友活动场所,开辟老年人专门坐席,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参加的专题讲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活动场所,能够满足老年人社会交往的需求。图书馆要成为老年读者相互交流的中心,成为他们与社会保持联系的窗口(李建新,2004)。
第三节 老龄政策的科学性发展
就当前的老年社会政策而言,城市老年人群体在得到基本社会保障的同时,也在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分享老龄事业发展所带来的多样性的成果。但是,以往的老龄社会政策具有鲜明的应急性和补救性的特点,未能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无力达成可持续的社会目标,也无力促成更长效的老龄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时期,为了迎接严重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需要推动老龄政策科学的可持续发展。Pielke曾指出从事老龄科学研究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老年学、心理学、医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来进行分析,拓宽研究和使用的方法,加深对发展性的理解,为老龄政策服务。
一、老人购买力与老龄产业政策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老年人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和消费能力也不断增强。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较为成熟和理性,理智型、经济型和习惯型消费是老年消费的心理特征。因此,老龄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与老年群体的购买力与需求相适应。
1.老年人的购买能力
普遍观点认为,老人随着岁数的增长,他们的消费欲望将降低。事实上,这是一种社会对老人的系列偏见中最普通的一种,这种观点忽视老年人的变化,没有注意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消费观念上也在同其他人群一样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在不断更新。第二,家庭生命周期变化引起的老人消费观念的变化(鄢木秀,2009)。
由于老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收入普遍提高,多数老人不仅获得了基本生活保障,也有了相当的购买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独特的亲情伦理的存在,老年人实际的消费并不以自己的收入和积蓄为限,消费支出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由其子女和亲友支付。从老年人购买力的进一步发展趋势上看,随着我国社会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将从空间和时间上较好地调节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使老年人的购买力保持稳定并有所增长。与此同时,老年福利服务事业支出也在同步增长,实际上,我国老年人集体消费在增多。
老年人消费观较为成熟,有一定的惯性,趋向科学。老人追求“实惠性消费”,表现为对高质量、低价位、方便化、舒适化和保健化的强烈要求。对于任何种类的消费性产品,老人首先追求的都是高质量,或者说是“实用”,其次,“相对低的价格”也是老人消费时较为关注的因素之一。中国传统上形成的“节俭性”消费习惯确实在老人身上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同时,老年期经济收入的萎缩与老人“储蓄养老”以备不时之需的需求的上升(李兵,2003),使他们与中、青年人相比,在消费时更多地表现出对价格的敏感性。
2.老龄产业政策的发展趋势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海乃至全国的老年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购买力非常可观。老龄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商品种类,拓宽服务内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发展老龄产业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和连锁效应,也可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渠道,推动经济增长。
总体看来,我国老龄产业仍然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形势,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还远没有形成产业化的规模,其主要问题在于:其一,老年用品生产企业偏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特殊生活用品以及辅助商品缺乏。老年消费者没有合适的商品可买,老年用品市场冷落。其二,在老年服务业领域,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不足,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不全(台恩普,陶立群,2004)。其三,老年文化娱乐场所的缺乏,没有以满足其精神需求为导向。因此,对于属于“朝阳产业”的老年产业,应当在发展政策上受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更多关注,加快发展的节奏。
首先,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关老龄产业的扶持政策,并致力于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总体而言,老年群体处于社会相对弱势地位,而我国的老龄产业又刚刚起步,因此其势必是一个带有公益性、福利性特征的领域,不能也不应该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在财政投入、信贷、税收等各方面给予老龄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引导更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但与此同时,绝不能忽视老年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应制定老龄产业产品与服务标准,逐渐建立起专门针对老年消费者的监督和投诉网络,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严格监察和整治侵犯老年消费者权益的商家。
其次,需要积极开发社区功能,发展养老社区服务业。少子老龄化时代,社区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这就需要大量的家庭产品和家庭服务来解决。养老社区服务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一些企业在社区为老服务中康复设备和资金投入的优势,但还需要相关政策来加大支持力度。
最后,需要研究老年人身心需求,发展文化娱乐项目和场所,开发老年旅游产业。由于老年人特殊的身体状况,外出旅游需要特殊的照顾安排,要因人而异,分层经营。比如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心特征组建老年人旅游团,选择适合老年人的专门旅游路线,配备相应的队医,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要个性化发展老年文化娱乐业,满足老年人希望既能娱乐又能强身健体的活动。设立老年人专门休闲和交友的场所,以较为低廉价格鼓励老年人在场所消费和娱乐。处处以老年人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为导向,是扩大老年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3.加强科技创新在为老服务领域应用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应该把科学技术运用到养老产业和产品上,以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在英国,有一家慈善机构邀请一批著名专家设计了多种方便老人或者残疾老人使用的生活用品,如坐式淋浴设备、可调节的淋浴喷头、可升降的床、容易穿脱的衣服、可升降的椅子等等。而在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生活用品发展起来的产业,出现得最多的无非就是不断变幻的老年保健品,在老年产品研发方面还做得非常不够。因此,应加大这方面的产业研究,依据老人消费的特点,生产出适合老人享用的产品和服务。
应广泛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解决老年人精神慰藉与高龄老人照料问题。当今电子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电子网络技术解决养老问题,可通过安装上网电脑或可视电话,平常可与家人后辈、亲朋好友聊天;也可以在网上搜索自己喜欢阅读的报刊、书籍等等信息,丰富精神生活。当遇到生病可在网上寻医问药,到高龄行动不便时,可通过网上找护理中心,找老龄服务中心,找儿女亲朋来救助。同时,对老人开展技术教育,社区学院或老年大学开设科技讲座,促使老年人通过培训掌握现代电子产品的运用,提高生活质量。普及简单的老年人电脑操作方法,帮助老年人从网络中丰富文娱生活,掌握信息收集能力。
其次,以现代建筑技术,解决老年人安居与生活服务。城市化建设,旧城改造,要考虑老年人住宅设计。更重要的是,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使老年人的需求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到服务机构,获取及时、优质的服务,同时实现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对老人信息进行管理,如:老人享受政府居家养老补贴情况、老人饮食喜好、老年病饮食禁忌等。从而使政府居家养老的财政投入发挥长效作用,有力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总之,科技助老,既能使老年人分享到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得益,也能使老年产业科技化。
二、法定退休年龄与弹性退休制度
2010年11月10日,法国总统萨科齐最终签署了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引起了民众的强烈抗议,法国国内爆发的史无前例的四次全国性、跨行业大罢工和示威游行。据悉,该罢工被视为近年来法国人民参与的最猛烈的抗议游行之一,各行各业超过300万职工纷纷涌上法国各大城市街头,其中,更是有大批学生的积极加入。
而我国从1951年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退休条件方面规定,男职工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年龄为50周岁,女干部年龄为55周岁,这一规定一直延续至今。关于退休年龄的改革的话题,早在几年前就被提出过,较近的一次是2008年10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在第三届中国劳动论坛上透露,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另一次则是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于2008年11月6日,在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第三届年会上说,在明确最低退休年龄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建立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年龄密切挂钩的计发办法,遏制不合理的提前退休现象。国内的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是否应该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1.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