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问题或处理事务时,有没有思考,思考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是宏观还是微观,是全局性的还是局部性的,是战略性的还是战术性的,常常会导致事物朝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智商和成绩差不多的同班同学,数年后的人生轨迹也会出现巨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肯定是多方面原因综合所致,但思考能力,包括思维的态度、习惯和方式,必定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说善于且勤于思考是成就所有事业的关键,一点也不为过。
(二)思考的方法
1.思考的基础。思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态度。但思考也不能凭空进行,而是要以阅读和观察为基础。因此,思考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阅读的思考;二是针对事物的思考。
阅读并不等于思考。犹如人吃东西以后,需要消化,方能吸收其营养、长出新的肌肉。如果我们将阅读看作知识获取的过程,那么,思考就是消化吸收知识、产生新知识和新思想的过程。有的人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不善于思考,导致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却没有思想,“文而不化”。
2.思考的建议。在学习时,我们常常被动地接受知识、思想,往往难以静下来“反刍式”地独立思考。同时,任何人的知识、阅历、方法、思维、眼界、视野等都具有局限性,从而使得他在阅读或处理事务时,会不自觉地按照已有的方式和惯性进行思考。那么,究竟该如何思考才会有所收获呢?
(1)一种思考习惯:其实,不管是针对阅读还是针对事物,我们都应该积极培养“跳出书本看书本”的思考习惯。以读小说为例,我们通常为了消遣而读小说,更多地关心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最后结果,较少关注小说背后的东西。小说通常传承、弘扬了某种精神和态度,诠释了某种道理和逻辑。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反刍式思考:学习、欣赏并借鉴其中很多巧妙的构思、优美的文字;理解、归纳、分析和总结小说的背景、构思思路、结构设计和内容组织方法、所弘扬的态度和精神。同样地,在学习某种技术时,如果我们只简单地学习技术本身,不从解决问题的需求出发,理解技术发明的背景和过程,那么,我们也就只能得到结果性的“技术”,而得不到别人发明、创造技术的“渔”。
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笔者常常告诫学生:查阅各种参考文献,了解国际上最新的理论技术和发展进展,只是得到了结果性的“鱼”而非“渔”。相对来说,笔者更关心他们能否学习、理解、掌握并借鉴别人通过研究得到结果的过程,特别是别人如何发现问题、提出相关理论或发明相关技术解决问题、严格地证明或做实验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理论技术、撰写学术论文的构思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2)学会理性思考:理性思考就是以正确的逻辑思维去认知世界、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如果说思考是一种能力,积极主动且宏观战略的思考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那么理性思考则是一种最重要的态度。人们常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很多事物通常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基于理性思考,才能做出较好且独立的思辨、权衡、判断和选择。事前,通过“设想、设计和设问”,积极思考处理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情形,谋定而后动。事后,从事物处理的过程,思考总结过程中的得失、经验和教训。
利用网络,我们可以快速获得各种新闻、博客文章,甚至包括专业资料,了解多元化的文化和思想。浏览网络新闻时,作者常常会浏览网上的跟帖和评论,并发现有些人价值观混乱,对事物的看法认识缺乏逻辑常识、理性思辨,具有当代特色的“先入为主”式思维。如有的人常常将道德和法律纠结在一起,客观描述和主观评价混为一谈,论心和论事裹搅不清,事物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甚至将网上“莫须有”的某件事情与“爱国”、面子联系起来,可以挑动整个民族敏感的神经。这些跟帖评论时常令笔者想起曾经的“文字狱”、阶级斗争事件和一副对联——“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完人”。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网上有“聂卫平骂郎平”的新闻和评论。笔者收集后让小孩阅读。读小学的她不知道“聂卫平”和“郎平”是谁。笔者介绍相关的背景,并结合网络上的评论给她解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一些抽象概念,让她自己判断聂卫平骂郎平是否符合奥运精神,是否体现我国举办奥运会的宗旨。十二岁的小学生尚且认为聂卫平未免显得心胸太过狭小,并反问道:“聂卫平为什么要骂郎平,难道他不理解奥运精神吗?”
(3)学会积极思考:积极思考是指主动、正面、辩证且理性地看待事物,并不只片面地关注事物好的一面或不好的一面。对待过去的事物,不应该总是抓住不好的辫子不放,而应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对待眼前的事物,即使处于逆境、弱势或消极状态,也不能改变周围环境。因此,更应该从长远角度出发,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可能改变逆境的条件。针对有些事情,如果只从眼前考虑,可能连“跳楼、杀人”的心情都会有;可如果从一周、一个月、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很多事情就不算什么事。这时,如果能尽量挖掘有利因素,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适当地发挥“阿Q精神”自我安慰,降低消极心态的负面影响,有时仍能发现转机、走出困境,甚至能改变局面、扭转乾坤。
积极思考是一种习惯和态度。古人所说的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正是其体现。如果不善于积极思考,却总是抓住事物的阴暗面、微观问题,甚至怨天尤人,缺乏判断“势”的能力和远见,那么即便处于优势或顺境,其事业也会走向衰败。生意场上如此,人生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普通人和伟人、士兵和元帅、员工和总经理的区别,不在于外部形象是否高大威武,也不在于是否表现得八面玲珑,而在于是否善于思考、有谋势而动的能力。这种宏观且战略性的思考能力,并非通过做几道题、读几本书即可获得,而是需要不断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点点滴滴的积累、沉淀和思考,方可由笨拙变成智慧,由平庸变成伟大。埋头苦干、积极努力固然值得称道,然而如果不懂得思考,只知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到头来还是难以成就事业。
在步入社会之前,笔者教过的一些本科生、研究生曾请笔者送他们几句临别赠言。笔者时常告诉他们,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做人、谋势”比“做事”重要;处于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要想想事物的发展走向,并做出最坏的打算;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气馁”,要琢磨事物发展的转机何在,有时甚至需要发挥“阿Q精神”;能以几年、甚至更长的“赢利”周期看待人生的各种际遇,就会遇事而淡定、处变不惊了。沉溺于“阿Q精神”进行自我安慰并非好事,但偶尔吸食“阿Q精神”对调整个人的消极心态来说,也并非绝对的坏事。
(三)借“他山之石”
不管是学习专业知识、专业之外的知识,还是对待问题和处理事情,理性思考都是最重要的习惯。尤其是通过阅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养成静下来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仅有助于培养理性的大思维,还可以明得失、知兴替。然而,每个人在阅读思考、面对问题或处理事务时,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其自身的思维定式中。思维定式通常是由思维的趋同化现象、专业化训练而形成的思维惯性。在中小学乃至大学,家长、老师、朋友和同学对事物的看法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趋同性影响。电视、网络等各种主流媒体的宣传也如此,甚至形成潮流被追逐。我们常常听说“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时还听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些说法表明趋同性思维可能导致思维偏差,甚至出现思考错误。
人们在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教育成长过程中,一方面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其思维约束。这是一个辩证的悖论:学习数学、物理以及其他专业知识使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观察、思考、认知并改变世界,但也给我们的思维建立了一个无形的约束框架。同样地,人类的语言出现、文字发明、民族文化沉淀、道德传统形成以及法制体系建立,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是不是也约束了我们的思维想象空间呢?
我们常说法无定法。有时候,没有受过很多教育的人也许比本科生、研究生更具有创新性思维。那么,在学习知识、阅读思考的过程中,该如何尽量避免或突破思维定式呢?本书多处提到聆听报告、学术交流、头脑风暴都是有效的方法。这里,笔者仅针对学习、阅读、交流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供读者参考,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避免先入为主。在学习和阅读时,尽量不要带有认识偏见和评价判断的主观思维。通俗地说,最好像干净的海绵一样,能吸收各种文章、书籍的思想观点,结合生活现象、事物过程进行观察、分析、总结。通过阅读和阅历,大学生应该“跳出书本看书本”,有意识地多从“Why”和“How”的角度深入思考。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笔者常听父辈们说“一亩田、三分地”等观念;还清楚地记得,学习周长、面积等几何知识时,老师将黑板上的图形与现实中的田地、水库、堤坝等事物相结合,启发大家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讲授公式、定理;学习物理知识时,老师常常结合自然现象讲解物理概念,并特别强调理解概念的物理含义。这些教学过程使笔者不仅能理解、掌握并运用书本知识,而且学会了结合自然现象、现实生活理解知识的思考方法。
笔者有时甚至还琢磨:我们既然有了“尺、寸、斤”等概念,为什么还要定义“米(公尺)、公斤”呢?“1米”为什么是那么长?这些概念是怎么得来的?笔者后来终于理解,正如“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世上亦本无“丈、尺、寸、米、公斤”等度量单位,针对客观世界、现实生活的表达描述需求,不同的国家、民族各自定义了相应的概念标准体系。同样地,世上各种语言、文字、文化、道德、宗教、法律的形成,不也是这样逐步地被定义概念、普遍接受、广泛使用,最终成为标准规范的吗?
2.尽量海纳百川。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个人,做万件事”。因此,可以通过不同的来源途径,学习各种思想、观点。作为成年人,大学生通常已形成了相对固化的态度、习惯和风格,甚至形成了思维定式。如果能从生活、观察、学习、阅读、交流和思考中借鉴别人迥异的思维方法、处理事务的智慧,对开拓思路、扩展视野、积累经验大有裨益。如从小说散文、电视电影、小品相声、轶闻趣事、博文评论中,我们可以学会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
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小和尚为旗子飘动而争吵。一个说旗子在动,另一个说风在动,老和尚却说是他们的心在动。这虽是轶闻趣事,但却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三种迥然不同的看待、认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每个人的思路、想法都受制于自身的思维约束,甚至可以说,很多思路、方法上的启迪永远不可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因此,只有不断地从生活观察、阅读思考、沟通交流中汲取各方面的营养,思想源泉才不会枯竭。
3.认识社会现象。赵本山、小沈阳的小品,有人说俗气,有人说好。网上经常盛传各类公众人物的许多八卦新闻。任何人在网络上对任何事物、观点皆可自由地发表其认识看法,这种做法亦无可厚非。但是,“愤青们”评判生活中的事和物常常局限于“非敌即友、非好即坏、非对即错”的二维思维。凡是不符合其胃口的事物、看法,他们就不分青红皂白,缺乏理性地肆意谩骂,批驳言语极尽刻薄恶毒之能、讽刺挖苦之力,有时甚至将国家、民族的感情纠缠在一起。以至于凡是不符合其价值观的事物,常常被批得体无完肤。当看法出现分歧时,他们还会忘记事情本身,在网上吵得不亦乐乎。
姑且不论网络八卦是否属实,但明星也好,名人也罢,他们皆可有自己的选择自由。退一万步说,即使以艺术表演为主流的他们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他们充其量只是名人而已,根本不可能担当起中华文化的脊梁。一个成熟且理性的民族并非靠几个流行符号支撑民族的脊梁。否则,如果某个民族敏感且脆弱的神经轻易被几个人的行为所挑动,那么,该民族的承受力和成熟能力就值得质疑。因此,我们又何必赋予他们那么多的期望呢?难道就不能更加宽容地看待已成“过去时”且没有绝对对错之分的事实吗?小品表演本身只是为了娱乐,给观众带来开心和欢笑,我们又何必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