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8600000007

第7章 独尊儒术与宗教改革(1)

一汉初儒者兴明堂、改正朔的呼声

秦朝宣布“以吏为师”,把“文学之士”看做无用的土木偶人。在争城夺地、互相拼杀的战场上,子曰诗云和仁义之教确实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处于争战中的刘邦也不赞赏儒生。然而,在天下统一以后,他立刻就接受陆贾“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的建议,让陆贾写出了著名的《新语》。另一方面,是让叔孙通制定了简易可行的礼仪。

不过,汉初君臣虽然赞同陆贾的奏议,但落实到行动上的,可能就是“无为”一条。而叔孙通所制的礼仪,也仅仅是所谓“朝仪”,即朝廷集会时的礼仪,而刘邦似乎也满足于此,没再有其他作为。

儒者们呼吁改革的前奏,当是鲁人公孙臣上书。《史记·文帝纪》载:

是时北平侯张苍为丞相,方明律历。鲁人公孙臣上书陈终始传五德事,言方今土德时,土德应黄龙见,当改正朔服色制度。天子下其事与丞相议。丞相推以为今水德,始明正十月上黑事,以为其言非是,请罢之。

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天子乃复召鲁公孙臣,以为博士,申明土德事。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

公孙臣的身份,《史记》没有说明。不过从此以后,儒者们要求复兴儒术,也都把所谓改正朔、易服色作为基本内容。

大约在公孙臣上书后不久,儒者贾谊要求复兴儒术,改正朔,易服色: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其中“兴礼乐”是儒家固有的主张。改正朔,从《春秋》、《论语》所载视朔、告朔的内容来看,古代王朝可能固有视朔、告朔的制度,但改正朔一事,则未见记载。至于易服色、色尚黄、数用五之类,也不见于儒经,而是见于《吕氏春秋》,被认为是阴阳家的主张。《吕氏春秋》企图综合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的思想成就,形成一个新的治国大纲,黄老也企图容纳阴阳、儒、法等家,建立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儒者也没有固守成说,而是也把阴阳家的思想作为兴礼乐的组成部分。

在这些内容中,改正朔,是为了表明新受天命。《史记·历书》论述改正朔的意义道:

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也就是说,改正朔,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之初,表明自己接受天命、服从天意的行为。后来,这个主张成为儒家的正式主张。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道: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在这里,改正朔被说成是三代王者通行的制度,所以是儒者应该坚持的主张。这样的主张后来被载入儒教法典性质的著作《白虎通义》:

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袭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白虎通义·三正》)

因此,改正朔,既是一件重要的政治措施,也是一件重要的宗教措施。

贾谊当时,正是黄老术兴盛的时代。虽然汉文帝极为欣赏他的才能,但由于朝廷重臣的反对,他终于郁郁终生,英年早逝。

汉武帝即位之初,兴儒术的运动开始付诸实践。

先是建元元年(前140),汉武帝下诏天下举贤良方正。丞相卫绾奏道:“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汉书·武帝纪》)依司马迁的分类,则申、商、韩非,都“归本于黄老”。罢除治申、商、韩非之言者,也就是罢除了黄老的外围。汉武帝采纳了卫绾的意见,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第一步。

第二年,卫绾病免,窦婴为相,田蚡为太尉。窦婴是汉武帝的曾组母窦太后的从兄子,但因喜欢儒术,与窦太后政见不合,被她革除门籍。田蚡是孝景王皇后的同母弟,汉武帝的舅舅,与窦婴一样喜好儒术。他们二人推荐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赵、王二人也都喜好儒术。皇帝加上三公,还有管理官吏们的郎中令,儒术的兴起可说是指日可待。

为了振兴儒术,他们迎来了精通《诗经》的鲁申公,“欲设明堂,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汉书·窦田灌韩传》)。但列侯们的妻子,许多是公主,到窦太后面前哭诉不休。窦太后因为窦婴等要兴儒术,本来就不高兴,公主们的哭诉更增加了她的不满。不久,赵绾上奏章,建议今后朝廷大事不要再向老太后请示。窦太后于是大怒,赵绾、王臧被下狱后自杀,窦婴、田蚡被解职,汉武帝振兴儒术的运动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史记·封禅书》载此事道:

(汉武帝)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乂安,搢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伺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皆废。

约六年后,窦太后死,汉武帝立即召贤良对策,于是有董仲舒。儒术终于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在这次流产的振兴儒术的运动中,一个突出的要求是“设明堂”。明堂,曾见于《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据郑玄注,明堂,就是“明政教之堂”。它是个政教合一的建筑。《周礼》一般被认为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中关于明堂的记述,至少是战国及其以前的人们的观念。

往上溯,是《左传》中的记载: 文公二年(前671),晋与秦战于彭衙,晋国狼瞫英勇战死,对打败秦军起了重要作用。《左传》作者追溯狼瞫以往事迹,提及狼瞫曾经说过:“《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周志》,有人认为就是《周书》。今存《逸周书·大匡篇》中,就有这样的话。这里说的明堂,有人认为就是祖庙。功臣死后,要入明堂陪同生前的君主享受祭祀。

第三条关于明堂的记载,见于《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要毁明堂,向孟子咨询,于是二人有如下对话: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即依孟子说,明堂是行王道的建筑或者标志。

为儒者最常引用的关于明堂的经典,是《孝经》: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孝经·圣治章》)

依《孝经》说,则明堂是祖庙,又是祭祀上帝的场所。这样,孔子所说的禘礼,当是在祖庙也就是明堂内进行。懂得禘礼,其治国就易如视掌。那么,明堂的重要就可想而知。而明堂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它是施行最高礼仪的场所。明堂也就成为儒教兴礼乐的最重要的设施,修建明堂,就是制礼作乐的最重要的内容。

儒者们的这些愿望和呼声,等待着强有力的人物去实施。

二董仲舒的改教主张之一: 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孝景帝时就是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汉书·董仲舒传》),是个纯正的儒者形象。他应对汉武帝的《天人三策》,是儒教诞生的纲领,也是对传统宗教进行改革的纲领。

这个纲领的第一条,就是“独尊儒术”。其第三策末尾道: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万,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之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而之所以要绝去“六艺之科、孔子之术”以外的“邪辟之说”,目的是防止“师异道、人异论”,使思想统一于孔子之道。

在董仲舒看来,道,只有一个。这个道,它的源头在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个道,也就是尧舜禹三代圣王所坚持的道:“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从那时以后的王者,改正朔、易服色,都只是改变了某些制度,并没有改革道本身:“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因为道是永远正确、不会有错的。它是绝对真理:“道者万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所谓“道之失”,就是失道。就是说,有弊,是因为失道;不失道,就不会有弊。或者说,只要忠实地按照孔子之道行事,就会永远正确,没有弊病。

那么,孔子之道是什么呢?第一,它是治国之路;第二,仁义礼乐是它的组成部分:

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这种以仁义礼乐为具的道,就是孔子之道,就是儒术。

董仲舒认为,古代圣王没世之后,他们的子孙还能获得数百年的安宁,其原因就是用了这以“大原出于天”、以“仁义礼乐”为具的道进行教化的结果:“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但是从周朝末年以来,这个道被丢掉了,所以周朝丢掉了天下:“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所以,现在要想求得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这大原在天、以仁义礼乐为其具的孔子之道。

孔子之道的第三项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之所以修饬这五常之道就能获得天的保佑,是因为这五常之道乃是出于天的道,因而就是天道。行天之道,自然能得天的保佑。

行道可得天佑,是“以德配天”思想的发展,也是对天命观的新解。不过周初所说的德,主要还是不要贪图安逸,不要过分享乐之类见《尚书》中《召诰》、《无逸》等篇。,还不是后来儒者所说的德。董仲舒明确把德规定为“仁义礼智信”,就把能够配天的德仅仅限制于儒者之德。这就把一个传统的上帝改造成儒教的上帝。自然,把仁义礼乐为其具的道作为出于天之道,也就是把天改造成儒教之天,而天道也就成为儒教之道。

孔子之道的第四项内容,就是“任德不任刑”。董仲舒说:

……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以上均见《汉书·董仲舒传》)

所谓“任德”,就是“任德教”。就是用出于天并且可以得到天佑的、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去教化民众。因此,这种教化,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宗教的道德教育。

以上就是董仲舒所要独尊的儒术的基本内容。

依据董仲舒所说,假如行了这个道,就能得到天的保佑;自然,不行这个道,就要受到天的责备甚至惩罚。那么,天以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意思,而人又是如何知道天的意思呢?这是当时所说“天人之际”的最核心的问题。

三董仲舒的改教主张之二: 人的努力可改变天命

汉武帝策问的中心内容,是问天命是一成不变的呢,还是通过人的努力可以改变?如何才能得到天的保佑?

汉武帝从五帝三王之道,说到后世王道大坏。五百年间,“守文之君,当塗之士”,虽然都努力要按照先王之道办事,但终究难以挽回王道大坏的局面。而他们自己,也往往是走向败亡。那么,是天命一成而不变,还是他们的所作所为错误:

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塗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汉书·董仲舒传》)

这是传统宗教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说,人在天命面前的努力有没有作用以及有多大作用的问题。假如“天降命不可复反”,那么人的努力有什么作用?这是墨子严厉批评天命论所提出的问题。假如不是如此,人又如何才能争取到天的佑助?天的佑助与否又表现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及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

这就是汉武帝要求贤良们回答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不仅要求贤良们一般地回答人的努力有什么作用,而且还要对人的作用如何表现出它的效果,或者说,天是如何随时答复人的努力效果,做出说明。

同类推荐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中国禅学

    中国禅学

    金开诚、杜永刚编著的《中国禅学》禅学对佛学教义的把握并非义学式 的,而是具有藉教悟宗的特点,参禅者开悟时称其感受为“如人饮水,冷暖 自知”,这成为禅师悟感的典型表述。在禅学看来,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 不是水的感受,只是禅悟的某个阶段的境界,其最高境界仍要求视山为山、 视水为水。《中国禅学》讲述中国禅学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了传统文化思 想之中,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热门推荐
  • 再别神洲

    再别神洲

    被封印五千年之妖得以重见天日,他继续踏上了与天斗之路
  • 韩尚宫

    韩尚宫

    一代平民,在后宫中步步升职,终成为一代尚宫,后宫女官的心酸升级记事,打动你的心旋,引起你的同情,本书不同于陆贞传奇的快不升职,并且女主也没那摩好的运气,且看女主如何一步步攀升最终成为一代尚宫
  • 夏之年轮树

    夏之年轮树

    我们似乎在成长中学会了选择,在逃避中学会了哭泣。在一段情感过后,我和你的缘分是怎样了?
  • 探花屠龙

    探花屠龙

    他本是世间的道之本源,每天东游西荡的收集些奇珍异宝,没心没肺的开心着。看着飞速增长的力量,享受着不劳而获的快感,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人类的身体,无法体味人间百态。一个意外,让他得到了人类的身体,却失去了其余的一切,不付出汗水,只能等待死亡。这算是老天给的奖赏还是惩罚。原来人类的生活没有想像中美好,每天都是单调又枯燥的训练、战斗,战斗、训练,直到那一天。。。。。。友情提示:一,事情发生地为地球之外的另一个地方,那里有些东西与地球不同,不必太拿地球上的所谓常识当回事。二,书中的世界也许残酷,生活或许琐碎,大家不必斤斤计较,对于一起经历过这些的兄弟而言,那就是他们的生活。现在,正式踏上回忆之旅★★旖旎探花,轻哂屠龙!★★
  • 趣味案情解剖(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案情解剖(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嫡女狂妃万万岁

    嫡女狂妃万万岁

    她,是重生后的变态气术师。美男排行榜第一美男三皇子赖着她,宠溺着她;温柔的药圣美男沐泽当她是甜心宝贝,就连那个曾经的未婚夫也倒过来追她了哦........一个个美男都缠绕在她身边,这当然也引来了无数眼红狼,她们一个个叫嚣着她是废材,想尽心思捉弄她,败坏她的名声,却被她粉身碎骨,折尽风头!
  •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总裁大人要看心情

    总裁大人要看心情

    她,孟惜,为了金钱进入娱乐圈,却幸运的遇见了最好的闺蜜,遇见了对的人。她拥有着所有女生都想要的,漂亮的脸蛋,姣好的身材还有一抓一大把的追求者。她20岁就被星探挖掘,如今23岁,就在娱乐圈打出一片天。365天,她,360天都在拍戏,不止为了钱,也为了爱她的人和她爱的人。
  • 梦魇微凉已陌路

    梦魇微凉已陌路

    她一世繁华只换来他一瞬间的摇曳;三千红尘终不过灰飞湮灭;而他是一座心灵的冰山透过清澈感到的却是阵阵寒意。梦魇飞雪花残落,你我陌路已错过。他日如若再相遇,只当醉里一场梦。酒醒人空寸断殇,尘间情恨悉数尝。惟不解君心何在,离愁别恨空空爱。花开花落迟早零,暮垂老终归至冥。不知不懂不化灰,不思不忆不心碎。来生往事皆如烟,无爱无恨亦无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