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皇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
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以左仆射王珣为尚书令,领军将军。王国宝为左仆射,领选,仍加后将军、丹杨尹。会稽王道子悉以东宫兵配国宝,使领之。
晋武帝司马炎和弟弟齐王司马攸是竞合关系,有竞争有合作,最后是傻子皇帝司马衷上台;孝武帝司马曜和会稽王司马道子也是竞合关系,最后也是傻子皇帝司马德宗上台。冥冥中有气数在焉?
本来依皇帝专制体制的内在规则,皇帝是很难和亲兄弟们在政治上合作共事的,“同室操戈”是常态,“兄弟君臣”是变态,原因锐圆哥哥讲过多次,就是帝与王资质太接近了,都是先皇的儿子,窃国的家贼最难防。
宗室王本来一直是防范的重点对象,但是在晋代情形却有大的改变,这主要是大士族太强了,士族共和对皇帝专制不说是挑战起码是削弱,司马曜和司马道子的“兄弟君相”体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东晋以来,先后有琅邪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前后主持朝政,领衔政治舞台。这里面,琅邪王氏(王敦王导兄弟为代表)伏笔下得最早,根基也最深,其他几家要么凭事功,要么凭与皇家的姻亲。门第可以为他们的子弟提供更多机会,但要上位也需要本族出几个杰出的人才。
淝水之战以后,谢氏(谢安谢石谢玄)名声威望足足,出将入相把持内外本来是应有之义,但是孝武帝司马曜(时年二十出头)有意振作,便拉了太原王氏抗衡谢氏。谢安等为了家族利益也退避三舍,加之他们叔侄先后死去,也没有发生正面的冲突,及到东晋最后的二三十年,又重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不过此王乃太原王,已非琅邪王。
太原王始于王昶,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王浑,一个是王湛。
王浑这一支在西晋时期非常显赫,王浑的儿子王济是司马炎的女婿,而且他们和北方匈奴关系密切,播乱以来,他们这一支就衰落了。东晋的政治基础是东海王司马越打下的,司马越和元帝司马睿都不喜欢勾结匈奴的王浑、王济。
但是大家族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王湛这一支却和东海王司马越建立了关系。王湛的儿子王承追随司马越,做过东海王的内史,及到江左,王承的儿子王述、王述的儿子王坦之,又把太原王氏的家风重振起来了。
和孝武帝司马曜有姻亲、做了国舅的王恭也是太原王氏,他的先祖是王昶的哥哥王默,而王坦之的女儿嫁给了司马道子,王国宝便成了宰相司马道子的大舅哥。兄弟是君相,王恭和王国宝又分别是这兄弟俩的舅哥,亲上加亲,关系上摞关系,权贵们貌似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皇帝司马曜和宰相司马道子不和,王恭便和王国宝不和,利益面前没有兄弟。
司马曜活着的时候,他们的老妈在,有亲娘做和事老,所以司马曜始终没有除去司马道子,一个妈生的亲兄弟,终究没有动刀。这和晋初司马炎、司马攸的情形仿佛,但结果不同。
司马曜把大位传给傻儿子,叔叔司马道子乐见之,朝廷上下也似乎没有反对的声音,当初司马炎立司马衷,还不断有人反对、劝谏,但这次没有了。大家都在各自的包厢里高兴,至于整座大楼要崩塌,已经没有人关心了。
王恭后来螳螂捕蝉,逼杀了王国宝,桓玄则黄雀在后,收拾了螳螂王恭,黄雀桓玄高兴了没几天,刘裕这只鹞鹰就来了……司马王朝不论其兴还是其亡,都很难让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