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吧。不过,据我看,这种椅子不一定能升降自如。您看,没错,它款式新,但结构有毛病。如果我隐瞒它的缺点,就等于是在欺骗您。” 这位业务员耐心地给顾客解答。客人追问:“你说结构有毛病?”
“是的,它的结构过于复杂精巧,反而不够简便。”
这时,业务员走近椅子,用脚去踩脚踏板。本来要轻踩,但是他一脚狠狠踩下去,使椅子面突然向上撑起,正好撞到顾客扶在上面的手上。业务员急忙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没想到客人反而笑起来,说:“没关系,不过我还要仔细看看。”
“没关系,买东西如果不精心挑选,会很容易吃亏的。您看看这椅子的木料,品质并非上乘,贴面胶合也很差。坦白地说,我劝您还是别买这种椅子,不如看看其他牌子的,要不到其他店看看也可以,说不定那里会有更好的椅子。”业务员说。
客人听完这番话,十分开心,要求买下这把椅子,并马上取货。但是,等到这位顾客一走,业务员就立即遭受到经理的训斥,同时被告知到人事部办理离职手续。过了一个小时,业务员正整理东西,准备打包回家时,店内突然来了一群人,争相购买这种椅子,几十把椅子一下子就买空了。
当然,这些人都是刚才那位顾客介绍来的。看到店里生意如此火暴,经理大感吃惊,最后业务员不仅没被辞退,工资还提高三倍,休假时间也增加一倍。经理甚至还称赞他如实介绍商品的做法,是一种新型的售货风格,应该继续保持。
语言可以表现一个人的人格。即使是语言比较笨拙的人,只要具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其心情就能在话语间充分流露出来。相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即使运用再华丽的语言也会被人看穿。所以,在谈话时,满怀真诚是最重要的。
6.用“我们”代替“我”
成功金言: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人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用“我们”代替“我”,可以缩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新婚燕尔,新娘对新郎说:“从此以后,就不能说‘你的’,‘我的’,要说‘我们的’。”新郎点头称是。一会儿,新娘问新郎:“亲爱的,我们今天去哪啊?”新郎说:“去我表姐家。”新娘就不乐意了,纠正说:“是去我们表姐家。”新郎去洗手间,很久了还不出来。新娘问:“亲爱的,你在里面干什么呢?”新郎答道:“我在刮我们的胡子。”
这虽然只是一则笑话,可是它体现了一个问题,即“我们”这个词可以造成彼此间的共同意识,拉近双方的距离,对促进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这样采访:“请问我们这项工作……”或者“请问我们厂……”,演讲者多使用:“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让我们……”这种表达方式。事实上,这样说话往往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接近,听来和缓亲切。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
人的心理是十分微妙的,同样是与人交谈,但有的说话方式会令对方反感,有的说话方式却会令对方不由自主地产生妥协之心、亲近之情。如演讲时说“你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便增加了听众与演讲者的距离,使得听众无法与你产生共鸣。如果改为“我们最好再做更深一层的讨论”就会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达到共鸣的效果。因此,若想说服别人,不妨多使用“我们”的表达方式。
人心是很微妙的,同样是与人交谈,有的说话方式会令对方反感,而有的说话方式却会令对方不由自主地产生妥协之心。
事实上,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对方说“我”,“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将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话,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我”在英文里是最小的字母,千万别把它变成你语汇中最大的字。
一次聚会,有位先生在讲话的前三分钟内,一共用了36个“我”,他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园”等。随后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员工。”
那个人怔了怔说:“我失去了所有员工?没有呀,他们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难道你的这些员工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吗?”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尽量用“我们”代替“我”。
很多情况下,你可以用“我们”一词代替“我”,这可以缩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例如:“我建议,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好吗?”
(2)这样说话时应用“我们”开头。
在员工大会上,你想说:“我最近做过一项调查,我发现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的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
如果你将上面这段话的三个“我”字转化成“我们”,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说“我”有时只能代表你一个人,而说“我们”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员工们自然容易接受。
(3)必须用“我”字时,以平缓的语调讲。
不可避免地要讲到“我”时,你要做到语气平淡,既不把“我”读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拖长。同时, 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洋洋,你要把表述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听的人觉得你自认为高人一等,觉得你在吹嘘自己。
7.把话说到心坎上
成功金言:
话总是说给别人听的,至于说得好不好、是否说到心坎上,不仅要看话语是否适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要看别人能不能理解并且乐于接受。
古人云:“言为心声。”说话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但讲究语言艺术也同样十分重要。同样一种意思,从不同人嘴里说出来,效果可能就会不同。
里根在对农民发表演说时,说了这么一件轶事来讨好他的听众:
一位农民要下一块已干涸的小河谷。这片荒地覆盖着石块,杂草丛生,到处坑坑洼洼,他每天去那里辛勤耕耘,不断劳作,最后荒地变成了花园,为此他深感骄傲和幸福。
某个星期日的早晨,他操劳一番后,前去邀请部长先生,问他是否乐意看看他的花园。“好吧!”那位部长来了,并视察一番。他看到瓜果累累,就说:“呀,上帝肯定为这片土地祝福了!”
他看到玉米丰收,又说:“哎呀!上帝确实为这些玉米祝福过。”接着又说:“天哪!上帝和你在这块土地上竟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呀!”
这位农民禁不住说:“尊敬的先生,我真希望你能看到上帝独自管理这片土地时,它是什么模样。”
为了迎合选民对政客的不信任思想,里根幽默地暗示了政府官员们天生愚蠢得难以估量。
他谈到了一座虚构的美国城市,该城市决定把交通标记再竖得高一些。
交通标记原有5英尺高,他们要把这些标记高度改为7英尺。联邦政府人员插手此事,由他们实施这一工程——他们来到了这一城市,把街道平面下降了2英尺。
对正在访问的特定地区加以奉承是里根的一大特色。如总统的一位幽默顾问解释的那样:“幽默的主要价值之一,是让听众明白你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住在哪儿。”
里根在到达俄勒冈州波特兰时说:“我的几位辛勤工作的助手们劝我不要离开国会而风尘仆仆地到这里来。为了让他们高兴,我说:‘好吧!让我们来掷硬币,决定是去访问你们美丽的俄勒冈州,还是留在华盛顿。’你们知道吗?我不得不连续掷14次才得到使我满意的结果。”
里根迎合少数民族的手法就像他迎合不同地区的人民那样变化多端,富有吸引力。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讲话时,他说:“每当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时,我总是想起温暖的厨房,以及更为温暖的爱。有这么一家人住在一套稍嫌狭小的公寓房间里,他们决定迁到乡下一座大房子里去。
良好的谈吐可以助人成功,蹩脚的谈吐则令人障阻重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总是多种多样,有口若悬河的,有期期艾艾、不知所云的,有谈吐隽永的,有语言干瘪、意兴阑珊的,有唇枪舌剑的……人们的口才能力有大小之分,说话的效果也是天差地别的。因此,要想在说话上成为高手,达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境界,就必须要把握其中的奥秘。
有一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周恩来总理说:“我发现你们中国人走路都喜欢弓着背,而我们美国人走路大都是挺着胸!这是为什么?”对基辛格这句话首先要做出准确的判断,是恶意,还是玩笑?不能说这话是十分友善之谈,但也没有明显的恶意,气氛和情绪并不是对立的,说的情况基本属实,话语本身带着调侃的色彩。所以,回答也要用调侃的口吻,恰如其分。周总理回答说:“这个好理解,我们中国人走上坡路,当然是弓着背的;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是挺着胸的。”说完,哈哈大笑。周总理的应变确实敏锐,分寸掌握得十分恰当,既有反唇相讥的意味,又带着半开玩笑的情趣;既不影响谈话的友好气氛,又符合当时说话的场景和说话者的身份,不卑不亢、恰如其分。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说话前,有必要对下列问题仔细地考虑:你要对谁讲,将要讲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怎么讲,有什么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怎样处理等。刘墉,是乾隆时期有名的宰相。他的能力强、有原则,沟通起来机灵得很,让乾隆皇帝不宠爱他都不行。
有一回刘墉陪乾隆皇帝聊天,乾隆很感慨地说:“唉!时光过得真快,就快成了老人家喽!” 刘墉看看皇帝一脸的感伤,于是说:“皇上您还年轻哩!”
“我今年45岁,属马的,不年轻啦!”乾隆摇摇头,接着看了一眼刘墉问:“你今年多大岁数啦?”
刘墉毕恭毕敬地回答:“回皇上,我今年45岁,是属驴的。”
乾隆听了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我45岁属马,你45岁怎么会属驴呢?”
“回皇上,皇上属了马,为臣怎敢也属马呢?只好属驴喽!”刘墉似笑非笑地回答。
“好个伶牙俐齿的刘罗锅!”皇上抚掌大笑,一脸的阴霾尽失。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谈话时要尽量使用对方认同的语言,谈论对方熟悉和关心的话题,并且也要视当下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变,以便在迎合对方心理的同时,也赢得对方的好感;唯有赢得对方的好感,才有可能得到我们想获得的东西,而这也是成就大事的一种技巧。
8.言不在多,达意则灵
成功金言:
谈话是否受人欢迎,在于是否抓住关键,是否说到点子上,是否能打动听众。对于那些空话套话,人们很反感,甚至觉得听这种谈话是在浪费生命。
在初次交往中,如果一味地啰嗦,就会使人反感,这样就削弱了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英国人波普说:“话犹如树叶,在树叶太茂盛的地方,很难见到智慧的果实。”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讲话简练有力,能使人兴味不减;冗词赘语,唠叨啰嗦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
在林肯当总统前,有人问他有多少财产。当时在场的人期待的答案多数是多少万美元、多少亩田地。然而林肯却扳着手指这样回答:“我有一位妻子、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也租了一个办公室,室内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又高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靠的财产就是——你们!”
林肯当律师的时候,一次他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原告的律师把一个简单的论据翻来覆去地讲了两个多小时,好容易才轮到林肯上台作辩护。林肯走上讲台,却一言不发。他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了口水,接着又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如此动作一连重复了五六次,法庭上的人当时会心地笑开了,笑得前仰后合。
南北战争爆发时,各报向林肯提出了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建议。林肯耐着性子听完了一位纽约记者提出的冗长作战方案之后,说:“听了你的建议,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几年前,有人在堪萨斯骑马旅行,因为人烟稀少,无路可行,他迷失了方向,更糟糕的是随着夜幕降临,下起了可怕的雷暴雨。隆隆雷声,震撼大地;道道闪电,瞬息之间照亮地面。这个失魂落魄的人,最后下了马,借着时有时无的闪电亮光,开始步履维艰地牵马行走。突然,一声惊人的霹雳骇得他双膝跪地,他呼喊道:‘上帝,既然你什么都能做到,就多赐给我们一点亮光,少来点刺耳的声音吧!’”
可见,用最少的字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是讲话的最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