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么的,一幅画突然在我眼前铺展开来:一条土路曲曲折折地伸向远方,路旁是高高低低的树,地上绿草如茵,其中开满了繁花。我信步走了上去,一路陪伴我的是明媚的阳光、阵阵泥土的芬芳和树丛中鸟儿“啾啾”的鸣唱。一群孩子蹦跳着从我身边跑过,留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咦,怎么好像还有水声呢?仔细一看,哦,原来不知什么时候,一条小溪已经和小路并排而行,好像是一对默契的好朋友互相陪伴着,快乐地前行。小溪“哗啦啦”地唱着歌,在阳光的照耀下泛起点点碎金,给我的旅途平添了一丝清凉和活泼的情趣。这样的旅途,无论终点有多遥远,大概也不会令人感到疲劳和厌倦,而是发自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吧。无怪乎现代城市中许多人有乡土情结,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有着深深的向往。可惜这美好的景象对我们来讲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梦。
突然,一阵喇叭声把我拉回到现实中来,那美好的画面也随之烟消云散。我仍然置身于停滞的车流中,周围一片繁杂和喧嚣,我不禁怅然若失。但我又能怎么样?最悲哀的事大概莫过于此:你明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无可奈何,无计可施……车流终于又缓缓地向前挪去。回到家中时,我不禁长舒一口气……
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在我们的城市中上演,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我们的城市有感觉,她一定在为自己的“高血压”痛苦不已。谁能够救我们的城市?答案只有万千行人中的你。所以,就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做起吧,救救我们的城市,也方便我们自己。
食堂杂记
我从初中起就开始吃食堂,一直吃到大学,可谓颇有心得。每当我认为我已经大开眼界时,食堂必定会给我新的惊喜,不断挑战着我的味觉、心理承受能力和钱包的抗压能力。
初中的时候,食堂比较小,只有两三个窗口,一个窗口蒸米饭,一个窗口炒菜,有的时候还会有一个窗口煮面条或者炒拉条。那时候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先进,连刷卡机都没有,我们每个人每月交两百块钱,然后一天三顿随便吃。如果今天哪个学校的食堂每月交两百块钱随便吃,要不就是管财政的领导大发慈悲了,要不就是开食堂的那一票人一夜之间脑子全进水了(当然了,这样的进水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可是在七八年前,在那个物价低、工资水平更低的时代,每月两百块钱可绝对不是个小数目。每回交饭钱的时候,肉疼的同时我都要在心里树立一个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吃!以后每顿饭我可劲儿吃!一定要把这两百块钱吃回来!可是,后来的事情验证了那句真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食堂的菜变来变去也无外乎土豆、豆芽、花菜、豆腐、萝卜、白菜、冬瓜这几样,至于有时候说给我们做顿烩面或拉条改善一下,油水也是少得可怜,简直像是用放了葱花的盐水煮出来的。面对此情此景,坚定如我也傻眼了:要想把我每月交的这两百块钱吃回来,姐一天岂不是要吃三大车的豆芽、土豆和萝卜吗?到时候钱还没吃回来,恐怕自己就要先光荣就义了,这让姐情何以堪啊!算了,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血汗钱”哗哗地流入食堂大师傅和领导的口袋里。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初中食堂倒有个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现象,那就是每次打饭的时候同学们都乖乖地按次序排队。如果有个别人插队,后面的人立刻会一致声讨他,或以报告老师相威胁,直到他灰溜溜地从队里出来,拿着碗去队尾排队为止。现在,每当我为了买一份儿饭在人堆中挤得头昏脑涨的时候,我的眼前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当年那群讲秩序、讲正义的乖孩子排队打饭的场景。每当这时,我总有种热泪想要盈眶的冲动。唉,当年那群乖孩子,现在都去哪儿了呢?
高中的时候,食堂变大了,分了两层,每层都有十多个窗口,饭菜的种类也变多了,我们也用上了饭卡,每顿饭吃多少就刷多少。大家买饭的时候一哄而上,根本没有队形可言,而是成堆成堆、成团成团的。通常最拥挤的窗口,饭菜就是最好吃的。但高中的时候功课很紧,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分数。所以我舍不得花时间去挤、去抢饭,一般都是找人少的窗口买饭,或者是等别人买完了再去。可想而知,我通常吃到的都是最难吃、最不抢手的饭。说实话,当时的饭菜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没滋没味。当时,我甚至都有点怀念初中食堂那“美味”的饭菜了呢。高中食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块钱一盒的炒拉条,用一次性饭盒盛着,虽然味道不是特别好,但总是盛得满满的,量多管饱。还有就是火烧夹菜。郁闷的是火烧中间用刀割开的缝总是又短又窄,夹菜的空间很小,导致吃到后来总是剩半个白火烧,没有一点菜。
高中的食堂可能是受了当时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我慌乱的心情的牵连,给我留下的是忙乱的、慌张的、模糊的印象,我连自己吃的是什么、什么味道都不知道,只有几个零碎的视觉片段和味觉片段,时不时做梦一般闪现。
熬过了暗无天日的高中生活,我终于进入了大学校园。走进大学那气派的三层楼的食堂,看着那一排排灯火通明的窗口和窗口上方贴着的品种繁多的、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图片,我以为我的好日子终于来了,心里满满的全是满足和幸福。殊不知,我高兴得太早了。大学食堂里的饭品种繁多、选择多是没错,但饭菜的平均价格比高中食堂整整涨了一倍。大学食堂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饭菜价格不一且差距很大,饭菜的质量和原料从价格就能看出来:但凡是五元以下的,你就别妄想吃到什么好菜——豆芽、土豆、萝卜是主力军,土豆往往已经发黑,菜花上常沾着点点春泥,还经常用大块的根茎来充数。更有甚者,烩面里的两根青菜,都要用最便宜的萝卜叶代替。花五元以上,你才可以吃到像样的饭菜。令人忍无可忍的是,这饭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一年一涨价,却不见分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每当钱“哗哗”地从我们饭卡上流走,换回来的却是一碗碗毫无营养、难以下咽的饭菜,我总是觉得憋屈得很:为什么我们就该用那么多钱买这根本不值的饭菜?!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可是愤怒也是白愤怒,饭还是要吃的。我们这“中产阶级”还好点,可以吃便宜点的饭菜勉强度日,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就惨了,饭菜涨价后,为了省钱,只能买一兜兜馒头,就着咸菜或豇豆吃。
我们离不开食堂,但不知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反感食堂、痛恨食堂。
一个大师傅正在往一碗“鸡丁米线”里放鸡肉,只见他“慷慨”地舀起满满半勺的鸡肉(倒不如说是鸡骨头和鸡杂碎),看了看,大概是觉得有点肉疼,就装作不经意地、熟练地抖了两下勺子,于是勺中的“鸡肉”又纷纷落回锅中。另一个窗口,一个师傅端出一盘做好的“宫保鸡丁”,只见满满一盘红红绿绿的胡萝卜丁和黄瓜丁。如果事先不知道,你绝对不会把眼前这盘大红大绿的东西和“宫保鸡丁”联系起来,八成会以为这是一盘沙拉呢。窗口等菜的同学一下子傻眼了;包子的价格虽然没有涨,个头却大大缩小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珍珠包”……
此情此景,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母亲寄语
女儿从小就喜爱阅读、写作,在她还是一名小学生时便有作品见诸报端,她就像一株会思考、有理想的小树一天天生长。
她也像天下所有的孩子一样从出生开始,就经历了若干个转折点。尤其是高考的转折过程,给了她很大的打击。原本在重点高中里全年级文科名列前茅的她,高考时发挥失常,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然而,女儿是坚强的,也是很勤奋的。她没有在挫折面前自暴自弃,而是马不停蹄地再度出发。进入大学的两年时间,她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尝试去发掘和体验不同的人生风景。在这个过程中,她没有把时间花在其他方面,而是认真地学习,观察生活,体验人生的每一个细节,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一篇篇散文、杂文,一首首诗歌,先后在《河南日报》《青年导报》《许昌日报》《许昌晨报》上发表,其中有一篇散文《金戈铁马·大漠黄沙》还在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在女儿的《青青小荷》出版之际,作为母亲的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我祝女儿写作水平一天天地提高,在不久的将来,写出更多作品,长成参天大树。
母董松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