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10800000006

第6章 写作与传播

第一节 敏捷与苦吟

唐代诗人辈出,禀赋天分难免千差万别。比如说,有些人是敏捷诗千首,有些人则是慢功出细活。那么,哪些人是快枪手,哪些人是慢功夫?他们又是怎么个敏捷,如何地慢功?这里就来做一些介绍。

敏捷诗人

唐代诗人中的绝大多数人,他们的作诗快慢情况,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其中比较特别的诗人。他们不是特别快,就是特别慢,以至于有人在写书的时候,愿意记上一笔。

唐代的快枪手诗人为数不少,单是我们所知道的就有如下一些:

杨师道。有一次在皇家宴会上,唐太宗对他讲:“听说你每次酒喝痛快了,拿起笔写诗就如同事先想好似的?可否为我表演一下呢?”杨师道当即按规矩行过大礼——磕了两个头,马上就想好了一首诗,一个字都不必改动,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叹服。

王勃。王勃写文章作诗,事先并不深思熟虑。每次动手前,总是先研磨好几升墨汁,然后上床,盖上被子,蒙头大睡。睡醒起来,拿过毛笔,一挥而就,不易一字。当时人说他那是打了“腹稿”。王勃的敏捷才华,在滕王阁上有过精彩的表演。某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洪州(今天南昌)阎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让自己姓孟的女婿准备了一篇描写滕王阁的文章,到时候在宴会上假装即席创作的,以便出一把风头。到南边交趾(今天越南河内)看望在那里做县令的父亲的王勃路过这里,恰逢盛会。主人原本只是出于礼貌,假装客气,让王勃露一手,写一篇序文,千思万虑就是没有想到,王勃居然不加推辞,接受了虚拟的邀请,跑到隔壁抻纸捉笔,真的写了起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轸翼,地接衡庐……”,越写越好,终于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结束全文,把孟学士的风头抢得一丝不剩。但是,本来气得吹胡子瞪眼珠的阎都督,最后却也心服口服,忍不住赞美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并且马上将他请到宴席上,尽欢而散。

宋之问。一次众臣陪着武则天游览龙门,武则天下令大臣们作诗,谁先作成就赏赐谁一袭锦袍。宋之问虽然不是第一个作成的,但是,他的诗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因此武则天下令夺回已经赏赐给东方虬的锦袍,改赏宋之问。不用说,既然都是现场作诗,宋之问也不会太慢。

李白。李白的敏捷有两种证据,一种是他的朋友杜甫的诗句,“李白一斗诗百篇”,“敏捷诗千首”之类;另一种是酒后作命题诗歌。李白在朝廷担任供奉翰林期间,唐玄宗想听新曲子,就命令李白作一首《白莲花开序》和《宫词》十首。当时李白已经在街上酒馆里喝得烂醉,太监将李白带进宫,拿冷水浇他,这才稍微清醒一些。李白也不含糊,在皇帝面前,要过毛笔,一挥而就,文不加点,诗就写成了。

孙逖。《旧唐书》本传记载,孙逖从小就有文采,十五岁的时候,有人让他写一篇《土火炉赋》,孙逖拿过笔,当时就写好了,而且“词理典赡”。

章孝标。个子矮小的李绅驻守扬州的时候,一次邀请章孝标以《春雪》为题赋诗,并且不容分说,把笔墨纸砚都准备好了。只见这章孝标一点也不怯场,要过毛笔,手腕一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六出飞花处处飘,黏窗拂砌上寒条。朱门到晚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诗写得灵动而有气韵,而且很切合当时情景。

温庭筠。温庭筠科举考试很不顺利,屡次落榜,但是他作诗是快手,每次都是在考场中按韵作诗,从不在蜡烛下起草稿。他总是笼着袖子,靠在几案上,两句诗,他吟一个节拍就成了。当时科举考试,作诗一般要求八韵(联),他完成考题只需要吟八个节拍,因此,被人称为“温八叉”,也有说,“温八叉”的意思是完成一首诗只需要搓八下手,还有说温庭筠的外号叫“温八吟”。总之是,他作诗速度快,需要时间很短。据说,因为他作诗快,在考场中经常替别的举子做枪手,因此又被人叫做“救数人”。

段维。很多人是少年时代出手敏捷,而这位段维先生却是晚年也文思泉涌,思维敏捷,词藻丰富,无人可比。他喜欢吃煎饼,一个煎饼摊成,他就想出了两句漂亮的诗。

跟贾岛同时并且名声相当的姚合,写诗速度却跟贾岛很不一样,这位著名宰相(姚崇)的曾孙是快手,不必苦吟,轻轻松松就能把一首诗写成,不过,风格相应地也就走了平和冲淡一路。

苦吟慢功诗人

做诗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唐代有个诗人对此深有感触,作了一首题为《苦吟》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想出一个合适的字,竟然需要撚断好几根胡须作为代价。还有人更厉害,说: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贻钱塘县路明府》)

可以想象,唐代一定有许多作诗比女人生孩子还要困难的诗人。他们的速度,一定也比蜗牛爬行还要慢些。

说到慢功诗人,大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苦吟派代表人物贾岛。一点都没有错,贾岛是一位写诗速度很慢的诗人。他有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叫《题诗后》,是这样写的: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说贾岛是慢功诗人,主要还不是根据他的这首诗,他另有慢功夫作诗的著名事迹。有多种文献记载,他有一次骑着毛驴,在长安城里的大道上行进。当时秋风刮得正起劲,黄叶满地。贾岛于是想起一句诗,“落叶满长安”。冥思苦想下一句,却怎么也想不出来。突然想出了“秋风吹渭水”可以作对,高兴得不得了。不知不觉就唐突了当时的京兆尹(长安城的长官,类似今天北京市长),结果被拘留了一夜,第二天才给释放出来。还有一个故事,说贾岛一次骑在毛驴上想出两句诗,“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但是,他又想“敲”字可能比“推”字更好。难以抉择,于是就在驴背上推敲起来,不时辅以手势。用心太专,无暇顾及道路交通,于是就冲到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里。这一次贾岛的运气比较好,韩愈本身是诗人,也很爱才。韩愈不但替他出主意,决定了用“敲”字,而且还邀请他一起回府,谈论诗赋,结为布衣之交。从此,韩愈指点他作诗的方法。

既为慢功派诗人,推敲是很辛苦的。因此,贾岛的诗中就几次出现“苦吟”字样。请看:

苦吟遥可想,边叶向纷纷。(《寄贺兰朋吉》)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晚唐张祜也是一位苦吟诗人。《云仙杂记》卷五记载,张祜用心吟诗的时候,他的妻子孩子叫唤他,他是不会答应的。家人责备他,他就说:“我正在口吻生花,怎么会想得到你们!”苦吟至于家人都不要了,可知入迷程度很不一般。

据《唐才子传》卷第八记载,陆龟蒙也是一位苦吟诗人,他的诗句风格是清丽的。

贾岛的崇拜者李洞,也是一位苦吟诗人。

根据诗人自己的诗歌,有许多著名诗人似乎也应该属于慢功苦吟派诗人,例如:孟郊、李贺、杜牧、李商隐、朱庆馀、许棠、杜荀鹤、韦庄、贯休、齐己等。他们都两次以上在自己的诗歌作品里用“苦吟”二字形容自己作诗的情形。当然,这其中有些人可能是谦虚,未必都真的属于慢功派诗人。

两位被误认为是苦吟派的诗人

作诗当然是辛苦的,这个辛苦不一定源自灵感枯涩、思维迟钝、语言贫乏,不都是因为禀赋不够,需要勉为其难。也可能是诗人的目标太高远,对自己要求太严格,对诗艺讲究太精益求精,或者要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甄别的问题:苦吟分两种,一种是禀赋所限的无奈,一种是苦心经营的情愿。有两位著名的诗人,原本是属于后者的,却被有些人误认为是前者。他们是崔颢和杜甫。

《唐才子传》卷第一记载,崔颢作诗很刻苦。有一次病后起来,身体羸弱,病容满面。有个朋友就开他玩笑说:“你不是因为生病才变成这样,而是因为苦吟才变成这样的!”一句玩笑话,从此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口实,崔颢百口莫辩。

李白、杜甫有一次在一个叫饭颗山头的地方相见,李白写了一首诗,拿杜甫的打扮、相貌开玩笑: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结果,很多人就据此以为,杜甫属于贾岛那样的苦吟派;情形就如同杜甫有好几首诗赞扬李白的敏捷诗才,使得许多人都误以为李白作诗不费吹灰之力。其实,只要对杜甫诗歌稍微有些了解的人,甚至只要读过几首杜甫排律的读者,都不会有这种误会。杜甫语言的铿锵有力、千变万化,杜甫排律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贾岛跟他根本不是一个路数。贾岛不过是草虫低吟,而杜甫却是江海奔腾。杜甫之诗才,不在李白之下。

第二节 唐代诗歌在唐代的传播渠道

唐代没有“作协”,没有“文联”,因而没有“作协”“文联”属下的宣传出版机构,没有发表诗歌的刊物和报纸;那时候网络还没有诞生,自然也没有BBS,没有博客。那么,唐代是怎样传播诗歌的呢?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都有兴趣了解。

唐代的诗歌传播渠道很畅通

今天虽然有发表诗歌的各种报纸刊物,有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发表诗歌作品的网络BBS、博客,但实际上,今天的诗歌传播渠道,远远没有唐代畅通。

先来列举一些唐代诗人描述同行作品传播情况的诗句吧。任华说李白:“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任华说杜甫:“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杜甫说王维:“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韦迢说杜甫:“新诗海内流传久,旧德朝中瞩望劳。”钱起说郎士元:“诗传过客远,书到故人稀。”白居易说令狐楚:“新诗传咏忽纷纷,楚老吴娃耳遍闻。”许棠说栖白上人:“新诗华夏外,偈布市朝间。”朋友之间,不排除客套成分,但是,他们的诗歌被到处传诵,肯定也是事实。

唐代诗歌的传播渠道是那样的畅通,以至于皇宫大内、江湖山野到处都有了解诗歌、倾慕诗人的读者。李白诗歌的读者中有皇帝、宫女,任华已经说过了。这里再举一个皇帝了解诗人的例子。

宣宗时,宰相令狐绹上书推荐李远担任杭州刺史。宣宗说他知道这李远有两句诗,是“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惟销一局棋”。宣宗据此认为,如此疏放之人不能管理郡县百姓。令狐绹就说,那是诗人假装那样以表示自己兴致高远,并非真实心情。宣宗只得勉强同意。李远做了杭州刺史之后,果然很有政绩。这是皇帝通过诗歌,错误判断诗人才华的例子。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宣宗是李远的一个读者。

如果说唐代的皇帝大多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空余时间阅读诗歌不足为奇。那么,我们也可以举出若干江洋大盗、市井无赖都是诗歌的读者、诗人的敬畏者和崇拜者的例子。

诗人李涉有一回路过九江皖口,夜晚遇到一伙剪径的强人,他们问他是什么人,李涉就如实报上自己的姓名。强盗头子一听,马上下令手下不得抢夺他的财物,说自己久闻李涉诗名,要求李涉给他写一首诗。李涉根据当时情景,写了这样一首诗:“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强盗头子得诗大喜,招待李涉牛肉老酒之后,又赠送他许多礼物,“再拜送之”。

唐代虽然没有现代这些快捷的通讯设备,但是诗歌传播的速度也是很快的。《新唐书》高适传记载,高适每写出一首诗,就有好事者广为传播。另有文献记载,高适的诗歌作品,那是“佳句朝出,夕遍人口”。早上写出来,下午就已经人人背诵了。晚唐诗人周朴也有类似的情况。周朴写诗,慢工出细活,精雕细刻,当时人们就称周朴做诗是“月锻季炼”。因此,往往是周朴诗歌还没有完篇,大街小巷已经都在背诵了。

唐代诗歌之所以传播渠道畅通,最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候整个社会最喜欢诗歌这种文体,诗歌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谋生手段,一块敲门砖,一种消遣娱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

口耳相传

近些年,文化界流行一个词叫“口述”,有“口述文学”、“口述历史”之类。其实,唐代的诗歌,早就在那里“口述”着了,完全可以叫“口述诗歌”。

作诗也叫“吟咏”,两个字都是口字旁。这说明中国诗歌的传统,整个都是口述的,唐代怎么能够例外呢?

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中年被害之后,他生前好友卢藏用替他编辑文集。卢氏在《陈氏别传》中叙述文集的编辑情况,有这样一句话:“其(陈子昂)文章散落,多得之于人口……”也就是说,编辑陈子昂文集的时候,陈氏的诗歌作品已经有许多没有书面记载了,需要一些人来口述。不用说,这些人都是陈氏诗歌的爱好者。上文提到过的任华说李白诗歌“新诗传在宫人口”,也是诗歌口耳相传情况的一个明确记载。

可以想象,朋友聚会,驿站相遇,长亭短亭,灞桥南浦,送往迎来,举凡一切人间场合,只要喜爱诗歌的人碰在一起,都可以通过口耳传播诗歌作品。种种情形,难以缕述,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杜甫《遣兴》诗写他小儿子宗武有这样四句:“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诗人咿呀学语的儿子,竟然已经可以向客人们背诵他爹的诗歌作品,扮演口头传播者的角色了!

诗友酬唱

唐代诗人,结对吟咏之风非常流行。许多著名诗人,都有自己唱和诗歌的“吟侣”。例如,王维前后就有祖咏、孟浩然、丘丹、裴迪、崔兴宗等“吟侣”。孟浩然隐居鹿门的时候,也跟张子容互为吟侣。

相互酬唱,论持续时间和作品数量,元稹、白居易无疑是冠军。白居易自己在《祭元微之》一文中说,他们两人定交之后,“死生契阔者三十载,诗歌唱和者九百章”。

杜甫有诗句曰:“何时一樽酒,共与细论文”;其实,唐代诗人通常是“时时一樽酒,共与细论文”的。论文者,切磋诗歌创作也。

当然,吟侣也不一定限于两位,可以三位乃至更多。晚唐咸通(公元860—874年)年间,郑谷、许棠、任涛、张蠙、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唱符等十人,就常常在一起互相酬唱,他们因此被称为“咸通十哲”。

翻开任何一位唐代诗人的诗集,不难发现,其中都有大量的酬唱之作。酬唱既是创作活动,同时也是传播过程。创作的同时,必然互相观摩,这个观摩实际上就是一种传播。谁的诗写得好,传播的范围就大;一旦有名句名篇产生,就会被传得很远,乃至家喻户晓。

筵宴聚会

跟诗友酬唱类似,诗人们常常会在游览、庆祝、饯行等社交场合作诗。这种场合所作的诗,也等于一开始就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

当然,京城的社交圈是诗歌最好的传播聚会。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冷朝阳进士及第,没等封官,他就告假回家省亲。离京之日,状元以下,一些著名的士大夫,诗人李嘉祐、李端、韩翃、钱起等,都纷纷参加饯别赋诗。一介布衣,吸引了那么多的名人,人人羡慕。其实,冷朝阳才名高、人缘好固然是一个原因,同时也不能否认另一个可能:大家都想利用这种聚会作诗扬名。因为他们都知道,这种聚会乃是传播诗歌的一个绝好机会。当时有谚语道:“一日名动京师,三日传满天下。”

名人表扬

名人的表扬历来是绝好的广告。一首好的诗歌,假如能够得到名人的表扬,自然就会如虎添翼,不胫而走。唐代有不少这样的佳话,前文已多次提到,不再重复。

谱曲歌唱

原始诗歌是跟音乐舞蹈联系在一起的,后来舞蹈渐渐分离出去;再后来,音乐也渐渐分离出去,诗歌从“歌诗”变为“徒诗”,只供人们阅读背诵。但是,诗歌跟音乐是随时可以发生关系的,只要有人谱曲,任何一首诗歌都可以合乐演唱。实际上,唐代不少诗歌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绝句名篇,就曾被配上音乐演唱过。不用说,配乐演唱,是诗歌向大众传播的一种好渠道。它的传播速度之快和传播面之广,都可能超过文人士大夫的口耳相传。

《唐才子传》记载说,著名诗人王之涣每次写出新作品,乐工都会马上拿去谱上曲子。不难想象,接下去就是艺人演唱、街巷传唱,遇到成功的作品,便会唱遍大街小巷,妇孺皆知。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做“旗亭画壁”,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一些诗歌被谱曲演唱的情形。玄宗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诗名相当。一个下着小雪的大冷天,三位诗人一起去酒楼饮酒。出乎意料,那天有十多位梨园伶人到那酒楼登台演唱。三位诗人于是找了个角落,围着火炉,一边烤火,一边观看。不一会儿,陆续到了四位美貌的艺妓,靓妆丽服,光彩照人。旋即,音乐响起,演奏者全是当时著名的乐手。王昌龄等人于是悄悄相约:“我们几位都各有诗名,自己也定不出个高下优劣,今天可以悄悄观察这些伶人的演唱,谁的诗被谱曲演唱得多,谁就是优胜者。”结果,第一个演唱的艺妓唱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于是在墙壁上画了一横,嘴上说:“一首绝句。”接着,另一位艺妓唱了高适的一首,“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一作:今]寂寞,犹是子云居。”(《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也伸手在墙壁上画了一道。第三位艺妓唱的又是王昌龄的一首绝句,“奉帚平明金殿开,强[一作: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怨》)王昌龄于是又伸手画了一道,说:“两首绝句。”王之涣认为自己成名较早,就对其他两人说:“这几个都是潦倒歌手,唱的都是下里巴人歌曲,哪里是阳春白雪之曲,俗人是不敢接近阳春白雪的!”于是指着四位艺妓中最漂亮的一位说道:“等一下看那位演唱什么,如果还不是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就不敢跟各位竞争高下了。万一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就得在我面前下拜,承认我的诗是最好的。”他们笑着等待那位艺妓开腔。过了一会儿,这位佩玉留双鬟的绝色艺妓果然一开口就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当然非常得意,笑骂其他三位是“田舍奴(乡巴佬)”。艺妓们得知他们三位都是作者之后,就在一起喝酒联欢,“饮醉竟日”。

墙壁题写

中国文人士大夫,历来有在名胜古迹、寺庙楼阁壁上刻划题写的传统。不会作诗的,有人写几个字显示一下书法造诣,有人撰一两幅对联转一转文史知识;会作诗的,自然是要按律押韵,即景抒怀。在这些地方题写诗作,自是一桩风雅韵事,但实际上,那也是古人发表诗歌的一种方法。名胜古迹、寺庙楼阁,络绎不绝的游客中,不少人都会成为这些壁上诗歌的读者。

唐代诗人崔颢游览武昌,登上黄鹤楼,一时感慨中来,就写了一首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以《黄鹤楼》为题的诗歌,不知道是崔颢自己当时就乘兴题写于楼内壁上的,还是楼的主人闻知诗人大名,盛情邀请诗人留下墨宝,抑或是事后地方长官跟后来的宋人滕子京似的,修理楼阁之时下令“刻今人著作于其上”,反正,不久之后,当李白也登上这座黄鹤楼的时候,崔颢的诗已经在楼内壁上了。看过崔颢的诗,“敏捷诗千首”的李白,居然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诗句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没有留下诗作就离去了。

洞庭湖边的岳阳楼,也是一个有名的发表诗歌作品的地方。岳阳楼壁上最有名的是两首唐诗,一首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另一首是杜甫的《登岳阳楼》,诗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首诗,都写出了洞庭湖的阔大气势,可以说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冲击力。后代爱好诗歌的人们,游览至此,无不反复吟诵,遥想大唐诗国盛况,缅怀诗人,品评艺术高下,徘徊不忍离去。

最为有名的唐人发表诗歌的地方,当然首推长安的大雁塔——唐代也叫慈恩寺塔。大雁塔是唐代举子及第之后的题名塔,也是文人士大夫喜欢题写自己诗作的场所,景象十分热闹。别的不说,光是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季的某日,就有高适、杜甫、岑参、储光羲、薛据一行五位诗人,登塔之后每人都作了诗。其中,杜甫、高适、岑参的诗,都堪称佳作。前后究竟有过多少诗人在大雁塔题写过自己的作品,恐怕是永远无法统计的了。因为,这中间曾经经过多次的铲除。其中有一次铲除,就是元稹、白居易叫人干的。元稹、白居易到那里游览,看到重重叠叠的前人题诗,章八元的一首也在上边,其中有这样两句:“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他们都认为是佳句,吟哦良久,发出了“名下无虚士”的赞叹。因此,单单留下章八元的那一首,其他的统统铲去。由此不难想象,这大雁塔当年真有点像今天的网络论坛,谁都可以在上边发帖子——发表自己的诗歌作品,网管斑竹还可以删除他人的帖子。

有些诗人,对待题壁诗是相当重视的。任蕃落第后南归,途中游览了浙江天台山,在巾子峰寺庙壁上题诗一首:“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游完离开,走出一百多里路时,忽然觉得“一江水”不如“半江水”。于是又折回去,准备修改一下。不料,到了那里一看,已经有人这样改了。后来也不知道谁,在旁边题了这样两句话:“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任蕃的认真,简直是可歌可泣。

在壁上题诗发表,有时候也有类似“干谒”的效果。前蜀后主王衍有一回携徐氏皇后游览大慈寺,看到墙壁上有两句诗:“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回风聚落花。”很是喜欢,经过了解,得知是张蠙的作品。于是写了个条子,让张蠙进呈诗作。张蠙就献上二百首作品,王衍很欣赏,准备任命他为负责起草诏书的官员。后来因为有大臣认为张蠙为人傲慢,阻止了这事,只赏赐张蠙一些银子了事。

刊印诗集

上边所说的种种传播渠道,都相当于零售。实际上,唐诗还有一种批发式的传播,那便是抄写、刊印诗集。诗集的抄写、刊印,分两种情况:总集(多人选集)和个人别集。

唐代编选诗歌总集的风气比较盛。根据文学史专家的估计,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现过三十多种唐人选唐诗的本子。其中二十余种已经散佚无存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十余种,这其中比较重要的选本有如下几种:

《河岳英灵集》,殷璠编选。

《国秀集》,芮挺章编选。

《箧中集》,元结编选。

《中兴间气集》,高仲武编选。

《御览诗》,令狐楚编选。

《极玄集》,姚合编选。

《又玄集》,韦庄编选。

《才调集》,韦縠编选。

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些选本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或者该选的没有入选,或者选诗范围太窄,等于是同仁诗集,或者所选数量太少。但是,毫无疑问,它们在传播诗歌上都起到了各自不可忽视的作用。

比起编选总集来,别集的编辑有过之而无不及。比较有名的诗人,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诗集传世。只不过,这些个人别集的编辑情况各不相同,其中也不乏遗珠之憾。下边选几个著名诗人的别集编辑情况,简略地说一说。

陈子昂被害之后,卢藏用为其收集诗歌作品,编为《陈子昂集》。虽然颇多散失,毕竟编选者跟诗人是生前好友,编辑时间距离诗人死去不远,情况应该不是太糟糕。

王维一生富贵,官至尚书右丞。王维更有一位飞黄腾达的弟弟王缙,做到宰相。因此,他的诗歌作品就交了好运。去世不久,唐代宗李豫就下令让王缙搜集乃兄作品进呈。于是,王缙就访问王维生前友好,整理王维遗留的箧笥,全部诗文编辑成十卷,进奉皇帝,因此王维的诗歌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李白现存诗歌一千余首,但是,据李白临终前投靠的同族、当涂县令李阳冰说,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中原动荡,李白到庐山一带避难八年,他的作品“十丧其九”。李阳冰勉强代为收集起来的,也大多来自于第二手渠道。因此,今天的李白诗集,有些作品不但系年相当困难,就是真伪也往往成为问题。

杜甫诗歌的保存、传播情况要好一些。按樊晃的说法,早在杜甫生前,就有六十卷的杜甫诗集在“江汉之南”流传了。杜甫现存诗歌一千四百余首,几乎全部作于四十岁以后,四十岁之前的作品没有几首。可以肯定,杜甫青年时代的许多作品都失传了。但是,从其后期作品的齐整情况看,杜甫晚年有可能是编集整理过自己的作品的。早年的诗作,不排除是他自己删除掉的可能。

唐人诗歌作品编集、保存最好的是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最懂得保护自己作品的诗人,他生前就曾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过多次的编集、整理,分门别类。最后一次整理,在他临终的前一年。他请人将编好的诗文集抄写了好几份,分送国内几处著名寺庙收藏。后来虽然经过兵燹,有所亡佚,但绝大部分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抄写、刊印,是最为可靠的传播渠道,它能使诗歌作品原貌得到较好的保存。

亲自散发

诗歌最初始、最常见的传播渠道,恐怕是作者自己抄写若干份,赠送亲友。但是,寻常的赠送,影响总是有限。只有别出心裁的赠送,才会出奇制胜,收到理想的效果。

陈子昂的借“千金碎琴”之际,当场散发诗歌作品,要算是唐诗传播史乃至中国古代诗歌传播史上的一次壮举,一个成功典范。

陈子昂家在四川射洪虽然是富豪,但是,他当初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却不过是一介无名书生,在大街小巷转悠,也没有一个人认得他。一天,他在街上转悠的时候,就碰到了一个卖胡琴的人。这人有一把好琴,但是索价百万钱。天价面前,自然是无人问津。陈子昂只是随便看了看,也没有讨价还价,就大张旗鼓地让随从的仆人用车子载来上千串的铜钱,买下了这把胡琴。

陈子昂的这个豪举,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众人的极大好奇,七嘴八舌问他为什么出这样的高价买琴。陈子昂淡淡答道:“我善于拉琴。”众人一听这话,自然是异口同声地要求他当众拉一曲。陈子昂就说,想要听他拉琴,第二天去他居住的宜阳里。

第二天,一传十、十传百,听到消息的人都纷纷向宜阳里汇集而来,准备听陈子昂用一百万钱买来的胡琴拉曲子。到了宜阳里一看,陈子昂早就准备下了美酒佳肴,来人一概邀请入席。酒过数巡,陈子昂拿出那把价值不菲的胡琴,大声冲众人说道:“四川人陈子昂,有诗文上百轴,没有人知道。这把低贱的工匠制作的玩意儿,不值得如此关注。”说罢,举起胡琴,摔了个粉碎。然后将那一百多轴诗文赠送给了所有到场的人,每人一份。

不难想象,陈子昂那一百轴诗文,当天就在长安的大街小巷,到处传阅。结果,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传遍京城长安。

粉丝宣传

晚唐有一位叫李洞的才子,是苦吟派代表诗人贾岛的超级粉丝。李洞实在是太崇拜贾岛了,因此找人铸了一尊贾岛的铜像,整天带在包袱里。他平常总是手捏数珠,念贾岛佛,可能是“南无阿弥陀贾岛”之类,一日要念上千遍。遇到有喜欢贾岛诗歌的,李洞一定亲手抄写贾岛的作品相赠,并且一再叮咛对方:“这些诗,跟佛经没有区别,回家以后,要焚香跪拜。”

粉丝粉到李洞这样程度的诗歌爱好者可能不多,但是,因为喜爱、崇拜一个诗人,便到处宣传、抄写了他的作品随时赠送的人,应该是有过不少的。所以,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唐诗粉丝圈传播唐诗的历史功绩。

漂流葫芦

唐末隐士、成都人唐求,喜欢吟诗,每有所得,就将诗稿捻为丸状纸团,塞进一个大葫芦中。前后二十多年,他自己也不知道这大葫芦中究竟塞了多少诗稿。后来,他那些送别和邮寄远方亲友的诗,被人们口口相传着,葫芦中的诗却无人知晓。唐求晚年卧病,临终之际,找出大葫芦,抛入江中,说:“这些作品若能不沉没于水中,后人得到它,才会了解我曾经苦心吟咏。”大葫芦漂到新渠江口,有认得大葫芦的人说:“这是唐山人的诗瓢。”于是捞了起来。结果发现,由于在水中浸泡太久,里边的诗稿已经严重损坏了,只有二三成还能辨认,一共是三十余篇。这三十余篇诗,于是得以流传于世。

这是一个特别的故事,传播的效果也不太好,损失太大。但是,它仍然不失为一种传播方式。

出口国外

大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军事最为强盛、经济最为繁荣、文明最为先进的国家。许多事情的影响,都是国际影响。文学艺术,就深刻地影响了周边的国家。

文献记载中,唐代文学艺术影响周边国家、向周边国家输出的例子很多,这里要说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白居易诗歌出口朝鲜半岛的鸡林国(属于今天的韩国)。白居易的终生朋友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鸡林国有个商人,经常很迫切地求购白居易的诗歌新作。据那商人自己说,他们国家的宰相,非常喜爱白居易的诗歌,愿意以百金购买白居易的一篇诗。重金之下,免不了有人拿别人的作品冒充白居易的诗。那宰相因为熟悉白氏诗歌,也能辨别出一些不太好的假冒之作。《新唐书·白居易传》也记载了这个事情,只是价格上有出入,《新唐书》说是“篇易一金”。

唐诗在世上传播,对于读者是免费的。鸡林国宰相重金购买,大约只是为了最先读到白居易的诗歌。据此可以想象,这位宰相喜爱白居易诗歌的程度非常人可比,也可以推测,当时白居易的诗歌在韩国是非常受欢迎的。

白居易的诗歌卖了钱(用今天的话说是:创汇),又远播外国,这是唐诗诸种传播渠道中最为实惠的一种传播。

上述十一种传播渠道,肯定没有囊括实际发生过的所有传播渠道。但是,通过本文介绍的这些情况,一般读者读了,对于唐诗的传播情形,应该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吧。

同类推荐
  • 泪与笑(纪伯伦全集)

    泪与笑(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泪与笑(散文诗)》收集了纪伯伦三部经典作品《泪与笑》《暴风集》《珍趣篇》,泪与笑、生与死、灵与肉,所有都是对立面,人生就是在这个充满各种对立面的世界中度过。纪伯伦以超越哲学家的深邃思索,用文学家的悲悯情怀写出对世间万象的解答,这是纪伯伦自己的天问也是代苍生而问,读这本书已经不耽美于它的文字,尽管文字依然很美,但吸引你的一定是其中充满人生解惑的哲思。不敢说本书是人生的导师,但绝对会在你陷入人生困境的时候,意外地给你点一盏温暖的心灯。
  • 那些温暖的乡野物事

    那些温暖的乡野物事

    以乡村生活为背景,以系列随笔的形式对乡村的全景书写!并揉入大量乡村民风民俗,且主题相对集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文字质朴静谧,唤醒人们对乡村那种“无防”境地的心灵回归。
  • 伤痕惋语(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伤痕惋语(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汶川地震诗歌漫谈

    汶川地震诗歌漫谈

    本书既有对汶川地震诗歌的总体描述,又有针对诗人诗作进行的具体分析,还有国内出版的汶川地震诗集(含CD)名录与部分报刊汶川地震诗歌评论(含访谈)篇目索引、序言、后记。
  • 我热爱的一切

    我热爱的一切

    徐文海,曾在《清明》《警探》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作品。散文获过省、市级奖若干次。这本《我热爱的一切》收录的就是他的49篇散文作品,包括:《一个人这样地面对世界》、《致我忧伤孤独的朋友》、《夜来风雨声》、《与生活讲和》、《那些叫做“知青”的人》、《黑夜深处的声音》等。
热门推荐
  • 惊世凤女倾天下

    惊世凤女倾天下

    她来到异世,成为几人之下上万人之上的丞相三千金,从聪慧可人灵力纯厚大名远扬的原三小姐到奸诈臭名远扬的她,叶繁表示无所谓。但是让她当替身?真真找死!路上逃跑,她遇见了他,就成了一生解不开的锁。某日,某地。某女“你送了我东西,我也送你一样吧。”某女从背包里翻了又翻,就只有一条稍正经的黑色丝袜,“喏,送你了。”某王“这是什么?”“世上仅有的国家级稀有抹布。”某女违心道。
  • 三生纪

    三生纪

    三千世界,百族归来,亿万星辰,唯我独尊!万年一次的浩劫再次来临,这一次面临的是终结还是延续。古老的存在的纷纷苏醒,沧桑的眼睛俯瞰星空,足以让天地颤栗,星辰黯然。湮灭的岁月中的古老预言再次重现:断剑重铸之日,冥尊归来之时。传承亘古的圣地,屹立万载的宗门,无数势力,齐聚仙罡,血洒天穹,尸积大地!众生愚昧,既然仁慈普渡不了这芸芸众生,那吾便以杀止戈,重塑这天地轮回!
  • 混乱的异世界

    混乱的异世界

    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儿,有一天到了异世界,开始了一段特别的生活
  • 重构文学场

    重构文学场

    该书运用传播学、社会学、文化与文艺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结合当代文学情境和文化实践,探讨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并对媒介变迁与文学转型、电子媒介时代文艺发展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冰山相公甩不掉:休书无效

    冰山相公甩不掉:休书无效

    第一次他搞大了别人肚子要纳其为小妾,身为妻子她就得忍着,要看着他和小妾拜堂,还要给红包;第二次他带个女人回来,她视而不见,背地躲着明枪暗箭;第三次,他要进她的房间,她直接叫人找了个女人来,“你来我的房间,不过是为了xxoo,喏,这里有个女人,她会让你满足的。”
  • 末世之巨变

    末世之巨变

    原本和平的世界,却在那一天夜晚的来临而改变。巨大化的各类生物!突然出现的巨人!人类在各个角落挣扎,求存!黄斌用那因意外而连续一个月的“噩梦”中的所见所闻带领着苏兴张宏等人经过一路厮杀逃出城市废墟!但是,迎接他们的确是另一个炼狱!纯洁的神秘女孩!未知的强大组织!自己随身佩戴了十八年的玉佩!身世谜团、惊人真想!让他陷入各方势力的交战之中。。。“斌!还有我们!活下去!”
  • 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旅中最为显目的景观,历史小说的创作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成就,凸显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历史小说创作的鼎盛时代的到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成为当代作家创作的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书写资源。历史小说作家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巨大的艺术审美的创造力,以及历史文本的接受效应和后遗效应等等,都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可多种选择的话语批评空间,和进行多向度审美研究的可能性
  • 小道士异界传奇记

    小道士异界传奇记

    叶天从小与师傅在上山道观中修行,而师傅重病离去。在走之前,告诉叶天在他离去的一年禁忌不要下山。千叮万嘱,而修行低微的叶天,却因为一场抓鬼法事。却离开道观下山,抓鬼做法时。却开启冥界之门。卷入通往冥界旋窝,却因缘巧合从冥界旋窝步入了异界。一场异界之旅,写下了他在异界上的传奇道路....
  • 天作之合,总裁疼妻入骨

    天作之合,总裁疼妻入骨

    酒是个好东西,可酒有时候特别的坏。比如,一觉醒来失身了,比如,睡的人还是未婚夫的叔叔。婚礼上,她依旧是沈太太,只是这个沈太太却已经不是她想要的那个沈太太。沈钰悲痛欲绝的问她:顾云兮这就你拒绝我的理由吗?顾云兮你宁愿嫁给他都不愿意和我在一起吗?沈默笑着将不知所措的小妻子搂入怀中:年轻人要懂礼貌,你婶婶的名字,只能我叫。
  • 酒歌故里

    酒歌故里

    25章前是一本书,二十五章后是另一本。初三那年,我因打架而被迫转校,因祸得福,新同桌是个大美女,也是我们学校有名的霸王花,我一不小心得罪了她,之后,又经过种种巧合我到达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的皇图霸业。由此展开。酒歌故里,还你一个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