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中国人失去了信仰。怎样来找回信仰呢?于是,有人开始去找。但是找了半天,就是找不到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信仰。其实这种对信仰的理解,有极大的误区。因为他们对“信仰”一词含义的理解,主要来自于西方,即把信仰当作一个外在的目标,认为信仰者的主要工作是选定好目标,然后将自己的整个生命交给它,为之生、为之死。不过,西方人是强调信仰与知识不能相互代替的,由于我们并不接受基督教信仰,又把科学当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于是我们在把信仰理解为外在目标后,又一再强调信仰需要建立在“科学”之上,需要以合乎科学的论证为前提。这样一来,当我们思考该不该“信”某种学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用科学的手段来论证它。其实,这是对信仰的错误理解。把信仰当作现成摆在面前的一个理想目标,然后用逻辑或科学的方式来论证某种信仰值不值得接受,这种做法本身就注定了一个人可能永远进不了信仰的世界,因为他可能最终发现:没有任何一种信仰是自己可以接受的。这是因为,信仰本质上是一个践履和体验的问题,而不是逻辑和科学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信仰思想与西方的信仰概念大不相同。儒家从不告诉我们该信仰什么。儒家认为,信仰的问题,主要是一个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问题。如果一个人通过修身和践履,体验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这样的人,就是有信仰的人。“有信仰”,在这里不是指信仰“某某东西”,而是指对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具体处境和行为中实现它们,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静坐也罢,待人接物也罢,都涉及人生信仰的培育。因此,在儒学看来,关键不是你“信不信”,而是你“修不修”—修身、修炼、修己、自修……通过修身,你不仅能找到为人处世的恰当方法,而且收获了更大的精神幸福,理解了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坚定的人生信仰。从这个角度说,信仰需要通过艰苦的修身过程来建立。信仰并无绝对的有或无,多数人都处在从无到有的中间地带。
从儒学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要解决当代中国的信仰问题,关键不在于去告诉人们该信仰什么。而应该将主要努力放在如何修身养性之上,让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精神的家园。这样,信仰失落的问题自然会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