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赠送。奉托:拜托。奉迎:迎接。奉赠:赠送。
廿五、“某下”一族:表示对别人的敬称。
殿下:对帝王的尊称。
阁下:称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多用于书信中,外交场合)。麾下:指将帅。
膝下:给父母或祖父母写信时,常在开头的称呼下面加“膝下”。
足下:尊称朋友。此外还有鼎力:大力(表示于请托或感谢)。包涵:请人原谅。
斧正:请人改文章。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府上: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赐教:给予指教。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璧还:归还物品。
§§§第四节敬辞成语
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不吝赐教: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鼎力相助: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作示范。虚怀若谷: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空旷深广。形容非常谦虚。例如:他对群众诚恳热情,虚怀若谷,使每个见过他的人都深受感动。
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位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等待客人,表示尊敬。也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课后作业:
1.填空:
初次见面说(),好久不见说()
等候客人用(),客人来到称()
未及欢迎说(),起身做别称()
看望别人称(),请人别送用()
出门送客说(),与客道别说()
陪伴朋友用(),对方不适说()
中途告辞用(),盼人指点用()
请人受礼说(),请人帮助说()
求人方便说(),麻烦别人说()
赞人见解称(),尊称老师为()
赠人书画题(),称人学生人()
老人年龄说(),女士年龄称()
平辈年龄问(),打听姓名用()
称人夫妇为(),称人女儿为()
2.我们学习的文言文《鸿门宴》、古白话小说《红楼梦》中都有关于古代座次的问题,请大家找出原文摘抄,并写出座次的尊卑。
3.我们知道古人不仅有姓名,还有很多用来称呼的方式,如字号、官职、籍贯等,请从你学过的文章中找出五个例子写出来。
§§§第六章家训——现代中国人生存的思想圣经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励志勉学、尊敬师长、勤俭持家、修身正己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励志勤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
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历久弥香,堪称现代中国人生活生存的思想圣经。
§§§第一节节俭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伯庐《治家格言》
2、公(张文节,宋真宗时宰相)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以顿俭,必致失所。岂若事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司马光《训剑示康》
3、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留三分为水旱不测之备,一分为祭祠之用,六分分二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数,约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余而不可尽用,至七分为得中,不及五分为啬,其所余者,别置簿收管,以为伏腊裘葛,修葺房屋,医药,宾客,吊丧,问疾,财节馈送。
(南宋)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4、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
5、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药言》
6、做人家,切弗贪富,只如俗言“从容”二字甚好……假如八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十口资粮;六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八口资粮,便有二分余剩。何等宽舒,何等康泰。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7、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黠者入行险侥幸之途。
§§§第二节修德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示子》
2、蒙养不端,待习惯成性,始思补救,晚矣。……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3、铭金人云:“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夺其翼,善飞者减其指,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盖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鼹鼠五能,不成伎术。”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4、虚伪诡诈,机谋行径,我非不能,实不为也。非惟天不可欺,即人亦难瞒。
丈夫处世,发奋自强,何事不可为,何地不能到,乃忌人才能,忌人学问,忌人富贵?贪之一字,凡事皆忌,若读书则惟恐不贪多务得。贪书未有不成学者。
(明)王汝梅《王氏家训》
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朱伯庐《治家格言》
6、沉默缓畏,遇物和而有容,语言举止务淹雅凝重,喜怒不形于色,然后可以为佳士。(北宋)梁焘《家庭谈训》
评:对稳重的人人们容易产生信任感,我以前有点嬉笑无度,今后要注意这一点,要想着说话,不要抢着说话,要举止安详大方,要内心纯正专一淡泊。要怕人说聪明、脑子好,不要怕人说蠢、笨、呆、痴、傻。
7、余平生不肯说谎,却免却许多照顾前后。评:一句话道出了不说谎的好处,这也是使自己身心少受累、活的轻松的重要一条。
8、无哲不愚。评:愚是外在的表现,愚是形似简单实质大彻大悟掌握了事物基本规律的的表现。
9、凡人为子孙计,皆思创立基业。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产而房产,已失其本矣……(明)姚舜牧《药言》评:《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说: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何为计深远?就是分清哪些是他生存发展的“至大至久”的东西,触龙说的培养长安君的能力、威信,此处说的“心地”、“德产”都是“至大至久”的东西,它是和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所说的“素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我所强调的习惯养成教育、乘着小时候记性好把名篇中的大部背上来的设想,算不算“至大至久”的东西?总的说,要为孩子的生存发展“授之以渔”,不能只“授之以鱼”!
10、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
方孝孺《家人箴》
11、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李世民《帝范》评:一个“孝”字,一个“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觉有愧于父母养育之恩,得之太多,报之太少。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刘备《敕后主辞》评: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13、铭金人云:“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夺其翼,善飞者减其指,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盖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鼹鼠五能,不成伎术。”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注:①铭金人即孔子在洛阳的太庙前看到一个铁铸的人,三缄其口,背后有铭文。
②鼹鼠有五能,能飞,但飞不过房屋;能爬,但爬不上树顶;能游,但游不过河谷;能打洞,但藏不住身体;能跑,但跑不过人。
§§§第三节交友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知其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与之变矣。
(明)杨继盛《杨忠憨公遗笔》
2、言语最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若是贤友,愈多愈好,只恐人才难得,知人实在难耳。语云:“要做好人,须寻好友,收酵若酸,哪得甜酒?”又云:“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皆格言也。
(明)高攀龙《高氏家训》
3、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
处己接物,若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南宋)袁采《袁氏家范》
4、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宁让人,勿使人让吾;宁容人,勿使人容吾;宁吃人之亏,勿使人吃吾之亏;宁受人之气,勿使人受吾之气。人有恩于吾,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吾,则即时丢过。见人之善,则对人称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人有向你说,某人感你之恩,则云他有恩于吾,吾无恩于他,则感恩者闻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说,某人恼你谤你,则云彼与吾平日最相好,岂有恼吾谤吾之理,则恼吾闻之,其怨即解。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又与人相交,久而益密,则行之邦家,可无怨矣。
(明)杨继盛《杨忠公憨公遗笔》
5、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倚。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朱伯庐《治家格言》
6、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止谤莫如自修。
(魏)王昶:《戒子侄》
7、以忠信为心,出言行事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久而家庭信之,乡国渐信之,甚至蛮貊且敬服之。由其平生之所积然也,故曰诚能动鬼神。若怀欺挟诈,言不由中,行无专一,欺一二人将至人人疑之,一二事不实,事事以为不实,凡所接对,莫不猜防怨恶,将何以自立于天地间!
8、法昭禅师偈云:“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词意蔼然,足于启人友于之爱。
(清)张英《聪训斋语》
9、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小人之言,多刻薄浮华。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10、朕不尚空言,惟务实行,尤不肯非议人。盖以人各有短长,弃其所短而取其长,始能尽人之材,若必求全责备,稍有欠缺即行指摘,非忠恕之道也。……庄子曰:“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此言善矣。
(清)爱新觉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第四节勤学
1、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于工作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如何?”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清)彭端淑《为学示子侄》
3、君子居不欺乎暗屋,出不践乎邪径,外讷于言而内敏于行,然后身立而名著矣。
(北宋)贾昌朝《戒子孙》
4、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人品须从小做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