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举行皇帝即位、寿辰、节日庆贺、颁布诏令等大典的地方,是故宫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中最大的一个。明初建时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金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方更名为“太和殿”。奉天殿与华盖殿、谨身殿建成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4月毁于雷火,正统六年(1441年)重修。
太和门是三大殿的正门,广九楹,重檐歇山顶,面积1800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大门。门南广场内有一“金水河”,长200多米,上跨石桥5座。进入太和门后,就是外朝区的太和殿了。
今太和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修。殿面阔11间,纵深37.2米,东西横广63.96米,通高35.05米,外有廊柱72根支承梁架,重檐庑殿式屋顶,上檐斗拱出跳单翘重昂七踩。殿内设有皇帝宝座及屏风,雕镂极精。座旁有沥粉贴金缠龙金柱六根,每根高12.7米,直径1米。座顶正中的藻井悬有蟠龙衔珠,天花板、梁、枋绘饰和玺彩画,辉煌绚丽。
太和殿由55间房屋组成,面积为2380平方米。太和殿前还有一广场(3.6公顷左右),两侧有东西廊庑各32间,为外朝区辅助用房。
每逢盛典,外朝区三大殿,尤其是太和殿,场面盛大庄重。殿前18座铜鼎炉、铜龟、鹤形香炉都燃起松柏枝,殿内的铜炉点燃檀香,大殿内外香烟缭绕。加上殿外排列仪仗旗帜,殿廊下的金钟、玉罄等宫乐齐鸣,王公大臣三拜九叩、山呼万岁,更显神秘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