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62000000009

第9章 歌德《浮士德》导读

学习提示

歌德的生平与创作。《浮士德》的剧情内容。浮士德身上的“神性”。浮士德精神追求的五个阶段。浮士德形象的内涵。靡菲斯托形象。

生平与创作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6岁时遵父命去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不喜欢法律,而热衷文学艺术。1770年春天,歌德结识了日后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纲领制定者的赫尔德。毕业后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与一批富有叛逆精神的年轻作家交往,掀起了在德国文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狂飙突进”运动。1773年他的剧作《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发表,1774年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引起巨大反响,歌德一跃成为德国最著名的作家。歌德“狂飙突进”的势头保持到1775年秋他进入魏玛宫廷服务为止。这是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代表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最高成就。主人公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年轻姑娘绿蒂,并爱上了她。但绿蒂已经与别人订婚,维特为此深感痛苦。维特尝试从工作中寻求解脱,没有成功。由于和卑俗的社会格格不入,加之对爱情绝望,维特最后自杀。这部小说的主题与情节并不复杂,但它十分敏锐地感应并凝聚了时代精神,因此出版后产生巨大反响。歌德把维特塑造成一个具有卓越、高洁品格的人物,却把他放在一个卑俗的封建社会里。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两个阶层:贵族阶层和市民阶层,虽然两个阶层之间有着森严的等级壁垒,但卑陋庸俗却是相通的。维特在信中写道:“某些等级的人总是冷冷地与一般平民拉开距离,仿佛觉得接近他们便有失身份;同时又有那么些轻浮和恶作剧的人,爱摆出一副屈尊俯就的样子,心里却想让穷人们更好地领略他们的傲慢。”这是贵族阶层的通常嘴脸。而小市民的猥琐、虚荣更见可怜:“还有此地比比皆是的小市民的虚荣与无聊!他们拼命追求等级,时时刻刻留意着要领先他人一步;最卑鄙无耻的欲望都赤裸裸地表现了出来。”两个阶层制造了一种压抑、沉闷、无所作为的环境,阻隔了新鲜的空气,使活力、才干、青春遭到窒息。维特的自杀,表面上看是由于恋爱失意,根子却在这种卑陋的社会环境。维特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正义感的青年,爱情显然无法占据他全部的精神空间,是社会将他广袤的心田局促到一隅。他的自杀,既是对这个社会的抗议,也是找不到出路的必然结果。维特这一形象代表了当时德国社会觉醒了的年轻一代,他们发出了要求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呼声。

1775-1794年是歌德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史称“魏玛十年”。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段:前半段,他脱离了“狂飙突进”运动,专心于政务,创作数量有所下降,但也有一些精美的诗歌,如《猎人的晚歌》、《水上精灵之歌》、《神性》等。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狂噪、激情转向安详、宁静。后半段,1786年秋天,被政务弄得烦恼至极的歌德不辞而别,离开魏玛前往意大利。意大利温暖的阳光、热情的民众、丰富的古代文化让歌德获得了新生,他完成了悲剧《哀格蒙特》(1775-1787)、《伊菲格涅娅在陶洛斯》(1775-1789),而早已经动笔的《浮士德》的写作也有进展。1788年,在意大利徜徉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歌德返回魏玛,他坚决辞去大部分官职,专心从事写作和科学研究,完成了戏剧《托夸多·塔索》(1789)等作品。

歌德这一时期在戏剧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悲剧《哀格蒙特》的故事背景是16世纪西班牙统治下的尼德兰。主人公哀格蒙特是尼德兰贵族。尼德兰各地因不堪西班牙统治者的暴政和宗教压迫而发生骚乱,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派残忍的阿尔巴公爵率大军镇压。贵族奥兰宁亲王劝哀格蒙特与自己一起逃走,以等待时机。哀格蒙特忠于国王,认为逃走是背叛贵族对国王的义务,应该留下来,结果他被阿尔巴公爵诱捕。哀格蒙特临就义前,在狱中梦见情人化作自由女神出现,将一顶胜利桂冠戴在他的头上,预言他的死亡将带来尼德兰的解放。由于从政的经验,加之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歌德从个人感情天地进入更宏大的社会舞台。这部剧作就展现了他的政治抱负:统治者应该如何治理国民百姓。歌德从启蒙主义理想出发,把人道主义作为施政的最高境界,以此对抗专制残暴。戏剧中,哀格蒙特和阿尔巴公爵关于如何进行统治的论辩,充分展示了歌德的政治远见和卓识。

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识,从此开始了互相合作的十年(1794-1805),也是他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他们共同开创了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文学”时代。他们合作写诗、办杂志、主持魏玛歌剧院,在创作上都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为楷模,张扬人道主义思想和自由精神。此间歌德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以及诗剧《浮士德》第一部(1806)等作品。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与《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是两部曲,它们开了德国文学史上教育小说的先河。威廉·麦斯特是一个商人的儿子,他从小就醉心于诗歌戏剧。长大后,他产生了献身戏剧、创建国家剧院的宏伟理想,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通过参加剧团巡回演出及建立剧院等戏剧活动,威廉·麦斯特增长了人生和艺术的阅历与经验,同时也意识到德国社会正面临着一个巨大变革。之后他脱离剧团,加入洛塔里奥所领导的一个旨在为人类服务的秘密组织,也赢得了洛塔里奥的妹妹娜塔莉雅的爱情。小说通过威廉·麦斯特的成长历程,揭示了新人的基本素质及其养成的方法和途径。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歌德特别强调阅历和实践的作用,威廉在商业事务中、在戏剧活动中锻炼自己。他在世事中磨炼,他体验爱情和友谊,他学习克制,他培养个性,终于达到了修养的目标。同时,歌德还强调迷途和错误在人的成长方面的作用。在小说最后,威廉已经完成了作为一个新人的必要的教育,进入娜塔莉雅所象征的明朗境界。

1805年,席勒去世,歌德痛切地说自己失去了“生命的一半”。但他的创作生命并未随着席勒的去世而结束,而是达到了新的高峰。到歌德1832年去世,这是他创作的第四个时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亲和力》(1809)、《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自传性作品《诗与真》(1811-1814)、《意大利游记》(1816-1817),诗集《东西合集》(1819),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1827),诗剧《浮士德》第二部(1832)等伟大作品。

歌德于1807年着手写《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直到1829年才告完成。它与《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是姊妹篇,前一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威廉·麦斯特、菲利克斯、雅诺、洛塔里奥等在这部小说中仍有活动,更主要的是,从威廉成长历程的角度看,它们是新人培养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因此两部小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第一部小说中,威廉重在学识、见解和品格的养成,第二部小说则是在社会交往和游历中锤炼自己。威廉外出漫游,承担种种社会责任,与志同道合者组成小团体,用自己所信奉的理想建立起一个理想王国,以此来改造全社会。威廉通过漫游找到了生活的真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成员。他选择作一位外科医生,为人救死扶伤。最后他与自己的儿子团聚,结束了漫游岁月。

《亲和力》也是歌德这一时期创作的优秀作品。“亲和力”是一个化学术语,用来描述这样一种物质现象:已经结合的物质由于新的物质的加入,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物质间的重新组合。歌德借此术语,把自然现象推演到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男女之间两性关系上,探讨两性之间的感情和伦理问题。他在思考,在爱情婚姻以及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中,人性的发展、感情的放任,到底能突破道德的约束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人性的底线在哪里?爱德华和夏洛蒂的结合虽非被动,也难免有它的局限性。由于亲和力的推动,主体会作出新的选择,这就像宿命一样不可抗拒。但亲和力却是与以维持现状为目的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相冲突的。四个人物的悲剧凸显了感情与道德、人性和责任的冲突,歌德没有明确地归咎于哪一方。他对问题本身进行了思考,由此把这种爱情、婚姻关系中的亲和力现象升华到哲学的层面。

情节梗概

诗剧《浮士德》从“天上序幕”开始。上帝和魔鬼摩菲斯特争论人的善恶和能否造就。魔鬼认为人是情欲的奴隶,只能沉沦终生;但上帝坚信人无论陷入怎样的迷误,最终总能走上正路。于是双方以下界正处于彷徨和绝望中的浮士德打赌。

魔鬼为和上帝抗辩,决心要把浮士德引入邪路。浮士德饱读经书,但他痛感到知识的无用,精神异常痛苦。这时魔鬼摩菲斯特乘虚而入,引诱浮士德与自己定约:在浮士德有生之年,魔鬼为浮士德服务,满足他提出的任何要求;浮士德一旦感到满足,生命便告结束,灵魂为摩菲斯特所有。就这样,浮士德在魔鬼的陪伴下,走出了书斋,去享受世俗人生。在地窖酒馆里,摩菲斯特捉弄了一群酒徒醉鬼,随后带浮士德在魔女的厨房喝青春汤,使他返老还童,成为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浮士德在街上遇到少女葛瑞琛,急不可待地想据为己有,他要求魔鬼为他准备好各样求爱行头。魔鬼先偷偷进入少女的闺房,把一个珠宝盒子放在姑娘的衣柜中,以引诱姑娘。葛瑞琛见到珠宝后,欣喜之余又感到担心,她向牧师求告,牧师却把珠宝据为教会所有,空给了她一些安慰。随后摩菲斯特又送来一份珠宝,葛瑞琛不知所措,就来到邻居家讨计。摩菲斯特借故与邻妇周旋,安排浮士德与葛瑞琛在邻妇家会面。葛瑞琛本来就对浮士德留有好印象,认为他出身高贵,此刻更爱上了他。在花园中,葛瑞琛数花瓣占卜浮士德是否爱她,她的纯洁让浮士德感动,动了真情。他本想逃离爱情以避免葛瑞琛的毁灭,但在魔鬼的煽动下,又去引诱她。葛瑞琛的哥哥阻止妹妹与浮士德相爱,在与浮士德决斗中被杀死。对贞操极其重视的哥哥临死前诅咒妹妹。葛瑞琛为与浮士德幽会,给母亲吃过量的安眠药,不慎将母亲毒死,后又失手溺死了与浮士德的孩子,成了情欲的牺牲品。葛瑞琛被捕并被判处死刑,浮士德到监狱去救她,感到罪孽深重的葛瑞琛向上帝吁求,拒绝和浮士德逃生。她的虔诚和纯洁获得了上帝的回应,有声音传来:“她已获得拯救!”第一部在浮士德的悔恨中结束。

第二部开始时,精灵们为浮士德沐浴了忘川之水,恢复了他的活力。在开满鲜花的大自然中,浮士德又感受到来自生命的冲动:“要向最高的存在不断进取。”他从阳光下的绝壁飞瀑中领悟出人生真谛:“这景象反映人的努力进取……生之意义就在闪射出光彩。”

魔鬼摩菲斯特带浮士德来到皇帝的宫廷。皇帝热衷于占星术和假面舞会,而国家却千疮百孔,百业凋零。宰相、国防大臣、财政大臣、宫内大臣纷纷陈情,皇帝问摩菲斯特有何主意。摩菲斯特谎称地下埋藏着许多无主的宝藏;然后以这些子虚乌有的宝藏为担保,大量发行纸币,造成国内虚假繁荣,暂时化解了危机。摩菲斯特施展魔法,在假面游行时燃起大火。荒唐的皇帝看到魔法灵验,竟起意让浮士德招来古希腊美人海伦。在摩菲斯特帮助下,海伦果然出现了。在幻影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胁迫海伦,嫉妒的浮士德用魔匙猛击帕里斯,结果幻影消逝,浮士德昏倒在地。

摩菲斯特驮着浮士德回到他的书斋,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在实验室里造出人造人,浮士德一醒来就要寻找海伦。于是,人造人带着浮士德和摩菲斯特溯时间长河而上,回到了古代希腊。浮士德徜徉其间,陶醉于古代的美妙之中,并目睹和参与了古代的战事,见到了各色神灵英雄,表现了英雄气概。他找到了海伦,并与海伦相爱生子。他们的孩子欧福良热情似火,渴望爱情和新奇体验,他不断高跃,最后坠地而死。悲伤的海伦黯然消逝,她的衣服化为白云驮着浮士德回到现实世界。

浮士德来到海边,面对咆哮的大海,他起意要征服改造自然。时值国内发生动乱,浮士德借助于魔鬼的魔法,帮助皇帝平定了叛乱,从皇帝那里得到一块海边封地。浮士德率领人民在这里围海造田。此时浮士德已经是百岁老人,双目失明。魔鬼见浮士德末日已到,派小鬼为他挖掘坟墓。双目失明的浮士德听到铁锨的撞击声,以为是他的人民正在进行改天换地的战斗,他陶醉于这想象中的壮丽场景,悟出了人生的最高真谛:“为千百万人开拓疆土,使人民在新的土地上安居。”“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者,才配享受自由和生存。”于是他喊出:“你真美啊,请稍稍停留!”浮士德得到了最高的满足,他的生命也到了终点。依照契约,浮士德的灵魂应为魔鬼所有,但这时天门打开,天使从魔鬼手中把浮士德的灵魂救出,由已经升入天堂的葛瑞琛把浮士德引进天堂。

分析与评论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深邃的哲理意蕴、丰富的人生内涵,深刻反映了西方人若干时期的精神发展历程的人物形象。

一方面,浮士德形象体现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的深刻洞察,对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歌德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人性具有二重性,人会犯错误;但人生要有为,要不断提升、不断超越自己。浮士德说:“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紧贴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这是浮士德性格二重性的表现。浮士德性格中的这种二重性使他处在神魔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的“浮士德精神”。浮士德还在中世纪的书斋里翻译《圣经》时,就将其中的“泰初有道”改为“泰初有为”;他精神抖擞,时刻准备“跳身进时代的奔波”,“跳身进事变的车轮”,这些都是“浮士德精神”的体现。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此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都是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摩菲斯特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从小世界进入大世界,人格不断发展,精神内涵日益深厚,精神境界不断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的确喊出:“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魔鬼摩菲斯特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浮士德的自强不息感动了上天。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加在一起有100多岁,但这生命仍然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也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歌德通过浮士德的追求,概括和总结了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多年欧洲近代西方人的精神发展历程。

浮士德刚出场时,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究形象,他在知识的海洋中上下求索,却一无所获。浮士德在复活节的钟声中走出阴暗的书斋,象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诀别。浮士德陶醉于盎然的春日美景,与民众狂欢,在酒馆纵乐,与葛瑞琛爱恋,是早期资产阶级追求感官享乐,现世幸福的写照。这一阶段以悲剧告终,是歌德对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爱情观和生活观的一个超越。浮士德为封建皇帝服务,隐喻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他们不得不依附封建王权,向封建王权妥协,寄希望于封建制度的点滴改良。欧洲十七八世纪的历史是这种状态的现实蓝本。虽然浮士德的政治悲剧否定了这条道路,但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歌德作为经历者和见证人,却没有折射推翻封建王朝的政治斗争,这体现了歌德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古典美的追求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试图通过艺术塑造人生、改良社会的主张,它的悲剧表明歌德对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效用产生怀疑。浮士德最后选择围海造田这一改造自然的事业,并从中得出“智慧的最后断案”,进而在此基础上表达了创建“人间乐土”的理想,还将其看成最美的瞬间。这种对劳动、生产、开拓的重视,是新兴资本主义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当时盛行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可以说,浮士德探索的每一阶段,都有现实的根据,都可以在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得到印证。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阶段不是相互否定、相互替代的关系,浮士德不断在扬弃和超越,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歌德所处的时代,资产阶级仍然是社会的进步力量,它的精神追求反映了时代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类的愿望,它的反动性和贪婪性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

学习《浮士德》这部作品,还需要对魔鬼摩菲斯特的形象有一个正确认识。魔鬼全名叫摩菲斯特斐勒斯(Mephistopheles),简称摩菲斯特,词源来自希伯来文,其形体、本事是北欧传说中的魔鬼和《圣经》中的撒旦的混合物。歌德在《浮士德》中,对魔鬼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总体来说,摩菲斯特代表否定的精神,是恶的化身。正如《浮士德》中的上帝所说,他是“否定的精灵”,魔鬼也自称“惯于否定”,“被称为恶的一切,/正是我的本质特性”。这种否定精神体现在人生观上,代表着消极、悲观、堕落。魔鬼认为人的一切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生成的一切/总应当要归于毁灭;/所以最好,不如不生”。因此,人只配作可怜的奴隶,像蚱蜢一样在草丛和垃圾堆里讨生活,所谓人类独有的理性科学也不能让他们生活得好一些。这种否定精神表现在社会历史观上,是虚无主义。在魔鬼完成引诱浮士德的任务后,他说“过去和全无是完全一样的同义词”,“被创造的又使它归复于无”,已经过去了的事物,“本来就不曾有过”,这是对时间延续性及人类进步观念的否定。在现实生活当中,摩菲斯特是恶人和歹徒的形象,他用纵酒、美色、权力、骄奢淫逸的宫廷生活一再引诱浮士德堕落,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葛瑞琛的悲惨境遇令浮士德肝肠寸断,摩菲斯特却毫不动心;浮士德在建造自己的海边乐园时,叫魔鬼去请一对老夫妇迁走,摩菲斯特摆出打家劫舍的架势,一把火把民宅化为灰烬。他的冷酷和狰狞都是超乎常人的。

对摩菲斯特这个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应该辩证地加以理解,不能只从伦理道德的层面简单地斥之为“坏”。在《浮士德》中,他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本身是反面的事物,他的否定具有深刻的批判性。他抨击中世纪各种烦琐、僵死的学问扼杀创造性,把“精神训练得/服服帖帖”,他嘲笑教会的贪得无厌:“我们的教会胃口很好,/它把各地吃得精光。”他讽刺专制王权:“强权在手,敌意自然消亡。”他利用金钱的威力,也批判金钱的罪恶等。其二,摩菲斯特和浮士德之间存在着更深广的联结。上帝对魔鬼的存在作了这样的解释:“人在努力时太容易松懈,/很快会爱上绝对的清闲;/因此我乐意造一个魔鬼,/让他刺激人,与人做伴。”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己“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研究者指出摩菲斯特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也有研究者认为摩菲斯特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二重性。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使造化臻于完形。

还应该认识到,浮士德形象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的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恩格斯精辟地指出了歌德的力量和弱点。歌德是一个入世很深的人,他比一般作家的经历要复杂得多。他长期担任魏玛公国的政府高官,大至外交、军事、财税、林务、矿业、水利、交通,小至防火条例的制定和宫中游乐活动的安排组织等,都事必躬亲。恩格斯所说的“谨小慎微”,对周围“鄙俗气”的妥协和迁就,正是在这种政务活动中养成的。歌德还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感情经历十分复杂,从少年时代,一直到耄耋之年,对不同女性的爱欲追求不曾中断过。众所周知,歌德还是一个科学家,在骨骼学、解剖学、光学、色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领域,都有相当造诣,并且有一些在当时来说是很重要的发现。人类的腭间骨就是歌德第一个发现的,此前人们认为只有动物才有腭间骨。总之,歌德是一个有大欲望、大追求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各种世俗欲望的满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写浮士德就是写他自己。浮士德形象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追求各种世俗欲望的满足,追求知识欲、情欲、权欲、美欲、征服欲的满足。而且浮士德的追求是无极限、无底线的。他与魔鬼赌赛,驱使魔鬼为自己服务;他突破肉体的界限,获得了两次生命;他要改造自然,创造人间天堂,其本质都是想僭越神的地位,使自己成为神。我们讲到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时候,提到过人文主义的力量和弱点,这种力量和弱点在浮士德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应该认识到,对宇宙万物失去敬畏之心,追求欲望的无限扩张是不可持续的,最后必将导致毁灭。在当代世界,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人类为满足自身欲望,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所带来的恶果。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双重的,只看其中任何一面都是不完全的。

《浮士德》在艺术上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这主要表现为高度抽象性、浪漫幻想性与具象描写的有机统一。《浮士德》中的人物、故事不是以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为蓝本加以刻画的,如天上的赌局、摩菲斯特的造型、浮士德的返老还童、与古希腊美人海伦的相爱和结婚等,不可能发生在现实场景中具体的人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浮士德和靡菲斯特是浪漫幻想的产物,不是客观现实的摹写。歌德追求的是精神、观念的真,是对事物最大限度的概括。因此,对浮士德的两面性,探索的五个阶段的设计等,都超脱了现实生活中可以经验、求证的物质形态,是对人类精神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历程高度浓缩、提炼的结果。研究者所指《浮士德》的象征性、哲理性的特点都由此引申出来。同时,《浮士德》在具象描写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的现实生活场景,如书斋中的苦闷、酒肆的狂欢、爱情的迷乱、在大自然中的陶醉等,都遵从现实生活的逻辑,是具体、生动、形象的,是常人能够经历的。

关键概念

“狂飙突进”运动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浮士德的精神追求深刻地回顾和总结了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多年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

2.浮士德的“智慧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它反映了浮士德形象怎样的内涵?

3.浮士德形象的局限性是什么?

同类推荐
  • 崇尚科学(1)

    崇尚科学(1)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拉封丹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拉封丹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拉封丹的寓言诗虽然大都取材千古代希腊、罗马和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但是它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的典型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描绘了人类的各种思想和情欲,因此是一面生动地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
  • 过着语文的日子

    过着语文的日子

    《过着语文的日子》是一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汪智星十多年从教经历的精华总结。有成长经历、经验反思、精品课堂,为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发出呐喊的声音。
  • 学生劳动生存的教育

    学生劳动生存的教育

    学生德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 海伦凯勒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海伦凯勒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本书的主人公海伦·凯勒,为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海伦·凯勒在出生十九个月的时候,因为生病,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与视力。但她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在家庭教师的帮助下她学会了用盲文朗读和写作,并靠用手指接触说话人的嘴唇去感受运动,学会了讲话,并最终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
热门推荐
  • 单狙之路

    单狙之路

    星际机甲狙击类小说,一个身体羸弱无法驾驶机甲的人,如何在辉煌的机甲时代中屹立不倒,成为星际狙神的艰辛历程。我是雷鸣,二十多年的手速可不是白练的,只要手握狙击枪,随便指定一个支点,我都会帮你撬动整个星空。说我说谎?你来看单狙之路!还有双人机甲,三人机甲,四人机甲?又说我说谎?你再来看单狙之路!
  • 查理九世之背叛的恶魔之音

    查理九世之背叛的恶魔之音

    他依旧站在原地哭泣,没有人来给他解释,他以为一切都是真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中。她开心的站在一旁,她赢了,与身旁的男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肆律青春

    肆律青春

    如果哪天,你发现我不再是你兄弟,请记住,我们曾经那放肆的青春,都献给了彼此。『别动我兄弟!不然,我拿命干你!』一次酒后,我说出了心底里,最真诚的话,不娇性,不做作,但是,最真实。嗦老仙儿动笔第一作,缔造最贴近现实,最具东北风味儿长篇小说,希望各位喜欢!
  • 黑暗致巅

    黑暗致巅

    为求得生存,10年的磨炼之路;为改变现状,10年的拼搏之路;为成就巅峰,开辟自己的巅峰之路,一路拼搏,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终究踏上自己巅峰之路.......
  • 盗墓不归途

    盗墓不归途

    传说一个古玉能够使人破尸还魂重获新生,而这古玉背后又隐藏了一个惊天的秘密,这个秘密势必又会掀起一场狂暴的盗墓风波一次看似普通的旅游却让少年莫名的遭遇了绑架,在这个过程中少年结交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人随后少年又被卷入了一个又一个为不人知的谜团之中,为了找到这些谜团所隐藏的答案,从此少年踏上了一条不归之途
  • 天元地素

    天元地素

    天元地气铸武魂,天元地素就乾坤。且看一名无法吸纳元气的武学废物,如何开创新的修炼之法,铸就乾坤。
  • 死境造极

    死境造极

    听说你们都很喜欢主人公无敌的小说?很可惜……它不是。听说你们都很喜欢开后宫?很可惜……它很可能不是。听说你们都很喜欢主人由弱到强的小说?很可惜……它绝对不是。(某读者:那他妈看毛线啊!?)抱歉,小打小闹什么的,什么以力破巧什么……老子果然还是很喜欢写有点脑子的主人公啊……
  • 龙乡

    龙乡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浩然存于胸,沛然塞苍冥。手提三尺剑,荡魔九州平!元嘉四十九年,华夏大地被魔蛮妖三族联手颠覆,天下大乱,九州遭难。儒生寒飞秉天地正气,心怀天下,为守护神龙曾经的故乡,为恢复神州大地昔日的荣耀,踏上了一条史诗之路……个人群:383072153,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过来聊天。
  • 妖女太猖狂

    妖女太猖狂

    一次不知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实验把她带到了另一个平行时空。胆小懦弱?遭人嫌弃?被人欺负?呵,通通一巴掌拍飞。她绯落是谁,岂容他人随意践踏?我的世界我做主我的剧本我来写,且看一代妖女如何演绎绝代风华人生。
  • 月色如冰

    月色如冰

    她,是即将继位的狐族族长。每个族长都要经过一段历练,和渡劫。她,来到长安城。遇见高冷王爷,在王爷帮助下完成历练。在王爷手下做事真不容易!这是月冰最大的感慨。之后开启一段酸甜苦辣的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