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当前应着重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自主、乐群和容忍精神以及创造精神。而着重培养他们的常能,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把“教学做”作为他创办的晓庄师范的校训。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认为“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因此,他在创办的几所学校里,十分强调手脑并用;他把培养学生的常能,列入《育才学校手册》。在培养学生常能方面,他要求培养学生十六项初级常能,七项高级常能。十六项初级常能如下。
第一,会当书记(员)包括写小楷,管卷宗,写社交信,做会议记录。
第二,会说普通话包括会话、讲解、演说等。
第三,会参加开会包括发言、提议、选举、做主席等。
第四,会应对进退包括招待宾客——谈话、引导参观、招待茶饭、送信、接洽事情等。
第五,会做小先生包括帮助工友、同学以及学校附近农友等。
第六,(六)会管账目包括个人账目、集体账目,会记账,会报账,会管现金出纳等。
第七,会管图书包括编目、晒书、修补、陈列、借书等。
第八,会查字典包括中文字典和外文字典等。
第九,会烧饭菜包括小锅饭、小锅面、小锅菜十味以上,并会做泡菜、咸菜、糖果、果子酱、腊肉等。
第十,会洗补衣服12岁以前,必须学会洗补衣服,晒晾、拆浆。
第十一,会种园包括种菜、种花、种树等。
第十二,会布置包括装饰、陈列、粉刷、洒扫等。
第十三,会修理包括简单木工、竹工、泥水工、油漆工工具等。
第十四,会游泳包括仰游、俯游等。
第十五,会急救包括医治小毛病、救溺、救触电、救煤气中毒等。
第十六,会唱歌包括独唱、合唱等。
七项高级常能如下。
第一,会开汽车。
第二,会打字。
第三,会速记。
第四,会接电。
第五,会担任翻译。
第六,会临时演讲。
第七,会领导工作。
怎么学会这些常能?《育才学校手册》中都作了规定,有的是在有关学科中学习,如“会查字典”,规定小学四年级以前,在国语课、外语课、课前准备工作中学习;有的是在集体活动中学习,如“会烧饭菜”,要求在聚餐、野餐、帮厨时学习。
培养中小学生的常能,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常能训练,实际上是德、智、体的全面训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好处;
第二,学生从小接受常能训练,养成独立生活能力,对娇生惯养的学生来说,可由“小皇帝”变成“小主人”;
第三,对于大多数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期间就学会了许多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实际上为劳动就业作了准备,具有谋生的本领。
当然,我们今天要教给学生的常能,比陶行知所处的时代要丰富得多,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酌量增加或减少,特别要增加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但独立生活能力的内容决不能减少,而且要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如果大家都来重视学生的常能培养,就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解放,就能在实际行动上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常能训练,有不少内容属劳动技术教育的范围,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常能不仅有劳动技术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不应该用劳动技术教育取代学生的常能训练。对学生的常能要建立考核制度。
安全常规管理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38条指出:要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学生安全管理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在一些学校校园里或周边地区,校园安全存在不少隐患和问题,学生安全问题异常严重。如:一些地方因学校危房倒塌导致人员伤亡;一些学校学生集体用餐发生食物中毒;一些单位因组织学生参观、出游发生交通事故;一些学校因电线老化、煤气泄漏等而引发火灾;一些地方因校园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环境较差,没有及时得到治理,造成案犯入校行窃,流氓入校滋扰,甚至发生坏人杀害、伤害师生的恶性案件等。此外,学校的安全教育不到位,安全措施不得力,校园暴力频繁,伪劣食品饮料泛滥,师生安全意识淡薄,自救能力缺乏,相当多的学校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等。这些问题和隐患严重影响着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感,影响了社会稳定,学校领导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要切实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
(1)牢记安全责任,重视安全教育。学校管理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改善育人环境,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长期以来,在学校安全事故中,学校、个人及责任人各自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在所有法律中都未做出明确规定。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看不到自己对学生的安全责任,致使许多学校对学生的安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学校对学生在学校的安全负有一定的责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001年7月31日审议通过了《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即:
①学校使用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和该市的安全标准的。
②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等维护、管理不当的。
③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未按规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的。
④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的。
⑤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食品、饮用水以及玩具、文具或其他物品不符合国家和该市的卫生、安全标准的。
⑥学校组织安排的实习、劳动、体育运动等体力活动,超出学生一般生理承受能力的。
⑦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学生有不适应某种场合或者某种活动的特异体质未予以必要照顾的。
⑧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未及时采取相应救护措施致使损害扩大的。
⑨教职员工侮辱、殴打、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
⑩教职员工擅离工作岗位、虽在工作岗位但未履行职责,或者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的。
应当由学校承担责任的其他情形。这些情形可以说基本上概括了学校对学生在校的安全责任,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应时刻牢记这些责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常抓不懈,防止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2)加强管理,确保学生校内活动安全。四项安全工作要落实到位。一是严抓门卫制度管理。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师生到校、离校后关锁校门,外来人员一律登记进校。彻底杜绝闲杂人员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干扰和破坏。二是强化班主任工作。明确班主任安全责任。班主任例会,班主任工作考核,都要贯穿安全责任内容,促使班主任安全责任真正到位,防患于未然,杜绝隐患。三是规范体育教师的上课要求。严格执行大纲要求,不任意增加活动量,活动前准备运动充分,杜绝穿拖鞋、皮鞋或高跟鞋参加活动。对生病学生不强迫训练等。四是加强值日值周巡视工作。在所有安全事故类型中,发生率最高的均是学生自由活动并且是无人照管的场合,所以要安排校领导值周、教师值日,重点对“真空”时间加强巡视工作,以便及时纠正学生一些不正当活动及一些危险举动。
(3)重视食品安全检查,确保学生饮食安全。近几年,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屡有报道,这些事件多发生在校园内,这不能不为学校管理者敲响警钟。不管是校办食堂也好,还是承包出去的食品店也好,学校都要严格把关,要保证师生饮食绝对安全,要彻底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学校有关人员要有明确的饮食卫生责任,对饮食卫生各环节要有人环环把关,如采购人员采购食品时必须在“新鲜度,无公害”上负责,验收人员除了验收价格、斤两外,更要再一次在食品质量上把关;食堂人员必须在“清洗”、“消毒”、“保存”、“加工”、“保质”等环节上把关。同时,要对学校内部以及周围的食品店、商贩等加强监督,防止变质食品饮料等流入校园。
(4)“多管”齐下,确保学生交通安全。有些学校地处繁华地区,有些学校位置僻静,但都有一个学生交通安全问题。对学生交通安全,学校不能不管,不能视而不见,而应结合本校实际,协调各方力量,多管齐下,切实抓好此项工作。
(5)健全制度,规范安全管理。安全管理问题少不了要建立防范安全事故的规章制度,这样才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安全制度要结合本校实际,尽力健全,努力做到不留盲点,不留漏洞,切实将工作、义务、责任落实到人。要经常性对本校安全工作进行检查,通过认真排查,梳理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积极加以解决。对学校没有能力解决的安全事故隐患和问题,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预案,防止突发安全事故。
(6)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从目前现状看,学校、社会对有关学生安全方面的法规宣传、学习还很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少年儿童在具有安全隐患行为上的发生率非常高,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高达30%以上,平均每三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发生过安全事故或遇到过安全事故隐患。但师生防范安全事故的意识却相当薄弱。教师当中,根本没有能说全有关儿童保护方面所有法规的人,多数教师只能说出其中的1种到2种,即使这样,也还有很多人说得不正确。大多数学校也并未对学生的安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学校连门卫都没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少年儿童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的事实。所以,学校和社会要加大对师生员工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大力宣传学校安全工作法律法规,宣传党和国家保护师生安全和校园稳定的法律法规,宣传学校师生安全的重大意义,进行安全咨询服务,加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内部要把学校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纳入工作议程,要加强全体教职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培训,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安全教育责任心,使学校全员、全事、全程地投入到安全管理之中,做到人人为平安、事事保平安。同时,学校还要会同有关部门在师生中进行伤害事故自救能力的培训与教育。有些事故是不可抗拒的,但我们却可以把事故造成的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这就需要我们具备科学的自救常识和一定的自救能力,这样当事故发生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妥善处理,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学生心理辅导
对学生的管理,除关注学生的生理、思想、行为变化之外,还要加强学生心理上的辅导,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我国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心理辅导的支持。心理学大量的对比研究发现,品行端正、学业优良、身体健康的学生,通常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往往会妨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降低其学习能力,损害其身体健康。所以,学校应当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1)心理问题的定义。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常态,就是所谓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有三点:一是失常性。即偏离常态的特征。如果某人出现了人们普遍感到超出正常范围的消极心理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可能就是心理问题的表现。二是稳定性。即稳定地偏离常态的特征。偶尔出现的偏离常态的心理现象,一般不会被别人视为心理问题,只有当偏离常态的心理现象是稳定的,遇到相应的刺激就出现时,这种心理现象才有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三是消极性。即心理异常不仅稳定地偏离常态,而且有消极的作用。有些偏离常态的心理现象是有积极意义的,即超常,只有偏离常态且有稳定性和消极性时,那种心理现象才是心理问题。
(2)学生心理问题探秘。中小学期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他们心思变化剧烈,内心的冲突和矛盾频繁。此期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一般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
外在原因是指不是由学生自身因素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第一,教育失衡。家长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对子女或是过分溺爱,或是过分粗暴,易导致青少年学生不良的性格倾向。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或偏爱、或歧视,处事不公,斥责过多过重,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心等,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第二,学习的压力沉重。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加之要求过高、过急,致使劳逸不当,引起大脑因负担过重而功能失调,造成情绪紧张、心神不宁,产生心理问题。第三,不良社会影响。低级庸俗生活方式的污染、流氓团伙的引诱、各种有害思潮以及各种不正确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如“考试落榜”等,对青少年学生也有很大压力,处理不当会引发心理问题。第四,环境污染。现代工业发展至今,无论是都市,还是集镇,亦或是乡村,没有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地方几乎找不到了。不少中小学设于市镇,环境中的噪音、强光、浊气、污水等等无不侵扰着正在成长着的中小学生。长期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必然使学生烦躁、恶心、心悸耳鸣、失眠、健忘等,导致学生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