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5200000024

第24章 机缘品(2)

注释

①转经:读诵经典。完整诵读一部经者,称真读。仅读诵其初、中、后之数行,或仅翻页拟作读经状,均称为转经,又称转读。

②心迷法华转:心中不明白经义,只是口中念诵《法华经》,这就等于被《法华经》所“转”,没有真正地诵念经文,所以没有“转经”。

③长御白牛车:《法华经》以“白牛车”比喻一佛乘,即获得了佛的智慧。《坛经》讲的“白牛车”和“一佛乘”,实为借用这些名称来表达禅宗的教义。

④三车:羊车、鹿车、牛车,次第譬喻声闻乘、缘觉乘、大乘者。羊车是形容声闻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辆小小的羊车不能装载货物;鹿车是形容缘觉乘能自度兼度亲属,好像一辆鹿车能载少许的货物;牛车是形容菩萨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众生,好像一辆大牛车能运载许多的货物。

⑤三乘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可证无上佛果。

⑥更不作父想:“父”指《法华经》中讲的“大宝长者”,他曾把财物分给儿子们。这里的意思是所有的财宝(佛性)都是自己本有的,不要认为是大富长者(即代表佛)的。

⑦亦不作子想:子,指大富长者的儿子,这里指众生。这句话的大意是不要认为财富(佛性)是他人的。

⑧亦无用想:所要表达的是父想、子想、用想都不应作意,即连想也不要想。虽说禅宗的立场是不必到自身之外寻求佛性,但也进一步认为连向自心寻找佛的念头也应破除,因为这样将限制自己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执着。

⑨初中后善:初善、中善、后善。初善,指羊车,譬喻声闻乘;中善,指鹿车,比喻缘觉乘;后善,即牛车,比喻为大乘者。

⑩火宅:比喻迷界众生所居住的三界。语出《法华经·七喻》中的火宅喻。众生生存于三界中,受各种迷惑之苦,然犹不自知其置身苦中,譬如屋宅燃烧,而宅中稚儿仍不知置身火宅,依然嬉乐自得。譬喻三界之生死,譬如火宅也。

B11法中王:指经过长时间修梵行,并证得无上菩提的修行者。

译文

法达说:“要是这样,只要能理解佛法大义,就不要念诵佛经了吗?”

惠能大师说:“佛经有什么过错,难道妨碍你念诵了吗!只是由于愚迷和开悟在于你个人,损失和增益全由你自己。口中念诵经文,内心奉行,这样才是运转起用佛经;口中念诵,心中不奉行,这是被佛经所牵引运转了。听我的偈。”偈说: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法达听了偈后,不觉地悲伤哭泣,立刻大悟,转而告诉惠能大师说:“法达从过去以来,实在是从没有转运起用过法华经义,而是被法华经文牵引运转着。”又禀告说:“佛经中说,一切大声闻乃至菩萨全部思索度量,也不能揣测佛的智慧。现在凡夫俗子们,只要开悟自我本心,便说是佛的知见,不是上等根器的人,难免会对此说法有疑惑和毁谤。另外佛经上说了三种车乘,羊车、鹿车、牛车,还有一种白牛车,如何区别这些呢?希望大师再给予开示。”

惠能大师说:“佛经中的意思非常清楚明白,是你自己迷惑,背道而驰。那些三乘人,不能揣测佛的智慧,其错误就在于用思维去揣测度量。任凭他们费尽心思一起推测,反而离佛的智慧越来越远。佛本来是为凡夫俗子们宣讲教法的,不是为佛自己说的。如果不肯相信这个道理的人,任他退场出去,不要听了。竟然不知道自己坐上了白牛车,却还在门外找寻羊车、鹿车和牛车。况且经文明明白白地向你说了:只有唯一的佛乘,没有别的教乘,如果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无数个方便法门,各种各样的因缘际会、譬喻比方、言语词句,这些方便法门都是为了说明这一佛乘。你怎么不省悟!所谓羊、鹿、牛车是假设,是为过去愚迷众生作的比喻;大白牛车是真实的,是为了当今人而设的。这只是要教导你去除假相回归真实,回归真实之后,真实本身也没有了,也不应该执着。你应该知道珍宝、财富,都是属于你的,由你享用。不要想这个财产是你父亲的,也不要想这个财产是你儿子的,也不要想这是财富,这样才是叫作奉持《法华经》。如果这样,就如同在前一劫到后一劫的漫长时间里,在任何时间,都手不释卷,从早到晚都在念诵心行《法华经》。”

法达受到启发,高兴得手舞足蹈,用一首偈来赞叹:

经诵三干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惠能大师说:“你从今以后才可以被称为念经僧人。”

法达从此领受了《法华经》玄深的教旨,同时也没有停止念诵佛经。

原文

僧智通①,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②。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③。若悟三身无有自性④,即明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⑤,但用名言无实性⑥,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⑦。

通顿悟性智⑧,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注释

①智通:唐代禅僧,生卒年不详。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载,师参礼归宗智常求法,一夕突大呼:“我已大悟也。”次日,智常问之,答:“师姑天然是女人作。”智常许之。后居五台山法华寺,自称大禅佛。示寂前举偈云:“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展,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

②四智:指四种智慧。法相宗所立如来的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二平等性智,转第七识者;三妙观察智,转第六识者;四成所作智,转第五识者。

③有身无智:禅宗认为离开了人的自我本性,一切都是虚幻不真实的。因为四智不离本性,若离本性而说三身,所谈的就只能是不起智用的空洞名言概念,不是真正的三身。

④三身无有自性:三身是从一个自我的本性而生的,并非说三身中各有一个自性。

⑤五八六七果因转:五,指八识中之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对于色、声、香、味、触之五尘,能起五种识。八,指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六,则指八识中之第六识,即意识。七,是八识中之第七识,即末那识。前五识及第八识,属于果。第六识、第七识,属于因。前五识和第八识必需到成就佛果时才能转为所作智和大圆镜智,所以叫做“果上转”。第六识和第七识却能在未成就佛果前就能转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因而叫做“因中转”。

⑥实性:真如的异名。

⑦那伽定:意译为“龙”,有“定”的意思。龙定止于深渊曰那伽定。

⑧通顿悟性智:即认识、理解了关于从自性上谈三身和四智的理论。

译文

僧人智通,寿州安丰人氏,最初看《楞枷经》,大约看了一千多遍,却还不领会三身四智的意思。前来礼敬惠能大师请求开解大义。

惠能大师说:“三身,即清净的法身,这是你的本性;圆满的报身,这是你的智慧;千百亿的化身,这是你的行为。如果说脱离了自性,另外讲三身,这叫作有身无智。如果悟到了三身却没有自性,这叫做四智菩提。听我的偈。”偈说: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智通又问:“四智的道理,可以听您讲讲吗?”

惠能大师说:“既然领会了三身之意,就明了四智的意义,何必再问呢?如果脱离了三身,再谈什么四智,这叫做有智无身,就是本身具有这个智慧,表现出来的却是没有智慧。”又说偈: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智通立刻顿悟了在自性上谈三身四智的道理,便呈上自作的偈: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原文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①。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②,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③,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④,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⑤,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⑥。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⑦,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⑧。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⑨,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⑩,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B11。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注释

①信州:今江西上饶。贵溪:今江西贵溪。

②大通和尚:五祖弘忍大师弟子神秀上座的谥号。

③文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今转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的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④不见一法存无见:不见一法,指上文大通和尚讲的“了无一物可见”。这里指连“无见”都不应该存在心中,这样将有碍于明心见性。

⑤不知一法守空知:不知一法,指上文大通和尚讲的“了无一物可知”,“守空知”就是一种执着,认为真有“无一物可知”。

⑥错认何曾解方便:错以无知无见为真实。追求“无见”、“空知”也是一种对外在一切现象的执着。

⑦着相:执着于相状。这里指对“存无见”和“守空知”的执着。

⑧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悟”本是修行所追求的境界,但如果内心存在一个“无”的念头,或自以为悟了,正好说明没有觉悟,反而是处在“迷”的情况。

⑨三乘:指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

⑩四乘:三乘加上一乘(佛乘)就是四乘。

B11最上乘:指大白牛车,比喻得佛乘者。《金刚经》说如来为发大乘者,为发最上乘者。

译文

僧人智常,信州贵溪人。幼年时就出家为僧了,立志求得识见本性。一天他来参拜礼敬惠能大师。

惠能大师问:“你从哪里来,想求做什么?”

智常说:“弟子我不久前到洪州白峰山礼敬大通和尚,承蒙开示识见本性、成就佛道的教义,但是还没有解决我心中的狐疑。大老远地跑来礼敬大师,乞望大师慈悲指授开示我。”

惠能大师说:“你在大通和尚那里参礼,有些什么对话,你先列举一些我来给你看看。”

智常说:“智常我到大通和尚那里,大约住了三个月,仍没有受到开示和教诲。因为求法心切的缘故,一天傍晚我一个人来到方丈室,向大通和尚请教什么是我的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说:‘你看到虚空吗?’智常说:‘看到了。’大通和尚问:‘你看到虚空有相貌吗?’智常说:‘虚空没有相状,怎么会有相状形貌呢?’大通和尚说:‘你的自我本性,就如同虚空,没有一个事物可以识见,这叫做正见;没有一个事物可以认知,这叫做真知。没有青黄长短,只见本源清净,智慧本体圆明,就叫做识见本性成就佛道,也叫做如来知见。’智常虽然听到这种说法,但仍然并未了解,恳请大师开示。”

惠能大师说:“那位大师所说的,仍然存在着知见,所以让你没有了达,我现在给你一个偈吧。”偈说: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智常听了偈后,心意豁然领悟,便叙述了自作的偈: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有一天问惠能大师:“佛说有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教法,却又说了最上乘的成佛方法,对于这一点弟子还没有开解,希望您为我指授教化。”

同类推荐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书中精选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禅理故事,通过心性、德行、处事等八个方面,以灵动的感悟,把禅的智慧切人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和风釆。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运用禅理智慧,犹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读者的心灵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挂中营建睿智的精神家园。”
  •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

    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

    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本书是已出版的《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的延续和拓展。
  • 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本书分为阿弥陀佛睡光明法的观修方法;迎请阿弥陀佛和圣眷属(六偈);念佛就是当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门;以三生石公案来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山村里的异能者

    山村里的异能者

    大学生张清扬在求职失败返乡途中,惨遭雷劈,生机已断。结果却在棺材中死而复生,复活之后的他,有了许多特殊的异能.......这些特殊的异能使他将一个偏僻的山村,变成世界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且看他是如何做到的?
  • 浴血争霸

    浴血争霸

    这是个科技井喷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极为现实的时代,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人人富有,社会平等,想要出人头地,想要高人一等,那么只有更加努力的去拼搏,凌莫为了自己的将来毅然加入危险系数最高的宇宙兵种,迎接他的会是什么?是古文明科技,是异族?还是....................
  • 改变一生的计划

    改变一生的计划

    本书对怎样培养超常思维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崭新的观念,以及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希望对每一位感兴趣的读者能够起到一种启发性的作用。
  • 梦惊鸿

    梦惊鸿

    一曲惊鸿似梦中梦里柔肠别后同不见未央叩玉扃他年一笑烟云重恩宠皆随流水东青丝成风剑如虹白玉为笛翩然风梅落清秋翦水瞳不问年年岁岁楼东盼君别美人湮一笑风云问残年只见明月圆又缺只见流水覆杯雪不见飞花携满袖不见离殇无断绝
  • 武斗胜天

    武斗胜天

    一个天才少年因为某种特殊原因,灵力尽失,原本应该万众瞩目的他一洛千尺,最后他不服天命,一步步走向了王者巅峰。
  • 鸣凤的传说

    鸣凤的传说

    鄂省雎县有一座道教名山——鸣凤山。山上供奉着真武大帝。本书就围绕这座仙山以张真人修炼过程,历经救苦救难,惩治恶人的经历演绎故事,折射生活。
  • 锦绣旗袍

    锦绣旗袍

    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民国时代,哀怨的新娘身着锦绣旗袍,在秦淮河畔璀璨灯火中投水自尽。这件被诅咒的旗袍,凡接触者必会丧命。死亡恐怖不断蔓延,怨气始终死守旗袍,诅咒每一个穿过它的人……“锦绣旗袍店”的老板李影意外遇见这件“秦淮灯影清旗袍”,从此发生一连串诡异的事情。旗袍上怨气冲天,死亡笼罩每一个穿过它的人。他们不是行踪成迷,就是悲惨横死。通晓灵异的古董店老板唐朝与李影开展了对这件旗袍的调查,却发现离奇失踪的爷爷与此案件有关。而这股深沉的怨气因受人惊动,开始俞演俞烈,无人能挡,凡见过旗袍的人开始无一幸免……
  • 斗仙九霄

    斗仙九霄

    芸芸众生如蝼蚁般逐道而行,为求长生前赴后继宁死无悔,不成仙到头来只是一场梦,自古以来即使远古大能大帝强者也不过活过百万之春秋,到头来还是还一场空,千载修炼一朝散。
  • 王俊凯之不求爱上你

    王俊凯之不求爱上你

    我相信有很多阅读网站里头都有很多王俊凯的同人小说,我这本也是,可是我这本小说的走向和其他小说的截然不同,女主角夏熙和王俊凯的一次次遇见,又一次次错过,这究竟是好事多磨,还是说他们之间,没有相爱的可能呢?
  • 吴萌萌的病娇小明

    吴萌萌的病娇小明

    身为一个娱乐小透明,吴萌萌表示我真的不懂。(无奈脸)我只是突然善良心爆棚,把这只比流浪的野猫还要可怜的小年青捡回家。为什么他要管这管那,为什么我又无可奈何,为什么我总是会拜倒在他的可怜兮兮的小眼神下,明明知道他是一个多么可恶的人。从此,吴萌萌踏上被黑化病娇囚禁,囚禁,再囚禁,治愈,治愈,再治愈的攻略病娇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