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5200000002

第2章 金刚经(2)

佛陀嘉许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的那样,佛善于护持眷念诸菩萨,善于咐嘱指导诸菩萨。你们现在认真地细心静听,我将为你们宣说。善男子、善女人,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就应该如此这般地保住菩提心,就应该要这样去降伏妄念心。”

菩提回答说:“好的,佛陀。我们都乐意欢喜地聆听您的教诲。”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①: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②;若有色,若无色③;若有想④,若无想⑤,若非有想非无想⑥,我皆令人无余涅盘而灭度之⑦。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⑧,即非菩萨。”

注释

①摩诃萨:即摩诃萨埵之略,乃菩萨或大士之通称。摩诃,意译作大;萨埵,乃有情、众生之义。摩诃萨埵即为大心,或大有情、大众生,指发大心愿成就佛果的众生,亦即大菩萨。“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即谓此大众生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称摩诃萨埵。摩诃萨埵具备了七个条件:一、具大根,二、有大智,三、信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六、经大时,七、证大果。

②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即四生,指产生三界六道有情的四种类别。卵生是离开母体时,还不是完成的身形,仅是一个卵。须经一番保护孵化,才能脱卵壳而出,如鸟类;胎生,又作腹生。其最初的自体,必须保存在母胎中,等到身形完成,才能离母体而出生,如人类;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即由粪聚、注道、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如蚊及水中极细虫等;化生是说这类有情,不须要父母外缘,凭自己的生存意欲与业力,就会忽然产生出来,如诸天和地狱的众生。

③有色、无色:从众生自体的物质说,有两类,即有色的,如欲界与色界的众生,是有物质形体的众生,包括欲界六道众生及色界四禅天。无色的,是无色界众生。是没有男女之欲与物质形体,但仍存有识心,如无色界的四空天。

④有想:从众生的有没有情识说,有“有想”、“无想”与“非有想非无想”三种众生。有想,指具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或指具有此等作用之有情众生。有想,又指有想天,是有想众生居住的地方。在一切的天中,除了色界无想天与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之外,其他都是有想天。

⑤无想:指全无想念之状态。或指入灭尽定,证得无想果者。或为无想天之略称。无想天在色界,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

⑥非有想非无想:指住在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即没有下界众生粗想的烦恼,所以是非有想或非想,但还有细想的烦恼,故又名非无想或非非想。

⑦无余涅盘:涅榘,又译作泥日、泥洹、涅盘那等,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盘的字义,有消散的意思,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也就是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达到智悟的菩提境界。“无余涅盘”为“有余涅盘”之对称,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不受后有,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盘;及至连酬报过去世业因的身心皆已灰灭,而完全无所依处,便达至无余涅盘。

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即形相或状态之意,指诸法的形像状态,表现在外而想象于心的形相。在佛典中,曾以“相”来描述诸法的各类相状、发展过程,乃至于真如的功德等等。“我相”意指我的相状,凡夫误认为外在的我为实相而执着之。“人相”谓众生妄计在六道轮回的自体为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众生相”谓众生把依五蕴和合而生的自体当成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寿者相”谓执着众生的从生到死,有一期的生命相续,可以传之长久。这四相实际上都是由一个“我相”所开展出来,所以,佛教特别注重破除“我执”。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说:“诸大菩萨应该要这样修持降伏迷妄的心:无论是依卵壳而出世的众生,还是由母胎而出生的众生;无论是因潮湿而生出的众生,还是无所依托而仅借其业力得以出现的众生;又无论是欲界与色界中有物质形体的众生,还是无色界中没有物质形体的众生;无论是有心识活动的众生,还是一切没有心识活动的众生,以及说不上有无心识活动的各类众生,我都要使他们达到脱离生死轮回的涅盘境界,断尽他们的烦恼、永绝诸苦,让他们获得最终的解脱。但是,虽然这样度化了无数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却没有任何一个众生得到救度断除了烦恼。为什么这么说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在心中还存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那他就不成其为菩萨了。”

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①,行于布施②。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③。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④。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⑤?”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⑥?”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释

①法:音译为达磨、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等。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叫做法,不过有形的叫做色法,无形的叫做心法。应无所住: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

②布施:音译为檀那、柁那、檀等,又称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予人之义,使他离苦得乐。布施有三种,一是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是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是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令众生离诸怖畏。其中又以法布施为最,所以云:“诸供养中,法布施最。”

③色、声、香、味、触、法:即“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又名六处、六境、六贼。色,指物质现象,为眼根所对、眼识所缘的境;声,一切声、音、乐,为耳根的认识对象;香,一切物品乃至男女身体所有之气息,为鼻根所感觉的对象;味,饮食馔肴美味和辛辣等味,为舌根所感觉的对象;触,冷暖寒热及硬软细滑等感觉,为身根的认识对象;法,即是识心所想及的心法,为意根所能意识的对象。

④福德: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的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报。

⑤虚空: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指一切诸法存在之场所、空间。有周遍、不动、无尽、永恒等四义。

⑥四维:即“四隅”,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一般是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为十方。

译文

佛继续说道:“再者,须菩提,菩萨对于万法,都应该无所执着,以不执着的心态来施行布施。即不应执着于形色而布施,亦不应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意识而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就应该这样去布施,即不执着于诸相而修行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菩萨如果能这样不执着于诸相而布施,那么因布施而获得的福德就不可思议和无法估量。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东方的虚空可以想象和度量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度量的,佛陀。”

佛又问:“须菩提,那么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及上下方的虚空,可以想象和度量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度量的,佛陀。”

佛说:“须菩提,菩萨不执着于诸相布施而进行布施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不可想象和度量。须菩提,菩萨就应该是这样不执着于诸相,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①?”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注释

①身相:身之相貌,此指佛的特殊妙好之相。

译文

佛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可以依如来具足相好的身体相貌来认识如来的真实本性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依如来具足相好的身体相貌来认识如来的真实本性。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具足相好的身体相貌,并非是真实存在的身相。”

佛陀告诉须菩提:“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若能悟得诸相皆虚妄不实,就能证见如来了。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①?”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②,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③,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④。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⑤。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释

①实信:是与智慧相应的证信,非泛泛的信仰。信必须具备信实、信德、信能三条件。

②后五百岁:大集经说有五个五百岁,此“后五百岁”,即指第五个五百年。第一与第二个五百年合起来是一千年的“正法时期”;第三与第四个五百年合起来是一千年的“像法时期”;第五个五百年又叫“末法初期”,末法将历时一万年。

③善根:即善之根本。又称善本、德本。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贪、嗔、痴三者则为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所以称为善根。

④净信:清净之信心。

⑤法相、非法相:法相,指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非法相,即一切存在现象绝对断灭的相状。法相通常指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为实有,是一种“有病”,无法相,即离诸法的自性执而得法空。非法相指执着诸法皆空,是一种“空病”,无非法相,即离我法二空的空相执而得空。此处之“法相”则有所专指,是指执着般若波罗密法为实有不变的有为法,也是属于一种“有病”;“非法相”则专指外道执着诸法皆无、涅盘亦无的“断灭空见”。

⑥筏喻:出自于《中阿含·大品阿梨咤经》,经中佛为阿梨咤比丘说筏喻。筏是竹筏,交通不便或水浅的地方,竹筏可用作交通工具。利用竹筏,即能由此岸到彼岸。到了彼岸,竹筏当然舍去了,谁还把他带着走!以此比喻佛之教法如筏,既至涅盘彼岸,正法亦当舍弃。所以经中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提向佛陀问道:“世尊,后世的芸芸众生听闻您今日所宣说的微妙内容,能不能因此而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陀回答须菩提说:“你不必有这样的疑虑。在我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会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经义中产生真实信心,以此经义为真实所依。应当知道这些人不只曾经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处种下了众善根前缘,而是已于无量千万佛处积集深厚的善根。因此,听到了这些微妙经义,便会在一念之间产生清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完全确知确信,这些善根众生将会得到无可估量的福报和功德。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也不在有法相和非法相的分别执着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心念中执取于相状,也就执着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若众生执着种种法相,亦会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的执着。什么原故呢?如果众生心念中执着于无法相,那也会执着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所以既不应执着任何法相,也不应执着于非法相。正因为如此,如来才经常告诫你们这些比丘,我所说的法,就像船筏之譬喻一样。佛法尚且应该舍去,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违背的非法。”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①,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②。”

注释

①取:有执取、执持二义,亦与“执着”同义,即对所喜欢的境界执取追求。取也是烦恼的异名。

②圣贤:圣人与贤人之并称。圣,即具有正理的意思,指证见谛理,舍去凡夫之性,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属见道的人。贤,即善和之意,指见道以前,调伏自己的心而远离恶的行为的人;谓凡夫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亦未断惑,是见道以前的修行人。无为法:又称“无为”,与“有为法”对称。指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译文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真的说过什么法吗?”

同类推荐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弘一法师全集之佛学·杂记(01)

    弘一法师全集之佛学·杂记(01)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本书通过多篇禅意故事,告诉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当下、知足常乐、珍藏本钱、顺其自然等积极健康的观念。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热门推荐
  • 殇冷婚

    殇冷婚

    冷心冷情冷了所有人的温暖世家权贵纠缠几代人的秘事叛逆爱恋谱写各家族的臻爱------这妖冷(这个狐妖有点冷)带你一起走进恩爱情仇的世族家事
  • 如若当初

    如若当初

    我写的是EXO灿鹿王道文,不喜。欢同性恋渗入我是新人,用笔生涩,你们叫我胭脂就好。这是胭脂的处女作哦。
  • 勇敢的心

    勇敢的心

    上世纪20年代末,西阳,大革命席卷中国,世家出身的霍啸林与军阀之子赵舒城义结金兰。风云际会,他们走向不同的道路。因父辈的恩怨和隐秘的身世,他们虽是亲兄弟,却反目成仇,命运纠缠,欲罢不能。自小懦弱、不受待见的霍啸林因着一颗勇敢的心,屡屡身陷绝境,却不失斗志,杀军阀、闯江湖,最终转身成为热河抗日大英雄。而赵舒城为虚妄的功名所扭曲,为仇恨所折磨,命运反转,从学运领袖、北伐英雄堕落成杀人犯,最终沦为汉奸。整部作品情节紧张曲折,充满悬念,人物刻画生动细腻。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易烊千玺我们不再见

    易烊千玺我们不再见

    “我们之间结束了,再见千玺,不再见。”“我会一直一直等着你。我会一直守护你。我会一直爱着你,直到永远。”by:易烊千玺
  • 骜妖传

    骜妖传

    界海,这人世间最后一个妖,被龙锁八牢阵困与玉极峰上。数十万年了,他终于逃离出来。可是沧海桑田,记忆早已被尘封,一切早已不复从前。他对这个世界是福是祸。是去是留,是仇恨还是宽恕。是否还会有人记得他的传说,是否还会有人聆听他内心的挣扎,是否还会有人让他奋不顾身。十万年过去了,他留下的还有什么,是放手一战,还是回首救赎。他仰望这茫茫苍穹,天神啊,我对这世间究竟意味着什么,谁又能给我答案?
  • 遗失之城

    遗失之城

    一个家族的诅咒,一段未知的旅程。在沙漠的深处,有一座迷失之城。等我被迫走上寻找它的道路是,在旅途中发生了太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死去很多天的人,尸体在沙漠里如被冰冻,栩栩如生。奇珍异宝,怪兽横行。希望你曾给予我的勇气,能让我完成寻找遗失之城的归途。
  • 时空恨之千年爱恋

    时空恨之千年爱恋

    她,是这个世界的神女,却被他骗了一次又一次,不是心甘情愿的,为什么要骗她;他,是一个未知身份的神秘人,想到得到世界,就必须利用她,可当她死在他面前时,为何他会伤心?墨曦——你还要骗我吗?,千年了,你还要再伤我一次吗?宸逸——千年前,我利用了你,千年后,我会保护你,绝不让你受伤。蓝色的眼泪,蓝水晶,世界的毁灭……
  • exo怦然心动

    exo怦然心动

    三年前的分开,两人各自疗伤,三年后的相遇也只是句:好久不见。
  • 萧笙瑟瑟

    萧笙瑟瑟

    在青春的河流中,我们一直都在荡漾,荡漾在无尽的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