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5200000019

第19章 定慧品

本品讲述了惠能大师认为南宗禅法之法门,是以定慧为本,并用灯与光之关系喻示定慧一体、体用一如,“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主张修行之时不可定慧两分,偏执一端。接着指出本宗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外离一切相叫做无相,对所有外境均不沾染叫做无念,对于一切时间善恶好坏、不思酬爱、视为空幻的人之本性即是无住。力倡“于一切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教人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原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①。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②,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③,直心是净土④。莫心行谄曲⑤,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⑥,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⑦,却被维摩诘诃⑧。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注释

①四相:我、人、众生、寿者。

②一行三昧:是一种实相念佛教法。修习这种禅定时,要以法界(即真如、实相)为观想对象,专心念佛,即可以见到佛,离开心没有别的佛。神秀北宗禅倡导这种禅定,强调静坐安心。惠能反对守心看净,并对一行三昧作了新的解释。三昧,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正受、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又一般俗语形容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之时,皆以“三昧”称之,即套用佛教用语而转意,当然已与原义迥然有别。

③道场:一般所谓的道场,系指修习佛法的场所,故道场可作为寺院的别名。又作菩提道场、菩提场,专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这里指的是禅宗所谓的成就菩提动机的发心、修行等。

④净土: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又作净刹、净界、净国、净方、净域、净世界、净妙土、妙土、佛刹、佛国,指以菩提修成的清净处所为佛所居之所。对此而言,众生居住之所,有烦恼污秽,故称秽土、秽国。

⑤谄曲:谄媚不正。

⑥法相:与“法性”同义。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或指其意义内容。又指真如、实相。

⑦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归佛后,常随从佛陀,辅翼圣化,为诸弟子中之上首;复以聪明胜众,被誉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宴坐:坐禅或静坐的意思。

⑧维摩诘:菩萨名。略称维摩,为佛陀的在家弟子,乃中印度毗舍离城之长者。虽在俗尘,然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其修为高远,虽出家弟子犹有不能及者。

译文

惠能大师开示众人说:“善知识!我所讲的法门,以定、慧为根本。大家不要迷误,认为定、慧二者有别,定和慧是一体的,不是二分的。禅定是智慧的本体,智慧是禅定的功用,就在智慧显现的时候,定存在于慧中,在入定的时候慧存在于定中。如果了解了这个道理,就是定、慧平等同体。各位学习佛道的人,不要说须先禅定再生发智慧,或先生发智慧才能禅定,认为二者有别。有这种观点的,就是认为佛法也有两种相状。嘴上说着善语,心中没有善意,徒有定慧的虚名,定慧却不是一体之学。如果心存善意,口出善言,心口相应,内外如一,定、慧即成一体。自我开悟依此修行,不在于争执名相,如果执着于争执定、慧孰先孰后,即与愚迷之人等同无异。不断绝胜负高下的心念计较,就会不断加重我执,无法超离对‘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着。

“善知识!定、慧的关系好比什么呢?好比灯光。有灯就有光,没有灯即是黑暗,灯是光的本质,光是灯的功用。两者名称虽不同,本质却是同一的。定、慧关系之理,也是如此。”

大师开示众人说:“善知识!一行三昧,就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或行或住,或坐或卧,都直接依照本心修行。《净名经》说:直现本心就是佛的处所,直现本心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心中进行谄媚邪曲,口中却说直心,口中宣称一行三昧,却不奉行直心。要奉行平直心念,对一切事物现象没有执着。愚迷的人执着于法相,执着于一行三昧,直接宣称只要经常静坐不动,妄念不从心中起,这就是一行三昧。作这样解释的人,就和无情草木一样,是障碍修道的。

“善知识!道必须是通达流动的,为什么却是滞塞的呢?心中不执着于法,道便通达。心中若执着于法,这叫做为法所缚。如果说应该常常静坐而不动,那么只会像舍利弗当年在树林中长久静坐,却被维摩诘呵斥一样。

“善知识!有人教人静坐,守着心,观看静,身体不动,长久不起,根据这个来建立功德。愚迷的人不能体会定慧的道理,一再执迷,乃成颠倒虚妄,像这样的人有很多。像这样的教导,是大错特错的。”

原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①,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②。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③。

注释

①酬害:报复。酬,报答。

②系缚:又作结缚,拘束之意。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间流转于生死之中。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如绳子能系缚身心,使人不得自在。

③第一义:至高无上的真理。以名究竟之真理,是为最上,故云第一。

译文

惠能大师说:“善知识!原本真正的教法,没有顿渐之分。人性本来有聪明和愚钝罢了。愚钝的人渐次修行,聪明的人顿时契悟,自我识见本心,自我识见本性,就没有顿悟渐悟的差别了。所以顿悟渐悟只是权且设立的假名而已。

“善知识!我所宣讲的法门,从佛祖以来,一直是首先立无念为宗旨,以无相为本体,以无住为本根。所谓无相,基于一切相状而超离一切相状;所谓无念,生起心念而不执着于心念;所谓无住,乃是人的本性。对于世间一切善恶好丑,甚至冤家对头,亲朋好友,在言语上发生攻击、刺伤、欺谎、论争的时候,一并将这些看成空幻,不去思索报复伤害,时时刻刻,不追思拘泥于以前,这就是以无住为本。如果对于过去、现在、将来的心念,念念相续,思量不断,这叫作自我系缚。相反,对于一切法相,念念之间毫不执着,就是没有系缚,这就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超离一切外在形相,叫作无相。能超离于形相,就是自性法体清净。这就是以无相为本体。

“善知识!在世间万事万物中不被浸染,叫作无念。在自我心念上,时常超离一切事物现象,不在所遇到的事物现象上生执着心;假如只是什么都不思维,心念除去灭尽,一念断绝就是死,以为还可以到别的地方再去受生,这是极大的错误,参学佛道的人应该仔细思维!如果不能识见佛法大义,自己错误迷妄也就罢了,偏偏还要再去劝行他人;自己迷误不能识见本性,又毁谤了佛教经典。因此要立无念为宗旨。

“善知识!为什么说要立无念为宗旨呢?只因为口头上声称识见本性的愚迷之人,在事物上生执着心念,产生邪见。一切尘世错误妄想,从此而生。自我本性本来并不是可以通过某种具体方法能够获得的,如果有所得,就胡乱声称是祸福果报,这是世俗邪见。所以这个法门立无念为宗旨。善知识!无,无的是什么?念,念的又是什么?无是没有差别对立的二分之相,没有执迷尘世之心。念是心念与佛性相一的自我本性,真正的如来佛性是心念的本体,心念是真如佛性的效用。真如佛性由自我本性中升起心念,并非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感觉器官能起心念。真如佛性是自我本具的自我之性,从中能够生起心念。如果真如佛性不是自我本具,那么眼睛、耳朵等六种感觉器官就应该是坏死的。

“善知识!自我真如本性生起心念,六种感觉器官虽然能看见、听到、觉察、了解,但不被外在一切事物现象所浸染,真如本性就是永恒自在的。所以佛经上说:真如佛性能够正确地了知各种事物和现象,在根本上是没有生灭,不会动摇的。”

同类推荐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书中精选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禅理故事,通过心性、德行、处事等八个方面,以灵动的感悟,把禅的智慧切人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和风釆。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运用禅理智慧,犹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读者的心灵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挂中营建睿智的精神家园。”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得失寸心知

    得失寸心知

    本书内含八辑:真正修行、自己就是罗汉、掬一捧清凉的水、心中有棵菩提树、感受道的真谛、寻找感动、菩提在自心等。
热门推荐
  • 画妖记

    画妖记

    古老相传,九星内封印着九头太古凶兽,若将它们放出,必将生灵涂炭,一名正在旅行的少年,带着一只贬落人间的九尾仙狐,在那波澜壮阔的大地上,慢慢的画出一幅百世绝画。
  • 期间爱你

    期间爱你

    “我相信来日方长,所以我会一直等你,直到你回来。”
  • 亡灵界传奇之俺是仙人

    亡灵界传奇之俺是仙人

    骷髅海的碰撞,巫妖骨龙的围殴,与亡灵王者之间的对决,仙术道法魔功与亡灵魔法的碰撞,这是亡灵界的传奇!可怜可怜俺这个流落异乡,挣扎在一堆骨头架子中间的曾经仙人吧!
  • 黑弥撒之夜

    黑弥撒之夜

    黑弥撒之夜,你听见谁的哭泣,谁的尖笑,划破夜晚的安宁。嘘,看,天使在唱歌,颤栗之声,触摸过你的心脏,你的身体。他容貌俊美又阴森,他的笑容温柔又深情。她容貌普通又平凡,她的笑容猥琐又灿烂。(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休夫记:皇后闹离婚

    休夫记:皇后闹离婚

    蓝飘儿,现代商界宠儿,无意中穿到丞相女上官飘雪的身上,自此便展开了不平凡生活,一路美男相伴,好不潇洒。天,这齐人之福,还真不好享……一个比一个霸道,谁来救救她啊!这些个男人,她可不可以不要。她只想好好的闯荡江湖而已。怎么就这么难呢?她一无是处,这些男人怎么就紧追不放呢?
  • 圣王觉醒

    圣王觉醒

    身为圣王的他背着父亲闯入召唤阵,成为最强大的圣兽——
  • 破道录

    破道录

    消失五千年的神魔岭显世,来自地球的少年复活,这究竟是一场意外还是有人安排,上古的天界之争到底隐藏了什么?—千丝万缕,扑朔迷离,风起云涌,始于何?
  • 兄弟盟之最后的兄弟

    兄弟盟之最后的兄弟

    一个软弱怕事,胆小如鼠的中学生,因为学习问题被父母转学去了龙文中学。谁知老天就像开玩笑一样折磨自己,使自己在学校里处处受被人欺负,还经常被敲诈勒索。经过改变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帮会“兄弟盟”也是从哪一刻起陈瑞在也不是以前软弱怕事的那个中学生了。在后来遇到了很多威胁到自己帮会的时候。陈瑞带领自己的兄弟与之抗衡最终打垮。在之后又遇上了背叛的兄弟使自己亲手创建的兄弟盟,几乎瓦解。最后经过自己的精心计划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切看陈瑞带领最后的兄弟怎样如何卷土重来……
  • 只有遥远的他,才能让我心安

    只有遥远的他,才能让我心安

    【重开】林安安逃走了,她想忘了龙遥,却发现,她早已忘不了他
  • 灵书天帝

    灵书天帝

    一碑天书镇山河!一字可开山,一词可斩仙,一言可封神。铸文心,凝书魂。这是一个文字决定力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