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21日)
同志们:
全国工业交通工作会议今天开始了。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根据党的十二大、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精神和确定的方针、原则,研究如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落实计划任务,加快改革步伐,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国家计划。现在,我受国务院的委托,就1982年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情况及1983年的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1982年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情况
1982年,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在调整、整顿和改革中稳步前进,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全国工业总产值完成5560亿元,比上年增长7.4%,10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绝大多数完成了国家计划,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增长速度比较实在,生产发展比较均衡,形势之好是近几年来少有的。
1982年出现这样好的形势,主要是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特别是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进一步调整起了重大的作用。去年3月紫阳同志在全国工业交通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经济工作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之后,各地区、各部门在指导思想上、工作安排上,积极贯彻调整方针的同时,注意抓优质、低耗、适销、盈利,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开始从偏重抓产值产量转到注重抓综合经济效益,使工业交通工作出现了带有转折性的新变化。去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提高经济效益,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调度指挥,努力克服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积极推进整顿企业、完善经济责任制、开展职工培训和企业的技术进步,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展。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认真总结这些成功经验,争取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1982年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的情况,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工业生产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日用消费品生产,关系到经济稳定、市场稳定和人心稳定。三中全会以后,对轻工业采取“六个优先”的方针,生产发展很快。1979—1982年,轻工业生产平均每年递增11.8%。由于轻工业连年大幅度增长,消费品匮乏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大多数日用工业品已经敞开供应,某些商品开始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人民群众是比较满意的。1982年,轻工业生产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大力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特别是儿童生活用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和日用小商品。同时,严格控制某些长线产品的生产。初步估算,由于限产涤纶混纺布、收音机等产品,减少产值60多亿元,相当于轻工业增长速度的2.5%。同前几年比,轻工业增长速度虽然下来一些,全年产值完成2811亿元,比上年增长5.6%,但避免了新的积压,社会经济效益是比较好的。
(2)重工业生产回升较快。计划要求比上年增长1%,实际产值完成2749亿元,增长9.3%。增长速度快的原因,除了前年基数很低以外,主要是基建投资规模扩大,达到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农村经济发展,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也要求重工业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从生产情况看,经过前几年的调整,重工业在改革产品结构、扩大服务方向、提高适应能力方面,有了新的进步。冶金、化工、建材工业为轻工市场、为农村提供的产品都有较多增加。机械、电子工业,在安排一般产品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技术水平较高、制造难度较大的市场短缺产品,在搞好单机供应的同时,积极发展成套研制、成套供应,特别是适应农村需要的小型拖拉机、小型内燃机、小型脱粒机、手动喷雾器、手推胶轮车等产品,都比上年增长30%以上。造船工业,在国际船舶市场严重萧条的情况下,累计成交额达8亿多美元,打开了船舶出口的局面。
(3)能源生产稳步上升。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合标准煤为6.56亿吨,比上年增长3.8%,超过了原定计划增长1%的要求。煤炭工业,经过几年调整,原来统配煤矿采掘接替严重失调的96处矿井,现在已有87处采掘关系基本正常,再加上采取提高维持简单再生产费用和鼓励地方煤矿发展的经济政策,煤炭生产开始从稳产转为增产。1982年原煤产量达到6.51亿吨,比上年增长4.8%。石油产量1.02亿吨,比计划超产205万吨,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亿吨的水平上。发电量完成3254亿度,比上年增长5.2%,比计划超发124亿度。能源生产的稳步上升,以及单位产值能耗的进一步降低,为工业生产的全面增长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
(4)交通运输经过艰苦努力,超额完成了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交通运输部门完成货运量24.7亿吨,比上年增长6.8%,扭转了前两年货运量连续下降的局面;客运量达到43亿人次,比上年增加4.5亿人次,增长11.7%。铁路、交通部门采取了一些技术改造和运输组织措施,较好地保证了煤炭、进出口物资和其他重点物资的运输。其中,晋煤外运完成9036万吨,比计划超运486万吨,比上年增加886万吨。民用航空运输总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完成情况也是好的。
(5)技术进步有了好的开端。各地区、各部门在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引进和采用新技术,以及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轻工业部门在消费者持币选购、市场竞争逐步展开的情况下,注意发展新产品、新品种、新花色、新包装,某些产品二三十年一贯制的状况有所改变。机械工业部门已经研制了100多种使用面广的节能产品,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和机械工业生产的回升起了一定的作用。冶金、机械等部门已有一部分产品开始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6)经济效益有所改善。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按可比口径计算,产值比上年增长6.4%,销售收入增长6.2%,钢材、农业生产资料和大多数日用工业品的年末库存比年初有所减少。这种情况说明,过去那种“工业报喜,商业报忧,库存积压,财政虚收”的局面,已经初步有了改变。在轻工业增产、重工业回升的情况下,工业流动资金增加较少,计划增加贷款65亿元,实际只增加45亿元,少贷20亿元。可比产品成本有所降低,上缴利润和税金也有增加,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2.8%。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在前进中还有不少问题。“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肃清,工业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效益还很不理想。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基本建设上得太猛,重工业生产迅速回升,进一步加剧了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这种情况如果任其继续下去,过去那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粗制滥造、等客上门的毛病将会再次发生,同时也势必出现基建挤生产、加工工业挤原材料工业、重工业挤轻工业的情况,甚至重新导致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轻工业生产,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增长速度减缓,某些轻纺产品滞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流通渠道不畅、流转环节过多以及价格不合理以外,还有工业生产还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以适时地提供更多的式样新颖、质量优良、价格适宜的产品。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当前的好形势就会继续向前发展;如果解决得不好,就会带来新的困难,并且影响今后的发展。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调查研究,继续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1983年工业交通工作总的要求
1983年工业交通工作总的要求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改革的步伐,促进企业的整顿和调整,促进技术进步,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根据这个要求,要把1983年工业交通工作组织好,在指导思想上需要进一步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一)经济效益必须有新的提高
党的十二大制定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中,明确规定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这是我们组织工业生产的根本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实现效益和速度的统一。许多单位的实践证明:追求高产值比较容易做到,而要实现高效益则要困难得多;追求一时的高速度比较容易做到,而要实现连年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则要困难得多。强调提高经济效益,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不会影响增长速度,反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如果片面追求产值产量,不顾社会需要,产品大量积压,甚至霉烂变质损坏,这样的增长速度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我们所说的提高经济效益,不仅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指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无论是地方、部门还是企业,都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安排和组织生产,加强计划性,克服盲目性,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如果只追求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的利益,不顾统一的国家计划、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不顾地区、部门、企业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盲目发展,重复布点,这种从局部利益出发的“积极性”,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破坏性。根据一些地区和单位的经验,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加强计划指导,搞好市场预测,根据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做到产品适销对路;二是充分发挥经济主管部门的作用,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制的手段,引导企业提高质量,增加品种,讲求效益,坚决制止片面追求产值的倾向;三是在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发生矛盾的时候,速度应当服从效益,数量应当服从质量;四是从生产、运输到流通环节,从宏观经济决策到微观经济活动,都要讲求经济效益,进行综合治理。
应当指出,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以及体制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当前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经济效益,同我们达到过的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很落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去年虽然开始注意,但实际工作仍不够扎实,成效还不显著,一些单位注意速度比较多、注意效益比较少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片面追求产值的倾向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质量差、消耗多、成本高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工业交通方面经济效益差,集中表现为投入多、产出少。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4000多亿元,定额流动资金1100多亿元,而一年实现的利润和税金只有900亿元左右。我们一定要看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许多重大建设项目需要国家财政来担负,许多重大政策的实施需要国家财政来支持,因此尽快地把我国财政收入增加上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否则将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财政收入中,工业、交通部门上缴的税利占80%以上。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肩负的重大责任,尽快把投入多、产出少的状况扭转过来。造成这种投入多、产出少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工业交通工作来说,突出的问题是:(1)经营管理落后。近几年来,我们在整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有一些企业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管理混乱,无人负责,纪律松弛,浪费现象达到惊人程度。仍有一些企业缺乏基本的经济核算制度,消耗无定额,成本不核算,长期亏损。1982年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亏损户为1.09万户,只比上年减少855户,亏损额高达41.9亿元,只比上年减亏4800万元,扭亏工作相当缓慢。(2)技术水平低。从总的方面来说,我国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大约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达到70年代水平的产品还比较少,上海、天津两市机电产品中只占10%;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也亟待提高。(3)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在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下,各地盲目生产、盲目建设、盲目贷款的情况得不到有效制止,往往是一哄而起,一哄而下,造成极大浪费。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不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经济效益就很难改善,发展速度也很难加快。要使经济效益有显著提高,从根本上说,一靠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改善经营管理;二靠技术进步,逐步把生产转到新的先进的技术基础上来;三靠加强综合平衡,保持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把巨大的潜力挖掘出来,尽快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经济振兴打好基础。
我们强调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同时还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计划指标应当是积极的、留有余地的、经过努力才可以达到或超过的。根据国家计划的安排,1983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为保四争五,这个指标我们应该而且也有条件争取超额完成。但从计划平衡情况看,能源、原材料供应和交通运输还有不小缺口。现在首先应当抓紧计划任务的落实,抓紧煤、电、运的平衡与衔接。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根据情况再考虑作必要的调整。各地、各部门在落实和调整计划时,必须统筹安排,瞻前顾后,不要层层加码。现在,工业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在近期内也不可能有根本的转变。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工作,进一步把各方面关系理顺,当年的生产还要为今后几年的发展创造条件。
从全国来说,1983年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具体要求是:(1)所有产品都要坚持按需生产,质量稳定提高,品种、花色增加,做到物美价廉、适销对路;(2)发展速度、销售收入和上缴利税基本做到同步增长,上缴利润增长3.4%;(3)各项原材料消耗降低1%~2%,少用和节约能源折标准煤1500万吨左右;(4)流动资金周转加速3%;(5)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以上;(6)可比产品成本降低2%;(7)力争消灭经营性亏损;(8)减少不合理运输,节省运力。在实现以上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根据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还必须研究、改进计划考核的标准和措施。为了加强计划目标管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我们会同国家计委、统计局、财政部、劳动人事部、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一个暂行规定,请大家结合具体情况组织实施。
(二)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有新的突破
最近,中央强调指出,要在经济领域加快改革的步伐,从实际出发,全面而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秩序地改,有领导有步骤地改,经过试验,分期分批,循序前进。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这一指示,把经济体制改革这件关系全局的大事认真抓好。
三中全会以来,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大胆探索,在工业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些初步改革。1979年从四川开始,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随后逐步扩展到许多省、区、市,全国试点企业达到6000多个;接着,在扩权试点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以利润分成、利润包干和以税代利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通过四年来的实践,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效:一是在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方面,摸索出多种可供选择的形式。在解决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上,全国已经有456个企业进行了以税代利的试点,大型骨干企业出现了像首钢实行的上缴利润递增包干的形式,亏损和微利企业出现了盈亏包干、超亏不补的形式,小型企业实行集体承包的办法;在企业内部的分配关系上,出现了计件工资、浮动工资、浮动升级、百分计奖等多种分配形式。所有这些,都是对现行管理体制的突破。二是实践证明改革确实是发展生产、改善管理、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安定人民生活的强大推动力。这几年适值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企业承担安置大批待业人员就业,偿还由于长期比例失调带来的生产、生活上的欠账,解决由于调整而出现的生产任务不足的困难等任务。如果我们不进行上述改革,照过去那种统收统支的体制,企业是很难承担上述任务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已经进行的改革,还是试点性质的,多属于小改小革。企业责任大、权力小、婆婆多、负担重的状况还没有什么改变,企业应该有的自主权大都还没有得到,企业和职工中蕴藏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些陈旧过时的老框框、老套套还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现在,整顿企业、调整改组、推进技术进步、搞活生产和流通等等工作,都突出地涉及经济体制问题,已经到了不改革就很难前进的地步。我们必须树立勇于改革、开拓前进的思想,做体制改革的促进派。
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积极探索和创造出符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衡量我们各项改革对与不对的标志,就是中央规定的三条:是否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对企业要讲两条:一是要承认企业的利益,给企业相应的自主权,不要捆住企业的手脚,使企业有活力和动力;二是必须给企业以压力,使企业只有经过艰苦努力才能获得应该得到的利益,否则不利于鼓励先进,也培养不出真正的企业家。根据各地区、各部门几年的实践,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改革要有利于生产发展、技术进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保证国家增收;有利于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能够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灵敏反应,自主地调整生产、改善经营。(2)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要坚持责、权、利相结合,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3)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职工生活,但工资、奖金的增长幅度,不能高于劳动生产率、利润增长率和人均上缴利税的增长幅度,单位成本中的工资含量不能提高。(4)改革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各有关方面、有关部门同步、配套地进行。(5)改革要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大的管住管好,小的搞活放宽。在搞活经济的同时,注意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制手段,加强管理和监督。要注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防止以劣充好、缺斤短两、随意涨价。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这些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改革必须经过试点,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由点到面逐步推开。这主要是考虑工业具有自己的特点,比较复杂:一是工业提供的积累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必须保证国家财政增收,不能减少。二是工业以国营企业为主体,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革,必须坚持计划经济为主的原则。三是工业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是多工序的交叉流水作业,需要有严密的组织,广泛的协作配合,严格的统计、核算、监督。就是工业企业本身,情况也是千差万别,不能采取一个模式,搞“一刀切”。大型骨干企业与一般中小企业,利润率高的企业与微利、亏损企业,加工企业与采掘工业,都应当因地制宜,从具体情况出发,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总之,一切经过试验,是保证改革取得成功的积极方针,而不是消极的方针。决不能一讲加快步伐,就不问具体条件,一哄而起;一讲经过试验,就徘徊观望,按兵不动;一遇到什么问题,就埋怨指责,想走回头路。我们强调试点,就是要在探索中前进,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中前进,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积极进取。
三、1983年的几项工作
(一)加快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1)积极推行“以税代利”。企业由上缴利润改为缴纳所得税,符合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对现行财政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草案)的报告〉的通知》,明确规定了进行这项工作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草案对所得税税率以及税后利润的处理也提出了具体意见,利润少的可以全部留给企业,利润多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合理分配;对于缴纳所得税后达不到现在留利水平的企业,可以用适当减免所得税的办法解决。不论实行哪种办法,在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增长部分中,都要体现给企业以实际的好处,并相应地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
首钢式的利润递增包干形式的试点面不能宽了,只有少数技术改造任务重的具备条件的大企业,经过国务院批准,方可实行。
(2)企业劳动工资方面的改革,要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浮动工资能够较好地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工资的多少以企业经营的好坏和职工劳动的好坏为转移,有利于推动各种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巩固和提高。在不突破工资总额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试行内部浮动工资。浮动工资占基本工资的比例要适当。实行浮动工资的企业,都必须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制度,特别是编制定员、劳动定额管理制度。要防止有些条件不具备的企业趁机滥发奖金,减少国家财政收入。
浮动升级可以在少数管理基础好的企业试点,劳动人事部正在研究具体办法。
凡有条件的企业,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劳动人事部门批准,可以实行计件工资(不搞奖金)。条件是:任务饱满,定额先进,单价合理,保证质量,单位成本中工资含量不增加。
有的企业还可以试行工资总额同税后利润挂钩的包干试点。职工工资总额超过限额部分,要按一定比例征收消费税。
关于奖金是否封顶的问题,国务院最近进行了专门的讨论。认为封顶不是好办法,但不封顶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时又不得不封顶。当前准备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会上发了一个专门文件,请大家讨论。
(3)推进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要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各种类型、各具特色、开放式的经济区。省一级一般不直接管理企业,由城市去管。工业各部门,要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负责抓好本行业的发展规划、经济政策和技术进步,做好统筹、协调、服务、监督工作。已经成立和正在筹备的船舶、汽车、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烟草、盐业、丝绸、包装等全国性的工业公司,要不断总结经验,巩固发展,并积极参加地区规划和地区协作。县一级要继续推行广东清远县的经验,由县经委直接管理企业。
(4)扩大沿海城市引进技术、改造中小企业的自主权。准备先在天津、上海试点。每年划拨一块国家外汇额度和中国银行外汇贷款,由市里根据总体发展规划,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安排改造项目。
(5)研究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和办法。一是价格方面,在没有全面改革之前,准备先制定优质优价、季节性差价的办法,适当扩大名牌优质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差价,季节性产品的淡季和旺季的差价。在不影响市场物价、不减少国家财政收入的情况下,调整部分生产资料的内部比价。二是税收方面,对鼓励发展的产品和限制生产的产品,对新产品和老产品,对一种产品试销和畅销的不同阶段,要研究制定不同的税率,并定期进行调整。对用于改造现有企业的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制定减免关税的具体办法。三是信贷方面,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分别确定利率和还款期限。对于能源、交通以及提高质量,增加品种,企业不受益、缺乏偿还能力而社会综合经济效益高的项目,要研究制定优惠办法。四是研究制定鼓励开发新产品,特别是研制高效低耗设备以及开展技术转让的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
(二)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大力支援农业
中央1号文件批转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是我们党为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已经开创的农业新局面而制定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文件,我们工业交通部门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积极主动地为农民、为农业服务,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机械工业要积极发展农民需要的小型、多用、省能、价廉的农业机械和加工机械,并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化学工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复合肥料、颗粒肥料、高效低残留农药和农用薄膜原料。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要积极开辟新的工业门类,改进加工工艺,扩大对农副产品的吸收能力。饲料工业要适应新的形势,尽快发展起来。交通运输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及时调运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用柴油十分紧张,需要适当调整生产和分配计划。今年,已经确定把原定出口的280多万吨原油改在国内加工,将生产的柴油110万吨增供农村使用。下半年,如果原油能够超产一些,拟再给农村增拨一些柴油。此外,还要努力帮助农村进行小水电、沼气、风力、太阳能等能源的开发。
要根据农村市场和农民购买力投向的变化,加强工商衔接,疏通流通渠道,组织好农副产品收购和工业品下乡,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物美价廉、结实耐用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认真解决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
(三)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努力缓和能源、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
能源生产方面:根据今年计划安排,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上年实际只增长1%,发电量增长3.9%,都低于工农业生产增长的速度。就是按照这一安排,统配煤分配计划尚有545万吨没有落实,发电量也有较大缺口。要缓和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必须既抓生产,又抓节约。一是尽快把没有落实的任务落实下去,在保证安全生产和均衡生产的前提下,组织运输条件好的地区尽量多超产一些煤炭。发电、机车用煤要优先供应。二是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能源的生产与分配政策。在电力分配上继续坚持按省、区、市包干用电,同时准备对关系全局的骨干企业戴帽下达用电指标,并由电力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明确经济责任,防止以小挤大。石油工业继续实行生产大包干,要加强地质勘探,做到增储保产。煤炭工业在实行统配煤超产分成、部分统配矿试行增产增调加价的基础上,还要研究按地区和部门实行能源包干的办法,鼓励地方积极开发煤矿和节约能源。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地方集资兴建小水电、小煤矿,有条件的还可以办小火电。四是狠抓节能,在认真安排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同时,还要在能源管理上推广上海、浙江、江苏、黑龙江等地的经验,实行“定额考核、超耗加价、超限有罚、择优供应”,以及“定量包干、节约留用”等办法。五是要采取坚决措施,从能源供应、分配、能耗考核及奖惩等方面促进能耗降低。加快节能设备的研制、生产,限期淘汰、报废落后的高耗能设备。
交通运输方面:按照今年计划,晋煤外运要达到9500万吨,比去年增加500万吨;出关煤比去年增加300万吨;运往华东、广东和出口的煤炭,比去年增加400万吨。沿海港口进出口外贸物资要比去年增加800万吨。其他物资运量也都要增加。而近几年由于新增加能力不多,几条主要铁路干线今年还要受到改造施工的影响,运量和运力的矛盾将更加突出。除了要继续加强运输组织工作,加强调度指挥,组织水运、公路分流,搞好合理运输,妥善安排改造施工,挖掘运输潜力以外,还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提高煤炭和磷矿石等重点物资运输能力、主要港口装卸和疏运能力、集装箱运输能力、旅客运输能力、机车车辆修造能力以及购置车船、装卸设备等。第一批措施所需资金,国家计委和有关单位正在落实。同时,积极鼓励工矿企业集资自建码头。为了组织好煤炭运输,要研究对山西外运煤采取超计划运量实行奖励的办法;铁路各限制区段要积极推广超轴、超列、增载运输奖励办法。民航要增加经济性能好的新型飞机,搞好旅客运输。邮电部门要重点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市话通信能力搞上去。所有交通运输企业,都要努力搞好安全生产,提高运输质量和服务质量。
(四)轻重工业都要坚持按需组织生产,做到产品适销对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持社会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之间的平衡仍然是个大问题。对轻工业的发展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继续坚持“六个优先”的方针,把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放在重要地位,保证市场供应和物价的基本稳定。
轻工市场,过去量的矛盾很突出,供不应求;现在质的矛盾也突出了,人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轻纺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消费者的选择性增强了。因此,必须加强市场预测和信息交流,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门类上狠下功夫。这几年通过发放中短期贷款,轻纺工业的发展比过去快了一些,但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危房很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没有根本变化。要适应当前城乡市场的新情况,轻纺工业加快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步伐更为迫切,需要继续在资金、贷款、原材料和技术力量等方面给予支持。还要继续落实和完善二轻集体企业的经济政策,使它们具有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福利的经济实力,充分发挥它们在扩大就业、繁荣市场方面的作用。在体制改革中,工商工贸关系将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要切实做好衔接和协调工作,避免产销脱节。
今年1月调整部分化纤产品、纯棉产品的价格以后,化纤纺织品的销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纯棉布和棉针织品的销量有所减少。根据市场销售情况的变化,今年的纺织工业生产计划需要适当调整。经各有关方面研究,涤棉布产量由26亿米调高到32亿米,纯棉布先按由101亿米调低到95亿米安排生产,下半年再根据市场情况最后确定。无论是涤棉布还是纯棉布,具体的花色品种,各地要根据适销对路的原则,搞好计划衔接。
重工业生产同样要抓品种质量,抓产品结构的调整。当前影响面大的主要是钢材、生铁、水泥、酸碱等原材料紧张。全国统配钢材计划安排1900万吨,已经安排落实1860万吨,缺口还有40万吨,要从落实重点钢铁企业供电、增产钢材和提高成材率方面找出路。统配生铁,在采取多吃废钢、减少地方留用等措施以后,还有缺口50万吨,必须采取增产、节用等措施加以解决。统配水泥缺口800万吨,可以采取多购买地方水泥和组织今年计划投产的几个大水泥厂多增产,以及进口等办法解决。硫酸、纯碱、烧碱的计划指标都还有一部分未落实下去,需要继续抓紧落实。“六六六”、“滴滴涕”等高残留农药停产后,对烧碱生产的影响很大,初步计算将减产烧碱14.8万吨。请各地区积极创造条件,平衡氯气,力争少减产烧碱。
要积极扩大工业产品的出口,努力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提高机电产品的比重。同时要限制某些产品进口,注意保护民族工业。
(五)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经济振兴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我们已经面临这样一种形势,如果不抓技术进步,就不可能继续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发展速度,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就要落空。必须从上到下自觉地把工作重点转到抓技术进步上来。
为了尽快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新产品为龙头,把技术攻关、新产品试制、新工艺采用、国外新技术引进和消化、国内新技术推广与转移、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批量投产以及采用国际标准等各个环节,“一条龙”地协调配套地抓起来。
一是搞好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六五”计划初步规定的38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由国家经委归口组织的22项,会同科委共同组织的2项,还有200项新产品试制,都要抓紧落实。工业技术进步最终表现在产品上。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组织企业制定新产品、新品种、新花色和新包装的开发计划。新产品发展规划,要有明确的技术政策和技术装备政策,把技术发展方向搞清楚。机械、电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部门,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应该先行一步。国家已经在提高折旧率和按销售额提取新产品试制费等方面,为这两个行业提供了一些条件。在抓新产品开发的同时,必须大力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抓好产品的创优工作。评审国家优质产品奖,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获奖产品必须达到国际标准。对部分重要工业产品,实行发放生产许可证制度和陈旧落后产品的淘汰制度等。所有企业都要做好产品出厂的质量把关工作,不准以次充好,把质量差的产品推给用户;某些产品,如高压容器、锅炉等,达不到国家质量标准的,不准出厂。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质量管理体制,加强经常性的质量监督和考核。每个企业必须从组织、业务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质量保证系统,以确保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二是积极推广成熟的科技成果。按照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装备政策,优先考虑紧密结合生产、量大面广、技术成熟的项目。要重点推广那些节约能源、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改善环境等方面的新技术,推广“六五”计划规定的40项重大科技成果、40种节能新产品,搞好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工作。在工矿企业中,要广泛开展群众性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
三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六五”后三年计划引进用于改造中小企业的3000项先进技术,力争今年先成交500项。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消化、吸收工作,使先进技术尽快在我国推广开来。同时,还要进一步开展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协作,积极推进沿海省、市对内地的技术支援。
四是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今年第一批改造项目2430个已经安排下去。有关地区和部门,对列入计划的项目,要从设计、设备、材料、施工力量等方面狠抓落实,力争按期完成,迅速发挥效益。要加强更新改造措施项目的计划管理,彻底清理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根据开发新产品、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等的需要,着重搞内涵的提高。要抓紧制定行业、中心城市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规划。要认真落实国务院下达的《机械工业技术改造试行条例》,已经确定的550个首批改造单位,既是国家的重点改造项目,也是部门和地区的重点改造项目,应该给予重点扶植。
五是大力加强技术基础工作。为使技术进步工作健康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加强标准、计量、检测、统计、专利、情报、档案、咨询、培训等基础工作。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特别是国家优质产品,都要普遍采用国际标准。国家准备重点扶植建立十个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加强一批国家级产品质量测试中心。
(六)继续抓好企业全面整顿和企业的调整、改组、联合
根据中央提出的企业整顿步伐要加快,质量要提高,今后三年把现有企业整顿一遍的要求,大中型骨干企业要在今明两年整顿完,其余企业1985年整顿完。
1983年是企业全面整顿的关键一年。要用改革精神,按照去年中央2号文件《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的要求,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搞好五项整顿工作,以建设企业领导班子和完善经济责任制为重点,同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同企业调整、技术改造有机结合起来。
今年企业整顿,采取全面安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批验收办法。具体要求:(1)去年开始整顿的第一批企业,今年上半年要达到验收标准。(2)到年末,全国累计要有70%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20%的小型企业达到整顿验收标准。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领导班子力争上半年整顿完。(3)经过整顿已经验收的企业,要继续巩固提高,努力建成一批“六好企业”。(4)要着重抓好各地区、各部门已经确定的97个大企业,要求它们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方面走在前列。(5)列入今年整顿的企业,在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方面,要取得新的进展,有新的突破,经济效益要高于面上企业,更要高于本企业整顿前的水平。
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的关于企业党委、厂长和职工代表大会的三个条例,坚持党委集体领导、职工民主管理、厂长行政指挥的原则,健全和完善企业领导制度与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同时要把企业整顿同经济领导机关的整顿改革结合起来,同步配套地进行。领导机关必须为基层服务,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章制度必须改革,否则企业整顿的成果就不能巩固。此外,还要加强经济法制工作。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置专职或兼职法律顾问。
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和整党试点工作座谈会纪要精神,企业整顿要同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结合进行,并按照当地党委的统一布置,做好整党的试点工作。
今年企业整顿工作任务很重,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加强领导。在机构改革期间,要像抓生产一样,组织专门机构抓企业整顿工作。要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分别派出蹲点调查组、工作组、巡视组等,重点帮助企业整顿领导班子、制定整顿规划。要注意吸收整顿验收合格的企业的干部和退居二线的老干部参加上述工作。要鼓励企业按照中央文件要求,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整顿。
在抓好企业整顿的同时,要继续抓好企业的调整、改组、联合。要按照产品分工,由归口部门协同地方组成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制定行业规划,提出企业调整方案。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紫阳同志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布置,上半年内制定出为期两年的企业关停并转计划和实施步骤。对长期亏损的企业,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简易投产的要配套;生产规模不合理的,例如年产三五千吨的小化肥厂,要进行技术改造;经营不善的,可以放开,采取集体承包;还解决不了的,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同时,要继续搞好以工业城市为中心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和机修等工艺专业化协作的调整改组。
(七)进一步加强职工教育工作
根据党的十二大精神,要把职工教育、干部教育真正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经济部门各级领导,要明确树立这个观念,在抓物质生产的同时,重视智力投资,加强人才培养,大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文化、技术、业务水平,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继续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做到思想、计划、组织、措施四落实。
1983年,职工教育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1)制定切实可行的“六五”期间职工教育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到基层企业单位。(2)经济干部的培训,要逐步做到经常化、正规化、制度化。要结合机构改革、企业整顿,重点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后备干部的政治、文化和管理业务的培训,同时抓好企业、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干部的培训。(3)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补课,要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结业合格率,特别是技术补课要迅速开展起来,鼓励他们奋发图强,勤学苦练基本功。在抓好“双补”的同时,还要把中级技术教育推进一步。(4)要把职工教育纳入企业整顿计划,作为全面整顿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到企业、车间、班组和个人,并加强考核。根据企业生产任务情况,可以适当规定脱产学习的比例和培训工时。(5)妥善解决师资、教材、校舍、经费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抓好教师队伍、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思想、业务建设,有条件的单位要举办师资进修班、培训班,分期分批轮训职工教育干部。此外,还要搞好建立培训中心的试点工作。
(八)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加强和改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于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工业交通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目的是提高职工的政治觉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教育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态度和工作态度,钻研业务、技术,搞好团结协作,遵守职业道德。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对人民负责。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两张皮”的现象。下面我再强调几点:(1)切实加强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动员工人阶级站在改革的前列,支持改革,积极参加改革。(2)进一步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克服轻视知识和歧视知识分子的偏见。(3)逐步采取正规办学、脱产轮训的形式,把系统灌输共产主义理论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4)本着“以月促年”的精神,使“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经常化、制度化。(5)进一步健全企业领导体制,搞好党政分工,使党委把主要精力转到抓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上来。经济工作干部和政治工作干部要互相支持,共同提高。发动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一起做思想政治工作。(6)在企业整顿和机构改革中,政工机构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取消。对政工干部的培训要像对经济工作干部的培训一样,切实地抓起来,纳入整个干部培训规划,统筹安排,统一领导,避免多头管理。
同志们!1983年工业交通工作任务是繁重而光荣的。我们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领导水平。领导干部要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对于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决定了的问题,要狠抓落实,坚决贯彻执行。对于看准了的问题,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解决,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以敢于“碰硬”的精神,克服各种扯皮现象。我们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面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头一年,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