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20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职工教育工作会议,主要是为了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研究职工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把职工教育更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当前的经济形势,总的来说是很好的。农业生产由于贯彻执行了一系列的正确的农业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去年尽管遭受了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仍然获得较好的收成。广大农村经济活跃,社会秩序安定,农民心情舒畅。工业生产由于贯彻执行了积极发展轻工业的政策,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重工业的增长速度。今年1、2月份,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50.3%。重工业部门在调整产品方向,更好地为农业、轻工业和市场服务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工业产品规格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在能源产量比上年下降的情况下,去年工业总产值增长8%以上。今年1、2月份,全国工业平均日产值仍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有较大增长,城市市场供应情况良好。目前经济形势很好,但潜伏着危险,必须对经济实行进一步的调整。小平同志说:“调整是实现现代化所必须采取的一项积极措施,培训就是这种积极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加强职工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职工教育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讲话,都强调要加强职工教育。1980年4月,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经中央批准成立后,组织各地区、各部门的同志对职工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去年10月9日,中央书记处讨论了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关于职工教育现状和今后意见的报告》。1981年2月2日,中央书记处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现在,《决定》已经正式下发,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受到了广大职工和奋战在职工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的热烈拥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坚决贯彻这个《决定》,使之成为推动我国职工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
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我们党和政府是十分重视职工教育的,而且有办好职工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50年代初期,党和政府在职工教育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普通高等学校附设了干部进修班,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各地区和各部门开办了干部学校。在城市和工矿企业单位,根据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广泛开展了扫盲运动和业余教育。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党中央、国务院在历次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也都强调要两条腿走路,实行全日制与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并举。因此,“文化大革命”前,我国职工教育曾经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建立了一定的基础。据统计,扫除了文盲870多万人,有280多万名职工提高到小学毕业程度,有96万名职工分别达到初中和高中毕业程度,有近20万名职工从业余高等学校毕业。许多职工提高文化技术水平以后,如虎添翼,在生产建设和技术革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才。据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对1964年到1966年三届1482名毕业生的调查,现在担任技术干部或技术管理干部的有1273人,占86%。其中,担任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的有15名,工程师341名,技术员436名;担任正副经理、处长的有4名,正副厂长117名,正副科长、车间主任430名。这三届毕业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后,共完成5073项科研和革新改造项目,获国家颁发的科技奖的有16项,获省市科技奖的有30项。目前在工交、基建、财贸、军工、农林、文教、卫生、科研、政法、外事等各条战线的企业、事业单位中,无论是大型的还是中小型的,无论是老单位还是新建单位,到处都可以看到经过职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调查,平均每六个大学程度的职工中,就有一个是业余大学的毕业生;三个半中专程度的职工中,就有一个是业余中专的毕业生。三机部一一四厂去年晋升的163名工程师中,有1/4是工厂业余大学毕业的;厂研究所的4名所长中,有3名是业余大学毕业生;工艺实验室的12个人中,有6名也是业余大学培养的。可是,过去职工教育长期没有建立起比较正规的制度。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职工教育事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摧残,思想和制度搞乱了,教师队伍搞散了,教学基地和设备几乎一扫而光,职工教育基本上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拨乱反正,职工教育事业才逐步有了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1.认识逐步提高,领导有所加强。随着党在新时期的方针、路线的贯彻,职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越来越多的领导同志所认识。近几年来,教育部、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相继召开了一些会议,研究、部署职工教育工作,对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起了推动作用。一些地区和部门恢复和充实了职工教育的机构,加强了调查研究,初步制定了职工教育规划和各项制度,总结了一些办学和教学的好经验。全国已经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或工农教育委员会。
2.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和教育干部队伍正在逐步重建起来。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类职工学校已配备专职教师6.8万人,聘请兼职教师25万人。在黑龙江省和上海市经委系统,配备的专职教师已占职工总数的2‰。1980年,许多省市职工学校的师资数量都比1979年有较大增长。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河南等地已建立工农教育研究室,加强了职工教育的教学研究与指导。为满足职工学习的需要,教育部已经统一编审出版了一套初等和中等文化课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各部委也已编写出一批专业、技术课教材。
3.各级各类职工学校和短训班迅速发展,入学职工愈来愈多。目前企业的办学面在50%左右,参加学习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左右。有的地区和部门,企业的办学面已达70%,参加学习的人员已占职工总数的40%以上。青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补课较普遍地开展起来。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有了加强。在职工高等教育方面,职工大学经过整顿,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另外还恢复了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夜大学,发展了职工业余大学,创办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80年职工高等学校的在校生共153万人。
4.各地区、各部门都涌现了一批办学有成效的先进单位,还有一些适应全员培训的职工教育中心正在形成。这些单位,有比较健全的领导班子和培训机构,有对各类人员明确的培训目标和规划,有保证质量、讲究实效的教学计划,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干部教师队伍,有比较正规的管理制度,有设备比较完善的培训基地,开始建立了从初等、中等到高等教育的比较完整的职工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一个结合生产、灵活多样、适合全员培训的职工教育网。
近几年职工教育的发展,同“文化大革命”前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是新时期总任务对职工教育的要求高了。实现4个现代化,需要大力提高职工的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需要重新教育干部和尽快地培养人才,需要建立比较正规的职工教育制度。职工教育的任务越来越重,要解决的新课题越来越多。其次是开展全员培训,学员对象和学习内容比过去广泛了。有工人,还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参加学习;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还要学管理和各种专业知识;有普及,也有提高;有系统的学习,也有单科进修。仅工交战线去年培训各级各类干部73万人,其中县属以上企业的领导干部有17.5万多人。第三是广开学路,多种形式办学,取得了新经验。除了企事业单位办学外,业务部门、教育部门、群众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热心人士,大家都动手办学。在一些地方,普通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举办了干部专修科和干部培训班,普通中学也积极举办职工夜校。成都市全日制中小学举办职工夜校42所,组织了400多个中小企业的职工1.6万余人参加学习。特别是电视大学、电视中学的开办,受到了职工的欢迎。上海市电视中学,入学职工达8万多人。第四是较大规模的脱产轮训提上了日程。不少单位在大力发展业余教育的同时,积极组织了脱产、半脱产学习。大连市去年组织了10万名职工脱产半脱产轮训,占职工总数的11%。冶金部系统去年培训职工56万人,其中脱产轮训12万人。
职工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了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1980年,有十多万人在职工高等学校毕业或结业,有上百万人在职工中等学校毕业,有上千万人在文化、技术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纺织工业系统,这两年有2/3锭子改成四班三运转,有六七十万名新工人入厂,有大批老工人退休,职工队伍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但是由于加强管理,抓紧了职工培训,生产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稳步上升,1980年的总产值比1979年增加了23%,上缴税利增加了27%。河北省邢台县供销社,三年来大力开展职工培训。县社建立了职工学校,所属43个企业全部建立了职工业余学校,并举办各种训练班34期。通过培训,30%的基层社主任变成了内行,专业人员得到了补充,使每个基层社平均有两名财会人员、一名专职统计员,促进了业务工作的开展。太原钢铁公司,通过加强对职工教育的领导,设立强有力的培训机构,开展了全员培训,生产面貌迅速改变,八项技术经济指标全部刷新,很快成为全国冶金系统的先进单位。事实证明,凡是职工教育开展得好的单位,对引导青年职工好学上进,树立高尚的道德风尚,加强安定团结,也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职工教育的形势是好的,是有成绩的,是有新的发展的。但总的来看,职工教育还处在恢复过程中,发展还很不平衡。许多地区、部门和企业,对职工教育认识不足,措施不力,进展缓慢,有些单位的职工教育还没有开展起来;已经办学的单位,有的还不够巩固,质量不够高。这种状况,适应不了当前生产和长远建设的需要,同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中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据1979年底对近2000万名职工的调查,现有职工中80%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8%。“文化大革命”以来参加工作的占职工总数的一半,他们的实际文化程度,普遍达不到学历应有的水平。工人的技术等级多数在三级以下。管理人员多数缺乏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工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2.8%,其中相当多的人未受过高等教育,一些技术骨干也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这些情况说明,职工教育的任务是十分繁重十分紧迫的,绝不是目前这种办学水平所能适应的,应该切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的各项要求,使职工教育工作尽快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
我们应该如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使我国职工教育尽快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呢?根据最近几年各地的经验,讲几点意见:
首先是思想落实。要大力宣传和学习《决定》,认真领会《决定》的精神,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把职工教育办好。
实践证明,职工教育开展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三中全会以来,各级领导对职工教育工作的认识,比过去有较大提高,但是总的来说,许多单位的职工教育还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上,还跟不上客观形势的要求。开展职工教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生产任务忙的单位,强调没时间学习;生产任务少的单位,强调没心思学习。因此,认识问题仍然是目前职工教育工作中亟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决定》明确阐述了职工教育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加强职工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职工教育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的可靠保证,它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加强职工教育是实现调整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领导都要把认识统一到《决定》的要求上来,真正认识到加强职工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不懈地开展职工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工人群众当家作主的作用,踏踏实实地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天津市市委和市政府对职工教育比较重视。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听汇报、抓典型,许多局、公司、工厂企业出现了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教育的可喜局面。市政府重新建立了第二教育局,各委、办设立了教育处或配备了专职干部,各区、局及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健全了职工教育机构,上下渠道逐步畅通,调动了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职工学校校舍建设开始列入了市的基建计划。1981年,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职工学校在建项目投资总额110万元,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中,职工教育经费约占2.7%,比1979年增长约2.3倍,各企事业单位用于职工教育的经费也有很大增加。目前,全市职工的入学率将近30%,在1979年基础上又增长约50%。化工部领导也比较重视职工教育,他们在制定全年工作纲要和布置、总结工作时,都把职工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1980年,召开了职工教育评比交流会议,表扬了11个先进典型,举办了职工教育干部学习研究班,主管教育的副部长和大家一起听课学习,研究问题。他们把职工教育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企业领导干部轮训教材中增加了职工教育管理的章节,提高了领导干部对职工教育的认识,使不少省市化工局和化工企业成为当地的职工教育先进单位。从天津市和化工部的例子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只要领导重视,职工教育就好开展;而领导重视,也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必须真正摆上议事日程,采取得力措施,结合生产,全面安排,灵活多样,因材施教,迅速推进职工教育事业的开展,作出成效。
除了要解决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还要教育职工正确认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关系,提高学习自觉性,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发扬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努力做到又红又专。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干部和群众对职工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还要把职工教育的理论研究提到日程上来,认真地加以探讨。
第二是计划落实。要根据《决定》的要求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或修订职工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决定》中指出:“我们应当下最大决心,力争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职工普遍训练一次,有效地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业务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并通过今后的定期轮训使他们在各个方面继续得到提高。”《决定》在政治思想方面、文化科学知识方面和生产技能方面,对企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培训提出了具体要求。实现这些要求,涉及一亿职工的进修提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这是一项十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国民教育的计划轨道,并且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的计划中具体落实。例如:在“六五”期间,如何安排每年轮训职工的人数、办学规模和对各类人员提高的要求;如何解决职工教育必需的物质条件和基建投资;现有的职工学校如何整顿提高,逐步走向正规化;职工教育计划同干部培养计划、劳动计划如何衔接;等等。国家计委科教局和教育部计划司在这次会上提出了一个《关于编制职工教育计划的几点意见(草稿)》,请大家讨论修改后,将正式发出,供各单位制定规划、计划时参考。
职工教育是一项战略任务,而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必须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才能心中有数,一步一步去实现远大的目标。但是,我们国家地域宽阔,情况千差万别,制定规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上下结合,因地因厂制宜,既考虑客观需要,又考虑主观条件,量力而行,不能“一刀切”,统统划一地要求。而且,规划的内容要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加以修订。铁道部、一机部都是在1978年、1979年提出本系统职工教育的长远规划意见,又在1980年进行调整和修订的。这样,规划的根据和实现规划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制定职工教育规划的工作,单靠从事职工教育工作的同志是不够的,必须由计划部门牵头,有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劳动部门、财政部门的同志一起参加,才能使职工教育计划和劳动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使职工教育计划成为各地区、各部门整个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的一部分,更好地贯彻执行。
第三是组织落实。要建立和健全职工教育工作的专职机构,逐步形成职工教育的管理体系。
职工教育的任务繁重,涉及面很广,几乎和所有的政府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组织都有关。这是办好职工教育的有利条件。两年多来,各有关方面在开展职工教育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职工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长期不适应,组织机构很不落实。《决定》提出,要按照“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的原则,改进管理体制,并具体规定了各有关方面的分工内容和组织措施。这是胜利完成职工教育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在这方面创造出好的经验来。
目前,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各省市职工(工农)教育委员会建立不久,办事机构很不健全,没有或是有很少的专职工作人员。这种状况,与委员会所承担的任务是很不适应的。特别是在目前委员会成员都是兼职的情况下,如不很快改善其组织机构状况,是会贻误工作的。我们必须按照《决定》的要求,加强或充实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好办事机构,配备必需的专职人员,使委员会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各部委主管本系统的职工教育,或承担有关的业务指导工作,也要相应地加强本系统的职工教育机构,充实人员,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力合作是我国职工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发扬这个传统。事情要靠大家办,各方面都应按《决定》的分工,积极主动,各司其职,紧密协作,互相配合。
第四是措施落实。要积极地、有计划地改善开展职工教育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关于解决开展职工教育的人、财、物问题,《决定》已有了原则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尽快地贯彻落实。有些涉及全国性的问题,还需要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一些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未制定出来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可根据实际情况,先搞一些暂行办法,进行一些试验,不要等待。因为措施不落实,谈开展职工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职工教育的经费问题,是目前工作中的一大难题。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和开支标准的暂行规定(草稿)》,在这次会上征求意见后,将尽快修改发下去。
教学场所,根据中央进一步实行经济调整的精神,除了企事业单位挖潜和借用一部分外,可以从关停并转的企业中,有计划地调剂一部分厂房改作校舍。重点地区、业务局和大型企业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职工教育中心,配备必要的实验设施。提倡厂校合办、企业联办职工学校。确实需要新建校舍的,要按基本建设程序,并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的基建计划。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各单位要下决心选择胜任教学工作的职工,按照3‰~5‰的比例将专职教师配齐,各地区、各部门分配大、中专毕业生时,也要分配一部分人到职工学校当教师。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培训进修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工农师范学院,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建立职工教育研究室,加强教学业务指导。职工高等教育要有一支比较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具体比例可由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后作出规定。
《决定》对学完中等专业或高等学校课程的职工的待遇和使用问题作出了规定,这对调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会起很大作用。教育部对经过审批备案的职工高等学校,将制定出全国统一的原则性的教学要求和考试办法。他们拟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初稿,征求意见,请大家讨论修改。关于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问题,也应抓紧调查研究,作出相应的规定。此外,计划、劳动、人事部门还要尽快研究出有关这两类职工学校毕业生使用待遇问题的实施办法。这项工作必须认真负责、积极稳妥地进行,从入学考试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保证质量,经常检查,避免出现毕业生水平不够标准或政策不能兑现等问题,挫伤群众的积极性。
总之,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这个《决定》,是一项有关四化建设进程的大事,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及时了解各单位贯彻执行《决定》的情况,抓紧进行督促检查,切实帮助解决贯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保证《决定》能够从上到下地尽快落实。最近,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宣传部召开了全国干部教育工作电话会议,宋任穷、王任重同志都讲了话,我们应该认真贯彻执行。
三
在调整期间,国家将进一步调整教育与经济的比例关系,尽量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决定》指出,“在调整国民经济期间,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职工教育”。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也提出:“利用这次机会,有计划地对大批干部、工人进行正规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就是一种能够收到很好效果的智力投资。要使全体干部、工人充分理解这种培训的重大意义,逐步把这种培训变为适用于全体干部和工人的经常制度。”因此,搞好调整期间的职工教育,是当前我们贯彻《决定》时必须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要加强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央书记处讨论《决定》时指出:要教育职工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社会主义事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业务技术和操作技能;勇于维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一切违法乱纪、贪污盗窃、铺张浪费和消极怠工的行为作斗争;具有工人阶级的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中央书记处的这些指示十分重要,是当前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要把对领导干部的培训和“文化大革命”以来进厂的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补课,作为近几年职工教育的重点,一抓到底,作出成效。许多地方的经验证明,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就能带动全员培训的开展,使企业的面貌发生显著的变化。而青壮年职工,占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耽误了学习,他们是职工队伍中承上启下的一代人。目前,已有不少青壮年职工在刻苦自学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要尽可能地为青壮年职工的学习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抓紧时间进行补课。已经完成补课任务的青壮年职工,还要组织他们继续接受中等技术教育,少数人还要接受中等专业教育。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进修提高,也要注意做好安排。
第三,职工学校在发展中要注意巩固提高,同时在巩固中努力发展。没有办学的单位,要积极地组织职工学习,有条件办学而不办的或者搞形式主义应付上级的,是领导人失职。已经办学的单位,除了继续扩大办学规模外,要做好巩固提高的工作,认真地按教育规律办事,提高教学质量,逐步走向正规化,做到任务明确,要求具体,制度严格,进度合理,成效显著。我们要看到,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只有逐步提高质量,才能扎扎实实地发展。在办学中,一定要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避免那种“开头一阵轰,中间一段松,最后一场空”的现象。
第四,停缓建项目、关停企业和一切任务不足的单位,要充分利用停产的时间和现有厂房、师资力量,把干部、职工最大限度地组织起来,有计划地进行政治、文化、技术、业务培训,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比平时大几倍的成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文化素质,加速培养人才,积累起建立正规的职工教育制度的经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准备;还有利于引导青年职工们好学上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保障企业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如果我们的工作抓得不紧,领导干部的责任心不强,学习组织不起来,或是流于形式,就会使这些单位的干部、职工人心涣散,丧失开展职工教育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要正确估计这些单位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积极地开展职工教育,决不可掉以轻心。一切停缓建项目和关停并转的企业,主要领导干部要亲自抓好职工培训工作,建立强有力的培训机构,并且解决培训经费等实际问题。其他一切企事业单位,也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组织职工进行脱产、半脱产轮训,不要把多余人员留在生产岗位上,以保持良好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
同志们,开展全员培训的任务十分繁重,如何建立比较正规的职工教育制度又是一个新的课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给我们的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开阔了道路,创造了条件,许多地区和部门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我们相信,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职工教育事业必然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贯彻《决定》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态度积极,步子稳妥,以保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