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24日)
去年9月,胡耀邦同志批转来的黑龙江省委李力安同志的来信中提出,对工业学大庆问题,要有明确说法,以便统一大家的认识。从目前情况看,我们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地评价大庆经验,认真总结学大庆中的经验教训,正确对待工业学大庆运动,这对于调动工业交通战线广大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坚持和发展我国自己的管理企业的好经验、好传统,继续正确地开展学先进的活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现将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后的一些想法和意见报告如下:
1.对大庆基本经验应该肯定。大庆油田一直是工业战线的一个先进典型。60年代前期,大庆油田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十年动乱中,大庆油田针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疯狂破坏,提出“大干社会主义”的豪迈口号,团结广大职工,鼓足干劲,坚持生产,原油产量稳步上升,1976年达到年产5000万吨的水平。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大庆油田对国家经济建设仍能有所进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976年以来,大庆油田老油区产量连年递减、注水量大量增加,他们发动群众,积极采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继续保持稳产高产。到1980年底,累计为国家生产原油5.27亿吨,累计财政上缴等于国家投资的17倍。现在每年给国家上缴利润和税金40亿元左右,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庆油田在生产建设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其中最可贵的,是他们从油田的实践出发,认真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在实际斗争中培育出来的大庆精神。大庆职工面对霸权主义的封锁,那种发愤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严重困难面前,那种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在生产建设中,那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在处理国家和个人关系上,那种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是中国工人阶级优秀品质的表现,是需要大大提倡和发扬的。过去我们靠这种精神,甩掉了石油工业的落后帽子;今后还要靠这种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大庆油田还在其他许多方面,为我国工业生产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深入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领导班子职工队伍建设的经验;他们坚持学习铁人王进喜,年年进行总结评比,选模范,树标兵,以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带动整个队伍革命化的经验;他们坚持科学态度,掌握第一手资料,加强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的经验;他们依靠职工管理企业,重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发扬政治民主、技术民主、经济民主,坚持“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他们提倡领导机关和后勤部门面向基层,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经验;他们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职工生活,组织职工家属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业生产和创办集体福利事业的经验,都是十分可贵的。这是大庆油田广大干部、工人和职工家属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晶,应该加以肯定。还应该指出,在大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中央和地方的上级领导机关一向注意给他们以相当的自主权,调动了大庆不断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生产、基建、资金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多快好省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大庆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也应该加以肯定。所有这些经验,不仅在过去起了好的作用,而且对于我们当前加强政治思想领导,振奋革命精神,搞好现有企业的整顿,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大庆经验是在大庆油田这个具体环境中产生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十年动乱中,大庆也受到“左”的错误的影响。大庆油田应按照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既要敢于坚持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验,又要不断修正不再适用的东西,坚决纠正那些不大科学甚至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的东西,更要在新的形势下,从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的经验,做到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有所前进。这就要求大庆油田的同志更加自觉地坚持“两分法”前进的原则,虚心学习其他先进单位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四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工业学大庆运动主流是好的,对其历史作用应该加以肯定。十几年来,工业学大庆运动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1964年,毛泽东同志号召“工业学大庆”;周恩来同志总结了大庆油田“两论”起家的基本经验,总结了大庆建设“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新型工矿区的经验,这对当时振奋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了很大作用。十年动乱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极力歪曲和否定大庆的基本经验,攻击、污蔑大庆的革命精神,使学大庆运动受到很大的干扰和破坏。一大批先进企业被说成“黑样板”、“黑典型”,学先进不能讲了,企业里问题成堆,不少单位生产上处于瘫痪状态。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迅速恢复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切实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工业交通战线广泛地开展了工业学大庆运动,学习和推广大庆经验,创建和命名了一批大庆式企业。所有这些是起了积极作用的,效果是好的。
在工业学大庆、普及大庆式企业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抓了27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型骨干企业和320个地方重点企业。各行各业都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各地在整顿企业中,加强了领导班子的建设,恢复和建立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狠抓了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各项基础工作,在部分企业中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和全员培训,使很多企业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到1979年底,全国大中型企业恢复性的整顿工作取得大成绩,县属以上企业建成大庆式企业的有一万多个。这些单位,大多数至今还保持先进水平,在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对于它们做出的贡献和获得的荣誉称号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以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使这些企业巩固提高,继续前进。当前,全国工业交通战线正在开展一个全国整顿企业、为国家多做贡献的活动,各地方和各单位在这一活动中都要结合学习大庆和其他先进典型的经验,作出更大的努力,使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工作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在工业学大庆、普及大庆式企业的运动中,在指导思想和具体组织工作上,确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大庆的经验缺乏一分为二,说了一些过头的话,任何先进典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它们的经验是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产生的,有的具有普遍意义,有的就不可能适用于一切地区、部门和企业。因此,对大庆的经验,绝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把学不学大庆说成革命不革命的问题。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往往把大庆的一些经验模式化、绝对化,用一个模式去指导各行各业的工作,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2)在普及大庆式企业中,存在着某些要求过急、降低标准的情况和一些形式主义的毛病。比如组织大检查、大评比、大参观,规模越来越大,时间越拉越长,甚至出现了“千人百日检查团”,铺张浪费,效果不好。(3)学习大庆经验,有些单位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有的甚至提出“大庆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大庆怎么迈步,我们就怎么走路”的口号。出现这些情况,问题不在大庆,主要责任在我们国家经委党组。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应当认真吸取。
3.对今后学习和宣传先进典型的一些意见。为了搞好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管理体制和企业组织的合理化,走出一条发展我国经济的新路子,开展学先进的活动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单位、先进人物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的作用。要通过学习先进,推广国内的好经验,同时吸收国外的好经验,以期逐步形成一套具有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为了继续发展已经形成的好形势,大庆的基本经验仍然应该继续宣传和推广,大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仍然应该继续提倡和发扬,以铁人王进喜同志为代表的大庆职工的好思想、好作风仍然应该学习和表彰。
总结前几年工业学大庆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工交战线继续开展学先进活动提出以下建议:
(1)要把选模范,树标兵,定期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开展起来。要以学先进、赶先进为内容,广泛开展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竞赛和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在竞赛中的骨干作用,要在企业里形成争当先进光荣、多做贡献光荣的风气,扶植和发扬正气,压倒歪风邪气,彻底改变先进人物受孤立、受打击的不正常状况。
(2)要提倡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先进典型任何时候都要一分为二,讲成绩不能夸大,有了缺点也不能护短。对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要持慎重态度,不能搞一阵风,说好就一切皆好,出了些问题就一无是处。先进典型是不断发展的,不会一成不变。对于先进典型,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给予正确的指导,严格要求,使它们能够不断前进。对于经过实践检验、长期起作用的先进经验,应该实事求是地坚持宣传和推广。
(3)学习先进典型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工交企业单位近40万个,情况千差万别,学习先进绝不能只搞一个模式、“一刀切”,绝不能生搬硬套、强迫命令,应该提倡学习有选择的自由。比如学习上海和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时,学什么、不学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都要具体分析,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
(4)学先进要注重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做经济工作,学习先进典型,一般不宜采取搞运动的形式,也不能简单化为一句口号。不要大轰大嗡,一阵风;不能讲排场,图形式。
(5)先进典型对待自己要一分为二,要谦虚谨慎,警惕骄傲自满、故步自封;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大庆也应当这样。建议石油部和黑龙江省委加强对大庆油田的领导,帮助他们进一步实践和总结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