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49800000040

第40章 二零零二(1)

纪事

这一年也两度出国:6月赴爱尔兰都柏林参加第三届欧洲中国普世会议,并顺访英国;8月到丹麦奥胡斯大学任访问学者近两个月,演讲两次,完成了纽曼《大学的理念》之校译工作,还顺访了瑞典哥德堡和斯德哥尔摩。年初在人民大学的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大会上发表论文,年底到台北辅仁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为主编《宗教学小辞典》而为“宗教”重新定义。

尽管做了好些事情,依旧认为这里选出的两篇小文章,谈的问题也许最重要、最紧迫。

《基督徒的自由——马丁·路德文选》代序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有无数曾经令千百万人激动不已的人物,但在死后若干世纪仍能令千百万人激动的人物,数目就少得多了。马丁·路德无疑是这少数人之一。

路德令他的同时代人激动不已,以致激起了许多国家连锁反应般的大革命,以致造成了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的诸多领域的大变革,靠的是什么?众所周知,靠的就只是他心里所想的、口头所说的、笔下所写的。在他生活的15、16世纪之交,在后来受到他猛烈震撼的西欧大地上,教会的腐败比比皆是,社会的不公触目惊心,同时,绝大多数人却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因为他们不曾“敢于运用自己的头脑”,好好想一想这些现象的根源究竟何在,当然也就提不出改变现状的强有力的根据。然而,路德不但想了,而且想到了最深处,想到了事情的本源;他也不但说出了他所想的,而且冒着被处死的危险,说出了改变现状的根据,不但对王侯将相们坦率直言,而且对村夫市民们大声疾呼;他不但写下了他的所思所想,而且所表达的思想之博大精深,所投入的情感之热烈澎湃,所运用的文辞之简洁痛快、酣畅淋漓,使有幸读到的人们如此激动,如此热心于翻印和传播,以致于在刚刚有了印刷术的德意志,大小诸侯国印刷的书本数量因他而在六年内增加了六倍,在那个交通全靠马车帆船的年代,他的所思所言竟能飞越高山与大河、跨过国界与海峡,迅速传遍全欧。不但如此,他的思想,借着人类最独特最奇妙最伟大的禀赋——语言文字,经过无数信众的传扬,无数学者的讨论,直到五百年后的今天,竟还影响着千千万万的读者,竟还激发着人们去思索一些本源性的问题。

这些本源性的问题之一,就是甚至搅动了今日中国教会的所谓“基督教三大美德”中的两个——“信”与“爱”,何者为本、何者为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路德的所有思想中最深处、最核心的问题;是被蒂里希等新教神学家称为“新教原则”的问题;也就是所有略知基督教史的中国读者都耳熟能详又难窥堂奥的“因信称义”的问题。

“因信称义”的字面意义是,凭着信仰而得以在上帝面前可称为义。“信仰”当然是指对上帝的信仰,对上帝派遣基督道成肉身,为人受难,拯救世人的信仰;而“称义”或“拯救”,则是指使人脱离罪恶而可以称为“义人”。许多中国人把“拯救”

仅仅理解为脱离外在的苦难而获得外在的福乐,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由于这种误解,才会出现“既有苦难存在,所以信仰荒谬”的想法。

按照基督教的解释,人的苦难来源于,或者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罪性”(原罪或大写的Sin)。它可用神学语言称之为对上帝的背离或背叛,或用哲学语言称之为对“存在”的疏离或异化。背离上帝意味着转向自我或事物,即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疏离存在意味着迷恋“存在物”,即沉迷于世上的人、物或自我,以这些东西为人生的终极关切。这也可说是人的本性之“异化”或“堕落”。这种“罪”,不是指道德上和法律上的罪或罪恶,但却是所有这些罪恶(小写的、复数的sins)以及外在苦难的根源。

基督教虽然斥责世上的罪恶并主张努力消除之,但却认为根本的问题在于原罪,即人对上帝的背离或疏离。所以它更注重内在的问题,即人性的“堕落”。相比于人的外在的苦难来说,人性的堕落或人类本性的丧失才是根本的问题。这种本性即人身上的“上帝形象”,应是像上帝那样去爱,或像基督那样去爱,那种无私广博的神圣的爱,乃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维系世界和改善世界的力量。但是人的堕落,使人丧失了这种爱的能力。

由于这种堕落是普遍的,无人能避免前述的原罪,所以《圣经》曾说世上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人在此世的种种功德,种种成就,没有也不能改变这种基本状况,即人受到原罪制约的状况。基督教称此状况为人受到罪的“捆绑”。而摆脱罪的捆绑或释罪“称义”,既然超乎人的能力,所以上帝“道成肉身”,替人赎罪,赐人以称义的恩典。因为这个恩典不是别的,就是释罪称义,所以凡接受这个恩典的,也就释罪称义;而“不接受”的意思,也就是不要释罪称义。用另一些基督教的词语来说,这里所谓接受,也就是“信”,信的结果即“释罪称义”,也就是摆脱罪的“捆绑”,也就是“得救”,也就是得享“天堂”,也就是与上帝“复和”或重新和好,也就是得到马丁·路德所谓“基督徒的自由”。

以上这些说法是基督教的一般教义,即不同派别的基督徒都主张的教义。但是马丁·路德所说的“因信称义”与众不同之处,是一再强调“称义”仅仅靠着“信”,而不靠任何其他的东西,不靠遵守教会的律法,甚至不靠人的行为或“善功”。正因为如此,这恩典不仅仅简易、廉价,而且是“白白赐予的”,否则也就说不上是“恩典”了。

这种说法自然会引起大大的疑问或误解:既然在上帝面前称义,只靠信仰而不靠行为,那么有信仰者作恶也无妨,恶贯满盈者也能上天堂?

这种疑问或误解,不但当代中国一些无神论宗教学家提出过,而且就在路德时代的一些天主教神职人员也提出过。在今日中国的神学争论中,只强调信德是否会贬低爱德、贬低道德,也成了一个核心的问题。

事实上,路德的意思是要强调:人以自己的行为为善,以为自己的“善功”可以抵消自己的“罪”,或证明自己为“义”(“称义”即justification的原意),本身就是一种僭妄之罪。真正谦卑或真正诚实的人,不论在世人看来其行为多么“善”,功劳多么高,成就多么大,在洞察人心的上帝面前,都绝不会否认自己实际上还是有罪,绝不会否认自己的罪性。换言之,真正的基督徒永远不会认为自己的善行足以使自己称义,而会相信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做到这一点。一个也许不够恰当的比喻是:如果一个人因杀人而被定了死罪(顺便说说,基督教认为人的死正是罪的代价),那么他要免罪,就只能靠最高当局的赦免,而不能靠他的补偿——因为他的任何补偿都无法使被他杀害的人恢复生命,无法平复受害者亲属的痛苦,也无法减轻他行凶之罪的严重性。

那么,这是否会导致“作恶无妨”的结论呢?答案很清楚:不会。因为马丁·路德明确说过,“信不是叫我们脱离行为,只是叫我们脱离论行为的假道理”;他又再三说过,真正信仰上帝的人,必然要“约束自己的身体”,要“做上帝喜悦的事”,换言之,他必然不要作恶。“真正信仰”,就不可能“恶贯满盈”;反过来说,作恶不可能是信仰的表现,而恰恰是不信的表现。如果一个基督徒恶贯满盈,他必然只是假基督徒,他的信仰是虚假的。一个基督徒有意作恶的时候,也就是他暂时背弃信仰的时候,如果他的信仰足够真诚,他就会在上帝面前认罪悔改。

总而言之,善行不是信而得救之因,乃是信而得救之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路德关于“爱德”的这些说法:“凡有真实不伪之信的,也有真实无伪之爱。”“基督徒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基督活着,为邻人活着。不然他就不是基督徒。他靠着信为基督活,靠着爱为邻人活;靠着信,他上升到己身之上,到达上帝之中;靠着爱,他下降到己身之下,到达邻人之中。”(见本书《基督徒的自由》一篇,译文略有不同)行文至此,前面所提“信”与“爱”何者为本,何者为要的疑问,应已豁然消失:

正如善行是信的果实,爱德乃是信的证明;人对神,信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人对人,爱是首要的,至少是优先的。

这样解释的“因信称义”学说,也可以解除不少中国人对于基督教的另一个极端的误解:基督教要人行善,而它所要求的道德过于严格,所以或者令人生厌,或者令人生畏。按路德的解释,事实上它所要求的只是信仰,至于道德行为或者善行,只是随信仰而来的自然结果,就像好树自然会结好果一样。因为信仰已使人称义,已使人释罪而自由,所以它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解脱。

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明白路德的学说为什么会激起那么巨大的社会政治变革。“称义”既然只靠信,而信仰所涉及的仅仅是人的内心与上帝之间的问题,那也就意味着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媒介,不需要早已体制化官僚化的天主教会及其各级神职人员的中介。更不用说按路德的看法,当时腐败的教会,已背离了基督教的真精神。于是,一场反对罗马教皇代表的天主教会的改革运动,也就不可避免了。

路德思想的一个方面,是发掘出基督教所包含的个人权利和平等自由等思想因素并加以发扬光大,所以宗教改革的结果,是在西欧的广大地区,以信仰自由为代表的个人权利大大扩张。路德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则迎合了当时欧洲兴起的民族主义,所以宗教改革的另一个结果,是新兴民族国家的权力大大增加。这两个方面的结果,都意味着教会作为一种统一的体制性力量急剧衰落,意味着现代社会世俗化进程的开始。这样,个人在摆脱中世纪天主教会控制的同时,也同时脱离了与世俗政权并立的教会体制的屏障,而直接面对着摆脱了教会制约的国家。

幸而,当时集中火力批判教会的路德,也前后一贯地意识到国家作为人间的制度,同样不能约束人的灵魂,皇帝(恺撒)同教皇一样,不能成为人与上帝之间的中介或障碍:“人的制度,绝不能把它的权力扩张到天国和灵魂方面,它仅仅属于这个世界,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关系。”“灵魂并不在恺撒的权力之下,恺撒对于灵魂,既不能教训,也不能领导;既不能毁灭,也不能养活;既不能捆绑,也不能释放;既不能审判,也不能定罪。”由于早在天主教的中世纪就已确立的国家权力有限的观念在西方深入人心,所以路德思想的这一方面在后来西方的政治变革中也得到了体现,具体的表现,就是政教分离制度和分权制衡制度。

然而,宗教改革的另一个结果,即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来的世俗化进程,使教会的影响逐步缩小。这已经向现代社会提出了一个路德始料所不及的重大难题:

没有强大的体制性屏障或稳固的制度性保证的精神生活,如何能同世俗生活保持一种有益而有效的张力?如何能对社会政治发挥某种有益而有效的监督制衡作用?体制缺失的明显弊端,我们既能从儒家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无能为力看到,也能从某些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代西方的混乱影响看到。看来,面对五百年后的现实,对于路德的遗产,我们必须结合我们的处境,采取一种清醒的态度。

路德的所思、所言、所着,的确像一条滚滚滔滔的大河。本书中《基督徒的自由》一篇之译者说得真好:“一个人处于四面楚歌之中,而能心静如水,写出如此恬静优美和光耀千古的文章,若非有深刻的宗教经验和属灵生活,是不能办到的。

在读《上德国基督教公侯书》和《教会被掳于巴比伦》之后,读此书,使人有长江之水奔放出三峡,便是一坦平洋之感。正如前者表现路德是雄辩家,此书表现路德是圣者。”当然,本书所收路德的着作,只是这条“长江”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然而,多亏编者慧眼,虽然收得很少,却很有代表性,不是支流,而属主流。

路德的着述,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很好的比喻:“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来处,似大有天恩;去处,颇值得深究!

2002年7月31日于宜园

“自强不息”与“道德自强”

——谈谈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建

一部在最近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电视连续剧的名字——“黑洞”,比电视剧的内容更触目惊心地展现了我们的社会正在面临的危险前景:正如宇宙中的黑洞可以把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一切,把从太阳到灰尘的一切,统统吸入其中,甚至可以吞食光线,消灭光明,一个丧失了道德底线的社会,也正是如此!

1.这绝不仅仅是比喻。请看:一家法国公司按西方习惯,规定顾客对其销售的洗发膏不满意时,可将开瓶试用过的洗发膏送回店里包换;这项在西方运用多年毫无问题的规定,在上海运用时却碰到了这种结果——大量顾客把许多几乎用完的空瓶送来,甚至用大麻袋扛来,要求换新!

在这里,最普通的道德——诚实,还有中国人的美好声誉,那曾由法国人的精神导师伏尔泰努力向法国人传扬的中国人的声誉,正在被我们的社会吞灭!

同类推荐
  • 真话实说:实践的感悟

    真话实说:实践的感悟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随笔集。分为人生篇、社会篇、工作篇、党建篇、家庭篇共五辑,是作者近七十年人生经历的真实、真切的感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真实、真诚的吸引力,每一句话,包括党建篇在内,都是一种发自肺腹的言说。他的真有一种感染力,令读者不由得也真起来。
  • 阿丽思中国游记(沈从文小说全集)

    阿丽思中国游记(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沈从文的长篇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阿丽思中国游记二》和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阿丽思中国游记”系列长篇,是作者的一个创作尝试,沈从文模仿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奇遇记系列童话而进行的一个创新写作,借阿丽思之名游中国,用寓言故事等写中国现实,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好管闲事的人》延续初期创作风格。
  • 溪流淙淙(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溪流淙淙(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黄土谣:西北风·文论集

    黄土谣:西北风·文论集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当代音乐艺术的基本格局与其他艺术种类相似,是现代与传统之对立、变革与保守之间之冲突,这一逻辑在更早的时候表现为“革命”与“守旧”之间之对立。尽管性质不同,但关于音乐艺术的基本评价皆是以时间逻辑为标尺的,谁在“新”的序列中占据了前沿,谁就占据了价值的制高点。而近些年来,这种时间之神话——音乐艺术之流动性特征——越来越不明显了,日益明显的则是空间之丰富性与差异性之展开、地方性与地域民族性之扩张。
  • 废都后院:道不尽的贾平凹

    废都后院:道不尽的贾平凹

    贾平凹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和符号,他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和潮流。贾平凹以独特的文学风格,旺盛的创作活力,轰动的社会效应,一次又一次地证实着他在中国文坛的巨大影响。他的长篇小说《浮躁》和《废都》,不仅在国内引起诸多关注和争议,而且得到世界文坛的赞誉和肯定。
热门推荐
  • 闪婚厚爱:老婆大人有点冷

    闪婚厚爱:老婆大人有点冷

    接到了刺杀的通知,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任务。不想,一时失策惹上了A市最有权势的人,最终这次由她主动的刺杀却变成了她沦为奴隶的开始。“澹台彦旭!放了我吧!我求你了!”她的骄傲在他的面前毫无反击的能力,不堪的一次次出逃被他抓住后,她无奈的一次次的哀求,求他放过了她。“除非我死!”死!让他死还不如让她自己了断了自己!本以为流产失去了孩子的她,却意外的听到了他和别人的对话。她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流产,他却一直在骗她。“凝儿!我们不要这个孩子了好不好?”明明知道这个孩子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却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 腹黑“墨颜”小才女

    腹黑“墨颜”小才女

    墨颜落缨无语的看着这副身体,不就才遇见个反穿越的吗,过了几天之后,竟然就变成自己穿越了?!而且,还是个三岁的躯体?!更奇异的是,这躯体的原主人本就该难产死掉的,然后,在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倒霉蛋穿越到这躯体了,然后,三岁的时候出了点儿意外,然后就变成自己穿越了?!回想自己是怎样穿越过来的呢?嗯。。。。。好像,是吃撑了睡着,之后就华丽丽的穿越了,真是太囧了,吃撑了睡着都可以穿越,真是太佩服自己了。。。。。越长越大,但是,却被卷入了一场不该存在的纠纷,到最后,她可以相守在他的身边吗
  • 妖孽主宰:逆命四小姐

    妖孽主宰:逆命四小姐

    一袭白衣,傲走天下,俊颜无双,世人皆知幕府四少爷十四年来浑浑噩噩是个不能修炼的废柴,岂料一日偷天换柱,真正的慕白苏再次归来,续写王者道路,”四少爷“竟为女子身,倾城倾国。。,”什么废柴,她若是废物,天下那不比比皆是连废物都不敢当得蠢材””有她,我们一生足矣,为她而死又何妨,既不能同日生,那便就同日死”几名风华绝代的人物目光坚定,他们之间的友谊早已超越生死。“小苏,爷爷还在等你回家啊”变得沧桑的老人望着远方,等待她的身影再次出现亲昵的叫着爷爷“你在心上,情敌三千又何妨,你在身旁,敌军三万又怎样,可是现在的你在哪...........”遥远的思念传向了何方。”主人“
  • 尸穸

    尸穸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凤冠冢之鬼眼法医

    凤冠冢之鬼眼法医

    验尸被鬼杀,穿越就遇鸿门宴,身为丫鬟却把皇宫里权利最高的那几位都得罪了,爱上嚣张王爷,好嘛,他没情魄!苏青觉得,自己的这一生绝对是被诅咒了。“王爷,世界这么大,奴婢想去看看……”某女看破红尘状……某王爷冷笑,“地狱那么大,你要不要也死去看看?”呵呵,人艰不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唯世独恋:我一直都在

    唯世独恋:我一直都在

    一个世界上,能够待你如初恋的人有多少?她们全世界最幸运的女孩同时也是最不幸的,她们的爱情熠熠生辉,然而这背后的困难的曲折,不能想象……
  • 飘渺路远

    飘渺路远

    苦命孩儿,命运的回转,熟知天下皆为一方命运玩物。
  • 追夫不成反被扑

    追夫不成反被扑

    君子墨在主世界是一株由万年寒冰玉集天地灵气蕴养而成的墨玉竹。不在主神之列却胜似主神。在处于化形期初显灵智,受天道雷劫的时候因为一个意外以灵魂形式被绑在主神轼尘的身边,奇怪的是在轼尘出现后便不受雷火焚身之苦,觉得轼尘是世间对他最好的人,便懵懵懂懂的跟着轼尘看尽人间情爱戏语。寒玉无心,亦不懂七情六欲。想要真正成神,却要历经七情。于是,在某个月黑风高夜轼尘在冥想中被潜意识依赖他的君子墨拉入衍生世界。成功完成了君子墨想要???被扑倒的意愿。(是分为两个世界的)情之一字,相思一念,谁能看破?世说,断红尘,斩情思。是以,不入红尘,怎破红尘,不恋相思,何解相思。
  • 神域鬼坛

    神域鬼坛

    我曾为人,便在人世想你。我既成鬼,便在鬼道寻你。我不知道你是否会再次出现,但我会等会寻找,就用我这无尽的岁月,没有半刻停歇。
  • 大乘四斋日

    大乘四斋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