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孩子的本能就是最好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一些本能,比如,追求安全的本能、获得感觉刺激的本能、动手本能、探索本能、抗挫本能、学习本能等,如果父母找到正确的方法,将孩子的这些本能激发出来,那么孩子就能获得进步的契机,从而在这些方面获得飞跃性的发展,继而成为出色的孩子。
追求安全感是人类的本能,也是孩子的本能。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没有安全感的需要,然后随便把孩子托付给别人,或随意地把孩子丢在一边不管,那么就大错特错了。你发现孩子会哭泣、会焦躁,因为父母的行为让他失去了安全感。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中,安全的需要是仅次于生理的需要的一种本能,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事实上,对孩子来说安全感的需要是最重要的一种本能,这种安全感的需要由父母来给予孩子,那就是爱孩子,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起来。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是养育孩子的最佳人选。孩子对父母的需要是对亲子感情的呼唤,需要父母陪伴他一同成长。父母如果懂得感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欢乐与艰辛,不但能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健康快乐的孩子。这就是不提倡隔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理由,因为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爱,是代替不了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尤其是母亲。
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是两岁以前,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不断确认“我是可爱的”,能得到需求的满足和关注,那么孩子就会确信:爸爸妈妈是爱我的,我可以爱自己,也可以爱别人。这样孩子就会保持快乐的心境,从而健康地成长。相反,如果频繁地更换孩子的看护者,就很容易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导致孩子日后自信心不足,难以与周围的人相处。
小时候,我们都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当父母出门不和我们打招呼,把我们锁在房间里,等我们醒来没有看到父母时,就会产生一种惶恐的心情,以为自己被抛弃了,感到极度的不安,于是我们会哇哇大哭;当父母有事要去办,把我们交给隔壁的叔叔看管时,我们同样会陷入无限的不安之中。这是因为父母的短暂离去让我们失去了安全感。父母的短暂离去都会让孩子产生不安,那么长期与孩子不在一起,孩子当然更容易失去安全感,认为自己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即便父母用花言巧语对孩子许下诺言,也不起作用。
另外,婴幼儿对环境的改变看似不在意,其实是很敏感的。父母偶尔给孩子换个环境,会让孩子感到新鲜,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但如果环境改变太频繁,会对孩子造成安全隐患,比如水土不服、乍冷乍暖等,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安定感。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无意中给孩子造成了不安全感。
父母别对孩子说:“再不听话我就打你!”
在超市里,两岁的茜茜不停地摸这摸那,妈妈不许她摸,茜茜哇哇大哭起来。妈妈觉得很没面子,便扬起手来吓唬茜茜:“再不听话我就打你!”茜茜不但没有停止哭泣,反而哭得更厉害。
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画面,想必很多父母都这样对待过孩子。幼儿专家表示,孩子哭闹不止确实让父母很生气,但是用“打”来威胁孩子只能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效果。而且恐吓不利于孩子获得安全感,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建立,反而会造成孩子形成胆小、怯懦的个性品质。
父母别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孩子在饭桌上不认真吃饭,爸爸教训了他两句,孩子故意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爸爸拍了孩子两下,大声呵斥:“你再哭,爸爸不要你了!”谁知孩子哭得更凶。
两岁左右的孩子,很难理解别人的情绪,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来判断别人的情绪,父母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孩子会误以为父母真的不要自己了,这会大大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当父母假装不要孩子时,孩子会认为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会给孩子造成极度的恐慌和不安。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遭到破坏后,孩子很可能会产生退缩、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等不良表现。
父母别对孩子说:“你是妈妈捡来的。”
3岁的琪琪问妈妈:“妈妈,我从哪里来的呀?”妈妈一边忙手头的事情,一边慢腾腾地说:“你是妈妈捡来的。”琪琪听后黯然坐在角落,一声不吭。
育儿专家表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产生好奇。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几乎都会用“你是捡来的”来回答孩子的提问,但事实上这对孩子很容易造成伤害,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有些孩子听到这样的答案后会整天闷闷不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如实地告诉孩子答案,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别对孩子说:“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丁丁睡觉的时候吵着要吃冰激凌,磨蹭了很久也不肯睡觉。爸爸哄了两句见没效果,就严厉地说:“睡觉前不许吃冰激凌,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父母用强硬的态度拒绝孩子,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这源于家长头脑中的“子从父”的传统观念。这样拒绝孩子很容易影响亲子感情,导致亲子之间产生对立和冲突,甚至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倾向。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理解力,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平等对待。
如果孩子缺乏爱和安全感,就会逐渐失去探索外部世界的信心。既然安全感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么重要,那么身为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呢?
保持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保护伞。如果家庭氛围不和谐,孩子生活在充满冲突和不安的环境中,他们会感到恐惧不安。比如,父母吵架的时候,孩子会担心他们感情破裂,担心他们会抛下自己不管,为此他们会很紧张,有可能独自生闷气,有可能躲在房间里哭泣。这种不良情绪如果长时间积累在孩子的心里,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因此,保持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安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经常抽时间陪伴孩子
爱是什么?有人说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最朴实的爱,也是最真实的爱。同样的道理,爱孩子也应该这样,要经常陪伴孩子。生活中,不少父母忙于工作,经常早出晚归,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孩子难得与父母见上一面。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通常不会很融洽,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交流不到一起。身为父母,应该明白孩子的心理,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像玩伴一样。如果你能经常陪孩子玩、陪孩子聊天,孩子的安全感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经常给孩子讲故事
孩子爱听故事,通过故事父母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家长可以把家中的某一区域布置成一个讲故事的环境,可以在孩子的小床上,也可以在客厅的沙发上,每天抽10分钟给孩子讲个故事。一边讲,一边把孩子抱在怀里,通过肢体语言向孩子传达爱的信息。当孩子长大一些,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父母可以陪孩子朗读童话书。这样不但能锻炼孩子的口语能力,还能增进亲子感情。
利用游戏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爱游戏,父母爱孩子,那么就和孩子一起游戏吧!父母平时可以花一些心思,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或收工劳作,和孩子一起参与,既让孩子从中学习,又可以让亲子感情更融洽,沟通更顺畅。
允许孩子哭泣
虽然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会感到很烦恼,但父母要知道没有不哭泣的孩子,有时候一点儿小挫折就可能让孩子感到无助,比如生病、争宠,或是被小朋友欺负,等等。这时孩子哭泣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从而获得一些安慰。如果这时候父母以训斥的口气制止孩子哭泣,那么会让孩子感到更委屈。其实哭泣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能及时排除内心的不良情绪,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