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这些关于变化、关于实践、关于创新的体会,源于我在多年实际工作中的两大观察:工作中我们为什么常常苦于没有思路?有了思路为什么又常常不够切合实际?相信很多人都遭遇过这两大困扰的折磨。其实,我以为这恰恰是一切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两个非同小可的问题。我的切身感受和结论是:解决这样的问题,要靠思维的创新。
于是,我在工作中经常对大家讲,不论做什么工作,一定要解决好这样两个问题:用什么理念指导工作?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对应前面讲的“思路”的问题、“切合实际”的问题,这是必须首先明确的两大根本性问题。前者是价值观问题、世界观问题,后者是方法论问题。比如国企的干部工作怎么搞?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工作?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在实践中坚持两点理念,第一点是以“大匠无弃材”为理念,力争将每名干部都放到相对合适的岗位上,这是国企的特点决定的,否则任何一名干部都会成为不可估量的消极因素;第二点是以“配备有合力的班子”为理念,力争将每个班子配备到相对合理的程度。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有很多,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研究政策,靠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政策,靠切合实际的政策推进工作;二是加强考核,以事实为依据教育干部,以事实为依据调整班子。
再比如国企的培训工作怎么搞?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工作?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记得2001年的时候,我在抓油田干部管理的时候就遇到了如何开办后备干部培训班的问题。经过思考和策划,在培训实施中我以“做管用的培训”为理念,以“挖掘和培养企业内训师”为方法,在此后几年的后备干部培训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自2006年初具体负责大庆局培训工作,特别是2010年7月调任大庆油田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主任至今,我又提出企业培训工作要以“为企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急需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为使命,以“做高品质培训”为核心价值观,以“做强内训,内训外化,做精外训,外训内化”为战略,以“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企业内训师队伍”为基本方法,有效地推进了企业培训工作的转型。其实,现实成就上的差距反映的就是理念上的差距,而理念上的差距会造成方法上的差距。
北欧有些国家,高度重视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据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有关国际竞争力的报告称,瑞士全球竞争力第一,世界品牌占有量第一。瑞士国土面积只相当于黑龙江省的1/10,人口不足800万,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据专家介绍,瑞士的主要资产是教育,其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为其综合竞争力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瑞士每年超过2/3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90%~95%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就业。学生就是学徒,每周1~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3~4天在企业实习。国家根据劳动力市场对职业资格的要求和岗位空缺情况,决定职业教育和培训招生计划。这与我们“望子成龙”的理念不同,瑞士人认为“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正相反,本科毕业生太多,却往往找不到工作,甚至有些硕士、博士都找不到工作。在这方面,瑞士等北欧一些国家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国借鉴。不很好地解决理念的问题,就不可能很好地解决方法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
其实不论做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人们都是为了追求幸福。自市场经济诞生以来,人类并没有比过去变得更聪明,但却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更好地利他,才能更好地利己。所以对企业来讲,要使人在幸福的工作状态中去实现人生的幸福。从这一点来讲,以人为本、对人的关怀、人文精神,就是效率,就是生产力。企业管理的模式可以千差万别,但仁爱却是共同的、根本的、最好的理念。“铁人”王进喜说过一句话:“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他的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实干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总在实践之中。不去实践,是得不到方法的。当年立井架,“铁人”的方法是“人拉肩扛”,这就是当时艰苦条件下最好的方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这种实干的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