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谈了对“什么是创新”、“为什么创新”的看法,自然就要谈到第三个问题:如何去创新?实际工作中我的体会是:不论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抑或体制创新,以及其他的诸如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方法创新、组织创新、学习创新、理论创新、价值创新(价值创新是当代很有现实意义的一种创新境界,强调的是价值观整合、创造新的精神需求、引领和诠释全新的幸福判断)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首先都是思维的创新,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思维创新所引发的、带来的。思维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共同特征。思维的创新是原发性的、方向性的、根本性的。所以,我认为:思维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是其他一切创新的总门径。就像进故宫,不管里面有多少院落多少门径,首先得从天安门进去——当然也可以从后花园进去,这就好比是逆向思维,但殊途同归;即便是翻墙或空投而入,也应划入超常规思维的范畴。
思考、思维、思想的区别
接下来就要谈到第四个问题:思维是什么?我们会发现:对思考、思维、思想这些类似的概念,平时我们在使用中并不注意去区分这些词语的含义。那么,这些概念究竟有没有区别呢?当然是有的。区别这些词语的意义,相当重要。
思考是一种力度,即思之考量、思之程度,它常常代表一种乐于思的愿望、惯于思的意识或正在思的状态。好比武师一拳打出的斤两,只代表分量的轻重。而思维是一种维度,即思之方式、思之模式、思之渠道、思之结构或思所活动着的空间之界限。好比武师一拳打出的线路,代表拳头运行的轨迹。拳头打出的线路是变化无穷的,思维的维度也一样是多重的、无限的、变化无穷的。至于思想,则是一种高度或亮度,即它有多高的认识,它能照亮多远,代表思之高低、思之强弱、思之善恶、思之损益,代表一种结果。好比武师一拳打出的结果,是打没打到、打没打倒的问题。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是:思维是思考的方式,思考只是纯粹的、理性的力量,思想是思考与思维合成的结果。思想的高度或者说亮度,取决于思考的力度与思维的维度。假如思想是火花,那么思维就是点燃火花的方式,而思考只是点燃火花的过程。以上的解释,不一定严谨或科学,但至少这样的解释还是有助于或者说有利于我们下面理解思维创新这个问题的。
如何改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才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武师一拳打出的分量有多重,是力量训练的结果;而这一拳的线路变化有多神奇,是技巧训练的结果。思考的力度,是由知识与经验所决定的,而思维的维度(结构、方式)是由品格与习惯所决定的。所以,要想使自己的思考更有力度,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增长知识和积累经验。而要想使自己思维的维度更趋合理,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修炼品格,以此改变思维的运行方式与运用习惯,或者说要针对不同问题去适时转换和不断改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可以说,没有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思考的力度不管多么强大,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因为没有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等于没有一个好的使用力量的渠道。如果力量分散、力量不够集中甚至偏离了方向,是不会产生好的结果(思想)的。就是说,武师这一拳的力量再大,如果轨迹不对、线路不准,也是不会打出好拳的。反之,若是这一拳的线路非常准确,但力量很小,也一样于对手无关痛痒。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学历、资历、能力的差别,而主要是思维方式的差别。也就是说,好的拳手并不是力量最大的选手,而是那些拳路变化莫测的选手——当然,如果能够力量与线路兼备,那就是绝代高手。伯克说:“具有创造性独立思维的人,才可能创立伟业。”所以,如何使思考有一个好的方向,即如何改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才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德鲁克说:“创新就是运用既有知识的新方式,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运用既有知识的新方式,就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就是说资源是固定的,但可以去重新整合资源或运用新方式、新手段去开发这固定的资源。这充分说明,一切创新首先是思维的创新。
“维度”的底蕴
简单地说,创新首先是思维的创新。前面讲思维是一种维度,是“思之方式、思之模式、思之渠道、思之结构或思所活动着的空间之界限”。那么,思维创新就是不断地转换思考方式、不断地改进思考模式、不断地修正思考渠道、不断地整合思考结构、不断地重新界定思考空间,以使思考有着落、有方向、有章法,使思考这个“力度”更有力度,使思想这一“高度”更有高度。至于思想这个产品,可能是优质产品,可能是半成品,也可能是废品。
那么,思维这个维度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或者说,思维这个维度的底蕴是什么呢?假如柳编是思想、是产品,那么柳条就是思考、是知识、是材料,而编织者、编织的方式就是思维。这个思维,与主体(编织者)的审美情趣、性格气质、习惯爱好大有关系。或者说,与主体(编织者)对真善美的认知能力、对真善美的情感体验、对真善美的实践能力大有关系。我想,这些内在的、气质性的、天赋上的品质与能力,就是思维这个维度的底蕴。
例如,审美情趣就决定思维方式。现代经济可以说就是审美经济,产品的流线型、黄金分割、民族元素、复古风格、奇异造型等等都在无声地表达着设计者的审美能力。性格气质也决定思维,甚至于企业也是有性格和气质的,那就是企业“一把手”、企业灵魂式人物的性格和气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一把手”文化。习惯爱好也决定思维,所有的发明不仅源于实际功能需要,也来自发明者的个人喜好和偏爱。认知能力也决定思维,很多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认知能力却决定着每个人的获取意识与获取能力。情感体验也决定思维,从这一点来说思维就是记忆,而记忆永远是有选择的,所以思维也永远是有选择的。现在街上年轻人爱去的“陶吧”就是情感体验的产物。有一种饮料的广告词说“给你初恋般的感觉”。被毕加索称为“我们所有人的父亲”的塞尚之所以喜欢画苹果就是因为童年时左拉曾送过他一筐苹果。实践能力也决定思维,我的母亲动手能力很强,所以每次遇到困难,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应该不断地去尝试,与我那喜欢坐而论道的父亲在思维上就截然不同——事实上,他们俩的搭配是绝好的组合。品质与格调也决定思维,近代马一浮、南怀瑾读书惊人之多却少有著作(演讲集除外),是自律甚严,也是自视甚高的缘故,而卡夫卡甚至边写作边烧掉自己的文稿。想象力也决定思维,假设未来的飞机没有翅膀,那就是狂人的想象力。洞察力、预见力也决定思维,未雨绸缪总比亡羊补牢好。灵活性也决定思维,叛徒还可以再叛变回去。叛逆性也决定思维,离乡背井者往往先富起来过上好日子。欲望也决定思维,这大概是思维最大的底蕴。所有这些内在的、气质性的、天赋上的品质与能力,都是思维这个维度的底蕴。人的思维就是生理的、心理的、品格的、道德的、风范的、信仰的、经验的、学识的以及行为习惯的综合反映过程。思维创新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地改善上述的这些品质特征。
思维方式决定着人的一生都将去做什么样的事、人的一生都将怎样去做事。怎样使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飘浮在空中?只要我们倒立去观察世界就可以做到。如果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因此,我们有理由永远从自身找原因。如果我们改变不了我们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的现状,那就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坚信: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
为什么中华牌香烟在境内外有两种不同的包装盒?这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国内的包装很豪华精致,彰显的是身份、身价。国外的包装太吓人了,黄齿黑肺,惨不忍睹,直观地告诉消费者这几乎是毒品。两种思维的底蕴差异甚大,一为害,一为爱,高下立判。现在腋下的手术刀口为什么是S形而不再是传统的一字形?这又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一字形代表只追求健康,保住命就行。S形是仿佛安装上了弹簧,让患者彻底病愈如初,追求的是恢复自由伸展的手臂,过高品质生活。这思维的底蕴又是爱。爱是最好的思维方式。
研究思维以及思维这个维度的底蕴,当前企业和个人都十分迫切。看问题的角度要比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怎样思考问题要比怎样解决问题更重要。德鲁克说:“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是一场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革命。”
据说企业家牛根生原是一个苦孩子,当年从乡下被卖到城里时仅值50元钱。他在伊利集团干过洗瓶工、车间主任、厂长、副总裁。2005年他将10亿元股份全部捐出。他曾说:“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现在很多人不怎么提他了,这又是我们中国人很不好的一种思维方式,不能够客观地历史地看待曾经的风云人物。李想,1981年出生,泡泡网CEO,掌控的资产过亿,高中文化。他小时候喜欢打电玩,很多父母怕孩子沉溺于打游戏而千方百计进行限制,他的父母却给他买了一台游戏机,并且陪他一起玩,与他交流心得。2000年他放弃高考去创业。我们看到,当下的成功模式,往往不是由知识来成就的,也不仅是由能力来成就的,而多半是由思维方式来成就的。
我曾看到过两份发人深省的名单:一份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另一份是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我相信即便是历史学家,都可能认不全第一份名单上的人物,可要知道他们都曾是历史上的状元。后一份名单,可谓妇孺皆知式的人物,可要知道他们全是当时的落第秀才。所以,我总结了四句话:第一句是比职位重要的是经历,强调经历,就是强调实践,经历是最好的教材,我们只能在做事中学会做事,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将被优化;第二句是比知识重要的是思维,思维就是思考的方式,而思考方式决定思考结果;第三句是比能力重要的是习惯,习惯是文化的最高形态;第四句是比习惯重要的是品格,品格是文化的全部基石。其实那第二份名单,细细研究开来,我们还会发现更多有关思维底蕴的妙味。
思维是可以训练的
前面讲的都是对思维创新的前提性问题的认识,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彻底追问。后面展开来谈思维创新这个主题,主要是谈方法论。正如前面讲的:思维就是思考的维度,不断地改变这一维度的容量与结构,就是思维创新;思维创新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如何改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问题。既然思维是个习惯的问题,而习惯是养成的,所以思维是可以养成、可以训练的。后面我将重点介绍改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八个取径。另外,我将穿插讲到与创新,特别是与思维创新有关的一些特性方面的描述,比如前面讲到的条件性、初始性、科学性、应用性、“人文性”、相对性、功利性。虽然还有其他方面特性的描述,但不作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