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船上航海部门的人员赶紧查阅海图,进行计算,确定船的航向是否准确无误,罗盘、测速仪工作是否正常。再查看《航海须知》,可那上面根本就没有这片海域有小岛的记载,而且,每年都有几百、上千条船经过这里,谁也没有发现过这个岛屿。
忽然,前面的岛屿不见了。可过了一会儿,它却又在船的另一侧出现了!船长和他的船员们紧张地观察着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如同黑色幕布般的阴影。
突然一声响,船身剧烈地摇晃起来。紧接着,船体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声响,桅杆的缆绳互相扭结,发出阵阵的断裂声。一棵树哗啦一声倒在了船首,树叶沙沙作响,甲板上到处都是泥土。船长本能地命令转舵,但船头一下子翘了起来,船也一动不动了。船员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显然,船搁浅了。
天亮了,船员们终于看清大海上确实有两个神秘的小岛。“联盟号”在其中的一个小岛附近搁浅了。好在船的损坏并不严重,一些人下到小岛使劲推船,奋战了两个多小时,“联盟号”终于脱险。
“联盟号”抵达菲律宾后,船长苏纳斯就向有关方面报告了他亲身经历的这次奇遇。当地水道测量局等有关单位的人员听说后,断定在这片海域从来也没有发现过岛屿。显然,大家认为这是“联盟号”的集体幻觉。
船长苏纳斯不想与他们争辩。他决定在返回时再去寻找这两个小岛,记下它们的准确位置。可是,开船两天后,理应见到那两个小岛了,但他却什么也没看到。他们在无边的大海中整整转了6个小时,还是一无所获。两个小岛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只有怀着迷惑的心情遗憾地驶离了这片海区。
也许俄国人发现和寻找桑尼科夫地的故事,会有助于幽灵岛疑团的解答。
1810年,俄国渔民桑尼科夫在新西伯利亚群岛以北的北冰洋上,发现了两块陆地。当时的俄国政府为了证实这一发现,就派遣极地探险家格登什德罗姆前去调查,并指定桑尼科夫做他的向导。
1811年3月,他们乘雪橇来到新西伯利亚群岛的法捷耶夫岛,在岛上向北眺望,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大约10千米远的地方有两块山峦起伏的陆地。但由于受途中的冰隙所阻,他们未能登上这两个海岛。于是,他们在地图上标出了这两个海岛的位置后返回了。
1820年,俄国政府又派出了两支很有经验的探险队去寻找这两个岛屿。一支以阿思查为队长的探险队曾两次试图冲过冰层,前往桑尼科夫地,但北冰洋翻滚的浮冰阻挡了他们的去路。
另一支以弗兰格尔为队长的探险队,为了寻找桑尼科夫地,访问了居住在极地的抹库旗人。据他们说,在北面的大海中确实有一块很大的陆地,上面居住着他们所不认识的民族。可是,这支探险队历尽艰辛,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搜索,除了一些海市蜃楼的奇幻景观外,什么也没有找到。
海洋的魅力总是吸引着一些有志气的人们。
1900年6月21日,以俄国著名地质学家托尔为队长的北极探险队,乘“曙光号”船出发探险。托尔发誓,一定要找到这块前辈们寻找了多年的“未知的陆地”。可是,第二年春天,托尔和天文学家捷尔克等人不幸在考察中失踪,捐躯北极。他们是在哪牺牲的,至今仍无所闻。
十月革命后,前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考察北极。1937年,前苏联“萨特阔号”破冰船前去寻找桑尼科夫地,结果一无所获。第二年,前苏联又3次派飞机前去北冰洋寻找桑尼科夫地,也没有找到。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奥勃鲁契夫为了解开桑尼科夫地之谜,请求前苏联北方海运总局派飞机再次寻找。1942年7月14日,前去考察的飞机沿着新西伯利亚岛和贝特岛进行勘测,最远到达北纬80度处,航程达2300千米。飞行中尽管能见度较好,但是,仍然没有发现任何陆地。1944年8月25日,飞行员查特科夫又驾机考察了科捷利内地西北地区,除了看到漂流的浮冰外,连丝毫浅滩的迹象也没有发现。难道桑尼科夫地根本就不存在吗?
前苏联著名极地水文学家斯洁潘杰夫认为:桑尼科夫地是由冰和结构疏松的岩石组成的,由于温度高于冰点的海水昼夜不停地冲刷,使冰块或在水中融化,或被海浪打碎。桑尼科夫地之所以比其他岛屿被毁坏得快,是因为该岛正处在一个大洋暖流所流经的区域内。桑尼科夫地的消失只是发生在不久前的事情。
真的是这样吗?那么,对于其他的形形色色的“幽灵岛”,又将作什么样的解释呢?
不见芳踪的香格里拉之谜
传说中,有一个地方名叫香格里拉。那儿风景秀丽,人们生活富足,终日不知烦恼为何物,仿佛桃源仙境一般。但是,没有人知道香格里拉在哪里。人们找遍了世间各个角落,仍然不见其芳踪。然而可望而不可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否就是香格里拉的所在?
美国作家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个名叫“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据说它在喜马拉雅山中。那里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居民品格高尚,且人人健康快乐长生不老。他们与世隔绝,以喇嘛教为中心,守护着自己的文明。
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虽然是虚构的,但在现实中确有其原型,即西藏古典传记中的世外桃源“香巴拉”。西藏经典中记载的香巴拉,是个雪山环绕、天地之间纯净如水、黄金佛塔林立、处处宁静祥和的神圣王国。对于虔诚的喇嘛僧侣来说,这不仅是个神话般的传说,而且是他们终生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处圣地。
但以前,这传说只是在藏民和喇嘛僧侣中流传。自从希尔顿的书问世以后,“香格里拉”引起了世人的深度关注。于是,寻找香格里拉(或香巴拉)就成了世界的一大热点。
据流行于我国西藏地区的传说,前往香格里拉圣地的入口,就在布达拉宫的神殿之下。这种传说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布达拉宫本身就是喇嘛教的圣地,其选址和设计必然有其独特之处。而且布达拉宫结构复杂,地道、暗门众多,就如同迷宫一般。但直到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通往香格里拉的真正入口,也没有找到有关入口确实可信的记载。
另一种说法是香格里拉不在西藏,而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克什米尔地区。克什米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西南方,四周是银装素裹的冰峰雪山,中间却是气候宜人、青葱碧绿、处处生机勃勃的梦幻般的雪中绿洲。这里同样空气清新,民风淳朴而又与世隔绝。同时又流传着众多远古的传说。因此也有人相信,香格里拉就在克什米尔的某个地方。遗憾的是由于印、巴争霸,这里战乱频繁,连年的战火阻碍了人们前去作进一步的探险和考察。
近年来又有人声称,真正的香格里拉不在西藏,而在我国云南省的中甸。中甸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的群山之中,著名的梅里雪山脚下,属于迪庆藏族自治州。迄今为止,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仍是一座无人登上的处女峰。南北100千米的梅里雪山构成了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峡谷,从这里再往东30千米,越过白茫茫的雪山就是气象万千的金沙江峡谷。梅里雪山最高点卡瓦格博和最低点澜沧江边海拔落差达4800米,形成了一幅近乎于垂直的剖面。此处处于终年积雪的雪山、江水奔腾的峡谷和大片的原始森林之中,天空碧蓝、泉水清澈,居民都是藏族同胞。当地人始终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香格里拉。一些到过中甸的国外探险家和学者也认为,比起布达拉宫和克什米尔,这里更具有“世外桃源”的意味。但与希尔顿描写相比,这里有一点出入,那就是它不在喜马拉雅山中。当然,也有人认为,希尔顿写的毕竟是小说,不足为信。
神秘而又无限美好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儿呢?以上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结论。也许,香格里拉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象征,它可以指任何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同时又永存于世人的心中。
比利牛斯山圣泉之谜
法国比利牛斯山脉中有个叫劳狄斯的小集镇,镇上有个岩洞,洞内有一眼清泉常年不停地流淌。泉水拥有神奇的治病功能以至于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慕名而来,这就是闻名全球的神秘“圣泉”。
传说1858年,一位名叫玛莉·伯纳·索毕拉斯的女孩正在岩洞内玩耍,这时,圣母马利亚在她面前显圣,告诉她洞后有一眼清泉,指引她前往那儿洗手洗脸,并且告诉她那泉水能治百病,说罢倏然不见。
100多年过去了,神奇的泉水依然在流淌,前来圣泉求医的人也络绎不绝。圣泉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穆斯林圣地麦加、天主教中心地罗马和伊斯兰教、犹太教及基督教的发祥地耶路撒冷。据统计,每年约有430万人去劳狄斯,其中不少是身患疾病的人,甚至是病入膏肓已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病人。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儿,仅在圣泉水池内浸泡一下,病情便能减轻,有的竟不药而愈。
有个意大利青年,名叫维托利奥·密查利。他身患一种罕见的癌症,癌细胞已经破坏了左髋骨部位的骨头和肌肉。经X光透视发现,他的左腿仅由一些软组织束同骨盆相连,看不到一点儿骨头。辗转几家医院后,他的左侧从腰部至脚趾均被打上石膏,但依然被宣告无药可医,而且被预言至多能再活一年。
1963年5月26日,他在其母亲的陪伴下,经过16小时的艰难旅行,到达劳狄斯,第二天便去沐浴。密查利在几名护理员的照顾下,脱去衣服,光着身子浸入冰冷的泉水中,但打着石膏的部位却未浸着,只是用泉水进行冲淋。奇迹出现了,打这以后,密查利开始有了饥饿感,而且胃口之好是数月来所未曾有过的。
从圣泉归家后仅数星期,他突然产生从病榻上起身下地行走的强烈欲望,而且他果真拖着那条打着石膏的左腿从屋子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此后几个星期内,他继续在屋子里来回走动,体重也增加了。到了年底,疼痛感竟全部消失。
1964年2月18日,医生们为他除去左腿上的石膏,并再次进行X光透视。片子上明显显示出,那原本完全损坏的骨盆组织和骨头竟然出人意外地再生了。4月,他已行动自如,参加半日制工作,之后还在一家羊毛加工厂就业。
这一病例,现代医学无法解释。
同样是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有座名叫阿尔勒的小镇。就在这个小镇的一个教堂里,有一口1500多年前精雕制作的石棺。石棺长约1.93米,用白色的大理石雕成。令人不解的是,这口石棺中长年盛满清泉,却没人能解释石棺中的清泉是从哪里来的。
镇上的居民回忆说,这件怪事是从公元960年以后发生的。当时,有一位修道士从罗马带来了两位皈依基督教的波斯亲王圣阿乐和圣塞南的圣物,并把圣物放入石棺中。此后,石棺内的“圣水”源源不断。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吉祥和幸福。人们视这水为神奇的水,因为它有医治疾病的神奇的疗效。人们珍藏它,不到万不得已不拿出来使用。
最初,水利专家认为这是渗水或凝聚现象,于是想方设法垫高石棺,并且把它严严实实地包起来,以防外界雨水渗入石棺中。为了防止有人往棺内灌水,他们在石棺旁设岗,日夜值班。所有的办法都未能使棺内水源断绝。专家们用科学的方法对石棺内的水进行鉴定,发现棺内的水即使不流动,水质也是纯净不变的,似乎石棺内的水能够自动更换一样。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也试图揭开这个谜,结果都未能如愿。一些相信“超自然力”的专家作了这样的解释:圣物在被带到此地之前,曾在罗马的一个教堂里置放过,而那个教堂旁一定有一口水井。这是目前当地居民唯一相信的解释。
然而这两处“圣水”都在法国比利牛斯山脉,难道是巧合吗?
东非大裂谷之谜
东非大裂谷就像地球张开的大口,诉说着自己的神秘:壮丽的景色,不为人知的物种,幽深的湖泊,惊人的考古发现……
由中东到非洲南部的一道裂缝把地壳撕开,在这道大裂谷里,人们发掘出现代人已知的最早祖先的头骨化石。
在地球上最长而且不间断的一道裂口内,可以找到地球的最低点。这道裂口两边分布着一些世界上最高的火山。此外,地球上最大的湖泊也在这里,是连通欧洲与东方的水道。这道裂口就是东非大裂谷,其宽达100千米,从周围高原到谷底,落差达1千米至2千米。
东非大裂谷北至叙利亚,南至莫桑比克,其间穿越20个国家,绵延6750千米,这差不多是赤道周长的1/5。这是个实例,看出地球的两片地壳板块(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洲在其中一块上,非洲大陆的余下部分在另一块上)在地下分开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沿东非大裂谷轴线的持续地壳运动令湖泊河流变得广阔,使裂谷加深。
东非大裂谷起自叙利亚,形成约旦河谷与死海。死海海面比海平面低400米,是各大洲中的最低点。它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盆地,水流入后不会流走,而且这个地区气温很高,水分蒸发极快,所有湖泊的含盐量都很高。死海的含盐量约为30%,是海水的10倍,在死海中的游泳者能轻易浮在水面。
距东非大裂谷起始点约800千米处,有海水侵入。这道口子沿亚喀巴和红海一直延伸到埃塞俄比亚的达纳基勒洼地才转入非洲大陆。含盐量与死海相似的海水曾淹没这片5000平方千米的平原。有些部分的海平面在155米以下,但所有的水蒸发后,留下了一层岩盐,有些地方厚达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