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27400000027

第27章 佛教对杀生问题的看法(2)

我的意思是,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虽然主张对任何微弱细小的生命都要尊重,但是如刚刚所说,其实我们每天在无意之间伤害很多生命而不自知,例如呼吸时空气里没有微生物吗?茶食之间没有微小的生物吗?甚至打针、吃药、开刀、火葬、土葬,难道没有伤害寄附吾人身上的生命吗?只是当下我们并没有“杀心”,因此吾人的修养,纵有杀生的行为,也不要有杀生的“心业”。既有伤害物命的行为,便要对不慎杀害之生命生起惭愧之心,为之深深忏悔,这就是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

佛教主张持戒,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也就是尊重。例如五戒的不杀生,就是不侵犯别人的生命;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产;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贞节;不妄语就是不侵犯别人的信誉;不饮酒就是不侵犯自他的智慧。

佛教是一个倡导平等的宗教,例如“人人皆可成佛”“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成佛”,都是对于人格的尊重。这种特质经过持守戒律来实践、升华,最终达到不仅尊重“人权”,也能尊重“生权”。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为工作的关系,无法持守五戒,因此不敢学佛受戒。例如,曾有一位开布店的老板娘说,经常有顾客上门买布,在看过布料后总会问道:“你卖的布会褪色吗?”这时候如果照实说会褪色,生意必然做不成,因此有时候不得不打方便妄语。也有农夫说:“我们种田栽水果,为了收成好,不得不喷洒农药,驱杀害虫,如此怎敢受戒呢?”

其实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法苑珠林》卷八十八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一分行,若受二戒、三戒是名少分行,若受四戒是名多分行,若受五戒是名满分行。”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也就是说,即使从事不正业的人,一旦发心学佛,还是可以就自己的方便,先从少分戒受起,然后慢慢待机转业。只要有心,世间的职业千百种,这行不做可以做那行,不一定要以杀生为业,也不一定以伤害人体的业务作为自己的职业,换个工作,还是可以生存。例如:

甚至,工作除了提供生活所需之外,也是奉献、服务、广结善缘的最好修行,因此不但要从事正当的职业,而且应该具备正确的观念,亦即所谓的职业道德。

(一)要有因果的观念:不借公务之便而贪污诈欺,假公济私,收受贿赂,强取豪夺,威胁利诱等;凡有所得,悉数归公,一丝不苟。

(二)要有忍耐的力量:受责不抱怨,遇难不推诿,要任劳任怨,一切想当然尔。有了忍耐的力量,才能担当,才能负责。

(三)要有敬业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要乐在其中,遇事不推托,不以磨人为乐,要给人方便,给人服务,此即是敬业。

(四)要有感恩的美德:凡事感恩,感谢老板提供工作机会,感谢同事、部属协助我们工作等。有了感恩的心,不论多忙、多累,都会欢喜地去做。

因此,发心学佛后,除受持净戒外,更需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广修善业,并以“八正道”为生活的准绳。所谓“八正道”,即正当的见解、正当的思维、正当的语言、正当的职业、正当的生活、正当的禅定、正当的忆念、正当的努力。能将佛法糅合在生活中,才堪称为一个正信的佛弟子。

我们知道大师对政治主张“问政不干治”,那么请问大师,佛教徒可以参政,甚至参战吗?乃至战争时可以杀敌吗?

星云大师:过去一般人谈到宗教与政治,总认为彼此应该各自独立,互不相干,所谓“宗教的归宗教,政治的归政治”。实际上,“政教分离”虽是举世都能认同的思想,然而政治与宗教彼此又能相辅相成,互补互需,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佛教能影响帝王的施政理念,辅助帝王修身、治国、平天下;相对的,佛教的弘扬,也要靠帝王的护持,才能普遍推广。

所以历朝以来,僧团的沙门和政治的君王常有密切的合作来往,其中或有辅弼朝政被尊为国师者,如唐太宗向明瞻法师请教古来明君安邦定国之道,明瞻法师为太宗陈述以慈救为宗的方法,太宗大悦,尊为帝相;或有出家转而出仕朝中贵为宰相者,如南宋的慧琳法师,宋文帝礼请他为宰相来治理万机,南宋因此政治清明,国运强盛于一时,时人都称他为“黑衣宰相”“紫衣宰相”;或有一度出家为僧再为人君者,如明太祖朱元璋,17岁时曾在皇觉寺出家为沙弥;更有舍弃九五之尊剃度出家者,如清朝的顺治皇帝,从小就对佛教有一分孺慕之情,当了帝王之后,对佛教的向往之思更是有增无减,最后毅然决然抛下皇位,追求他心仪已久的出家生活。而对于国家政治有深远影响的出家人更是不计其数。

尤其佛教在烽火漫连的乱世,更经常扮演攘敌安邦的角色。例如:佛陀对摩揭陀国雨势大臣昭示健全国家的“七不退法”,巧妙地化解了一场血腥战争。唐朝的安禄山举兵造反,朝廷军需短绌,佛教徒于是发起贩卖度牒以增加军费,为平定“安史之乱”尽了最大的力量。南宋高宗偏安江南,礼请法道禅师入朝共谋国事。在禅师的极力奔走之下,为国家劝募了丰足的军粮,并且参战军旅,贡献计策,稳定了军机。曾经一度为禅僧的耶律楚材,元帝入主中原时仰慕他的贤能,特别征召他出仕为相。耶律楚材为了保全汉人的生命财产,免受无辜的杀戮,于是挺身而出,立朝仪,定制度,先后辅佐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太宗(窝阔台),推行汉化,延续了汉民族的命脉。元代至温禅师,由于赞助王化有功,感动世祖而敕封为佛国普安大禅师。可以说,自古以来,佛教辅佐、教化政治的史例,多不胜举。

由于佛教的教义与僧侣的行仪可以影响帝王的政治理念,建立祥和社会,帝王的权势则能帮助佛教普遍弘传,净化世道人心,因此晋代道安大师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陀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也将护法之责交付国王,以收“上行下效,风行草偃”之功。此可证之于佛世时,因为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的护持,佛教才能传遍五印度。佛陀灭度后,阿育王修建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并派遣布教师到锡兰等地弘法,使得佛教得以向外弘传,广宣流布。

中国因有东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西赴天竺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高僧来华弘法,佛教因此得以传入中国。至于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大多是由于历朝帝王保护,设置译经院,因而得以完成,如鸠摩罗什大师受后秦姚兴的护持,在西明阁从事译经,而有《法华经》《中论》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经论流传后世;玄奘大师在唐太宗的支持下,译出《大般若经》《成唯识论》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经论,使法宝圣教的光辉普照于中国。

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可以说有如唇齿相依,关系密切,因此若问佛教徒可以从事政治吗?答案是肯定的。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其中即有国王、宰官、大将军身,以其政治背景,为众生创造富足安乐、无有怖畏的人间净土。佛陀为国王们讲说转轮圣王的理想政治,乃至历代国师以佛法的智慧辅佐帝王治理国家,都在证明佛教徒可以参政,但不必直接干治的中道思想。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保有“问政不干治”的态度,但是如果有佛教徒参与政治,其实也没有不对。现代社会应该要有雅量接受,不能剥夺佛教徒乃至僧侣关心国家社会的权利,因为出家是信仰,参政是人权。

至于佛教徒能否参战?其实佛教本来就有在家与出家二众,即使是出家的比丘也有服兵役的义务。既然服兵役,国家是大我的生命,是众人所依,为国捐躯,为国牺牲,为国杀敌,为国而战,不管在法律或舆论共识上,都会有公论的。就是在佛教,也有所谓的“三聚净戒”,包括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中,饶益有情戒是属大乘菩萨戒,所以佛陀在因地时为救五百个商人曾杀一个盗匪,这种为慈悲救人而杀,为饶益有情众生而杀,不是为嗔而杀,好杀而杀,非一念之仁、片面之仁所能比拟的。同样的,佛教徒参战杀敌,他不是为嗔恨而杀人,而是为尽忠报国,为了救生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此救国救民之举,绝非妇人之仁可喻。

曾有人要入籍美国,但表示不愿上战场捍卫美国,移民官便不发给他美国公民证。所谓“舍生取义”,是圣贤的行为,这时的参战也未尝不可。不保护自己的国家,对国家社会没有帮助,不顾及世间之所需,是会被国家社会遗弃的。

再说,国家战争也不全然是残杀无辜,有的王师之军是为了惩罚坏人、暴徒,有的救人于水深火热,有的保家卫国,在战争中也能表达仁爱、慈悲,在战争中更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济伤亡。

当然,战争是不得已的手段,非到必要时最好能用其他的方法。例如和平、道德、感动的力量都远胜刀枪。在中国的三国时代,诸葛亮“七擒孟获”,他知道杀一个孟获容易,但还会有无数个孟获起来反抗,所以用感动的力量才可以让人心服。

其实,佛教徒在修行的过程中要降魔,降魔就如战争。每个人内心里也有八万四千个烦恼魔军,也要降魔,也要战争。至于现实生活中能否参战?这就要看自己的人生观。如果是小乘修道者,小乘人要求消极的慈悲,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杀生,这当然是好事;但大乘佛教主张在必要时,也能以力量折服敌人。所以参政、乃至参战与否,就看自己是发小乘的自了心,还是行大乘的菩萨道而定了。

总之,人本来就是政治动物,关怀社会则不能不关心政治,政治是管理众人的事,人是群居动物,无法离群索居,势必与大众有密切关系。既然无法离开群众,自然不能远离政治而生活。所以,佛教对于社会的关怀、人权的维护、民众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当然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所谓“问政不干治”,个人可以不热衷名位权势,但不能放弃关怀社会、服务众生的责任。也就是说,今日佛教徒为了弘法利生,对政治不但不应抱持消极回避的态度,相反的,应该积极关心,直下承担。这正是人间佛教菩萨道的实践。

过去有人主张“乱世用重典”,尤其对重刑犯处以死刑,以收警戒之效。但现在是个讲求人权的时代,有些国家和地区立法废除死刑,有则持保留态度。请问大师对死刑存废的看法,以及执行死刑是杀生吗?人有权利剥夺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吗?

星云大师:在《论语·为政篇》里,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以政令教导,以刑罚管束,百姓虽会为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唯有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才会知道羞耻而走上善的正途。

现在的社会由于功利主义挂帅,导致价值观念严重偏差,造成种种失序的现象。有人主张“乱世用重典”,希望通过严刑重罚来遏止犯罪。但是法律的制裁虽能起恫吓作用,往往只能收一时治标之效,却不能杜绝犯罪于永远。因此佛教认为,正本清源之道应是宣扬因缘果报的观念,人人持守佛教的戒律,体现慈心不犯、以法摄众、以律自制、因果不爽、忏悔清净等教义,才能确实改善社会风气。是以佛光山与佛光会多年来不断发起、举办各种净化人心的活动,诸如“七诫运动”“慈悲爱心列车”,乃至“三好运动”。“三好运动”即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无非是希望用“三好”来去“三毒”,让我们的社会能化暴戾为祥和,化嫉妒为赞美,化贪欲为喜舍,化浊恶为清净。

不过,佛法虽能防患罪行于未然,对于一些未受佛法化导而已然违法犯纪的人,还是需要法律给予适度的制裁,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例如小自拘禁、易科罚金,大至对叛国、贩毒、杀人等重刑犯处以死刑等。但是现在有一些国家以维护人权的立场,主张废除死刑。也有的主张“除恶之本,莫过于死”,因此对死刑的废除采取保留态度。

死刑的存废争议由来已久。死刑对遏止犯罪到底能发挥多大的成效?记得蒋经国执政的时代,台湾凡是犯下抢劫案的人,不问理由,一律枪毙,倒也发挥一时的吓阻作用。但现在抢劫案很多,不因枪毙就没有,反而更多。究其原因,除了时代、环境、人性等种种因缘不同以外,古代的死刑执行手段千奇百怪,诸如斩、枭首、戮、戮尸、弃市、肢解、剖心、炮烙、凌迟、射杀、醢(捣成肉泥)、活埋、车裂、磔(分裂人体)、具五刑(五种极刑并用)等等,任何一种方法都足以令人痛彻心扉,闻之丧胆。现在的死刑则愈来愈人道,坐电椅、打麻醉针,甚至一枪毙命,其所带来的痛苦是短暂的,似乎已不足以产生吓阻之效,因此有很多暴徒不断向法律挑战,如此也就更加不得不有制裁的手段。

至于执行死刑是否杀生?记得二十多年前,台南市有个杀人犯,连续杀了七个人,后被判处死刑。当要被枪毙的时候,因台湾多年没有实行死刑,所以监狱里无人敢受命,只好从台北“国防部”请了四位宪兵执行。这些执行枪毙的宪兵有罪过吗?没有罪过,因为他们是在执法,而不是杀生。执着不杀生,反成了法执。所以执行死刑的人构不上杀生罪,因为他不是主动杀人,而是执行法律。对他而言,只是一种任务,并没有杀心。只是社会上一般人对刽子手必然也会有不好的看法。

凡事都离不开因果,对于有些国家主张废止死刑,如果死刑废止了,完全没有因果也不行。试想,一个人杀了多少条人命,自己却不受因果,总是说不通,所以有时候要“乱世用重典”。但是判处死刑太多也不合人道,完全废止也不是办法。唯有号召全民的力量和觉性,从“净化心灵,重整道德,找回良知”做起,才能改善社会风气。此中提倡受持“五戒”最能发挥成效,因为如果一个人受持五戒,自己的人格道德就能健全;一家都能受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能健全;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都能奉持五戒,那么国家的安和乐利,世界的和平,人间净土的完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世间的法律,因过失杀人或自卫杀人,一般都会从轻量刑。请问大师,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自卫杀人有罪过吗?

星云大师:自卫杀人,有没有罪过?这要看自卫的程度,有时候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自卫,不必一定要杀人。比如为防小偷,吓唬他不敢来,或防备严密,最为上策;小偷上门了,把他吓走,也不失为中策;遭了小偷,造成财物损失,或与之打斗,此乃下策。

现在美国枪支泛滥,就是因为让美国人拥有枪支自卫。中国人过去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棍棒,也是为了保护一家安全。现在有的人雇请保镖、侍卫,也都是为了自卫。多年前在台湾的北投曾发生一桩案件,一名台湾人刘自然被美国士兵用枪打死,结果美国判决该士兵无罪,理由是自卫杀人。此事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由此可见美国对自卫的重视。

另外,在美国也发生过两个小孩到邻居家的院子玩,结果被屋主打死,杀人者同样被判无罪的事件。美国人对个人的隐私权极为保护,所以每个国家对自卫杀人的定义、看法、判刑程度,都没有一定的标准。有的人认为自卫杀人,理由正当;也有的人觉得因自卫而杀人,太过分了。

同类推荐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吴忠地区宗教文化的形成、解放后吴忠宗教的状况、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吴忠宗教与管理、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效果、宗教文化生态下的政府责任。
  •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以及谈禅说佛杂记等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虽然不能说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胡适对于禅宗和佛教的思考和主张,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尤其是胡适谈禅宗历史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理清晰,趣味横生,凸显大师小书的品位,可读性极强。
  •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生命的本质,开篇就在探究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本性禅师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幸福,而是在追求现世的尊严,和来世的拯救。在探究生死的过程中,回答了何为解脱这一问题。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热门推荐
  • 我的小世界之家有萌宝

    我的小世界之家有萌宝

    见过我这么萌的豚鼠吗?见过这么能吃的我吗?我家那老头儿说了,我虽然个子小,但是他想养我一辈子,即使把他吃穷了啃泡面,也想把我养着不放开。虽然我知道我陪不了他的一辈子。可我就是喜欢趴在蠢爹的肚子上,边啃水果边嚷嚷着:“喂!我的花生和饼干呢?怎么还不呈上来?”
  • 是,鹿晗大人

    是,鹿晗大人

    当一个超级女学霸遇上她心目中的超级男神——鹿晗,会发生怎样甜蜜的事情呢?敬请期待————
  • 佛眼观处世

    佛眼观处世

    佛法是一种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摆脱痛苦的智慧。它不是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运筹帷幄;也不是情场上的你侬我侬、缠绵悱恻;更不是官场上的升降沉浮,勾心斗角,它就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教我们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卧、柴米油盐中,获得一种任运自由的心境。佛说“境由心生”,幸福与不幸,快乐与不快,欢喜与忧愁都是一种主观心态。一颗乐观的心,一颗坚毅的心,一颗健康的心是不会被生活中的任何风雨所折服的,自己的心才是人生的快乐之源。可是,现代人“合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像乞丐一样挨家挨户讨饭,却不知道自己家里就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意思是说现代人在精神生活上四处追寻快乐,却不知道应该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
  • 乱世之穿越

    乱世之穿越

    对于正在上初三的我,自然是暑假才能更新了。下面开始介绍在一次实验中叶许穿越到了古代,她是会选择征服江湖还是准备投靠王爷?她是选择回到家乡,还是选择继续在古代探究?时空长老再一次放水的情况下叫叶许回到了现代,只不过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改变的都变了,不该变的也都发生了变化。来来回回的穿越到底是会越变越好呢?还是引领叶许走向极端。或许两者都不是。如果支持的话就投上一票吧,七七双手先接过了。——————————————————————————————————群324968655
  • 雨婴

    雨婴

    因雨而起,因雨而寂,市井少年踏入修真世界的故事~
  • 陌天苦苦

    陌天苦苦

    生若棋局变换,死是星辰熄暗。人生又有几何?不过转眼云烟。他以大地做棋局,与那苍天对座盘!往生不过再重来,…………
  • 邪魔神尊

    邪魔神尊

    世间千千万万,不过一把灰骨,轻抚琴弦,道尽这天下霸勇
  • 重生玩转异界

    重生玩转异界

    这是一个狐狸少女的药修之路。曾近的她,是欧阳家的二小姐欧阳维月,在欧阳家这个天才遍地的家族,她是不能修炼的废柴。什么?看中她的头脑想要她做新的家族大长老,她才不稀罕,她只要为她所在乎的人谋个十丈方圆,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重生的她,到了异世,身体还是原来的身体,只不过是小了18岁,还能修炼了而已。今生的她是个药修,谁说药修一定是个没有攻击力的废柴职业了,谁说药修只能炼药来着,那是你们的功法不行。且看狐狸少女如何玩转异世。本文YY无下限,文风轻松,美男多多,但绝不后宫。本人文案无能,起名无能,但是不会弃坑,每天一更打底
  • 本想起名幸存者的

    本想起名幸存者的

    如果没有那次实验,如果没有打开次元通道,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少年,过着普通的生活。血雨的突如其来,丧尸的突然袭击,打破了本来平静的生活,各种魔物层出不穷,吞噬着自己的家园,在这末世之中,究竟几人能够成为幸存者?本想起名幸存者的,可是这个名字被占用了;本想起名幸存者的,可是我又真的是幸存者吗?这个名字,也许是最大的讽刺吧?
  • 想法做法活法全集

    想法做法活法全集

    本书分别从想法、做法、活法三个角度出发,为读者列出人生三法的具体运用与把握技巧,启迪读者从书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动力,以激励自身奋斗不息,并最终获取幸福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