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刺猬法则呢?刺猬法则说的是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了一起,但是无论如何它们都睡不舒服,由于它们各自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挨在一块就会刺痛对方,反倒睡不安宁。因此,两只刺猬就离开了一段距离,可是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因此就又抱在了一起。折腾了好几次,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这也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交际中,如果我们能像刺猬一样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不仅是爱的艺术,推而广之,它也是生存的艺术。它可以把爱的欢乐放在和理性等距离的位置上,让爱升华成崇高的品格,升华成一种完美的人性。在这里给同学们一些建议:
首先,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把握分寸,坚持适度的原则,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以为与人交往越亲密越好,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如果不注意保持彼此间的距离,把握好恰当的分寸,就随时可能会在交往中受到伤害。
其次,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要尊重隐私。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第三,要有容纳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最后,适当地说“不”。相处久了,朋友间难免会相互要求,但是真正的朋友是不会让你为难的。若自己不愿去做但勉强答应的话,反而做不好事情,委婉、诚恳的拒绝方式是不伤害朋友的最佳选择。明确地说出自己的理由,尽量减少对方的心理负担,勇敢地对他说“不”,因为友谊不是盲目迁就!
小视窗
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以下四种距离:
1.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2.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其近范围在1.5~2.5英尺(约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
3.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范围,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约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4.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所有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中的其他人“视而不见”,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的联系。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而距离与关系不相对应时,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我怎么这么小心眼?
心情日记
薇薇上初二了,在同学们的眼里,她是一个斤斤计较、不够大方的女孩子。有时候同桌不注意,把胳膊搁到她的桌子上影响了她写字,她就会觉得被多占了地方,便与同桌争辩起来。如果有同学向她借东西,她怕同学弄坏了一般都不愿意借。有一次,学校开展捐款活动,同学们都积极捐款,在老师的一再动员之下,她捐了五角钱。老师和她谈话时,了解到薇薇也并不是一点同情心也没有,只是她说钱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可是,慢慢地,同学们越来越疏远她,认为薇薇太斤斤计较了。
不仅同学们开始疏远她,就连最好的朋友华华也开始远离她。有一天,华华不小心踩了她一脚,把薇薇刚买的新鞋子踩了一个大黑印子。可是华华并没有像薇薇期待的那样给她道歉,还笑了笑说是不小心的,于是薇薇非常不高兴,说了句“你应该给我刷鞋”。华华听了也很生气,于是两人吵了一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相互不说话,就这样她们的关系慢慢疏远了。
不知不觉间,薇薇失去了好朋友,也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小气鬼”,薇薇有时候心里也想不明白,其实她也不想这样子。她该怎么办才好呢?
心理密语
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被别人占了便宜,或者别人对自己太疏远了等感受。比如,自己和朋友约好要做一件事,但是朋友放自己“鸽子”,而没有跟自己打招呼,甚至之后也可能忘得一干二净。作为朋友似乎不该生气,或者应该理解,但是人非圣贤,谁会一点都不生气呢?谁会一点都不计较呢?只是不同的人忍耐限度不同,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所以结果也就不同了。
那么,薇薇以及那些喜欢斤斤计较的人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去计较呢?为什么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呢?难道他们天生就不让人喜欢,天生就斤斤计较吗?其实并非如此,正如之前所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几分斤斤计较的心理,只是程度不同,应对方式不同罢了。那么,为什么我们都会有几分斤斤计较的心理呢?又是什么导致了不同的计较心理和应对方式呢?
首先,这种心理和个人的气质、性格类型有关。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气质类型,有的同学属于像张飞那样的胆汁质气质类型,遇事容易冲动,往往没有考虑清楚原因和后果就开始行动,从而使自己表现得斤斤计较;有的同学属于像林黛玉那样的抑郁质气质类型,比较敏感,遇事总爱往坏处想,比如薇薇,当同桌不小心多占了一些位置时就认为是对方故意的,从而斤斤计较;有的同学性格上比较自我中心,做事情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同样的意思由他们表达出来,可能就显得不委婉,也显得很小气。
其次,这种心理的产生与个人的家庭教育、成长经历有关。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性格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你的父母教你要爱惜自己的东西,不能让同学给你弄坏了。出于对父母的顺从,你就会奋力保护自己的一切东西,而结果往往会让你保护得过分,比如,不会借东西给别人,害怕别人给自己弄坏了等等。这样的一些小行为会让你养成一些长久的习惯,从而也就造成与同学的隔阂,让别人认为你不大度。所以,如果父母的教育让薇薇形成了过于谨慎过于克制的性格,那么薇薇一定会比别人更敏感,别人可以接受的事,她可能会觉得不可理解,甚至认为“别人故意多占地方”,其实就是认为别人在故意欺负自己。她这样事事都按规矩办,过于认真的态度和行为,容易使其变得斤斤计较。
最后,这种心理的产生还与个体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有的同学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总习惯往坏的方向想,这是一种思维惯性,让自己看不到事情积极的一面,从而陷入坏情绪里。比如,当薇薇遇到华华踩脏了自己的鞋子而没有认真地道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是不是华华不在乎自己,不尊重自己?同桌不小心越过了中间线,就会认为同桌是不是故意要抢占自己的地方?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总是认为别人的出发点是恶意的,因而自己表现出的行为往往也是不友好的。所以,消极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心理和行为。
心灵钥匙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小心眼”、斤斤计较的心理,但是过于计较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人际交往都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要针对自己的情况去调整自己的认识、思维方式,完善自己的个性,让自己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第一,多角度看问题,消除自我中心。
人的心胸不够广阔最大的原因就是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看做是主体,是中心,将一切都围绕着这个自我转,例如:你会认为自己的意见一定是对的,你会把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强加给别人。这种自我意识是导致心胸狭窄的根源。消除这种自我意识,心胸才会变得广阔。你要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每一件事情。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标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就算最愚蠢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标准。如果你每一次思考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那么你永远都会觉得你朋友的观点与思想不合理,如果你能够看到别人的角度,也许你就不会太过执着于自己的思想了。例如:薇薇在遇到和同学的矛盾时如果经常从对方角度想想,如果自己是对方会怎么想,那么她的视野会变得更宽广,心胸也会更加广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角度,那么很容易就形成了偏见。
第二,懂得宽容,减少自私自利的心,就能够心胸广阔。
一个人如果只想到自己,忘掉其他人的话,这个人的心就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区域。在那个小小的区域里,一点点小问题都显得像天一样大。心胸狭窄的人通常都会为了小事烦恼、不开心、痛苦,这些都是因为他的视野太过狭窄了。如果我们能够关心别人,体谅别人,明白到很多人都跟我们一样,都是希望得到快乐和幸福,我们的心灵就会开阔起来了,人也会变得更加宽容大度。在这个时刻,你自己的问题,就算再大的问题,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果你只关心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你就只会变成一个不快乐不幸福的人,你会变得更加焦虑和恐惧。只有一个慈悲的人,利他主义的人,心胸才会广阔。
第三,学会一些开阔胸襟的具体方法。
心胸广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在意识上、思想上觉察出了自己的偏差还不够,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自己,才可能形成积极乐观、豁达开阔的个性,才会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和交往。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锻炼自己:(1)多读书。培根《论读书》有这样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格物之学使人深沉,道德哲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书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增长知识,还可以使人开阔眼界,提高修养,更好做人。(2)多外出活动。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旅行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感受自然的伟大和各地不同的人文风俗。人们常说:少见多怪,多见不怪。一些事情,当你见多了之后也就不觉得奇怪了。(3)多交朋友。通过与人聊天交往,你可以了解到别人的想法与观点。每个人为人处世都有他一定的原因,通过了解别人,就更能理解别人,心胸自然就变得开阔起来。尤其是与那些心胸开阔、阳光乐观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易受到这些朋友的影响,从而也变得心理开阔起来。(4)跳出当下。心理学上常教人们“活在当下”,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情绪。但是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时,或许我们更应该跳出当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一个月后、一年后、三年后的自己会怎么看待眼前的这个问题,还会像现在这样认为这是一件很大的事吗?还会像现在这样生气吗?还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你会怎么看?如果是发生在好朋友身上,你会怎么样去劝慰好朋友呢?这样换个位置一想,我们的心理马上会跟刚才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