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密语
相信很多同学都尝过被人误解的滋味。谁都不希望被人误解,而希望别人能够理解我们的想法,支持我们的行动。与人交往中,我们都希望尽量地减少误解别人和被别人误解。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看误解是怎样产生的。
1.误解产生于错误的归因
错误归因的表现形式很多。例如,有时候我们会把别人一些无特定含义的行为当成寓意深长的行为,以至于生出种种误会,这就是所谓目的性归因和反应性归因上的失误。人们之所以发生这种归因失误,往往是由于主观心理上的“投射机制”,就是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感情不知不觉地投射到对方的行为上。其实,你觉得对方对你有情谊,往往可能是你对他先有了好感,而你若觉得对方的行为是故意向你挑衅,含有敌意,有时也可能是由于你自己对他先抱有成见或敌意。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别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也会被你归因出许多含义来。
2.传统的偏见
传统的偏见有时也会把理应肯定的好事情看成坏事。报纸上报道过这样一位青年工人,有一次下夜班,碰到一个女子突然发病,青年陪她去医院检查,后又送她回家。事后,有人说这位青年“半夜三更做这种好事,怕是黄鼠狼给鸡拜年”等等,各种流言给青年的生活造成了困扰。
3.被误解者个人的原因
有些人平时给人留下了比较固定的印象,偶尔做出一些与本身性格不符的事情,也容易造成误解。这就是刻板印象造成的误解,如有些人平时很少也不愿做好事,偶尔做了一件好事,别人感到不可信,这种误会恐怕也不能归咎于别人。
4.别人的成见
别人对你有成见,于是对你做的一切好事都不以为然,甚至嫉妒你、贬低你、打击你。这样,发生误会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误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带来烦恼,带来难堪,甚至会产生始料不及的悲剧,所以陷入误会的圈子后,必须调整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解除,使自己与他人都尽快地轻松、舒畅起来。
1.要保持冷静,消除自我委屈情绪。
被人误解的时候,心情难免会很苦闷、很焦急,但是此刻最需要的是冷静。千万不能耿耿于怀,想着报复,或者心中怀有委屈情绪不愿意开口向对方做解释。只要你多替对方着想,真诚地向对方表达心迹,误会便会消除。比如你同朋友争论一个问题,当时有许多人在场,你本无意压他一头让他当众出丑,但一时不能自制,说了许多过头的话,伤了他的自尊,使他误以为你在出风头,给他难堪,使他下不了台。事后,你真诚地向他道歉,这样才能保持友谊,而不要怪罪对方小心眼,从而断绝来往。否则,你们就会因一次争论而导致关系破裂,由朋友变成冤家。
2.主动沟通,真诚对待。
当误会发生时,很多同学总希望别人能主动一些,自己投桃报李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交往沟通谁都可以主动,没有谁先谁后、谁主谁次的问题。尤其是在被人误会之后,你更应该主动去沟通,向同学说明情况、解释原因,不管你性格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喜不喜欢与人交往,你必须掌握沟通的主动权。误会加深了,也不应该把被别人误解的烦恼闷在心里,更应该主动地与对方沟通以消除误会。当然,在沟通时态度一定要真诚,消除误解,贵在真诚。不能把诉说自己所受的委屈作为沟通的前提条件,否则不仅不能消除误会,反而会破坏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
3.坦然面对,宽宏大度。
俗语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发生误会后,你不妨坦然置之,即进行所谓的“冷处理”,该怎么学习就怎么学习,不要因为同学的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而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使自己的情绪有悖于平常,让同学更加怀疑自己,产生更大的误会。因为有些误会本来就是小事一桩,时间久了,大家自然会忘记。但有些误会,若不及时加以解释、说明,不仅会陷自己于尴尬的境地,还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情、团结,甚至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4.寻求他人帮助。
如果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仍然无法消除误会,那我们不妨找“外援”自己的知心朋友、老师或者家长谈一谈,听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冷静分析并合理采纳他们提出的建议。
5.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明白,我们希望被人理解,但最重要的是,理解是相互的,首先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别人。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要保持对事物的客观的态度,就要从多方面了解事物的真相,才会避免因主观臆断而误解别人。同时,当我们被别人误解的时候,也应该做出努力,去消除误解。记住,良好的沟通是消除误解的金钥匙。
小贴士
被别人误解后,看看下面这九条,你的烦恼会少很多哦!1.抛开被误解的事情,我们更应该关注对方的情绪和态度,这些信息细节会透露出对方的真正想法。
2.我们要时刻感恩。出现误解的情况,无论事情原委对错,另一方面说明肯定会有我们自己的原因在里面。我们要感谢有可以改正提高的机会,以此获得自我成长。
3.你不能指望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真正了解你。
4.也许这个误解,是别人故意说出来让你烦恼,那说明你有让他嫉妒的地方或者你影响到了他的利益。
5.如果自己是正确的,就不必刻意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坚持自己坚持的;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不去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如果是合作,就努力达到共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如果你对误解产生的烦恼很在意,说明对方是一个对你重要的人。
7.每个人都有评判事情的角度和权利,尊重对方的话语权。
8.误解的烦恼是你的核心信念和愿望被别人创伤。能给你疗伤的人除了对方还有朋友、医生。
9.我们永远无法让周围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即便你把心掏出来,给他铺路,还是总会有一些人会觉得硌脚。
被人欺负好害怕
心情日记
明明上初中了,刚开始还比较开心,一切都是新鲜的,和小学不一样。可是慢慢地明明就觉得学校不再那样有趣了,每天去上学也成了他最痛苦的事情。为什么呢?原来班里有几个“恶霸”总是有事无事地找他的麻烦,嘲笑他,推搡他,把他的课本藏起来,把他的书包扔进垃圾桶里,甚至有时候会动手打他。
明明个子比较矮,长得也比较瘦弱,对这些人高马大的“恶霸”总能忍则忍,能避就避,可是这样的忍让退避和委曲求全却被当做懦弱。明明也不愿意把被同学欺负的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觉得很丢人,而且他也担心,如果老师出面制止,会被认为是打小报告,遭到变本加厉的欺负和报复。
这样一来,明明觉得初中的生活简直糟透了,学校成了他每天最不愿意去的地方。他变得郁郁寡欢,精神不振,每天拖拖拉拉不肯上学,常常找理由请假,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心理密语
在本案例中,明明之所以不愿意上学,是因为他在受到同学的欺负之后,一味地忍让顺从,既不敢求助于家长,怕父母责备他软弱、没出息,又不敢向老师寻求保护,怕遭到更加严厉的报复。
在中小学普遍存在欺负问题,约五分之一的初中生和小学生涉及欺负、受欺负事件。男生之间的欺负主要表现为直接的身体欺负,比如推搡、殴打;女生之间的欺负主要是言语攻击、排挤、孤立等。欺负行为可以被归结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的造成接受者被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的或是心理的,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
欺负行为的特点包括:第一,非激惹性,即欺负是一种有意的、无缘由的伤害行为,并没有受欺负者事先激惹;第二,欺负暗含着力量上的不平衡,一般是指力量占有优势的一方对力量相对较弱的一方攻击;第三,欺负是一种长时间的重复行为。也正因为如此,欺负行为对儿童及青少年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长期的,经常受欺负往往会导致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感到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等。
在校园中,容易受欺负的同学一般在班集体中都处于相对较弱小的位置。这里的弱小并不是单纯指身体状况,包括身体状况、成绩情况、人际关系、性格特点等。比如,身体瘦弱、成绩比较差、朋友少、内向懦弱等,拥有这其中一个或几个特点的同学最容易被欺负。在班集体中,受老师的关注度低的同学更容易被欺负。
那么,有哪些因素导致校园里欺负行为的发生呢?
1.心理因素
心理专家认为: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欺负行为的渊源。在很多校园欺负行为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欺负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像案例中欺负明明的“恶霸”多是个性比较霸道、攻击性强的人。
2.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人格障碍,做出欺负别人等过激的行为。
3.学校因素
缺少成人监管的场所是欺负行为的多发地带,比如操场、食堂、上学放学的路上,因为对于欺侮者而言,在这些地方实施欺负行为不会被发现从而可以逃脱惩罚。另外老师的干预管理不到位,也是校园欺负行为不断增多的一个原因。佩伯乐(Pepler)的调查研究显示,尽管有85%的教师声称他们“几乎一直”或“经常”制止欺侮行为的发生,但是却只有35%的学生说当欺侮发生时教师会出现加以制止;而类似的调查研究显示40%的小学生和60%的高年级学生说教师们只是“偶尔”或者“从来不会”制止欺侮行为的发生。
4.大众传媒的副作用
确实,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工具对欺侮现象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和网络暴力游戏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有的学生为了满足上网玩网络游戏的愿望,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另一方面,不良的青少年亚文化也影响着学生的欺侮行为。例如,有些学校里,学生之间不称呼名字,而称呼绰号;他们用自己发明的一套语言方式交谈等,颇有“古惑仔”的模样。
心灵钥匙
在中小学里面,像明明这样的同学并不少,很多同学或多或少地有过被欺负的经历。近年来,校园暴力和校园犯罪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对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生活、学习,家长不能够时刻看护,而老师也总有顾及不到的时候,所以,如何应对欺负、学会自我保护是青少年时期必须面对的人际交往问题。
那么,我们在面对“恶霸”们的欺负时,是奋起反抗,还是默默承受呢?下面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在同学关系中,虽然不乏类似案例中欺负明明的“恶霸”存在,但大多数仅止于恶作剧、言语嘲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增强对自己的信心,不要轻易让别人的评价左右对自己的认识。在同学交往中,容易被当做欺负对象的同学往往缺乏自信,而这样的同学也更容易因为别人的嘲讽看轻自己,更加自卑,长此以往,很难建立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增强自信心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通过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建立自信。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展示自己,给大家更多了解自己的机会,让别人看到你的闪光点。这样的机会很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选择,在学习、生活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尽情绽放自己的青春。这样,那些嘲笑你的“恶霸”就不复存在了。
2.克服惧怕心理
面对同学的挑衅时,你是不是常常因为害怕而再三让步呢?如果你的回答是“是”的话,那么你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就不足为奇了。在人际交往中,别人怎么对待你,很大程度上是由你允许别人怎么对待你来决定的。在受到恶意挑衅时,懦弱退却并不能保护自己。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不要理睬他,更不要恶言相向,用漠视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恶作剧的人往往是心虚的,只要你“不买他的账”,他就会适可而止了。但如果他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就要严词厉色地向他表明你的观点,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叫他立刻停止。
3.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很多容易受欺负的同学常常会在校园生活中感到孤立无援。环顾一下自己的周围,是不是有一些经常在一起玩耍的稳定的伙伴、朋友呢?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就从今天开始,多结交一些新朋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吧!当你有了稳定的朋友圈,不再会常常落单,生活学习中也经常有人陪伴。这样,一方面通过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不再容易成为被别人欺负的对象;另一方面,也会使你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和活力!
4.勇敢地进行自我保护
当受到的欺负不仅止于恶作剧而演变成性质恶劣的如殴打、勒索等校园暴力时,同学们一定要学会用正确有效的手段保护自己。千万不要因为害怕被家长责怪或者畏惧报复而忍气吞声,更不要通过以暴制暴的手段进行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