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在场者”与社会的“建设者”
韩玉奎
熊尉东先生的评论随笔集《第三只眼睛》即将付梓出版,他寄来书稿,请我为该书作序。很高兴他的新作能够很快和读者见面!书稿我细细读过,无论是时评还是随笔,当真值得一品,让我很惊讶他这些年的深厚积累。但我在这里还不想过多地谈这本书(不必我说好,读者自会有鉴赏之力),先谈谈作者这个人吧。
尉东在二十年前曾经是我的学生,我教授过他的基础课——大学语文。虽然他在大学里学的是经济专业,而且专业成绩优秀,但因为他那时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热爱和较好的基础,彼时让我格外关注这个学生的成长,并勉励他业余时间多多笔耕,在做好专业的同时不要放弃在文学方面的发展。毕业后,他留在了武汉工作,先后在两家上市公司做职业经理人,这期间他偶尔也会来我家里小坐,谈他的近况,谈他对一些生活、社会问题的看法,当然也免不了谈一些写作方面的问题。后来他回了家乡发展,也总记得在节假日给我致电问好。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敦厚,实诚,良善,二十余年也未曾有大的变化。
但他还是有变化的,而且变化很大,这便是他的文风。读他近年的文字,更多了一些朴实和厚重,对社会和生活的评述也更加客观、理性,比较好地把握了宽度与深度的关系,这令我很是欣喜。这种变化需要生活阅历的积累,更需要用心的思考和智慧的积淀。不仅如此,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琐事的感悟,他也能用自己平实、安静的独特笔法娓娓而述,叙事和思考、感性与理性,都能恰到好处地自然交融,让读者很容易走进他的文字里,接受他,接受他的文字。
他为文的这些特点,我想应该与他为人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文字只是他精神和灵魂的一种外在体现,一种自然的表达。近年来,在多次的交流中,他常常会提到两个关键词:“在场者”,“建设者”。他提出要尽力做生活的“在场者”、做社会的“建设者”,对生活要有感受力和融入力,对社会要有包容性和建设性,不偏执、不颓废,不放弃、不强求。这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态度。在社会的转型期,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多诱惑,出现很多阶段性的乱象,这会让很多人迷惑、盲目甚至颓废,或者回避、冷漠甚至同流。而他努力倡导每个人都积极地融入时代和生活,少一些抱怨和浮躁,以一己之力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进而慢慢影响周围的人,尽力让生活和社会趋向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他的这种想法很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我个人认为是值得肯定的,很有推广意义。
熊尉东先生身上所体现出的这些鲜明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于这本评论随笔集之中。这本书无论是思想性、文学性,还是艺术性,都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一读,值得细品。该书还可以作为宣传工作者、媒体人士、文学和新闻专业的学生、文字爱好者的业余参考书之一,以资学习、借鉴。当然,尉东作为我的学生,我有责任对他要求更严格一些。本书个别地方还有待商榷,限于篇幅恕不一一指出,希望再版时能更加完善、完美。
是为序。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湖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