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月圆之夜。
月光如水,微风习习。
“阳明小洞天”里,一盏油灯高挂在石壁上,昏黄的灯光随风摇曳,时明时暗。
此“阳明小洞天”,对王阳明来说,颇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位于贵州修文县栖霞山上,当地人俗称“东洞”。王阳明谪至龙场后,由于匆忙之中搭起的茅屋透风漏雨,便寻得此洞居之。在这里生活起居、研读周易、静坐参悟,度过了难忘的一段岁月。
朦胧的光影下,王阳明与冀元亨、蒋信盘膝坐于蒲团上,神色肃穆而安宁。
这天晚上的功课是静坐。
王阳明眼光扫过坐在对面的两个弟子,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知止之功的重要性,你们已经知晓。程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何也?静坐乃入圣之功也。唯有摒除干扰心性本体的七情六欲,方能窥见良知的发用处,洞悉天地万物一体之理。其下手之法,则在于收心敛性,凝神归一,静观内心。”
蒋信自幼体弱多病,在家乡时,亦曾与好友冀元亨一起习过静坐。但因无明师指点,时断时续地练过一段时间后,也没有什么深入的体验。
此时因缘巧合,得王阳明亲授静坐要诀,喜不自胜,当即虔诚聆听,铭记在心,如法行去。
“阳明小洞天”虽然潮湿阴凉,不适宜长久居住,但这里环境清幽,气场很好,是静坐修身的好地方。
洞穴宽敞透风,空气清新,人坐于其中,心胸开阔,俗念顿消,极易感应到一种玄虚幽静的空灵气氛,对修心养性大有裨益。
蒋信与冀元亨身心放松,静坐了一会儿,平日里的所思所想已渐渐消失,唯有一念若有若无地存在其中,观照着身心的感觉,连身体在何处似乎都忘记了,心与物融,妙不可言。
冀元亨的体验十分独特。在忘我的那一时刻,自身与宇宙万物的隔阂消失了,各种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干扰也没有了,体验到了一种深层的幸福感,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和谐。
在这种状态中,冀元亨觉得自己的心境有了微妙的变化。
往常他总是有很多患得患失的心理,活得十分压抑,有一种焦虑感。可是这时体验到了“空无”的境界后,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喜悦的感觉很特别,它不是外界刺激所带来的快乐感觉,而是一种从心灵深处油然而生的纯粹的舒畅之情。
而且在这个时候,他仿佛达到了自我力量的顶峰,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佳状态。他好像与自然规律融合为一了,不再浪费力量在各种心理冲突和矛盾之中,全身的力量似乎能协调地用到某一个行动上,力量和行动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道家有一句话叫作“道自虚无生一气”。“气”在传统文化的观念中意味着一种能量、一种原动力,这就是说,凡是真空的地方蕴藏着一种很大的能量,核原子裂变如此,我们的思想也是如此。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巨大的能量,但这种能量是隐伏着的,因为我们的思想被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充塞满了,使这些能量受到了控制和压抑。
而一旦让思想空下来,里面看似什么也不产生时,虚空中那些本源能量便活化了,就萌生了能被我们感觉得到的“气”的能量,这些能量,我们通常称为“气度”、“气量”、“气概”……
对于培养、激发这种生命中的正能量,孟子早就意识到了,他提出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至大至刚,则充塞乎天地”的观点,认为如能获得这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一个人的定力就会有很大提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时一个人才能真正地成为他自己,与大自然、与整个世界、与以前同自我对立的事物融合为一体了,自然就没有什么东西再能伤害他、动摇他,使他屈服了。
冀元亨坐了一段时间,心头一动,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各种杂念随之生起,清明妙境亦随即消失,令人大为懊恼。
冀元亨后悔莫及,想尽快再次进入那种玄虚清静的状态,但是越急情绪越乱,杂念纷纭,莫可抑制。他无可奈何,只得睁开双眼。
蒋信也是如此。
王阳明端身而坐,心虚神灵,体合自然,感应极为灵敏,觉察到了两位学生的细微动静,亦慢慢睁开眼睛,淡然一笑,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神色自若,慢条斯理地说道:“知止之道,在止于至善。至善者,无好无恶,不喜不怒,无分无别也。识仁明理,亦当遵循此理。”
这就是说,要想真正地不受杂念干扰,心灵止于中和的最佳状态,其关键不是要一心去排除所谓的杂念,而是要不去与它们抗争,保持不去分别的心态,对于修养过程中的各种境界,也要不喜不惧,既不起追求之念,也不要起厌恶之心。
因为要悟到心的本来面目,就要消除一切习气的影响。而种种习气对心的束缚是根深蒂固的,不会马上就完全除去,得有一个过程。我们的心里不能有负面的情绪,就是正面的东西也不能滞着在上面,就像眼睛固然容不得沙子,但如有金、玉之屑那些十分珍贵的东西落到眼里,也会疼痛难忍一样。
冀、蒋二人是资质绝佳之人,一点就明,虽然一下子还不能达到那个至善的境界,但已经明白了用功的方向。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飞逝,转眼子时已过。
王阳明睁开双眼,发话道:“今天就坐到这里。早点休息,明天还有新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