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曹操渐渐把注意力放到西北的马超和张鲁身上,神州东南的局势也渐渐起了变化。堪称一代枭雄的刘备,用花言巧语把即将入蜀的孙权骗住,而自己却在不久后西进,对孙权而言,这口气如何能轻易咽下?原本和谐的孙刘联盟已经埋下了本不应有的隐患。这其实是刘备对联盟的一次小小的背叛,但这次背叛还不能直接威胁这个联盟的破裂。因为它暂时并没有损害孙权的现实收益值甚至还能增加他的收益值(一是刘备答应取得益州后就归还荆州;二是刘备在西进的同时,肯定会削弱力量而更听从他的调遣),所以孙权还能够从大局出发而容忍下来。
但另外一个方面是曹操没有进攻江南的意思,而把重点放在了西北和后方了,联盟的未来收益值就难以显现出来,而现实的收益值却最直接地摆在了刘备和孙权的面前,这个现实的收益值就是荆州。荆州对孙刘双方都有重要的军事地位,赤壁之战后被孙权占有,但刘备借联姻的机会,又从孙权手中借了回来,从而为刘备所有。这其中,鲁肃可以说是出了大力气的,他当然是有他的政治目的的,他认为,将荆州借出,尽管让吴国有一定的损失,但是却相当于借人之兵抵御曹操,更何况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孙刘联盟,正如《榻上策》和《隆中对》中共同提到的那样,曹操实在是太强大了,此时的孙刘,除了联盟,别无选择。
这一招也确实让曹操大为头痛,以至于曹操听闻这样一则消息后,会“落笔于地”。此后,孙刘双方也时有矛盾,但鲁肃以大局为重,使联盟保持了相当的一段时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肃的政治勇气和放手一搏的豪气和魄力。鲁肃的苦心孤诣从合作博弈论看是完全正确的,要使一个联盟体能够维持下去,大的参与者应该能够适时地让出一部分的现实利益或现实的收益值,让小的参与者占点便宜,这样更有利于联盟的巩固。可惜孙权始终认为这个现实的收益值出让得实在是太大了,而刘备在归还荆州的问题上也总是婉拒拖延,也就为孙刘联盟的瓦解埋下了祸根。这个祸根终于在215年被引发了。
215年,刘备已经取得了益州,按道理他应该归还荆州了,但他就是赖着,由此直接导致了孙刘矛盾的激化,以至于双方都陈兵荆州准备以武力来解决荆州问题。
据历史记载:“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整个长江沿岸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孙刘联盟走在崩溃的边缘。此时,鲁肃又成了化解矛盾的和事老。因为孙刘一旦开战,最大的赢家自然就是曹操了。聪慧的鲁肃,怎会让那样糟糕的情况出现?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单刀赴会”。
说起单刀赴会的典故,恐怕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但是历史上的单刀赴会相对于演义中的单刀赴会却是另外一番情景:“(鲁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不卑不亢的力争,大义凛然的责数,将对方说得哑口无言,最终的结果是“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通过这种外交的方式,不仅让己方达到了目的,而且没让曹操占到便宜,更为重要的是暂时维持了孙刘联盟,尽管此时已是裂痕累累。这次矛盾真正能够化解,其实是双方的现实收益值能够得到暂时的平衡。或者说,是双方都作出了一定的让步才能达成的。因为当时曹操趁刘备与孙权为荆州开战之机,出兵攻占了汉中,直接威胁着刘备的蜀地。刘备留下了关羽驻守荆州,但缩减了荆州的地盘,对东吴的威胁稍微降低了一些。
当然最直接的原因是如果曹操灭了刘备的话,孙权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所以孙权只要能够得到一点现实的收益值也就妥协了。这也是符合联合博弈规则的,未来的收益值远远大于现实的收益值。合作就还会继续下去,但问题却还是没有真正解决。
联盟在继续,合作的博弈也还在进行。当刘备回兵汉中,击溃曹军,并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时,取得了后方的稳定,势力也更加壮大了。这又对东吴的现实利益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此时,如果不进行现实收益值的再分配的话,联盟其实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此时的刘备已经变成了孙权最大的最直接的最需要面对的敌人了。所以在219年,刘备军中大将关羽先是“水淹七军”,俘获了曹操军队里的于禁等步骑兵三万人,然后把他们押送到江陵并乘胜进攻曹操的樊城,把魏将征南将军曹仁围困在樊城里,声势很大。这对刘备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对整个联盟来说就未必是好事了。因为关羽是单独行动,他获得的现实利益当然就属于他一个人或属于刘备一方了;另外,他也传出了一个对东吴很具有威胁力的信号,那就是为了筹措军粮,关羽曾擅自从荆州隶属东吴境内的湘关收取大米。这给了孙权一个不祥的信号:一旦关羽在与曹军作战中得以扩张势力,他很可能进一步霸占荆州全境。
倘若如此,由于荆州牢扼着东吴的上游,整个东吴防线,就将暴露在关羽水军“顺流而东”的攻击面上。
这就是对整个联盟的最大损害。因为孙权不仅没有从联盟中得到现实的收益值,而且还面临着遭受盟友打击的危险,使现实收益值直接受到了损害,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干的。按照合作博弈的原则,要想使合作长期进行下去,就必须替他人着想,有着善良的心愿,才能实现合作参与者的现实收益值。不背叛盟友或联盟参与者,否则也会遭到合作参与者的背叛。从而使合作不能进行下去。
而关羽一方或者说刘备这一边的合作参与者根本就没有考虑合作参与者的现实收益值,甚至破坏了合作参与者的现实收益值,理所当然也就会遭到合作参与者的背叛。
所以,后人在评价关羽时说,关羽之所以英雄一世,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不是他大意,而是他没有处理好大局与小局的关系,以致被小人所擒,身死人手,这是很有道理的。
当在合作状态下无法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收益时,那么这种合作也不必坚持下去了。
有时候,合作本身就是基于一种困境而建立的,摆脱困境之后,合作的基础便不存在了。因为利益的冲突,从合作性博弈走向非合作性博弈也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所以,曹操的大将司马懿分析说:“孙权与刘备虽然结为盟友,实际上是外表亲近而内里疏忌。关羽如今得意,孙权必不高兴。据此,可以派人谕示孙权,使令他从背后牵制关羽。这样,樊城之围就自然解除了。”这里司马懿也正是抓住了孙刘联盟的根本要害,看来司马懿也是政治博弈的高手,难怪他后来能够权倾朝野了。
曹操立即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派遣使者去东吴通好孙权。其实,就是曹操不派使者通好,孙权也会在背后下手,现在曹操派使者通好了,正好给了孙权一个嫁祸于人的好机会而已。
于是孙权派吕蒙率军西进袭占了公安和南郡,关羽果然放弃对樊城的围困而退走了;然后孙曹两军夹击,斩关羽于麦城。后来孙权把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想嫁祸于曹操,但曹操不干,他把关羽的头以诸侯的礼节来埋葬,这就等于告诉刘备:“这不是我干的。”
刘备当然就知道是谁干的了,于是就发生了刘备倾蜀汉全国之力来给关羽报仇的孙刘战争——孙刘联盟被彻底破坏。
这正应了合作博弈中的规则:要走出“囚徒困境”,就必须合作;一旦背叛合作方,就会遭到合作方的报复,这就是所谓的“一报还一报”。而一旦走上背叛,就使纳什均衡出现了,而且会出现恶性循环,一直在不断的背叛中往返。而孙刘联盟从一开始就在现实收益值的分配上存在一些小小的背叛,而且这种背叛一直在慢慢循环。
赤壁之战之后,刘备明目张胆地跟孙权抢荆州,当仁不让。注意这里是“抢”,而不是分,很明显就没有替东吴考虑,就已经有些小小的背叛了。这其中,刘备的阵营用了几个赖皮的办法,第一个就是把刘琦扛出来,以图暂时缓解紧张的气氛;接着在刘琦过世之后,又使出拖延战术,“拖”虽然不是什么积极的做法,可是人生很多处境,不想和对方发生正面冲突,或者是暂时占了上风,不急着解决问题时,只好使出“拖”的办法来。随着东吴催讨荆州日急,接着诸葛亮又用了种种的办法哄骗情绪不稳定的周瑜,连抢带骗、又偷又拖地占领了荆州。
诸葛亮是孙刘联盟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但就是他也在实行一些骗、偷、拖这样一些无赖的手段,而这些手段对整个联盟并没有什么好处,他的智能在大处着眼,但在小处处理上却不是一个好的合作博弈高手,在这一点上他是赶不上鲁肃的。
虽然东吴并没有说得出来的堂皇理由拥有荆州,可是诸葛亮以这种方式对待一起合作的伙伴,毕竟不够厚道。在合作博弈规则中他也没有替他人考虑的善良之心,结果这件事成了将来孙刘分裂的导火线,也成了孙刘联盟瓦解的根本原因。尽管诸葛亮在短期内就得到荆州,但不厚道的行为,还是在后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假如双方在争夺战利品——荆州时,或者说在分配现实收益值时,用一种更和谐,更考虑对方的利益的态度来思考的话,那么孙刘联盟将会更稳定。曹操几乎没有机会从中挑拨。
但历史没有假设,格局早决定了结局。刘备在赤壁之战的胜利当然创造了一个新的格局,可是这个靠着和孙权翻脸得来的新格局,也决定了他将来的结局。我们几乎是看见了孙刘联合打败了曹操之后,就预见他们未来的分裂以及命运了。因为他们的联盟存在着不断背叛的根源,也就在不断的背叛当中陷入了“囚徒困境”。
正如在“囚徒困境”中得益的是警察,倒霉的是两个囚徒一样,这里得益的当然就是曹操了。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以后,诸葛亮又恢复了与吴国的友好关系,重新建立了孙刘联盟。这正好说明了“一报还一报”合作博弈规则,以报复对报复就使“囚徒的合作”有了发展的可能。否则,“囚徒的合作”只能走上严格优势策略,而使合作成为不可能。其博弈树如下:
从上面的矩阵我们可以看出,在合作博弈中,谁先破坏合作的规则,他就将从中获益,因为不合作成为了严格优势策略。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联盟的破裂,并陷于报复的循环,直到一方作出让步,重新建立合作的规则。
从上面的孙刘联盟的破裂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囚徒困境”中,合作不是没有可能。但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一是未来的收益值要远远大于现实的收益值;
二是更好地实现合作参与者的现实收益值;
三是要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之心;
四是要使用“一报还一报”的斗争策略。
囚徒胜利的基础
在人生、事业一筹莫展的时候,如何能寻找到一个快速突破困境的办法呢?首先要寻找一个合理的策略,而这个合理的策略,势必要建立在一个牢固的基点之上,才能切实可行。如果在困境之中,有人与你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无法抽身,那么是否能够和这个人一起摆脱不利的处境,在合作的基础上走向双赢呢?
《红楼梦》里面形容四大家族的时候,用过一个评语,叫做“一荣俱荣,一损皆损”,就是因为这四个家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之间有利益的合作,也有亲缘关系,所以结成一个牢固的联盟。那么,如果两个同时处在困境中的人,也有这种利益——亲缘的双重关系,他们合作起来就会更加容易,而且形成的合力就会更大,正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而要做到“同心”。只有利益上的合作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近乎亲情的亲缘关系。显然,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亲缘关系不是能够随便形成的。
不过,历史上利用亲缘关系与实际利益这双重合作基点,形成合力一起摆脱困境的情况也十分经典,这就是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的道路。
武则天人生的最大转折,来自于婚姻。她本是唐太宗后宫的嫔妃,等级不高,也没有受到什么宠爱,但是在太宗生前,她就和太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暗中结下私情。唐太宗驾崩之后,按照官内的规矩,武则天和其他没有子女的后宫嫔妃一起到感业寺出家修行。但唐高宗旧情难忘,想尽办法把武则天接回皇宫,并从此只宠爱她一个人。过了几年,唐高宗准备废掉原来的正妻王皇后,以武则天代之。他为什么会有换老婆的愿望,我们现在只能猜测,不过他原来的老婆王皇后无论长相、出身,还是文化修养,都不比武则天差,所以后代的历史学家得出了一些结论,说是武则天主动勾引了唐高宗,或者唐高宗有一种恋母情结,或者唐高宗欣赏武则天的才干等等。
在换老婆之前,发生了一些比较诡异的事情,先是武则天所生的小公主猝死,有人说是王皇后干的,但是没有确实的证据,只不过让高宗心里对她的感情有所下降。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宫里发现了诅咒皇帝的小人儿,这种巫术是十分可怕的,所以引起了高宗和大臣们的高度重视。
做小人儿来诅咒的事情,在历史上被称为“巫蛊”,是十分恶毒的行为,其成功率据说特别高。这次针对唐高宗的小人儿行动,经过调查后,种种证据都表明是王皇后和她的母亲安排的——其实这些证据,也都是后宫那些宫女太监们的证词。这样一来,高宗勃然大怒,开始着手进行换老婆的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