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赢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称他为“仲父”。吕不韦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几乎等于掌握了秦国的全部财产,这时他才真正从他的投资中获得无穷大的回报,实现了自己少年时扶植国君获利的目的。在这场博弈中,华阳夫人是赢家,赢得了下半辈子的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最大的赢家是吕不韦,他几乎赢得了整个秦国,如果传说中秦王赢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属实,那他就赢得了整个中国,他应该是中国博弈史上最大的赢家。我们把吕不韦和华阳夫人都看做是投资商的话,那么他们的博弈就可以用下图表示:
一个规则制定出来,就要有人去遵守,这样规则才有存在的意义。而规则是否被遵守,就要靠监督和审查。而监督和审查,理想的状态下就是考察人们对规则的遵守情况。实际上却远非如此,很多时候,负责监督审查的人,都是为了维护规则制定者的利益而进行自己的监督工作的。
对规则的制定者来说,遵循他所制定的规则的人,就是善良的,反之,就是邪恶的、有野心的。所以,规则的制定者需要一批为了他的利益而对他人进行监督审查的人。看起来这就是一种判断善恶的监督机制,而实际上,所谓的善恶,只是对制定者而言的,所以,监督者最终是为了制定者的利益而服务的,并不是只拘泥于一些具体的规则内容。
通过监督者,规则的制定者建立了一个体系,就是执行者要按照自己的规则办事,监督者则用来限制执行者并且维护规则背后的制定者的利益。打着善恶的旗号,实际上进行的却是保证规则制定者的私利的买卖,就好像那个面目奇异但实际上具有甄别善恶的怪兽獬豸一样,只不过是善恶标准的带制定者所豢养的工具而已。
汉武帝时期御史的领袖人物是张汤,就是一个被规则制定者(皇帝)豢养的典型的獬豸(獬豸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辨曲直,见人斗即以角触不正直的那个人,闻人争即以口咬不正直的那个人,被视为严格执法的象征)。
张汤的出人头地,是审理武帝陈皇后“巫蛊之狱”的案件。陈皇后的母亲却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姑姑、皇后的母亲而贪得无厌,经常提出无理要求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久而久之,汉武帝对她们母女开始不满,汉武帝后宫的美女却越来越多,夫妻之情便越来越疏远了。陈皇后为了挽回武帝的宠爱,就找来女巫作法,此事被武帝知道之后非常生气,认为皇后有意加害自己,便命令御史查办。
当时,张汤只是一个普通的御史,但是他抓住机会,顺着汉武帝的意思去审理案情,便造成了“巫蛊之狱”。张汤借审理巫蛊一案的机会,将后宫的斗争与朝中的争斗之间的关系一点一点揪出来,而且自己毫不偏向哪一方,既把可能危害武帝安全的人都依法治罪,又让武帝觉得他毫无私心。果然,张汤的立场让汉武帝非常欣赏,武帝需要的就是能够按照他个人的意志去做事的人。他看中了张汤的这个优点,连连提拔,让他从一个御史升为太中大夫,后来又提拔他做专门负责刑法事务的廷尉。
张汤不仅在审理案件时揣摩汉武帝的心意,连一些细枝末节也要投武帝之所好,以博得武帝的赏识。张汤就像汉武帝豢养的獬豸一样,对汉武帝惟命是从,在对汉武帝的宣传上已经达到了虽小善亦张扬,虽大恶亦掩饰的地步。只要是皇帝不喜欢的人,他就严加查问,不遗余力。作为主持国家法律工作的长官廷尉,他竟然以皇帝的是非作为判案标准。
在张汤努力成为武帝身边最忠诚、最能维护皇帝利益的獬豸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契机,就是诸侯王谋反的案子。汉武帝时的诸侯王谋反,是淮南、衡山王在元狩元年的联合反叛。反叛被平定之后,皇帝自然要追查反叛者的同党,而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张汤身上。张汤从根本上进行追查,据记载,牵扯到的两位诸侯王作乱的党羽,在叛乱过程中死的加上张汤事后查办杀头的,共有数万人。即使张汤亲手查办的仅仅是其中的十分之一,数目也有几千人,这个数目在当时的刑事案件中非同小可,可见他对此事的卖力程度。
规则的制定者需要一批为了他的利益而对他人进行监督审查的人,看起来这就是一种判断善恶的监督机制。而实际上,所谓的善恶,只是对制定者而言的,所以,监督者最终是为了制定者的利益而服务的,并不是只拘泥于一些具体的规则内容。
在彻查此案的过程中,张汤查到严助和伍被也与谋反的诸侯王暗中勾结。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及,因为他们两个是武帝身边的红人,尤其是严助,武帝把他视为心腹之臣,谁曾想他会做出与叛逆来往的事情。
当时,按照武帝的意思,准备将严助、伍被二人释放,因为武帝是一个比较念旧情的人,不忍心处治他们。但是,一旦释放他们,张汤的未来就不知会怎样了,毕竟他们与反叛者的勾结是张汤审问出来的,如果他们被释放,日后还有被皇帝重用的可能,那就难保他们不在皇帝身边说张汤的坏话。而皇帝是张汤找到的最可靠的保护伞,一旦有人离间皇帝和他的关系,他张汤的下场将不堪设想;但如果不放他们,皇帝那里恐怕不好交代,而且违背皇帝的意愿去办案也是他不敢冒的风险。
张汤万万没想到,自己出力办案向武帝效忠,最终却出现了让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但是,他凭着对汉武帝的了解,迅速想出了对策。于是,他在朝堂之上坚持己见,不惜与武帝进行争论。他说:“伍被参与了谋反计划的制定,而严助这个人作为能够在内宫出入的心腹大臣,又是您的亲信,居然私下和诸侯结交,并且犯下如此大的罪行。如果不杀了他们以正国法,恐怕以后对亲信的大臣就更不能约束了。万一他们仗着自己是您的亲信就肆无忌惮,难保日后不再做出对您危害更大的事情,到那时候再想处理,就悔之晚矣了。”
汉武帝见他的想法十分得体,而且还指出了不惩办二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心中十分赞同他的建议,便忍痛应允将严、伍二人依法治罪。
因为张汤处处为汉武帝考虑,甚至能在武帝自己拿好主意之前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办事滴水不漏,武帝觉得他是一个堪当大任的人才,便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御史机构的首席长官和副宰相。
张汤在监督群臣的过程中,以汉武帝的好恶为好恶,一切都为了汉武帝的利益出发,而汉武帝也感觉到了张汤对自己的维护,所以十分信赖他。不但如此,作为张汤的保护伞,汉武帝还经常在关键场合为张汤撑腰。在匈奴派遣使者要求和亲时,博士狄山因为在言语上冒犯了张汤,并斥责张汤是“诈忠”,令汉武帝勃然变了脸色,找到狄山言语中的一个空子便派狄山去汉朝与匈奴的边界镇守,结果狄山被匈奴所杀,汉武帝才觉得为自己和张汤出了一口恶气。
张汤和汉武帝之间,正是一种为了维护一种博弈规则,而互相支援的稳定状态。所以,他们的矩阵图应该如下:
驯养獬豸的学问克制暗箱操作注意事项
在博弈中形成的规则,大部分时间里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即使是参与者是一强一弱仍是如此,因为规则并不意味着优势一方想占什么便宜都能占到,它总能满足弱势一方的某些利益。博弈双方在博弈之初,都不知道对于这次博弈,自己的期望值应该定在何处,自己的利益满足到何种程度自己才会觉得满足和能够接受,他们往往是在博弈过程中,摸清对方的意图之后,明白了他们各自能获得的利益份额究竟是多少。在这个均衡点上双方达成了妥协,取得纳什均衡。
这时,如果劣势一方中有人想对这个点作出有利于己方的位置改变,他一定会遭到优势一方的还击。博弈的规则大部分是优势一方制定的,但处于劣势的一方并非没有改变规则的可能,只是看他如何来打碎它,取得新的均衡。玄武门事变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事例。
唐太宗的即位是通过兵变得到的,而且杀死了自己的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事后虽然采取了不少的补救措施,但亲兄弟之间这样的结局总让人有些心存芥蒂。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历史就是有这种过多的血腥味儿,无毒不丈夫,用这句话形容帝王位置的血腥争夺战看来还是比较准确的。
历史上,由于唐太宗统一全国的赫赫战功,在玄武门事变,即位之后,对内在较长的时间里可谓是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唐王朝走向强盛的顶峰奠定了基础;对外,他解决了从北朝以来,长期威胁中原政权的游牧民族势力,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夷夏之分,对每个民族都一视同仁,有利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后代子孙及史学家抱着为亲者讳、为尊者讳的态度,将玄武门事变演绎成太子为了保住自己继承人的地位,不断通过各种方式陷害李世民,被逼上绝路的李世民没有办法,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才出现了玄武门事变。历史的真相真是如此吗?如果按照现代博弈论来分析,可能在这场皇权的争夺战中,采取阴谋,改变游戏规则的可能更多的是李世民。
李建成并非像小说中那样描绘的平庸无能,如果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位置换一换,李建成并不一定干得比李世民差劲,李建成的军事才能从两次行动中就可以看出。李渊太原起兵后,兵分两路,由建成和世民各率一路,直指关中,目的是一举夺取隋朝的心脏地带,震慑群雄,李建成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完成任务。
另一件事是在击败并俘获深得人心的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后,李渊不该将其在长安斩首,窦的部将刘黑闼两次起兵反唐,第一次被李世民镇压下去,但由于残酷迫害,刘黑闼不久又卷土重来,打得唐军不敢开关迎敌。在这种情况下,李建成主动领兵,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安抚为辅,使河北的叛乱彻底平息。
这些事实表明,李建成不仅具有较高的军事才干,还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在政治上,李建成是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他是大唐王朝理所当然的继承人,由于名正言顺,在中央和地方得到的支持都较世民多;在人才方面,李建成拥有魏征、王圭等人;作为太子,他手中所掌握的军队也不比秦王少。但为什么李建成在皇位的争夺战中却以失败而告终呢?
如果按照规则进行博弈,李建成的势力,再加上齐王李元吉的支持,秦王李世民继承皇位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我们知道,决定博弈结果最终还是靠综合实力,而事实上太子府加上齐王府的实力比秦王府要雄厚得多。但史料记载的大部分是李建成兄弟如何谋害李世民的事情。
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李建成和李元吉便多次想除掉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随李渊到齐王李元吉府上,李元吉就打算趁机刺杀李世民,大概李建成觉得不好当着父亲的面做此事,所以制止了李元吉。
历史记载,626年(武德九年),有一天,太子李建成晚上找李世民去喝酒,在酒里下了鸩毒,李世民心痛剧烈,吐了几升血,幸亏淮安王李神通将李世民送回秦王府才得救。
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没有就此罢休,相反更加紧了行动。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男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回了。虽然收买秦王府将领的阴谋没有得逞,但在李渊的支持下将房玄龄和杜如晦调出了秦王府,削弱了李世民的力量。在激烈争夺继承权的时候,恰逢突厥南侵,李建成和李元吉觉得时机到来,便由李建成建议让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北伐突厥,李渊同意了。
然后,他们就进一步提出,调秦王的部下大将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等人随同出征,还要求将秦王的精兵划归李元吉统领。这很明显是想孤立李世民,然后再下手除掉他,但李渊也同意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商议在出兵饯行的时候,派人将李世民刺死。太子李建成的一个属官得知后,马上向李世民报告了这个机密消息,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以免后患。
博弈的规则大部分是优势一方制定的,但处于劣势的一方并非没有改变规则的可能,只是看他如何来打碎他,取得新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