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听说张仪来,空出上等的宾馆,亲自到宾馆安排他住宿,说:“这是个偏僻鄙陋的国家,您用什么来指教我呢?”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可以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六百里的土地有多大?对一个国家来说,那是用五十万大军三年都难以攻取的土地,所以,这么大的利益放在面前,很少有人能够拒绝,何况代价只是解除盟约,并不需要什么实际的付出。
所以,楚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他。大臣们来向楚王祝贺,惟独陈轸为他伤悼。楚王很生气地说:“我用不着调兵遣将就得到六百里土地,臣子们向我祝贺,惟独你为我伤悼,这是为什么?”
陈轸回答说:“不是这样,在我看来,商於一带的土地不仅不能得到,而且齐国和秦国可能会联合起来。齐秦联合起来,那么一定会祸患临头。”
楚王说:“能说明理由吗?”
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楚国有结盟的齐国。
如今和齐国断绝往来,废除盟约,那么楚国就孤立了。
秦国为什么不满足追求一个孤立无援的楚国,而给它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向大王的承诺。
这是向北和齐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又从西方的秦国招来祸患,两国的军队必然会一起打到楚国。我妥善地替大王想出了对策,不如暗中和齐国联合而表面上断绝关系,并派人跟随张仪去秦国。
假如秦国给了我们土地,再和齐国断交也不算晚;假如秦国不给我们土地,那就符合了我们的策略。”
应该说,陈轸的计划是最为周全完备的,他的策略是,不见到实际的利益,就不能随便下注,不能听信张仪的花言巧语。
而楚怀王则不这么看,他急于得到六百里的土地,而且觉得机不可失,如果按照陈轸的做法,万一被秦国知道真相,这六百里土地就无法到手了。
楚怀王就像一个红了眼的赌徒一样,只看到了六百里土地的报酬,没有看到这个报酬到底是否能够兑现。我们不妨来看看它的博弈树:
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了,等着我得到土地。”然后就把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于是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到北方的齐国辱骂齐王,齐王愤怒,斩断符节而委屈地和秦国结交。秦齐建立了邦交,张仪才上朝,他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使者回报楚王,楚王怒火填胸,立刻要出动军队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张开嘴说话了吗?与其攻打秦国,不如反过来割让土地贿赂秦国,和它合兵攻打齐国,我们把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再从齐国夺回来补偿,这样,大王的国家还可以生存下去。”楚王不听,终于出动军队并派将军屈句进攻秦国。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官兵八万,并杀死屈句,于是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袭击秦国,到蓝田,展开大规模的战争,楚军大败,于是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和秦国媾和。
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要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它。楚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秦王想要遣送张仪,又不忍开口说出来,张仪却请求前往。秦惠王说:“那楚王恼恨先生背弃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诺,这是存心报复您。”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关系亲善,靳尚能够去奉承楚国夫人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是全部听从的。况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的,楚王怎么敢杀我?假如杀死我而替秦国取得黔中的土地,这也是我的最高愿望。”于是,他出使楚国。
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要杀掉他。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鄙弃吗?”郑袖说:“为什么?”靳尚说:“秦王特别钟爱张仪而打算把他从囚禁中救出来,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把美女嫁给楚王,用宫中擅长歌唱的女人做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就会敬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受到宠爱而尊贵。这样,夫人也将被鄙弃了。不如替张仪讲情,使他从囚禁中释放出来。”于是郑袖日夜向怀王讲情说:“作为臣子,各自为他们的国家效力。现在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了,对大王的尊重达到了极点。大王还没有回礼却杀张仪?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让秦国像鱼肉一样地欺凌屠戮。”楚怀王后悔了,赦免了张仪,像过去一样优厚地款待他。
要与对手下实现双赢
一个成功的赌徒应该是什么样的?按照庄子的说法,就是“呆若木鸡”,不到关键时刻不显露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不过,在“实战”中,器度和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要做成功的靠赌博发家的大户,便不能斤斤计较,更不能因小失大。
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水浒传》里“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情节。林冲正是卖了一个破绽,让洪教头失去戒心,急躁进攻,才轻松取胜的。这段描写十分精彩——“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人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人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步已乱了,被林冲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一般人会理解成这是林冲的“以退为进”的战术,实际上,这是林冲在实战中器度和策略的体现。如果器度不够,就无法做到先退;如果策略不足,就无法看清对手的弱点。所以,单纯的以退为进是没有好处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器度能够容忍对方的攻城略地和气焰嚣张,然后靠着策略撕破对方的防线,这才是高明的做法。
春秋初年的郑庄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器度,有谋略,策略高。
中国人素来崇尚智慧,热衷谋略。所谓“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形象写照。因此,历史上凡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人物,其最大的特色必定是政治智慧超凡人圣,谋略运用炉火纯青,风风雨雨等闲而过,把握主动永不言败。春秋初年的郑庄公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之一。
郑庄公与共叔段都是姜氏之子,可是由于姜氏生郑庄公时难产,于是对庄公遂生厌恶,想立她的小儿子共叔段。姜氏想方设法把共叔段安置在要地,后来在郑武公那里讨了京这块地方,共叔段便大大方方地做起了“京城太叔”。祭仲对郑庄公说:“都城过了百雉(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是国家的祸害,如今京地超过了它本应有的限度,不合先王之制,你将来要控制不住的。”郑庄公便说:“姜氏要这样,哪能避开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不如早给共叔段安排个便于控制的地方。”郑庄公只是回答说:“你等着瞧吧!那小子多行不义,必会自取灭亡。”
后来那个“京城太叔”共叔段划出属于自己的地域。郑大夫公子日说:“一个国家容不得两个国君的,你打算把郑国送给共叙段,那我就侍奉他;你要不甘心让位于他,那请我除掉他!”郑庄公又是极为平淡地说:“用不着了,他会自己赶上灾祸的。”
这正是郑庄公政治智慧高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遇事能忍,器量不凡。苏轼在《留侯论》里面有一番话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郑庄公就是这样的人。
当他的母亲姜氏与胞弟共叔段串通一气,给他多方制造麻烦的时候,他能做到隐忍不发。共叔段想占好的地方,他就把共叔段分封到京地;共叔段贪欲不足,大修城邑,图谋不轨,他也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忍下一时之气。
共叔段自私得很,又把原来划出的地域正式收为自己所有,到了郑邑庆延。于封说:“土地广大了会得民心。”郑庄公却说:“共叔段不义,不能笼住民心,土地占多了就要垮台。”
共叔段继续修葺城墙,并开始制造甲衣武器,准备步车兵车,将要袭击郑国。姜氏欲为内应,为共叔段开城门。郑庄公听到共叔段袭郑的日期,说:“太好了!”便派于封率大队人马伐京,京人背叛共叔段,共叔段最后仓皇而逃。
孔子说“过犹不及”。真正高明的战略家对战略目标的设定都是非常理智的,绝不会在胜利面前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而是能注意掌握分寸适可而止,不做赌徒。
从隐忍不发到及时出击,正是郑庄公政治智慧高明的第二个表现,就是有谋略,出手狠辣。郑庄公在胞弟逼宫问题上的隐忍,说到底不是单纯的隐忍或退让,而属于韬光养晦,后发制人。
他不曾马上实施反制,是他不愿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过早地和对手摊牌。所以,郑庄公在隐忍的同时,私底下一直在作充分的准备,以求一招制敌。
可笑的是,他的对手却对此茫然无知,把郑庄公的克制隐忍、妥协退让误认为是软弱可欺,于是乎步步进逼:共叔段动员军队企图偷袭郑国国都,谁知他忘乎所以的举动,恰好为郑庄公痛下决心全面反击提供了机会。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他予对手以迎头痛击:“克段于鄢。”一举端掉国内动乱的祸根。
可见,不出手则罢,一旦出手,就又准又狠,雷霆万钧,摧枯拉朽,给对手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郑庄公战略意识高度成熟的显著标志。
共叔段与姜氏二人可谓确实自私透顶。姜氏因生郑庄公时难产便不想让他继承王位;共叔段不仅自私,而且爱耍小聪明,时而划分疆域,时而扩充地盘,时而修兵买马。
庄公不动声色,任其弟为所欲为,只是说:“等着瞧吧!等着瞧吧!到时候他会自己碰到灾祸的。”等共叔段准备暗袭郑国时,庄公才出动军马大加讨伐。
共叔段为了争王位只能偷偷摸摸,灭郑也只能用“暗袭”的方式,而郑庄公争王位却是堂而皇之,灭掉共叔段也完全可以采用“大加讨伐”的姿态。
共叔段目光短浅、胸无点墨;而郑庄公则胸怀大志,让共叔段自己露出尾巴,然后以正义之师出师讨伐,故而一举获胜。
郑庄公政治智慧的高明,表现之三为善后能稳。孔子说“过犹不及”,真正高明的战略家对战略目标的设定都是非常理智的,决不会在胜利面前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而是能注意掌握分寸适可而止,见好便收,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能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郑庄公在这方面的作为,同样可圈可点。当挫败共叔段的叛乱阴谋,迫使他逃窜共地后,郑庄公便不再追击,因为他知道,共叔段此时已惶惶似丧家之犬,实在不值得继续花工夫去对付,自己的精力应该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果然,经过一番努力,他成了春秋时期最早的一位霸主。
笫九章理性与非理性之战——诚信的博弈
博弈,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采取合作还是对抗的方式进行竞争。不过,博弈论里的理论,我们熟知的,大部分是非合作性博弈。这是为什么呢?是合作性博弈太过普通不值得研究,还是太过复杂研究不了?
其实,这是由博弈论的预设条件所决定的。博弈论里面,假设的条件是人们都是理性的,而理性的人们在面对博弈的局面时,都是理性地去分析,然后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去执行的——显然,博弈论的这个预设前提,忽略了两个重要内容:第一个,难道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都是真正有理性的吗?有很多的行为,看上去是十分符合博弈论模型的,但实际上,处于那种情境的人,都不是理智地、冷静客观地去考虑问题的。同样,除了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之外,还有社会价值标准和道德律法在约束人的行为,不可能只有理性的策略而没有其他方面的内容起作用。
所以,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在现实情况下,到底人们是在采取什么方式博弈,受什么因素影响去进行博弈?尤其,在合作性博弈之中,理性所占的成分有多大?选择合作还是选择单干甚至背叛,是否只有理性在起作用?
可以看到,在现实之中,非理性的情况确实存在,不过,在博弈的局面下,非理性的情绪、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却是不断变化,无法形成一个变量的。当合作的诚意和需要合作的理性相遇的时候,人们是靠诚意进行博弈,还是靠理性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