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强干,德、术、法都倡导,但主张与力度都不够强的人才,是独当一面的器能之材。他们有精力和智慧去开创局面,治繁理乱。比如,民智尚未开化的地方,由于野蛮,缺少正常社会秩序,不用强力手段去征服,只用一味的文明说教,多半会越治越乱。器能之人可能会以暴抗暴,先把恶势力和强霸、野蛮势力铲除,再施以仁厚的道德教化,并带领大家一起兴修水利,为当地人谋利益。当地人受到了实惠,自然慢慢臣服,又接受到文明教化,地方就日渐平安、富裕了。刘墉治理太原地区后,百姓安居乐业,偷盗抢劫的事少之又少,可以说刘墉是典型的器能之材。
刘墉第一次掌握地方实权,实在是没有任何使用权力的经验,但他非常精明地利用了自己祖上在这里为官时创造的业绩和声望,很快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大办实事,锻炼自己用权的能力,受到乾隆的格外注意。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在父亲刘统勋的同事吏部尚书傅森、梁诗正等人的极力推荐下,刘墉被授为山西太原知府。
山西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东连直隶,西邻陕西,南接河南,北与莫北相接,是京师西南部的重要屏障。太原府地处山西中部四通之地,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这里的地方官也比别的地方官任务繁重。
刘家曾有许多人在山西做官,做出过重要政绩,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留下了很好的形象。刘墉的堂祖父刘果曾担任太原推官,在任期内曾捐出自己的俸禄整修文庙,设立义学,兴修太原、榆次等地的水利,并废除了当地的好讼陋习,受到百姓的称赞。刘墉的祖父刘荣,于康熙四十三年出任平阳知府,周恤灾民,修葺文庙,重建试院,纂修三十四县志,善政不可胜举。后升为江西按察使,百姓含泪相送。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曾于乾隆二十二年到山西查办过布政使蒋洲侵帑案,乾隆二十四年到山西查办过将军保德侵帑案,留下了很好的声誉。
刘墉第一次出任地方主官,没有独立管理地方的经历,忽然间被派到这块繁难之地,担负起总管一方的重任,心中也没有底。而且他的祖上曾在这块土地上做出过政绩,在当地百姓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要不给刘家抹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更重要的是,刘墉初次担任地方官,必须给皇上留下个能干的印象,才能为自己以后的仕途升迁奠定基础。如果皇上不满意,他的大好前程可能就此断送,所以,他从上任开始,就下定决心认真办事。
刘墉接到吏部知会后便进宫向乾隆辞行,随后便踏上了西去的旅程。
为了突出自己的清廉形象,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刘墉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走马上任前要大换行头,而是破衣破帽,一身朴素地踏上了征途。
太原府因种种原因已积累一大批疑难案件,其中不少案件已积压多年。刘墉到任不久,就将数十件案件审理一清,因此受到官绅百姓的一致称赞。
山西本来是非常贫瘠的地方,财政收入不多,却地居交通要道,清代用兵西域多经此地,前后骚扰数十年,费用颇多。加上官吏贪污,各地府库空虚,根本无法应付地方上的不时之需。刘墉到任后就注意此事,先后筹措资金购谷两万余石,储人府仓,大大方便了官员百姓。
刘墉在太原知府的三年任期里,本着利国利民的原则,为政清廉,保持勤奋朴素的家风,把精力放在公务上,做了许多实事,如清积案、整顿仓储等,都受到人们的肯定,因此光绪《山西通志》给他很高的评价:“(刘墉)以翰林出为太原知府,迁冀宁道。丰裁峻整,习掌故,达政体,于吏事以勤慎著称。”由于他能胜任太原这样的繁要地方官,顿时提高了自己的声望,也得到了乾隆的注意。乾隆三十五年,刘墉升为江苏盐驿道,两年后,升为山西按察使。从此,他登上了仕途直通车,青云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