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急性子的子路先开口了,他的志向是建功立业之类,很有气魄,但孔子只是微微一笑。接下来,冉求说自己愿意当一个小地方官。轮到公西华时,他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不过愿意坚持学习。”三人说完以后,在一边弹琴的曾皙起身说:“我的志向嘛,就是在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野外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孔子感叹道:“我欣赏曾皙的志向啊!”
面前田地宽,身后恩泽长
【原文】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恩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译文】
为人要心胸开阔,才不会招别人怨恨;死后的恩惠要流传长远,才会赢得人们无尽的怀念。
【点评】
人生在世,只有多为别人着想,心底无私,眼界才会广阔,胸怀才能宽厚。反之,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凡事都跟人斤斤计较,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满。“人间势与福,有始多无终。”人在世时宽以待人,多做好事,遗爱人间,必为后人所怀念。所以,善待别人,给人多留一条出路,就是给自己多留条后路。冯谖替孟尝君收债,孟尝君让他回来时看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冯谖就把债券收上来焚毁。回来后告诉孟尝君,他买来了人心。后来孟尝君罢官,老百姓果然箪食营壶浆欢迎他,才知人心比什么都贵重。
窄路留一步,浓味减三分
【原文】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译文】
道路狭窄的地方,要留一步,让别人能走过去;味道好吃的东西,分一些给别人尝。这是处世中取得快乐的最好方法。
【点评】
“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自己享受,是一种乐趣,但如若把这些分给别人,你不但能在别人的幸福中感到快乐,而且会有一种道德上的满足。你同时也获得了一次机会,一次与别人交流快乐的机会,一次在将来获得别人帮助的机会。清朝有个叫张英的人在京城做大官。有一年,在他的家乡安徽桐城,他的家人建造新房时,与邻居发生了争执。两家都说对方侵占了自家的地基,吵得不可开交。家人给张英写了封信,请他出面解决这件事。张英看完信后,大笔一挥,写了一封回信。家人拆开书信一看,只见信上写着四句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张英让家人退让三尺。家人看了信以后,觉得很惭愧,于是将自家的院墙向里移了三尺。邻居本以为张家有贵人撑腰,一定会仗势欺人,没想到张家主动让步。邻居深受感动,于是也让出了三尺,三加三等于六,两家之间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小巷子。从此,“六尺巷”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侠气交友,素心为人
【原文】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为人要存一点素心。
【译文】
交朋友要带几分侠气,做人要保留一点赤诚之心。
【点评】
以利交者,利散人去;以色见宠者,色衰爱弛。能够永远不变的。只能是那些不计较利益、不囿于地位的侠义之交。古道热肠、剑胆琴心,这些遥远的诗化道德,正是今人所缺少和渴望的。你的笑是假的,你的哭也是假的,你已成为一个永远无法下台的角色。这时最大的受害者并不是被你欺骗的人,而是你自己,因为你已成为一个攫取利益的工具。春秋时代,吴国王子季札因公事路过徐国,受到徐君的热情招待。季札随身佩戴着一口宝剑,徐君心里非常喜欢,嘴上虽然没说,但还是被季札看出来了。
季札还要佩戴宝剑出使,因此他打定主意,回国时一定要把宝剑献给徐君。几个月以后,季札完成出使任务,又回到了徐国。但是。这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了,埋葬在徐国都城的郊外。于是季札来到徐君的墓地,解下宝剑,挂在墓地旁的树上。随从急忙劝阻他。季札说:“我那天在心里许诺,回来时要把剑献给徐君。如今他虽然不在人世,但我要是不献剑,就等于欺骗了自己,也辜负了别人,这不是正直的人应该做的。”说完,他便大步离去。
处世让一步,待人宽一分
【原文】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译文】
为人处世让一步是高明的,退让实际上是进步的基础;待人宽厚一点是福德,便利别人是便利自己的根基。
【点评】
宽待别人就是宽待自己,只不过彼在当时我在将来。楚庄王曾在宫中设宴招待大臣们,他让王妃许姬轮流替大臣们斟酒助兴。忽然,一阵大风吹灭了蜡烛,宫中立刻漆黑一片。黑暗中,有人扯住许姬的衣袖,想要亲近她。许姬拔下那人的帽缨,挣脱开来,然后把帽缨交给庄王,请求他重惩那个无礼的人。庄王说:“酒后失礼,这是常有的事,我不能为这事辱没我的将士!”说完,庄王请大家都把帽缨拔掉,然后命人点亮蜡烛,继续畅饮。后来,楚王领兵和晋国打仗,楚王战败,有一位将官冒死相救。庄王回朝后召见那位将官,那位将官跪在庄王面前,含着泪说:“大王,我就是当年被王妃拔掉帽缨的罪人啊!”庄王亲自把他扶起,重赏了他。假使当初,楚王不肯宽怀大量,将军早已被杀,那么危难时,他自己也无路可走了。能容物者,物乃能容。
矜无功,悔销罪
【原文】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译文】
一个人即使功高盖世,只要骄傲就会功绩全无;一个人即使犯下弥天大罪,只要悔过,就能抵销罪过。
【点评】
一个人自以为“劳苦功高”,就会放纵自己。古来顾命大臣多被掌权后的小皇帝杀死,居功自傲不能不是一个原因。相反,自以为有罪,就会想办法补救,勤勉努力,多行善事,对人态度也谦和恭敬,所以常常能得到大家的同情和原谅。战国时候,蔺相如代表赵王出使秦国,立下大功,被赵王任命为宰相,职位比大将廉颇还要高。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蔺相如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要给他点颜色看看。”一天,蔺相如坐车出门,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过来,就叫车夫退到小巷里,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蔺相如对他们说:“秦王那么威风,可我就敢当面指责他,我又怎么会怕廉将军呢。我是怕我们两人不和,秦国就会来攻打我们。”廉颇听到这话后,感到十分惭愧。他光着上身,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两人从此成为生死之交。蔺相如雅量容人,有大家风范,而廉颇先矜后悔,“负荆请罪”,其胸怀之坦荡同样令人敬仰。
让名远害,引咎养德
【原文】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译文】
完美的名节,不应该独自拥有,要分些给别人,才可以避免祸害;不光彩的名声,不应全推给别人,自己承担一些,才能隐藏锋芒,修养品德。
【点评】
多责备自己,就会少受到别人的责备;过于炫耀自己的清名,就会受到别人的攻击。历史上,有伟大政绩和赫赫武功的人,常常会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疑,历代君主多杀戮开国功臣,只有像范蠡、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者才能防患于未然。人都喜欢美誉而讨厌污名。污名固然能毁坏一个人的名誉,然而一旦不幸遇到污名降身,也不可以全部推给别人,一定要自己面对现实承担一部分,使自己更显得胸怀坦荡。汉初,萧何的威信很高,刘邦对他有所猜忌。萧何就只好让家人做了几件不体面的事,自毁名声,百姓对萧何也有怨言,刘邦才始放心。这些只属于过去那个时代。今天,善于看到别人长处,严于要求自己,敢于承担责任,这仍不失为一种美德。
家庭和睦美满,胜过调息观心
【原文】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译文】
家庭生活、日常做事有一个要真正信奉的道理,人能够平心静心真心相待,态度愉快语言委婉,使父母兄弟间消除隔阂,思想能够交流,要比静坐调息内省强上万倍。
【点评】
家中的和气最难做。有许多人在社会上是谦谦君子,温文和善,而回到家里,对待妻子儿女却是最横暴苛刻的。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人们为什么不能拿出一点耐心、费一点儿心思去善待自己的亲人呢?人有许多种行善方式,只有这种善是人品质中最内在的东西。宋朝有个人叫周文灿,父母去世后,他和哥哥生活在一起。他的哥哥是个酒鬼,每天不干正事,只知道喝酒,全靠文灿养活他。邻居们都替文灿打抱不平,说他哥哥真是不成样子。但文灿微微一笑,对哥哥仍然非常恭敬。有一天,哥哥喝醉了酒,把他狠狠打了一顿。邻居们闻声赶了过来,都愤愤不平,有的还在一旁大声指责哥哥。文灿走上前去,扶住哥哥,对邻居们说:“请各位不要伤害我们的骨肉亲情!”众人感到不好意思,都悄悄地离开了。这时,哥哥酒也醒了,他感到很羞愧,不久就把酒戒了,从此兄弟俩感情一直很好。
攻人恶毋太严,教人善毋过高
【原文】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译文】
批评别人的缺点不要太严格,要想想他能不能受得了;教别人做善事不要要求太高,要能使别人可以做得到。
【点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于别人的过失不可都明察秋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容不得别人的过失是一种苛刻。儒家在人际关系上最讲究“恕”的观念。“恕”就是宽恕、原谅。“恕”不是无原则的宽容不管,而是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智力和接受能力。批评别人的缺点也要讲究方法,教育人时也要多从对方考虑,有阶段地进行。有的人责备别人,不讲方法,不考虑实际效果,这是责人或教诲时所不足取的。如果你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空发议论,他实在是难以领悟。
降客气而正气伸,除妄心而真心现
【原文】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译文】
骄傲自大不过是一种虚浮之气,能把这种浮气压下去,而后正气才能得以伸展。七情六欲等意念都是妄想,只有把妄想消灭干净了,真心才能够显现。
【点评】
物欲、名位的追逐是许多人生活的主题,但他们离生活的本质很远。好人,无须通过善事去装点,只要能去除自己的恶习。人如果真能不受客气驱使,同时不但不为妄心所左右,而且又能加以制服消灭,那正气和真心自然会出现。这里所说的正气和客气以及所谓的妄心和真心,就是让人们把世俗的各种欲念,以及虚伪的种种造作去掉,而显出本性自我。对我们来说,真理无须去制造,只要能去除谬误的遮蔽。善良、智慧都不外乎人的本心。
以悔悟破痴迷,则性定而动正
【原文】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译文】
吃饭之后再品菜的味道,咸淡的感觉都消失了。交欢后再回想淫欲,对异性的冲动一点也不见了。所以人们如果常用事后的悔悟去打破遇事时的痴迷,那么就能保持心性的稳定,行动不会不端正。
【点评】
人的许多错都是满足欲望的强烈要求引起的。食色,性也,但满足后人们便不再需要。而精神的追求却是无限的,它不似物欲的甘肥,却香远益清。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宰相叫公孙仪,他很喜欢吃鱼,因此鲁国有很多人给他送鱼。可不论什么人来送鱼,也不论送的是什么鱼,公孙仪从来都不接受。公孙仪的一个学生见了,就说:“先生,您为什么不愿接受别人送的鱼呢?”公孙仪答道:“我现在有很高的俸禄,可以自己买鱼吃,为什么还要接受别人的鱼呢?如果我接受了鱼,到时候就一定会迁就送鱼的人,那样难免会歪曲法律,甚至被罢免宰相的职务。那时候,即便我喜欢吃鱼,也不会有人送鱼给我了,而我自己又没钱买鱼了。如果我现在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就不会犯错误,也就不会被罢官了。这样一来,我这一辈子都能吃到爱吃的鱼。”他的学生听了,觉得老师的话很有道理。
轩冕中有山林气味,林泉下怀廊庙经纶
【原文】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译文】
做高官的人,不能没有隐士的淡泊之气;隐居的人,应该有治理国家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