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方从李渐庵人关,未及回向。庚辰(西元1580年)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西元1581年),生男天启。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馀者。至癸未(西元1583年)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西元1586年)登第,授宝坻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名日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竞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译文】
到了第二年我又去燕京参加礼部考试,孔老人算定得第三名,却考取了第一名。孔老先生的预言开始失灵了。到了秋期举人考试,也出乎孔老先生的意料之外,竟考中了。
然而冷静检讨,还是感觉修养很勉强,譬如行善而不彻底,救人而心存疑虑,或身行善而口不择言,或平时操持守节,而醉后放荡不拘,将功抵过形同虚度,因此己巳年发愿,到了己卯年,历时十多年,才行毕三千善事,隔年回到故乡,即到佛堂还愿。并再发求子之愿,许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赎此生之过。至辛未年(仅经过一年),就生了一个男孩。
我每行一善,就用笔记下来,内人因为不识字,每行一善,就用鹅毛管在日历上印一个红圈,譬如施舍物品救济穷人,助人急难,买物放生等,有时一天就印了十几个红圈。这样继续行善积德,只花两年的时间三千善事就行完了。即刻再到佛堂还愿,并再求中进士之愿,许下再行一万件善事之愿。
经过了三年,我就考中了进士,当了宝坻知县。我准备一本空格薄子,取名治心篇,交代门人放在办公桌上,凡所行善事,务必登录,晚上则设香案于庭院,祷告天地。
内人见所行的善事不多,经常担心的说:“以前在家乡,互助行善,三千之数很快就完成,现居衙门无善可行,何日才能达成一万善事之愿,完成功果呢?”
有一天夜里,就梦见了神灵前来指点说:“只要下令减收百姓粮租,一事即可抵万事,功果可完。”
原来宝坻县的田租甚高,每亩须缴二分三厘七毫的租税。我即刻计划减低至一分四厘六毫。然而心里总是怀疑,做这么一件事何能得万善。刚好有位幻余禅师自五台山来,我就将梦里的事向他请教。他说:“只要真诚为善,切实力行。就是一善也可抵万善,何况全县减租,万民受福,当然一善足可抵万善。”于是我捐献薪俸,拜托禅师回山时,代办请一万个僧人吃饭,以表诚心还愿回向。
孔老先生曾算我五十三岁必死,我并未为了此事祈祷,或发愿添寿,而那一年也平安无事地度过,至今我己六十九岁了。
《书经》上说:“天难谌,命靡常。”又说:“惟命不于常。”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命运之说,其实是不可信的,也非一成不变的。
从此我深知:“凡是说人生祸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说祸福凭心定,安身可以立命者,必是圣贤豪杰。”
谦谦君子,进德修道
【原文】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译文】
你的命不知究竟怎么样?但只要运逢显达时,也以落魄的心境处世;逢到顺利的境遇,也当作拂逆一样的谨慎;碰到富足的时候,也像贫穷一样的节俭;就是得到别人的拥护爱戴,也不可趾高气扬,反应小心恐惧;如果家世显赫,也不可自鸣得意,反应作卑下想;学问高深,也应礼贤下士,不耻下问。如此行持,克己复礼,则可以入道,可以进德。
时时维护祖宗之高德重望,日日弥补父母之罪愆过失。上思国家社会裁培之恩,下谋家庭子女之福祉。待人常抱救急之心,待己务必严格规律。务必日日反省,时时改过。如有一日安于现状,自认为没有过失,自以为是十全十美之人,即不会进步。
天下聪明人所在皆是,所以不修道德,积行累功者,都是因循苟且,贪图安逸,而耽误了一生。云谷禅师所说的立命之论,确实是至理名言,你应该经常诵读,并勉力躬行,才不会枉度一生。
【点评】
人之荣华福寿,皆有定数,这仿佛是佛家最根本的世界观。是否真是这样呢?家训中作者以其自身经历揭示了造成人之宠辱福祸的根本。作者早年被孔老先生预言了一生命运,且科考之事每每被言中,因此便淡下了进取心。作者此时的世界观不出于“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命中有时终需有,命中无时莫强求”等信条。作者自言:“此时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在作者看来,此时的自己已超然物外。
然而,入燕都被云谷禅师点化后,自己方明白:原来“知命安命”的想法不过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罢了。而作者此时则了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此后,作者遵循云谷所告戒的“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等言,力行向善,做事求学也谨慎勤奋,而最终功成名就、家兴子旺。
由于受佛学的影响,作者将进德修道看成是积德祈天求福的途径,其修身立命说法也包含着佛家因果报应成分。此种思想的局限性,我们不必多言,这毕竟关乎一个人的信仰问题。但单看本篇的整体思想,我们能从中得到很大启示。而作者说自己的经历不过是想证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的命运不是注定的,通过自身努力我们可以使自己过得更好。这是在他饱经生活历练及真正悟透佛学后得出的道理。
本篇中有许多智慧隽语,如“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等。这些对于我们今人的修身处世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希望阅读时能细细品味。
谦德之效
【原文】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辛未(西元1571年)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
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
费曰:“何以见之?”
予曰:“睢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
丁丑(西元1577年)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壬辰岁(西元1592年),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西元1594年),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张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
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