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企业经营的立场来看,绝大多数的老板都喜欢成功,然而,全世界著名的快递公司DHI创办人之一李先生,却偏好雇用有失败经验的员工。
李先生在面试一些新进人员时,总是会刻意询问对方过去是否有失败的例子,如果对方回答“不曾失败过”,李先生反而会认为对方不是在说谎,就是不愿意冒险尝试挑战。李先生说:“失败是人之常情,而且我深信它是成功的一部分,有很多的成功都是由于失败的累积而产生的。”
李先生深信,人不犯点错,就永远不会有机会,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在成功中学到的多得多。
另一家被誉为全美最有革新制度的3M公司,也非常鼓励员工冒险,只要有任何新的创意都可以尝试。虽然其中有很多经过试验之后几乎都没有结果,失败的发生率是预料中的百分之六十,但是,3M公司却视此为让员工不断尝试与学习的最佳机会。
3M坚持的理由很简单,失败可以帮助人再思考、再判断与重新修正计划,而且经验显示,通常重新检讨过的意见会比原来的更好。
美国人作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在所有百万企业家中平均有3.75次破产的记录。而绝大多数世界顶尖一流的选手,失败的次数绝不比成功的次数“逊色”。譬如,著名的全垒打王贝比路斯,同时也是失败最多的记录保持人。
其实,失败并不可耻,不失败才是反常,重要的是面对失败的态度:是能反败为胜?还是就此一蹶不振?杰出的企业领导者,决不会因为失败而怀忧丧志,而是回过头来分析、检讨、改正,并从中发掘重生的契机。
冯健生不否认自己是个经常失败的人。38岁以前,做过不少行业,开茶艺馆、陶艺教室、艺品店、小酒馆……但都没个定性,开一个关一个,最长的“寿命”不超过三年。
冯健生喜欢新鲜,最怕被固定的东西绑死,自称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当一名“生活艺术家”。他知道自己的缺点是喜新厌旧,持续力不够,不过,他的想法很浪漫:“日子只要能过就好了,等到口袋没钱的时候再去想办法!”有好几回,花了半天力气经营得稍有起色的生意,结果都是因为他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无疾而终。
旁人看他,不免纳闷:“这个人怎么老是不好好工作?而且,为什么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不稳定的位置上?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栽个大跟头!”
后来,冯健生果然栽了一次大跟头。因为估计错误,冯健生开设的小酒馆赔了200多万。那阵子他情绪很坏,夜晚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到了白天则是斗志全无,根本无法工作。他回忆当时的情况:“不但家人不谅解,甚至连我都很讨厌自己。”
如此持续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早上醒来,冯健生躺在床上,看到窗外的阳光,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颓废下去。“我正在伤害自己的生命,不如就在今天做个了结吧!”他起身打电话给几位好友,向他们宣告:“今天是酒馆最后一天营业,你们来和我一起举行告别仪式吧!”
半夜一点,带着些微的醉意,他同朋友把店内的杯、碗、瓢、盘全部摔破,留下一地的碎片。第二天下午,冯健生再回到店内清扫,那一刻,他觉得过去几年的阴霾似乎都随着那些碎片被清理掉了。
痛定思痛之后,冯健生又重新出发。这一回,他决定一改过去“游戏人生”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做事。他成立了一间设计工作室,另外,又开设了一间别具风格的咖啡馆,店内陈设全是自己设计的家饰作品。朋友都察觉出冯健生比过去认真多了,连他自己都说:“虽然不再‘浪漫’,不过,我倒是觉得愈来愈能掌控自己的生命!”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最大的失败,就是永不失败。”不愿面对失败与不肯承认失败同样糟糕。其实,若能把失败当成人生必修的功课,你就会发现,大部分的失败都会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呢!
舍得丢东西
你一定有过年关前大扫除的经验:当你一箱又一箱的打包,你是不是很惊讶自己在过去短短几年内,竟然累积了那么多的东西?你是不是很懊恼,埋怨自己为何没能在事前花些时间整理、淘汰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否则,今天就不会光是为了清理这些箱子,压得你连脊背都直不起来。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人生的过程中,每个人不都是不断地在累积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你的名誉、地位、财富、亲情、健康、知识等等;另外,当然也包括了烦恼、郁闷、挫折、沮丧、压力等等。在这些累积的东西当中,有的早该丢弃而未丢弃。有的则是早该储存而未储存。
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不是每天忙忙碌碌地过日子,把自己弄得疲累不堪,以致于总是没能好好静下来,替自己做‘清扫’?”心灵扫除的意义,就好像是生意人的“盘点库存”,你总要了解仓库里还有什么。某些货物如果不能在限期内销售出去,最后很可能因为积压过多的资金而拖垮你的生意。
很多人都喜欢房子清扫过后焕然一新的感觉,当你拭掉门窗上的尘埃与地面上的污垢,把一切整理就绪之后,整个人好像突然得到一种释放。
其实,在人生诸多关口上,我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得做“清扫”:念书、出国、就业、结婚、离婚、生子、换工作、退休……每一次的转折,都迫使我们不得不丢开旧的你,把自己重新“扫”一遍。
多年来,朱怡始终坚持一个习惯:每个礼拜六早上,利用别人不上班的时间,把自己的办公室彻底清理干净,连一张纸都不留。平常下班回到家后,她也会在梳妆台前花一点时间,反省一天中发生的事,顺便计划明天该做的事。
朱怡很喜欢这种“向过去说拜拜”的清扫方式,把从前的自己做一个了结,然后,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
朱怡自行创业以来,每年业绩都是维持高增长。通常,人一旦站在高峰,总是很容易得意忘形。朱怡不是,她总是告诉自己:“一定要让自己随时放空,重要的不是回头看,而是往前看,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她知道,有一天假使荣景不再,过去所有的辉煌都会一笔勾销。
几年前,朱怡有过一次深刻的搬家经验。由这次搬家,她真正体验到人要随时懂得“舍”。譬如,有些当初爱不释手的摆饰,等换了新房子之后,却和新环境格格不入,甚至变成最碍眼的累赘,连味道、风格通通都走样了!
这个体验让朱怡产生很大的警惕:原来,人是会变的。以前认为不能丢弃的东西,并不能保证自己会珍爱一辈子,不论是过去的收藏、衣服、品味、嗜好、成就、地位、财富,最后都可能不再属于你。
朱怡常常被人问及:“你事业做得那么好,如果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作一个选择,你要选择哪一样?”她总是毫不考虑地回答:“除了家庭以外,我什么都可以放弃。”
对朱怡而言,“回家”就是最适合进行心灵大扫除的场所。她很反对一些人下了班之后到处找乐子,找party狂欢,好像非得把所有的精力耗尽才罢休。她很怀疑,这样的人没有足够的休息,疲累没有得到充分的纾解,将如何面对明天?
外人看朱怡,生活井然有序,而且总是神清气爽。她说,这得归功于自己每天勤于做“内在清扫”,所以,已经没有留下什么值得烦恼的事了!
不过,有时候某些因素也会阻碍我们进行扫除。譬如,太忙、太累,或者热心扫完之后,必须面对一个未知的开始,而你又不确定哪些是不是你想要的结果。万一现在丢掉的,将来又拣不回来,怎么办?
的确,心灵清扫原本就是一一种挣扎与奋斗的过程。不过,你可以告诉自己:这一次的清扫,并不表示是最后一次的清扫。而且,没有人规定你必须一次扫干净,你可以每次扫一点,但至少在目前,你必须立刻丢弃那些会拖累你的东西。
心病需用心药医
当你的朋友或亲人发生烦恼时,你用什么办法可以解除他们的烦恼呢?这里介绍的心理分析法是很管用的,特别是由于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烦恼更为有用。
有个小青年看《三国演义》,看到“吕布戏貂蝉”那一段时,越看越想,真想能见一见貂蝉。想来想去,日久天长,就得了相思病,不能吃喝,面黄肌瘦。他父母忙请来医生为他治疗,可请了几个名医,吃药、扎针均不见效。这天又为他请来一个医生,这医生来了以后看了脸色,号了脉,觉得青年没有什么病,便坐在病人跟前思考怎样治疗才对。医生正在思考,忽然看见病人身旁有本书,拿起一看是一本《三国演义》,揭开一看,前后都是新的,只有“吕布戏貂蝉”这几页被翻得破破烂烂。医生心想,他正年轻又未娶妻,这段书定与他的病有关,就想了个办法要试一下。医生对他父亲说:“你儿之病先别开方吃药,我家有药,我一两天内带上药来给他治。”说完他告辞走了。医生回到家后找了个八九十岁的老太婆。第二天医生领上老人来到这病人家门口,医生让老人在门外等他一下,他进去说句话就回来。老人在门口等着,医生进去,对病人说:“我今天顾不得看病,因为貂蝉让我跟她出一下门,她还在外边等着。”这小青年一听貂蝉在外面,赶紧坐起来说:“快领进来让我看看。”医生心想有门,就把老人领了进来,小青年一看,忙问医生:“这就是貂蝉?”医生说:“她已年老,年轻时是有名的好女子。”小青年看到貂蝉已老成这样,就死了心,病也好了。
这个医生把小青年的病治好了,他没有用针,也没有用药,他用的是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是对别人的心理分析,特别是对一些在精神上有一定病症的人的心理分析,从而解疑释惑,治好病症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因为人们在心理上常常会产生一些疑问或烦恼的事,所以心理分析法也是常用的一种思考方法,解除烦恼的方法。
心理分析法是怎样进行的呢?一般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了解情况,找出病因。这是很重要的一步,这是心理分析法的基础。
有个著名医生叫徐谋。有一次,一个妇人误食了一只虫子,从此她一直犯疑,形成了疾病,多次治疗都不能痊愈,于是请徐谋为她治病。徐先生经过一番询问以后,找到了她患病的原因,就找了一个能严守秘密的老太太,事先告诫她说:“今天我用药让病人呕吐,她吐时,请您用盘盂接着,并告诉她说:‘口中有一只蛤蟆吐出来了。’但切不能让病人知道这是在诳骗她。”
老太太照他的话做,那妇人的病果然从此断了根。
徐谋之所以能治好这个妇人的病,就在于他了解这个妇人犯病的原因。
第二步,想出解决的办法。由于病因是各种各样的,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应多种多样,没有一个统一的办法。这里重要的是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想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来。有些办法不用药,但效果却十分显著,方法也十分巧妙。
太原小店有个周福兴,祖上留给他三亩地,两间房,日子过得还自在。只是年逾花甲,膝下只有一女,名叫粉莲,人长得跟名字一样美。周福兴的堂兄周德兴看上了堂弟的这份产业,硬要拿一个儿子给周福兴立嗣。周福兴知道堂兄是个见钱眼开的人,一直没有答应。他最后招了一个女婿,是从河南逃荒来的李小牛。喜事办过不到半年,周福兴就去世了,留下小两口你敬我爱,日子过得融洽和睦。
堂伯父周德兴心里忌恨,他乘李小牛打扫家庙的时候,大骂小牛“卖姓辱祖”。李小牛气冲冲地跑回来,冲着粉莲生气。粉莲见李小牛心里不痛快,问道:“你今儿是咋啦?为啥生这样的气?”
小牛呼地一声说:“就是因为你,人家指骂我!”没说完,跳下炕,出门去了。
从这天起,粉莲两天水米没沾,虽请医生来看也没用。日子长了,她已奄奄一息。
于是乡亲们劝小牛请名医傅山先生。小牛见傅山先生,详细地说了粉莲得病的原因。傅山先生说:“病情我已知道了,这个病,只要你在回家的路上从小石沟里拣一块鸡蛋大小的深色石头,拿回去用文火熬,水少了再添上水继续熬,什么时候把那块石煮软了,你妻子病也就好了。但千万注意,不能让水干了,要人不离火。”
小牛听说妻子有救,就满心喜欢,拣了一块鸡蛋大的深色石头回家,放在锅里煮起来。
天黑下来,水已添了三次,但石头还是那么硬。粉莲躺在床上,也不知醒了多少次,就支起身子,坐起来问小牛:“还没有软?”
“没有。”小牛又添了水和柴。
小牛一夜没能睡觉,守在灶旁为粉莲煮石头。第二天一大早,粉莲对小牛说:“是不是你去问问傅山先生?我在这里看着火。”
小牛为了使妻子病好,就答应让妻子看着火,自己去到傅山先生家。
傅先生一见小牛就问他:“谁替你看着火?”
小牛说:“我妻子看着呢,是她让我来问你的。”
傅山先生听了,哈哈大笑说:“你回去吧,你妻子的病已经好了。”
小牛回去一看,妻子的病确实好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事后,傅先生对小牛说:“你妻子的病得在一个‘气’字上,而气是从你身上起的。这个病,吃药不易见效,要治,首先得消气。她见你那么认真地日夜煮石头,一心一意要给她治病,心里的气就消了。气消则肝木苏,肝木苏则脾胃自然好。她能替你煮石头,说明她的病已经好了。”这一番话,说得小牛连连点头称是。
傅先生想的办法,的确是十分巧妙的。
会说不如会听
倾听在人际交往中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绝大多数人认为仅需要说话而无须倾听就能达到交际目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成功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倾听胜过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