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得患失的人是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其实人生百年,贪欲再多,官位权势再大,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善,就幸福吗?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一旦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例如:南朝梁人张,12岁时就能做文章。天监年间,担任司徒的职务,他喜欢喝酒。在新安的时候,他曾派家中的仆人运3000石米回家,等运到家里,米已经耗去了大半。张率问其原因,仆人们回答说:“米被老鼠和鸟雀损耗掉了。”张率笑着说:“好大的鼠雀!”后来始终不再追究。张率不把财产的损失放在心上,是他的为人有气度,同时也看出来他的作风。粮食不可能被鼠雀吞掉那么多,只能是仆人所为,但追究起来,主仆之间关系僵化,粮食还能收得回来吗?粮食已难收回,又造成主仆关系的恶化,这不是失的更多、更大吗?同样,唐朝柳公权,唐文宗时仕翰林学士。他家里的东西总是被奴婢们偷走。他曾经收藏了一筐银杯,虽然筐于外面的印封依然如故,可其中的杯子却不见了,那些奴婢反而说不知道。柳公权笑着说:“银杯都化成油了。”从此不再追问。
《老子》中说:“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一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得。人不应该为表面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是认识他的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问题,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
对自己“清清仓”
著名的《时代杂志》曾经报道过一则封面故事:“昏睡的美国人”。大意是说:大多数的美国人很难体会“完全清醒”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因为他们不是忙得没有空闲,就是有太多做不完的事。
美国人终年昏睡不已,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这可不是在说笑,而是极为严肃的课题。
想想看:一年中,你是不是没多少时间是“清醒”的?每天又忙、又赶,熬夜、加班、开会,还有那些没完没了的家务,几乎占据了你所有的时间。有多少次,你可以从容地和家人一起吃顿晚饭?有多少个夜晚,你可以不担心明天的业务报告,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
大多数的时候,你都不能专心,总是担心这个,害怕那个。要不,就是想要这个,但又觉得那个也不错,贪心地想将所有的东西一网打尽。
这正是现代人共同的写照:一心数用。太多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手脚并用同时完成很多事。
显然的,应接不暇的杂务却成了日益艰巨的挑战。许多人整日形色匆匆,疲态毕露。放眼四周,“我好忙”似乎成为一般人共同的口头禅。忙是正常,不忙是不正常。请问,谁的行程表上还能挤出空当?
奇怪的是,尽管大多数人都已经忙昏了,每天为了“该选择做什么”觉得无所适从,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认为自己“不够”。这是最常听见的说法:“我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就好了”,“我如果能赚更多的钱就好了”。好像很少听到有人说:“我已经够了,我想要的更少!”
一年前,周先生和朋友合伙创业,目前是一家电脑网络行销公司的负责人。
在员工眼中,周先生这个年纪还不到三十岁的老板,某些“行径”实在颇为特殊。譬如:他常年吃斋,每年固定闭关替自己“清仓”;还有,他从来不戴手表,理由是“不愿意被时间控制,而是由自己来掌控时间”。
现代人每天都在与时间奋战,一个不戴手表的生意人,如何在激烈的竟争环境中存活?周先生倒从来不担心自己会因此而误事。他解释说,所有的事情“重要”与“不重要”,都只是表面的假相,人生的优先顺序完全存乎一“心”而已。
周先生是个喜欢用“心”胜过用“脑”的人。在他的逻辑里,脑是理智的,心则是情感的。多数人都是用“理智”来决定人生的优先顺序,在某个阶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来做。但是,周先生却有不同的观点,他往往是随着“感觉”起舞,只要“感觉”对了就去做。
周先生解释说:这种感觉犹如一种“化学反应”,是自然形成的“磁场”,也就是对周围事抱着随缘、随喜的心态,当有事情找上门,不预设结局的娲坏,而是全然地接纳,不心烦气躁,也不计较利害得失。
周先生认为:现代人不快乐的原因,多半是认为自己“不够”,缺钱、缺地位、缺名声、缺时间……因为拼命想填补“不够”,才会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
周先生承认,自己一度也对人生感到困惑,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他甚至花了两年的时间,一个人背着行囊浪迹异乡,企图到天涯海角去寻找人生的真谛。一路上,他愈找愈迷茫,回来以后,才终于悟出答案:就是因为“不够”,所以才会痛苦,一切随缘就好。
如果你的生活也不自觉地陷入这种境地,想不想来个“清理门户”行动?你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面面俱到。对每一件事都采取行动,直到把自己累死为止。第二,重新整理。改变事情的优先顺序,重要的先做,不重要的慢慢再说。第三,丢弃。你会发现,丢掉的某些东西,其实你一辈子都不会再需要他们。
当你发现自己被四面八方的各种琐事捆绑得动弹不得的时候,想想看握谁造成今天这个局面?是谁让你昏睡不已?是你,不是别人。所以,是你刘它们负责,而不是要它们来对你负责。
懂得割舍的人,就能清醒地活着,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每一个人都要学会不断的放弃,要放弃旧的观念,包括心智模式和不需要的物品,而且这种放弃应该是定期的、循环的,它是清道夫,是整理者。
不要一头载下去
很多人在恋爱的时候都有过“一头栽下去”的经验。你可知道,就像爱情一样,工作也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你每天真的只工作八小时吗?未必。虽然说,一般认为上班族的工作时间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但是不遵守“规定”的大有人在。你只要放眼望去,随处都可以发现许多的企业老板、律师、会计师、专业人员、中介经理人甚至自由工作者,在他们的时间表里绝对没有所谓的“准时下班”。
在这个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里,制造了无数对工作狂热的人。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整日把自己压缩在高度的紧张状态中,每天只要张开眼睛,就有一大堆工作等着他。
要判定一个人是不是“工作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放假。据说,有很多工作狂最讨厌节日,尤其是休长假,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只要一闲下来,他们就会闷得发慌,恨不得赶紧逃回办公室里。
其实,工作狂不光是指做事的状态,也是一种心理的状态。心理研究人员分析,具有工作狂特质的人大都是目标导向的完善主义者,一切以原则挂帅。他们企图从工作中获得主宰权、成就感与满足感,任由生活完全受工作支配,他们相信只有工作才是一切意义的所在,至于其他的活动和人际关系都是次要的。
某公司代理处经理冯先生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希望自己在30岁的时候能挣得一个好的位置。由于急于求表现,他几乎是拼了命工作,别人要求一百分,他非要做到一百二十分不可,总是超过别人的预期。
29岁那年,冯先生果真坐到主管的位置,比他预期的时间还提早了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慢脚步,反而认为是冲向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工作态度变得更“狂”了。
那段时间,冯先生整个心思完全放在工作上,不论吃饭、走路、睡觉几乎都在想工作,其他的事一概不过问。对他而言,下班回家,只不过是转换另一个工作场所而已。
拼命工作的结果,使他和家人的关系很疏离,家人认为他对家庭漠不关心;和同事之间也形成对立的局面,部属埋怨他是一个挑剔的主管;而他自己,其实过得也并不快乐,常常感觉处在心力交瘁的状况。
当时,冯先生不认为自己有错,觉得自己做得理所当然,反而责怪别人不知体谅,不肯全力配合。不过,慢慢地他也发现,纵然自己使尽了全力,却也老是追不到自己想要的。
35岁以后,冯先生才开始领悟,过去的态度有很大的偏差,处处以工作成就为第一,没有想要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虽然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别人,但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追求虚荣的借口。
冯先生不否认“人应该努力工作”,但是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也不应该舍弃均衡的生活,否则就称不上“完整”的人生。
重新调整脚步之后,冯先生发现比较喜欢现在的自己,爱家、爱小孩,还有自己热衷的嗜好,他没想到这些过去不屑、认为浪费时间的事,现在却让他得到非常大的满足。对于工作,他还是很努力,至于结果,一切随缘。
很多工作狂回首前尘,感慨工作吞噬了整个人生,使他们丧失了亲情、朋友、健康。如果还可以重新选择,如果一切还不嫌太晚,你是不是愿意调整脚步?你可以用一个问题问自己:“毕竟,我到底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还是为了工作而生活?”
金钱不是万能的
据最近一项“希望从事的职业”调查得知,大多数的人都希望当医生或律师等高收入的职业。
一般家长在孩子就读中小学时,会送他们进补习班补习,以便突破严格的考试制度,进入一流的学校深造。目的无非是希望孩子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能进入一流的大公司,获得高收入的职业。
谁都希望每月能有高额的收入,生活安定,过着富裕的生活。并且,这些父母同时也会积蓄自己的财物,作为老年生活的保障,这一点与安定并无抵触。
在经济高度成长、国泰民安之时,想要得到高收入并不是难事。可是,一旦经济萧条、景气不佳时,薪水相对地减低,甚至有失业、破产的可能,这时就更令人觉得金钱的可贵了。
20多年前,有位留学生只身到美国留学。刚踏上纽约车站,身上的钱就被偷得精光。
幸好身上还有车票和三块美金,他才得以到达目的地。在举目无亲的美国城租了一间便宜的房间。此后的三天里,每天仅能以一个面包充饥,最后三块美金也用完了,却不敢将情形告诉房东。谁知,这时他竟然发起高烧、陷入昏迷状态。
他醒来以后,发现自己躺在大学附属医院的病床上,但仍然每天茫茫然,深知病好以后,医院就会要他出院。每当医生或护士来查房的时候,他总是提心吊胆的,甚至祈祷不要那么快就痊愈,因为,他实在没有钱付医药费。
一星期之后的某一天,护士小姐拿着一张纸来找他。经过多日的考虑,他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既然他没有学费和生活费,不如干脆放弃留学念头,先到餐馆工作,以渡过目前的难关。因此,他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遭遇告诉院方,要求医院允许他用工资分期偿还医药费。
岂料那张纸并非医院的出院通知,而是由学校转来的、警察局打给他的电报,大意是已经发现他遗失的旅行支票云云。
那一刻对他来说,真有九死一生之感,立刻将电报当做宝贝般揣在怀里。几天之后他顺利地出院,拿着支票平安地回到住处,从此就可以继续回到大学学习了。
古人说:
“嘲笑一块钱的人,总有一天会为了一块钱而哭泣。”
对日常生活而言,金钱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食、衣、住、行都会发生问题。
然而,金钱虽然是生活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绝对条件。即使自己拥有远超过需要以上的财富,也无需夸耀;夸耀财富的人,将会因失足而招来千古恨。
财富、地位、权力、良好的职业一应俱全,如果一切都只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着想,不肯帮助他人,那么,这种人并不值得受大家尊敬。
财产是身外之物,多余的财产死后不但无法带走,反而容易种下将来争夺财产的纠纷。
金钱是必要的,但收支都要有节制,千万不是为了金钱而斤斤计较。
《相应部经典》里说:
“雪山若能化为黄金,即使有两倍的数量,仍然无法满足一个人的欲望,了解这一点后,对于金钱的需求应该适可而止。”
金钱是人类生活不可缺的东西,有了钱不一定就能活得幸福、快乐。我们应该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不是为了金钱而活,绝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而应做一个能够活用金钱的主人。
事业也要,家庭也要,难哦
对一个成熟人士来说,除了必须熟知工作内容、动作明快、擅于辞令外,还需深谙许多省时、省事的工作方式,才能推动事业的发展。
一个成功的人士,必须学习能够促使整个团体产生活力的基本技巧,还得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话语,以及如何正确地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对方。
更值得一提的是,类似工作中的技巧同样也能运用于家庭生活中,营造美满的家庭生活。